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709)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94MB 文档页数:64
第一部分 实验一 金相制备 第一章 金相显微镜的介绍 1.金相显微镜的光学放大原理 2.金相显微镜的主要性能 3.金相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第二章 金属热处理 1、热处理原理 2、热处理方法指导 第三章 金相样品的制备 1 取样 2 镶嵌 3 磨制 4 抛光 5 浸蚀 第四章 热处理后组织 第五章 热处理后硬度 1、布氏硬度试验 2、洛氏硬度试验 第六章 实验概述 第二部分 实验二:金相观察 第一章 铁碳合金的介绍 1工业纯铁 2碳钢 3白口铸铁 4灰口铸铁 第二章 实验概述 1 实验目的 2 实验内容 第三部分 实验报告 1 实验一 一、预习报告内容 二、实验报告内容 2 实验设备及材料 3 实验步骤 4 实验结果 5结果分析 2 实验二 1实验目的 2实验内容 3实验结果 4论述题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55MB 文档页数:83
第一部分 实验一 金相观察 第一章 金相显微镜的介绍 1.金相显微镜的光学放大原理 2.金相显微镜的主要性能 3.金相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第二章 铁碳合金的介绍 1工业纯铁 2碳钢 3白口铸铁 4 铸铁 第三章 实验概述 1 实验目的 2 实验内容 第二部分 实验二 热处理、金相制备、力学性能测试 第一章 热处理 1、实验目的 2、实验原理 3、实验方法指导 第二章 热处理后的组织观察 1、金相试样的制备 2、金相组织观察分析 3、实验内容 第三章 钢热处理后的力学性能测试 一、硬度试验 1、布氏硬度试验 2、洛氏硬度试验 二、拉伸试验 1、试验目的 2、试验设备 3、试样 4、试验原理 5、试验步骤 6、试验结果处理 三、冲击试验 2、试验原理 3、试验方法与步骤 4、试验数据整理 第三部分 实验三 材料的塑性变形及回复再结晶 第一章 实验目的 第二章 原理概述 第三章 实验内容及步骤 第四部分 实验报告 第一章 预习报告 第二章 实验一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 2实验内容 3实验结果 4论述题 第三章 实验二实验报告 2 实验仪器、实验材料 3 实验内容 4 实验原理 5 实验结果 6 结果分析 7 思考题 第四章 实验三实验报告 2 实验原理 3 实验材料及设备 4 实验内容 5 实验结果及分析 6 实验思考题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43MB 文档页数:90
第一部分 实验一 金相观察 第一章 金相显微镜的介绍 1.金相显微镜的光学放大原理 2.金相显微镜的主要性能 3.金相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第二章 铁碳合金的介绍 1 工业纯铁 2 碳钢 3 白口铸铁 4 铸铁 第三章 实验概述 1 实验目的 2 实验内容 第二部分 实验二 材料的塑性变形及回复再结晶 第一章 实验目的 第二章 原理概述 第三章 金相试样的制备 第四章 实验内容 1 绘图 2 制样 第三部分 实验二 热处理、金相制备、力学性能测试 第一章 热处理 2 实验原理 3 实验方法指导 第二章 热处理后的组织观察 1 金相组织观察分析 第三章 钢热处理后的力学性能测试 1 硬度试验 3 拉伸试验 3 冲击试验 4 弯曲试验 第四部分 实验报告 第一章 预习报告 第二章 实验一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 2实验内容 3实验结果 4论述题 第三章 实验二实验报告 3 实验材料及设备 4 实验内容 5 实验结果及分析 6 实验思考题 第四章 实验三实验报告 2 实验仪器、实验材料 3 实验内容 4 实验原理 5 实验结果 6 结果分析 7 思考题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02MB 文档页数:71
实验一 金相显微镜的原理、构造及使用 实验二 金相显微试样的制备 实验三 金相显微摄影 实验四 结晶过程观察及宏观分析技术 实验五 用热分析法建立二元合金相图 实验六 铁碳合金的平衡组织 实验七 三元合金的显微组织 实验八 固态金属中的扩散 实验九 金属经塑性变形后的显微组织 实验十 塑变硬化及回复再结晶 实验十一 变形度对金属显微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实验十二 温度对冷轧纯铁显微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实验十三 粉体材料密度和比表面积的测定 实验十四 集料性能试验 实验十五 气硬性胶凝材料-石膏性能试验 实验十六 石油沥青试验 实验十七 粘土阳离子交换容量的测定 实验十八 粘土――水系统的双电层实验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01MB 文档页数:467
I 目 录 1.学科基础课平台必修课 《风景园林专业导论》 《高等数学 D》 《素描风景画》 《构成基础》 《色彩风景画》 《风景园林设计基础》 《园林 AUTOCAD 制图》 《园林 AUTOCAD 制图》实践 《园林植物学 1》 《园林植物学 2》 2.学科基础课平台选修课 《风景速写》 《建筑制图 A1》 《建筑制图 A2》 《中国画基础》 《书法》 《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 《Photoshop 辅助园林制图》 《测量学 C》 《测量学实习 B》 《风景园林模型制作》 《园林效果图电脑表现》 《建筑设计原理 B》 《植物造景 B》 《文献检索》 《艺术设计概论》 II 《创造性思维训练》 《民间美术 A》 《设计史》 《园林制图》 《人体工程学 A》 《中外美术概论》 《艺术摄影》 《环境心理学》 《插花艺术》 《建筑赏析》 《中外城市建设史 A》 3.专业课平台必修课 《道路及城市广场景观设计》 《居住区景观设计》 《中外园林史》 《风景园林工程 1》 《园林建筑设计 1》 《风景园林工程 2》 《园林建筑设计 2》 《公园规划设计》 4.