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401)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75KB 文档页数:12
运用饲养科学原理和饲料科学理论与技术来测定动物的营养需要,从而制订饲养标准,应用于畜禽、鱼类、实验动物、经济动物饲养实践,实为进行科学饲养,发展饲料工业、畜牧业和养殖业生产及动物疾病防制等所必需的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331.5KB 文档页数:26
第二讲动物学的基本知识 一、动物学的含义和研究历史 1、动物学是研究动物生命活动的科学,它是以辨证唯物主 义的观点和方法,系统地研究动物的种类组成、形态结 构、生活习性、繁殖与选种、分布规律、历史发展、生 命活动等的特征和规律的学问。 2、动物学历史悠久,它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在以渔猎为 主的原始社会,人类就开始认识了一些与人类相处的动 物习性,从而试养家畜、家禽等有益动物,防止有害动 物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87.56KB 文档页数:7
本文用初等函数计算了有冷头轧件所引起的轧机系统的动力响应。文章先对一自由度系统绘出以咬入时间为参数的反应谱,而后把作为多质量系统的轧机动应力化为一自由度系统动力响应的某种组合。计算结果表明:有冷头轧件与无冷头轧件所引起的最大动应力之比一般小于(至少不大于)该两激力的最大值之比。这两个比值之差多在0~10%范围内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47.27KB 文档页数:8
针对线性自抗扰控制器参数难于整定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响应过程时序数据挖掘的参数自整定算法.算法以线性自抗扰控制器中线性误差反馈律的两个增益信号回路的动态响应为参数调整对象,通过改进变收缩系数的随机搜索算法进行参数整定,记录动态响应过程数据,基于关联关系挖掘得到控制参数调整策略应用于线性自抗扰控制器的参数自整定.为验证本文提出的参数自整定方法的实际效果,以液压自动位置控制系统为控制对象,分别采用阶跃响应仿真和Monte Carlo实验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数据挖掘参数自整定的线性自抗扰控制器动态响应较好,鲁棒性较强,改进了变收缩系数随机搜索算法调整时间较长以及传统线性自抗扰控制器超调较大的缺点,是一种具有实用性的线性自抗扰控制器参数自整定方法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64.46KB 文档页数:11
本文把封闭力流式齿轮试验台看成具有制造误差的实际机构,并且在静态和动态的条件下,实测了齿轮试验台的载荷特性数据,从而提出了若干反映齿轮试验台的精度等级的具体性能指标:一、静态精度指标——静扭矩极差、静载荷波动率、卸载率和静效率等;二、动态精度指标——运转系数、载荷相对变动率、起动过载系数和传动效率等。并且,还根据实测的数据,提出一些改善齿轮试验数据准确性的具体办法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49.5KB 文档页数:8
1、本大纲是根据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本科教学计划畜牧经济教学的基本 要求而编写的。 2、畜牧经济是动物科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动物科学专业的专业课。 它是以经济、数学、生态系统工程等原理和技术为手段来研究畜牧业生产中 的经济问题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67KB 文档页数:9
一、编写说明 1.本大纲是根据动物科技学院动物科学系本科教学计划的基本要求而编写。 2.家畜饲养学是一门基础理论知识性强,实践应用价值高的学科。是在生理生化学习 基础上,通过讲授与实验教学环节,使学生正确认识动物营养的基本原理;掌握营养价值 的评定方法,了解各种饲料;掌握动物营养需要的研究方法及需要特点,掌握日粮配合的 方法及配合饲料的一般知识,并通过实验教学是使学生掌握饲料分析的基本技能。为学习 饲养各论打下坚实基础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543KB 文档页数:23
1.掌握粘性动量传输、粘性动量通量及其表达式。 2.掌握对流动量传输、对流动量通量及其表达式。 3.掌握不同情况下连续性方程的表达式及应用。 4.掌握N-S方程的物理意义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792.86KB 文档页数:12
本文从电机的基本矩阵方程入手,用座标变换方法推得了无换向器电动机的数学模型及其简化传递函数,讨论了一些物理量对其动特性的影响,阐明了无换向器电动机闭环控制系统的组成与特性,提出了改善动态特性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简化传递函数具有足够的准确性;无换向器电动机闭环控制系统具有与直流电动机闭环控制系统极其相似的动态性能;采用磁场调节与电枢调节相结合的控制方式,可以使系统的动态性能得到很大改善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56MB 文档页数:7
以某矿综放工作面开采过程为背景,利用微震监测技术进行现场监测,并借助有限差分FLAC3D进行数值分析,研究在采动应力场不断变化过程中底板岩体微震破裂事件的时空演化规律,揭示煤层采动条件下潜在导水通道的孕育、发展和贯通过程.微震监测结果表明:微震事件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开采扰动对底板岩体破坏程度的影响;采煤期间,回采工作面附近微震事件呈现密集分布,底板岩体采动破坏严重,底板破裂深度达15 m.数值分析表明:由于煤层采动导致采场周围应力重分布,工作面前方应力增高,采空区下方应力降低,底板岩体随工作面回采经历了应力集中、释放并最终破坏;底板塑性破坏区深度达14 m
首页上页2829303132333435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401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