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278)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70.5KB 文档页数:9
1.动物生理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动物正常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通过本门课程讲授和实验环节,使学生掌握和了解动物正常机体机能活动的过程及其规律性,为学习其它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奠定必要的 理论基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获得基本技能的训练。 2.本课程是以动物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医用物理学、生物化学为基础:为草食动物生产学课程奠定基础,同时为将来本专业学生报考动物科学研究生奠定基础。 3.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主要讲授健康动物有关组织、器官和系统以及整体水平上的正常的生理功能及其活动规律。使学生掌握健 康动物各种生命现象或生命活动及其规律,了解其产生的制,通过实验环节来分析生命活动的基本原理和认 识生命活动的本质,同时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75KB 文档页数:7
1、课程简介:本门课程是农学、植保和园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植物科学方面的基础理 论知识。它是农、林、园艺、园林等专业必选课程。本课程主要讲授在无菌条件下将离 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以及原生质体和花药,在人工控制的培养基上培养,使其生 长,分化并形成完整植株的技术与方法。它阐明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 基本方法。为农学研究及生产实践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2、地位和任务:组织培养是本世纪初开始,以植物生理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项技术。这 项技术已在科学研究和生产上开辟了令人振奋的多个新领域。成为举世瞩目的生物技术之 一。在发展和应用这一技术上,各国都竟相投资,已在快速繁殖、祛除病毒、加速育种进 程、次生代谢产物生产和种质资源的保存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 效益。本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熟悉组织培养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组织 培养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术,为掌握和运用这门技术及其他高科技知识奠定理论基础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66KB 文档页数:10
1、课程简介: 本门课程是农学、植保和园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植物科学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 它是农、林、园艺、园林等专业必选课程。本课程主要讲授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 器官、组织、细胞以及原生质体和花药,在人工控制的培养基上培养,使其生长,分化并形 成完整植株的技术与方法。它阐明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为农 学研究及生产实践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2、地位和任务: 组织培养是本世纪初开始,以植物生理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项技术。这项技术已在 科学研究和生产上开辟了令人振奋的多个新领域。成为举世瞩目的生物技术之一。在发展和 应用这一技术上,各国都竟相投资,已在快速繁殖、祛除病毒、加速育种进程、次生代谢产 物生产和种质资源的保存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本门课程的 主要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熟悉组织培养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组织培养的基本研究方法 和技术,为掌握和运用这门技术及其他高科技知识奠定理论基础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5MB 文档页数:38
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一、心动周期的概念 (一)左心室的射血和充盈过程 (二)心动周期中心房压力的变化 (三)心房和心室在心脏泵血活动中的作用 三、心脏泵功能的评定 (一)心脏的输出量 (二)射血分数 (三)心脏作功量 四、心脏泵功能的调节 (一)搏出量的调节 (二)心率及其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三)心脏泵功能的贮备 五、心音心音图 第二节 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征 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二、心肌的电生理特性 (一)心肌的兴奋性 (二)心肌的自动节律性 (三)心肌的传导性和心脏内兴奋的传导 三、自主神经对心肌生物电活动和收缩功能的影响 (一)迷走神经和乙酰胆碱的作用 (二)心交感神经和儿茶酚胺的作用 四、体表心电图 第三节 血管生理 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一)血流量和血流速度 (二)血流阻力 (三)血压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一)动脉血压 (二)动脉脉搏 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一)静脉血压 (二)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 (三)静脉血流 五、微循环 (一)微循环的组成 (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通透性 (三)毛细血管的数量和交换面积 (四)策循环的血流动力学 (五)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 六、组织液的生成 (一)组织液的生成 (二)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七、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一)淋巴液的生成 (二)淋巴液的回流及影响淋巴液回流的因素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一)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 (二)心血管中枢 (三)心血管反射 (四)心血管反射的中枢整合型式 二、体液调节 (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三)血管升压素 (四)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 (五)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 (六)心钠素 (七)前列腺素 (八)阿片肽 (九)组胺 三、局部血流调节 (一)代谢性自身调节机制 (二)肌源性自身调节机制 四、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 第五节 器官循环 一、冠脉循环 (一)冠脉循环的解剖特点 (二)冠脉血流的特点 (三)冠脉血流量的调节 二、肺循环 (一)肺循环的生理特点 (二)肺循环血流量的调节 三、脑循环 (一)脑循环的特点 (二)脑血流量的调节 (三)脑脊液的生成和吸收 (四)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85MB 文档页数:343
第一节 概述 • 一、玉米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 (一)玉米是高产的粮食作物 • (二)玉米营养价值高是食品加工的原料 • (三)玉米是高产优质的饲料 • (四)玉米是重要的工业和医药原料 • 二、玉米的起源、传播及分类 • (一)玉米的起源 • (二)玉米的传播 • (三)玉米的分类 • 三、玉米的分布及区划 • (一)世界玉米生产概况 • (二)中国玉米生产概况 • (三)内蒙古玉米生产概况 第二节 玉米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 一、玉米的生育进程 • (一)玉米的一生 • (二)玉米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 • (三)玉米的三个生育阶段 • 二、玉米器官的形态特征与功能 • (一)根 • (二)茎 • (三)叶 • (四)雄穗和雌穗的形态特征与分化过程 • (五)种子的构造与形成 • 三、玉米生长发育与光温条件 • (一)玉米对光照的要求 • (二) 玉米对温度的要求 • 四、玉米的物质生产与产量形成 • (一) 光能利用及其限制因素 • (二) 玉米光合特性与物质生产 • (三)源、库、流与产量形成 第三节 玉米栽培技术 • 一、玉米对土壤的要求与整地技术 • (一)高产玉米对土壤条件的要求 • (二)玉米整地技术 • 二、玉米种子准备与播种技术 • (一)种子准备 • (二)播种技术 • 三、玉米的群体结构与合理密植技术 • (一)玉米群体结构与光能利用 • (二)玉米群体结构与光分布 • (三)玉米种植密度与产量构成 • (四)合理密植的原则及种植方式 • 四、玉米的需肥特性与施肥技术 • (一)玉米必需的矿质元素 • (二)施肥量 • (三)玉米各生育时期对氮磷钾的吸收 • (四)玉米施肥技术 • 五、玉米的需水特性与灌水技术 • (一) 玉米的需水量 • (二) 玉米的需水规律 • (三) 玉米灌溉的指标 • (四) 玉米的灌溉技术 • 六、玉米的田间管理 • (一)苗期管理 • (二)穗期管理 • (三)花粒期管理 • 七、旱作玉米栽培技术 • (一)干旱对玉米的影响 • (二)提高旱作玉米田水分利用率的途径 • (三)旱作玉米抗旱耕作方法 • 八、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 (一)地膜覆盖栽培的生态效应 • (二)地膜覆盖栽培的生物学效应 • (三)玉米地膜覆盖栽培的主要技术环节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37.21MB 文档页数:321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免疫及免疫学的概念 第二节免疫的基本特性和基本功能 第三节免疫学发展简史 第四节免疫学的分支学科 第五节免疫学在兽医学和生物学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章免疫系统 第一节免疫器官和组织 第二节免疫细胞 第三节免疫相关分子 第三章抗原 第一节抗原的概念 第二节构成抗原的条件 第三节抗原决定簇 第四节半抗原与载体 第五节抗原的类型 第六节重要的抗原物质 第四章抗体和免疫球蛋白 第一节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的概念 第二节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第三节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及其生物学作用 第四节免疫球蛋白的抗原性及其多样性 第五节主要畜禽免疫球蛋白的特点 第六节免疫球蛋白多样性的形成 第七节单克隆抗体 第五章细胞因子 第一节细胞因子的概念 第二节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第三节细胞因子的种类 一、白细胞介素 二、淋巴因子 三、干扰素 第四节细胞因子间的相互作用 第五节细胞因子受体 第六节细胞因子的临床应用 第六章补体系统 第一节补体系统概述 第二节补体系统的激活 第三节补体激活的调控 第四节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 第七章免疫相关细胞表面分子 第一节白细胞分化抗原 第二节参与T细胞抗原识别与活化的CD分子 第三节与B细胞识别抗原及活化有关的CD分子 第四节黏附分子 第八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第一节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概述 第二节MHCI类分子的结构 第三节MHCⅡ类分子的结构 第四节MHC分子与抗原多肽的相互作用 第五节T细胞受体与MHC分子及抗原的相互作用 第六节MHC的基因组结构 第七节MHc的多态性与抗原提呈的遗传特异性 第八节不同动物的MHC 第九章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第十章抗原提呈细胞和抗原提呈 第十一章T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第十二章B细胞免疫应答反应 第十三章黏膜免疫反应 第十四章免疫应答的调节 第十五章抗感染免疫 第十六章抗肿瘤免疫 第十七章移植免疫 第十八章变态反应 第十九章免疫耐受 第二十章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第二十一章免疫缺陷 第二十二章各种动物的免疫学特征 第二十三章免疫防治 第二十四章血清学试验技术 第二十五章细胞免疫检测技术 附录兽医免疫学常用缩语英汉对照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01.04MB 文档页数:373
