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2918)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03.73KB 文档页数:5
本文使用连续称重装置和非连续称重装置对Fe25Cr20Ni2.4Si合金在H2S-H2气氛中的高温硫化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种合金的硫化动力学行为遵循抛物线规律。腐蚀产物有三层:最外层(称OL-Ⅱ层)由Fe-Ni-S系统组成;中间层(称OL-I层)由Fe-Cr-S系统组成;内硫化层(Subscale)由一些弥散的硫化物相组成。标记实验的结果表明:合金在硫化过程中,腐蚀产物的最外两层的生长是由金属离子向外扩散控制,而内硫化层的生长是由分解机理控制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75.02KB 文档页数:7
以\金属晶粒Euler指数与空间直径相对等值规律\为基础,本文采用列表方式系统地归纳总结了金属多晶体的晶粒尺寸与拓扑参量两类参量的分布数字特征之间的定量函数关系。这些关系可相当便利地用于根据晶粒尺寸参量的分布数据直接估计出拓扑参量分布的宽度、不对称程度和峰态等,并对这种估计办法的可靠程度进行了实验验证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0.95MB 文档页数:8
采用腐蚀质量损失、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线性极化等测试手段,研究无光照、半光照及全光照三种实验条件对Q450NQR1耐候钢在干湿交替条件下腐蚀行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光照对实验钢干湿交替腐蚀过程影响显著.实验钢在腐蚀前期(48 h)腐蚀速率大小依次为半光照、无光照和全光照,腐蚀中后期(72~96 h)腐蚀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半光照、全光照和无光照.腐蚀宏观形貌有明显差别,无光照时试样腐蚀产物呈淤泥状分布整个表面,有光照条件时腐蚀产物则呈颗粒状分布,但全光照条件时腐蚀产物颗粒更细且孔隙更小.另外,三种条件下腐蚀产物物相组成一致,但含量有所不同.线性极化测试得出96 h极化电阻由大到小依次为无光照、全光照和半光照,这一结果与通过腐蚀失重得出的腐蚀速率结果一致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11.69KB 文档页数:5
应用刚塑性有限单元法对静液挤压圆棒时的主要工艺参数——变形量、模角和摩擦系数对变形过程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考虑了材料的加工硬化,经计算与实验比较表明了两者吻合良好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756.02KB 文档页数:9
对含有不同碳、锰、硅的16Mn钢进行了控轧控冷实验,测定了各项力学性能,对其主要组织参量铁素体晶粒平均直径(dF)及珠光体百分数(Pe%)进行了定量金相分析,进行了各项力学性能对16Mn钢中各元素含量和二主要组织参量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获得控轧控冷16Mn钢各项力学性能与钢的化学成分和组织参量之间定量关系的数字表达式。根据数学表达式所提供的信息,参照二组织参量对钢的化学成分和控轧控冷工艺参数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探讨了控轧控冷16Mn钢的强韧化机制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81.76KB 文档页数:7
应用固体电解质定氧探头测定了碱性复杂炉渣的FexO活度,并对结果进行了误差分析。炉渣中的FexO活度对拉乌尔定律呈正偏差,且偏差的程度随CaF2、FexO含量及碱度的增加而减小,随P2O5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当炉渣的碱度大于2.1时,FexO活度随温度的上升而减小。根据实验结果,绘制了1450℃时FexO-(SiO2+P2O5+Al2O3)-(CaO+MgO+MnO+CaF2)准三元系的等FexO活度图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49.55KB 文档页数:6
提出了点接触热弹流润滑的简化数值解。在等温弹流润滑完全数值解的计算结果基础上,通过联立求解能量方程和热界面方程等,计算出重载条件下点接触弹流润滑状况下的三维温度分布。研究了热弹流问题的温升规律,并提出了油膜和接触体表面的最大温升公式。该公式得到了弹流测温实验的初步验证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23.12KB 文档页数:4
在悬浮熔炼装置上采用玻璃包熔的净化处理工艺,可使Nd-Fe-B-Si合金熔体获得凝固前的深过冷,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过冷度的增加,枝晶形态由树枝晶向胞晶转变,并且是突发性的;该合金获得最大无量纲过冷度θ≥0.3。用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在深过冷Nd-Fe-B-Si合金的凝固组织中存在着亚稳相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06.93KB 文档页数:6
本文数值模拟了圆筒燃烧室内双股同心强旋流流场及其湍流参数的分布。计算中,对Kolmogorov-Prandtl旋涡粘性系数假定中的经验系数Cμ做了初步调试,认为Cμ对不同流场及同一流场中的不同点都有可能不同,而且Cμ应具有各向异性的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数学模型与计算方法,对模拟轴对称强旋流场是可行的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88.04KB 文档页数:5
用X-线与电子衍射方法测定Fe-Ni-Cr-W-Mo系750℃与900℃部分相区图,得出在750℃与900℃时,当含钼量分别大于1.5%与1.0%时就可以产生μ相。在实验合金成分范围内,900℃时,当Mo含量不定,含W量>7%时就可以产生μ+Laves相,而750℃时不管W、Mo含量多少都不会产生Laves相。另外,证明传统的控制μ相生成的电子空们数Nv
首页上页283284285286287288289290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2918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