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330)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458KB 文档页数:54
备注 第一专题蛋白质代谢(8学时 第一讲蛋白质的静态生化 第一节蛋白质概述 第二节氨基酸 第三节肽 第四节蛋白质的结构 第五节蛋白质的性质和功能 第六节蛋白质分子结构与生理功能的关系 第二讲蛋白质的动态生化 第一节蛋白质的酶促降解 第二节氨基酸的降解和转化 第三节氮素同化作用 第四节氨基酸的生物合成 第五节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71KB 文档页数:7
酶工程在医学方面的应用是研究和解决酶在医学上应用时的各种技术问题。现代分子生物学 认为生物活动的正常进行都依赖于机体内部生化反应的平衡和稳定,这种复杂而有序的生化反应 需要酶来催化调节,以控制体内代谢的正常进行。因此,一旦疾病发生,究其根本原因都与酶有 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811KB 文档页数:29
第一节 脂类药物生产方法 第二节 脂类生化药物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23.44KB 文档页数:12
前几章介绍了植物的各种功能代谢,这些功能代谢的整合(integration), 就表现出细胞的分裂、分化与生长,进而表现为植株的发育。 生长与发育贯穿于植物的一生。植物的生长(growth)是指植物在体积、重量等形态 指标方面的变化,是一种量的不可逆增加。植物分化(different iation)是指植物细胞在 结构、功能和生理生化性质方面发生的变化,是一种反映不同细胞的质的变化。而所谓发育 ( development)则是植物生长和分化的总和,从而形成执行各种不同功能的组织与器官, 这种质的转变就是发育。生长为发育奠定基础发育则是生长的必然结果,生长和发育相辅 相成,密不可分。从分子生物学的观点来看,植物的生长分化和发育的本质是基因按照特 定的程序表达而引起植物生理生化活动和形态结构上的变化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212.5KB 文档页数:1
一、油气生成的原始物质的来源 1.生物种类来源 沉积有机质的生物种类来源首先是浮游植 物,其次是细菌、高等植物、浮游动物。 2.生化组分来源 对沉积有机质来源提供最多的生化组成是 脂类化合物、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木质素。 类脂物质的特征是抗腐力较强,能在各种地质 条件下保存起来,其元素组成和分子结构也最接近 于石油烃,被认为是生成油气的主要原始物质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37.5KB 文档页数:35
介绍26个基本概念: 1.微生物细胞能为其自身提供代谢能 2.细胞能量转换机构的组成 3.微生物代谢中的电子流和电子回路 4.生物氧化和辅酶的再生 5.生化反应途径和代谢途径 6.生化反应网络和代谢网络 7.代谢网络的联网问题 8.代谢流和碳架物质流 9.代谢主流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812.94KB 文档页数:5
为了提高造纸废水生化处理效果,进行了降解造纸废水木质素菌种的筛选鉴定和应用实验.对从市政污水处理厂采集的活性污泥样品进行培养、驯化、分离和鉴定等一系列实验,得到了能够降解木质素的生物降解菌.通过研究其生理生化特性,确定该菌为白腐菌,属于短杆状、好氧型产碱菌.经革兰氏染色鉴定为革兰氏阳性菌.进一步驯化从中挑选出有较强降解能力的菌种并进行实际废水环境下的应用实验,结果显示该菌对造纸废水CODCr的去除率可达到80.9%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16.63KB 文档页数:5
利用DSD酸生产过程产生的铁泥,研制出既能用作常规冶金原料,又能用于处理DSD酸氧化废水的水处理用海绵铁.研究表明:在配碳量27%、反应温度1160℃、反应时间16min的情况下,以铁泥为原料制备的常规海绵铁的金属化率可达90%以上;用于处理DSD酸氧化废水的海绵铁适宜配碳量为29%,用制备出的海绵铁处理DSD酸氧化废水,在pH值3~5、反应时间40min时,出水的CODCr去除率可达68%、色度的去除率达90%、可生化性指标BOD/COD提高到0.425.海绵铁中所含C,Fe3C和其他一些杂质元素,这些元素能与铁在水中形成无数微小原电池产生大量[H],[OH]和[Fe2+],从而氧化还原废水中的有机物,达到污染物降解和提高废水可生化性的目的.海绵铁的微孔结构非常发达,使其具有比表面积大、活性高的特点.是一种替代常规铁屑的理想材料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370KB 文档页数:5
一、 利用物质在生化反应或化学反应中放出或吸收气体的性质,通过测量气体量的变化而对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技术。 二、广泛应用于细胞呼吸、酶反应动力学、氧化还原反应以及氨基酸、酮酸、尿素等的测定。 三、 检测的气体主要有氧气、二氧化碳、氮气。 四、 常用仪器:华勃氏呼吸仪、范•斯莱克检测仪
上页12345678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330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