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293)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839.5KB 文档页数:25
掌握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躯干和四肢痛、温觉传导路、视觉传导路各级神经元胞体的位置、名称,纤维束的名称、交叉部位、行程中通过的主要部位和终止部位,不同部位损伤的表现;运动传导路神经元的位置,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的临床表现;锥体系的组成、各束的起始、主要走行部位、交叉部位和终止部位;各束的不同部位损伤后的临床表现;面神经核与面神经损伤后的症状与体征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744KB 文档页数:23
掌握脊神经前、后根的性质,脊神经节的位置与性质;颈丛的组成、位置和分布;臂丛的组成和位置,肌皮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和腋神经的起始、肌支和皮支的分布范围;胸神经前支的节段性分布;腰丛的组成,股神经的主要分支和分布,闭孔神经的分布;骶丛的组成,坐骨神经、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的分支分布。熟悉脊神经的成分及分支分布;腰丛的位置;骶丛的位置,坐骨神经走行中通过的主要部位。了解颈丛各分支的名称;肌皮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和腋神经损伤后的症状和体征,胸长神经的分布;肋间神经和肋下神经的分布;股神经和闭孔神经损伤后的症状和体征;胫神经和腓总神经损伤后出现的症状和体征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0.98MB 文档页数:21
掌握神经系统的区分和常用术语。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掌握脊髓的外形;脊髓灰质的分部、主要核团的名称、位置和功能;脊髓白质的分部,后索和外侧索通过纤维束的名称和功能。熟悉脊髓的位置;脊髓节与椎骨的对应关系;脊髓灰质的分层;前索通过的纤维束;脊髓的前角、后角、白质前连和半离断时出现的症状或体征。了解脊髓网状结构的位置;脊髓的功能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67.51KB 文档页数:3
大豆菌核病 Soybean Sclerotinia Stem Rot 大豆菌核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国外分布于巴西、加拿大、美国、匈牙利、日本、印 度等国。我国以黑龙江、内蒙古大豆产区发病重,发病率可达60%100%,造成绝产 症状 从苗期至成熟期均可发生,以花期危害严重。地上部发病,可产生苗枯、叶腐、茎腐 荚腐等症状,最后导致全株腐烂死亡,严重影响产量。幼苗发病,茎基部呈湿润状变褐,潮 湿时病部生长出絮状菌丝,病部干缩呈黄褐色,苗倒伏枯死,表皮撕裂状。叶片发病,多从 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初为暗青色水渍斑,后渐扩展成圆形或不规则形斑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742.35KB 文档页数:10
本组50岁及以上职工622例,其中60岁组为87.3%。疾病分布以心血管疾患最多40.5%(高血压30.9+冠心病4.5%+冠循供血不足5.1%=40.5%)。临界高血压14.8%,脑血管意外后遗症1.4%、主动脉硬化10.3%、高胆固醇血27.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者16.4%、贫血30.9%,多为轻度贫血、恶性肿瘤仅0.6%、慢性支气管炎18%、慢性肝炎9.2%,其它疾患较少。有的疾患如贫血、高血压、冠心病、冠循供血不足、高胆固醇血、临界高血压、肝大或肝脾大待诊等中之一部分病例系本次检测发现。其中尤以高血压及肝大待查者,患者本身无何症状,但客观检测指征明显。此说明保健工作的重要性。将本组检查结果与北医做了比较。总的患病规律相似,均以心血管疾患为主,恶性肿瘤均较少。主要疾患的患病率明显不同者,高血压、老慢支钢院高于北医,而冠心病、恶性肿瘤则低于北医。两单位相同者每个个体患病数多为一种以上,未检出异常者仅1.6%,而北医则为0.0%。部分职工并无脑血管意外史,但可检出病理反射,说明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脑动脉硬化。总之,通过本次调查及检测提示职工(≤ 50岁)的保健工作的重要性,尤其对部分无任何自觉症状的职工尤为重要,这样可做到早期治疗,收效较大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248.5KB 文档页数:48
实验一 植病害的症状观察 实验二 显微镜的构造,使用及临时玻片制作法 实验三 真菌的一般形态及子实体类型的观察 实验四、五 鞭毛菌亚门及接合菌亚门真菌的形态及其致病特点的观察 实验六、七 子囊菌亚门真菌及其致病特点观察 实验八、九 担子菌亚门真菌及其致病特点观察 实验十、十一 半知菌亚门真菌及其致病特点观察 实验十二 植物菌病害的病状、诊断及接种方法实验 实验十三 植物病原细菌的格兰氏染色和鞭毛染色 实验十四 植物病毒的传播 实验十五 植物病毒内含体的观察 实验十六 植物病毒的生物测定 实验十七 植物病毒抗血清效价的测定 实验十八 植物寄生线虫及其所致病害症状的观察 实验十九 寄生性种子植物及其所致病害的特点 实验二十 半永久性玻片的制作方法 实验二十一 培养基的制备及灭菌 实验二十二 植物病原物的显微测量和描绘 实验二十三 真菌孢子萌发试验 实验二十四 病原体初侵染来源的检验(重点种子带菌检验)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08.5KB 文档页数:9