绪论 免疫学概述 微生物学概述 人体寄生虫学概述 第一章抗原 抗原的概念 决定抗原物质免疫原性的条件 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 抗原的分类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 第二章免疫球蛋白与抗体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 人工制备抗体的类型 第三章补体系统 第四章免疫系统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 细胞因子 第五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分子 HLA在医学上的意义 第六章免疫应答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免疫耐受 免疫调节 第七章抗感染免疫 固有免疫 适应性免疫 第八章超敏反应 第九章免疫学应用 免疫防治 免疫学诊断 第十章细菌学概论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细菌的生理与变异 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第十一章化脓性细菌 葡萄球菌属 链球菌属 肺炎链球菌 奈瑟菌属 假单胞菌属 化脓性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第十二章消化道传播的细菌 肠道杆菌的生物学性状 肠道杆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弧菌属 消化道感染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第十三章呼吸道传播的细菌 分枝杆菌属 棒状杆菌属 呼吸道感染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第十四章厌氧性细菌 厌氧芽胞梭菌 无芽胞厌氧菌 厌氧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第十五章动物源性细菌 第十六章病毒学概论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病毒的感染 病毒感染的检查与防治原则 第十七章呼吸道病毒 流行性感冒病毒 麻疹病毒 腮腺炎病毒 冠状病毒与SARS冠状病毒 风疹病毒 其他呼吸道病毒 呼吸道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第十八章肠道病毒 脊髓灰质炎病毒 轮状病毒 其他肠道病毒 肠道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第十九章肝炎病毒 肝炎病毒感染的检测方法及防治原则 第二十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第二十一章其他病毒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狂犬病病毒 出血热病毒 朊粒 第二十二章其他微生物 真菌 放线菌 螺旋体 立克次体 支原体 衣原体 第二十三章人体寄生虫学概述 第二十四章医学蠕虫 线虫 吸虫 绦虫 第二十五章医学原虫 叶足虫 鞭毛虫 孢子虫 第二十六章医学节肢动物 常见医学节肢动物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14MB 文档页数:227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功能学科实验概述 第二节 实验室守则 第三节 实验报告 第二章 常用实验动物简介 第一节 常用实验动物的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常用实验动物的品系 第三节 实验动物保护 第三章 动物实验基本技术 第一节 选择动物的一般方法 第二节 实验动物编号的标记方法 第三节 实验动物的捕捉和固定 第四节 实验动物的麻醉方法 第五节 实验动物常用手术方法 第六节 实验动物的采血方法 第七节 实验动物的给药途径和方法 第八节 实验动物的处死方法 第四章 实验室常用仪器、设备及手术器械 第一节 生物信号处理系统 第二节 生物信号传感器 第三节 功能学科实验常用仪器和设备 第四节 常用手术和实验器械 第五章 功能学科实验 第一节 神经、肌肉、感官系统实验 实验11 神经干动作电位电生理实验 实验12 骨骼肌的单收缩与复合收缩、神经肌接头兴奋的传递 实验13 诱发脑电实验 实验14 耳蜗微音器电位 实验15 有机磷中毒机理、症状及药物治疗 实验16 用热板法观察哌替啶等药物对小鼠的镇痛作用 第二节 心血管系统实验 实验21 心血管活动调节及药物的影响 实验22 某些因素和药物对离体蛙心活动的影响 实验23 心肌兴奋性的变化及蛙心起搏点的确定 实验24 药物对哇巴因诱发豚鼠心律失常的保护作用 实验25 在位兔心脏生理性调节及离子、药物的作用 实验26 家兔失血性休克 实验27 家兔高钾血症 实验28 家兔实验性缺血-再灌注损伤 实验29 左心室内压分析 实验210 急性右心衰竭 第三节 呼吸系统实验 实验31 呼吸调节及药物影响 实验32 缺氧 实验33 家兔急性呼吸衰竭 第四节 血液系统实验 实验41 血液凝固 实验42 红细胞渗透脆性 实验43 家兔实验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第五节 消化系统实验 实验51 胆汁分泌的调节 实验52 消化道平滑肌生理特性及药物对离体肠段的作用 第六节 泌尿系统实验 实验61 神经、体液和药物等因素对尿生成的影响 实验62 急性肾功能衰竭 第七节 人体功能实验 实验71 感觉器官生理实验 实验72 人体血压、心脏和肺功能测定 实验73 人体心率变异性分析 第八节 其它实验 实验81 药物半致死量(LD50)测定 实验82 水杨酸钠半衰期的测定 实验83 纳洛酮的催促戒断反应及药物的预防
首页上页2122232425262728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278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