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166)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341.5KB 文档页数:17
生物膜是指细胞的细胞膜和多种内膜 系统(包括核膜、线粒体膜、内质网 膜、高尔基体膜、溶酶体膜、过氧化 物酶体膜、叶绿体膜等)的统称。 第一节 生物膜的化学组成 第二节 生物膜的结构 第三节 生物膜的功能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2.52MB 文档页数:39
第九章膜分离法 (Membrane Seprartion 一、概述 定义——在一定压力条件下,溶液中各组成选择性透过一半透性薄膜而达到分离纯化的过程。 ·发展史(1748年发现;1850年天然膜应用;1864年第一张人工无机膜—亚铁氰化铜诞生;1930有机膜出现)。 ·特点—均相分离、无相变;无需加入化学物质;浓缩与纯化同时进行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02MB 文档页数:6
采用含稀土Ce盐的化学溶液浸泡工艺在石墨纤维增强铝基(Gr/Al)复合材料表面制备无毒、无污染稀土耐蚀膜层,并对不同时间稀土Ce盐在Gr/Al复合材料表面的成膜情况进行研究.铝基体和石墨纤维表面均覆盖稀土膜层,此类稀土膜呈现\干泥\状,覆盖于Gr/Al复合材料表面.EDS面扫描结果表明:Al、O、C、Si、Ce和Mg是组成膜的主要元素;成膜30 min,稀土Ce质量分数达14.44%;成膜120 min,稀土Ce质量分数增加到47.48%.通过对其成膜过程进行研究,提出了膜层微裂纹的形成机制,其电化学成膜机理符合\微阴极成膜机理\.由于稀土转化膜的存在,腐蚀过程中析氢和吸氧反应均受到抑制,同时还抑制阳极反应的发生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84.78KB 文档页数:4
利用球-盘试验机研究了40Cr钢表面氧氮处理层对添加剂硫化烯烃作用效果的影响,并利用多种表面分析仪器分析了其机理。结果表明,由于氧氮处理表面的氧化膜可促进化学反应膜FeS的生成,加上该氧化膜本身的作用,使其摩擦表面上由FeS和氧化铁组成的边界润滑膜更厚且结构更致密,导致硫化烯烃与氧氮处理表面的配合具有更好的抗擦伤和抗磨效果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38.56KB 文档页数:6
提出同时利用聚苯胺的导电性、化学与电化学稳定性对金属进行防腐保护的设想。探索用电化学方法在不锈钢阳极上,从酸性苯胺溶液中合成致密的导电聚苯胺膜的条件。通过极化曲线测量得知,在3%NaCl和0.5mol/1H2SO4溶液中其腐蚀电位均为正值(相对于饱和甘汞电极),比不锈钢基体正移了约(0.2~0.7)V,腐蚀电流比304不锈钢或一般碳钢约小3个数量级。当电位达到0.65V(在3%NaCl溶液中)或0.9V在0.5mol/1H2SO4中),聚苯胺膜会因过氧化而溶解脱落。在1mol/1HCl溶液中,聚苯胺膜不能改善样品的耐腐蚀性能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01MB 文档页数:7
采用线性极化电阻技术和交流阻抗技术研究了锅炉水冷管材在过氧化氢溶液钝化条件下的电化学特征,结合SEM电子扫描技术对不同钝化条件下的钝化膜成膜形貌进行观察测量.实验结果表明,在柠檬酸漂洗后采用过氧化氢钝化的过程中,当过氧化氢的质量分数为0.1%,溶液pH为9.5,亚铁离子的质量浓度为100 mg·L-1且氯离子的质量浓度低于50 mg·L-1时钝化效果最好,钝化膜成膜形貌较为完整,管材抵抗外界腐蚀的能力最强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60.72KB 文档页数:8
通过模拟压水堆一回路水环境,研究了氯离子浓度和溶解氧对304不锈钢高温电化学腐蚀行为的影响.动电位极化曲线结果表明,氯离子浓度主要影响高电位下的二次钝化效应,低电位下影响效果不明显,结合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氧化膜元素成分的分析发现二次钝化效应与氧化膜中Fe/Cr元素含量比密切相关.电化学阻抗谱和扫描电镜结果表明,随着氯离子浓度增加,氧化膜阻抗逐渐降低,表面外层氧化物颗粒和间隙逐渐增大,耐腐蚀性能降低.随着溶解氧含量的升高,304自腐蚀电位逐渐升高,钝化电流密度降低,钝化区间缩小,表面氧化膜阻抗逐渐增加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31MB 文档页数:64
生物传感器是以固定化的生物材料作为敏感元件,与适当的转换元件结合所构成的一类传感器。生物传感器一般是在基础传感器上再耦合一个生物敏感膜,或者说生物传感器是半导体技术与生物工程技术的结合,生物敏感物质附着于膜上,或包含于膜中,被测量的物质经扩散作用进入生物敏感膜层,经分子识别,发生生物学反应(物理、化学变化),其所产生的信息可通过相应的化学或物理换能器转变成可定量、可处理、可显示的电信号,就可知道被测物质的浓度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883.5KB 文档页数:122
第四章 不溶性表面膜 表面压 不溶膜的类型 不溶膜的制备 混合不溶膜 表面电势和表面黏度 L-B技术和L-B膜 第五章 固—液界面(润湿作用)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56MB 文档页数:6
运用动力学蒙特卡洛(KMC)方法从原子尺度对CVD金刚石膜{100}取向在3种不同化学反应模型下的生长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1)以CH3为主要生长组元的生长机制比较适合于{100}取向金刚石膜的生长;(2)对金刚石{100}取向而言,含有双碳基团的模型沉积速度并不比含有单碳基团的模型沉积速度大;(3)在高的生长速率下仍有可能获得表面粗糙度较小的金刚石膜;(4)对Harris模型的仿真结果与其本人的预测结果一致,并与实验结果符合良好
上页12345678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166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