专业课平台选修课 《城市规划原理 C》 《景观雕塑》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园林生态学》 《风景园林专业英语》 III 《园林工程概预算》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风景园林环境分析》 《园林建筑构造设计》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 《遗产保护与发展》 《遗产保护与发展》考试大纲 《外部空间设计》 《中外建筑史 B》 《乡土景观设计》 《建设工程经济》 《乡村休闲游憩与旅游规划》 《风景名胜区规划》 《现代景观设计思潮》 《园林法规》 《园林施工与组织管理》 《三维动画创作 B》 《园林文学》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729.72KB 文档页数:5
Varela免疫网络模型是继Jerne独特性网络模型之后的第二代网络模型,Varela免疫网络模型描述的是没有外来抗原作用时的T、B细胞因子的动态平衡关系.本文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种考虑抗原的改进的Varela免疫网络模型.然后基于这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生物免疫特性的改进Varela免疫网络模型,构造了一类与被控对象无关的免疫控制器模型.以大惯性大滞后模型为被控对象,采用仿真的方法研究了该免疫控制器的特性.仿真研究与分析表明:该免疫控制器具有一定的记忆和自学习能力,具有较好的抗纯滞后及参数自适应性能.文中将这种免疫控制器的参数变化对控制系统的影响也作了仿真研究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96MB 文档页数:6
利用背散射电子衍射(EBSD)取向成像技术分析了具有不同初始织构的镁合金AZ31动态再结晶晶粒的取向特征以及与相邻的形变晶粒的取向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初始织构以及不同应变量下动态再结晶新晶粒与形变晶粒的取向都相近,说明动态再结晶以连续方式进行,即亚晶转动方式.随形变量的增加,不同初始织构试样的晶粒都转向基面取向,但菊池带衬度图像显示大的形变晶粒内部很少有亚晶界存在并且菊池带质量高,说明塑性滑移机制仍在起很大作用但在靠近晶界处发生,形变晶粒是通过平行于压缩面方向剪切晶界而逐渐消失的.动态再结晶晶粒与相邻形变晶粒的取向差表明不同初始织构造成不同的取向差,但总的趋势是相同的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63.75KB 文档页数:6
按照与采面或者巷道的位置关系,将陷落柱突水模式分为顶底部突水模式和侧壁突水模式2种模式,以及薄板理论子模式、剪切破坏理论子模式、厚壁筒突水子模式和压裂突水子模式等4种子模式.薄板理论子模式适用于筒盖关键层完整且厚度较小的情况,突水判据为极限弯矩;剪切破坏理论子模式应用条件为筒盖关键层厚度较大,突水判据为二次抛物线方程;厚壁圆筒破坏的弹性极限压力因屈服经验准则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均与岩层强度成正比;压裂突水子模式描述的是地下水通过压裂与其他固有构造导通而发生突水,临界破裂压力可以借鉴水压裂的计算公式.由突水案例的分析计算表明,突水模式及突水判据简单易行,切合实际,且有足够的准确性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54.16KB 文档页数:8
利用野外观察及实验数据资料,对盐津-珙县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形成条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富集成藏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盐津-珙县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下部黑色页岩是深水陆棚沉积产物,该区页岩气‘甜点段’五峰组—段—四段和龙马溪组一段—五段发育完整,有机碳质量分数在2.7%~6.0%之间,主要为中高-高有机碳含量,富有机质黑色页岩厚度分布在30~50 m.在高含气层位,纳米级有机质孔和黄铁矿晶间孔大量发育,平均孔隙度为2.28%~3.48%,为吸附气和游离气提供良好的储集空间.研究区内构造强度较弱,通天断层少,具有良好的顶底板条件,压力系数平均大于1.0,因而保存条件良好.分析表明,高有机碳含量、纳米级孔隙发育、高脆性矿物含量、高压力系数是盐津-珙县地区页岩气富集成藏的主控因素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67.05KB 文档页数:7
为研究缝合线分形特征及其对石灰岩强度的影响,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采用功率谱密度方法和数字图像盒维数方法分析水平缝合线和垂直缝合线的分形维数,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缝合线对石灰岩强度的影响和石灰岩内部裂纹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两种分形分析方法得出缝合线分形维数介于1和2之间,表明缝合线是自然界一种自仿射分形构造,且垂直缝合线的粗糙度较大.缝合线平均弱化石灰岩强度约20%,不同倾角缝合线石灰岩强度没有明显的各向异性现象,缝合线对石灰岩弹性模量影响很小.石灰岩失稳破坏过程中,裂纹的萌生发展与缝合线息息相关,缝合线加快了石灰岩的损伤破坏.数值模拟表明缝合线厚度、位置、数量、分形维数等发育因素对石灰岩的强度有着显著的影响
首页上页2728293031323334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709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