1、课程简介: 植物病理学分两大部分一植物病理学的基础理论(第一章至第五章)和农作物的主要病 害。这两部分互相关联,前一部分是阐述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后一部分主要 讲述农作物主要病害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 2、地位和任务: 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病害发生原因,发病规律及病害防治原理和方法的科学。它既是 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应用学科。 该课程教学应以学习植物病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为主,贯彻理论与实 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总体要求: 讲授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与一般相结合,实验教学与田间标本采集、鉴定 相结合,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增强学习效果。通过讲授、实验和 教学实习三个紧密联系的环节,使学生了解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和病害发生发展的基本 规律,掌握植物病害诊断要点,熟练掌握农作物重要病害的症状识别及综合治理等理论 知识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729.77KB 文档页数:8
医疗实体识别是电子病历文本信息抽取的基本任务。针对中文电子病历文本复合实体较多、实体长度较长、句子成分缺失严重、实体边界不清的语言特点以及标注语料难以获取的现状,提出了一种基于领域词典和条件随机场(CRF)的双层标注模型。该模型通过对外部资源的统计分析构建医疗领域词典,再结合条件随机场,进行了两次不同粒度的标注,将领域词典识别的准确性和机器学习的自动性融为一体,从中文电子病历文本中识别出疾病、症状、药品、操作四类医疗实体。该模型在测试数据中的宏精确率为96.7%、宏召回率为97.7%、宏F1值为97.2%。同时对比分析了采用注意力机制的深度神经网络的识别效果,因受到领域数据集大小的限制,在该测试数据集中后者表现不佳。实验结果表明了该双层标注模型对中文医疗实体识别的高效性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43MB 文档页数:9
高质量睡眠与儿童的身体发育、认知功能、学习和注意力密切相关,由于儿童睡眠障碍的早期症状不明显,需要进行长期监测,因此急需找到一种适用于儿童睡眠监测,且能够提前预防和诊断此类疾病的方法。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phy,PSG)是临床指南推荐的睡眠障碍基本检测方法,通过观察PSG各睡眠期间的变化和规律,对睡眠质量评估和睡眠障碍识别具有基础作用。本文对儿童睡眠分期进行了研究,利用多导睡眠图记录的单通道脑电信号,在Alexnet的基础上,用一维卷积代替二维卷积,提出一种1D-CNN结构,由5个卷积层、3个池化层和3个全连接层组成,并在1D-CNN中添加了批量归一化层(Batch normalization layer),保持卷积核的大小保持不变。针对数据集少的情况,采用了重叠的方法对数据集进行了扩充。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儿童睡眠分期的准确率为84.3%。通过北京市儿童医院的PSG数据获得的归一化混淆矩阵,可以看出,Wake、N2、N3和REM期睡眠的分类性能很好。对于N1期睡眠,存在将N1期睡眠被误分类为Wake、N2和REM期睡眠的情况,因此以后的工作应重点提升N1期睡眠的准确性。总体而言,对于基于带有睡眠阶段标记的单通道EEG的自动睡眠分期,本文提出的1D-CNN模型可以实现针对于儿童的自动睡眠分期。在未来的工作中,仍需要研究开发更适合于儿童的睡眠分期策略,在更大数据量的基础上进行实验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9.07MB 文档页数:132
第一章 橡胶树病害 1.1橡胶树白粉病 1.2橡胶树割条溃疡病 1.4橡胶树炭疽病 1.3橡胶树根病 1.5橡胶树褐皮病 1.6橡胶树其他病害 第二章 胡椒木薯病害 2.1胡椒瘟病 2.2细菌性叶斑病 2.4胡椒枯萎病 2.3胡椒花叶病 2.5胡椒其他病害 第三章 咖啡、可可病害 3.1咖啡锈病 3.2咖啡细菌性叶斑病 3.3咖啡其他病害 3.4可可病害 第四章 剑麻、椰子病害 4.1剑麻斑马纹病 4.2剑麻茎腐病 4.3剑麻其他病害 4.4椰子病害 第五章 芒果病害 5.1芒果炭疽病 5.2芒果白粉病 5.3芒果细菌黑斑病 5.4芒果其他病害 第六章 柑桔病害 6.1柑桔黄龙病 6.2柑桔溃疡病 6.4柑桔青绿霉病 6.5柑桔其它病害 6.3柑桔疮痂病 6.6油梨病害 第七章 香蕉病害 7.1香蕉束顶病 7.2香蕉花叶心腐病 7.3香蕉炭疽病 7.5香蕉其它病害 7.4香蕉叶斑病(总) 第八章 番木瓜菠萝病害 8.1番木瓜斑斑花叶病 8.2菠萝心腐病 8.3菠萝凋萎病 8.4番木瓜其他病害 8.5菠萝其他病害 第九章 荔枝、龙眼病害 9.1荔枝霜疫霉病 9.3荔枝龙眼丛枝病 9.2荔枝龙眼酸腐病 9.4荔枝龙眼其他病害
首页上页2324252627282930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293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