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3722)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3MB 文档页数:8
通过工业试验对202不锈钢进行系统取样,分析试样中夹杂物的变化特征,结合热力学计算,研究了202不锈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形成机理。在进行硅锰脱氧后,LF精炼过程中钢液内以球型Ca?Si?Mn?O夹杂物为主。对于硅锰脱氧钢,钢液中残余铝质量分数为1×10?5时,可以扩大Mn?Si?O相图的液相区,但铝质量分数超过3×10?5会导致钢中容易形成氧化铝夹杂物并减小液相区。在连铸坯中以Mn?Al?O类夹杂物为主,相较于LF精炼过程试样,连铸坯试样中夹杂物的MnO和Al2O3含量明显增加,CaO和SiO2含量明显减小,夹杂物个数则由LF出钢试样的5.5 mm?2增加到11.3 mm?2。结合热力学计算发现,凝固过程中会有Mn?Al?O夹杂物形成,这也使其成为连铸坯中主要的夹杂物类型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11MB 文档页数:106
如果程序的对象数量有限,且寿命可知,那么这个程序是相当 简单的。 一般来说,程序都是根据具体情况在不断地创建新的对象,而这些情况又 只有在程序运行的时候才能确定。不到运行时你是不会知道你到底需要多 少对象,甚至是什么类型的对象。为了解决这种常见的编程问题,你得有 办法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创建任何数量的对象。所以你不能指望用 命名的 reference来持有每个对象 Myobject 原因就在于,你不可能知道究竟需要多少这样的对象 针对这个相当关键的问题,绝大多数语言都提供了某种解决办法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59MB 文档页数:6
在硅钼炉中,1400℃的条件下,利用硅钙合金、稀土硅、铝基脱磷剂等对高磷硅锰合金进行还原脱磷实验研究.脱磷实验采用CaO-CaF2(质量比为25∶75)为覆盖渣,渣金比为0.2∶1.采用ICP光谱仪检测脱磷后合金中的磷含量,X射线衍射检测渣样物相成分,着重分析了不同脱磷剂及其用量对高磷硅锰合金还原脱磷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脱磷剂用量的增加,硅锰合金脱磷率呈上升的趋势.其中,铝基脱磷剂脱磷效果最好,当其质量分数达到8%时,合金中磷的质量分数可降至0.21%,符合国标要求(≤ 0.25%),脱磷率达78%;硅钙合金次之,当其质量分数达到10%时,脱磷率为47%;稀土硅的脱磷效果最差,当其质量分数达10%时,脱磷率仅22%.铝基脱磷剂为本实验条件下的最佳脱磷剂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272.5KB 文档页数:3
gn_9_1 极限包络线 通过实验,确定在不同主应力比值(σ1/σ3)下材料弹性失效时的主应力数值,根据这些数值可作出相应的应力圆(极限应力圆),再作这些应力圆的包络线,就是所谓的极限包络线。(L 书 p.329 图 8.26) gn_9_2 第三、四强度理论的几何表示 在以主应力为坐标轴的几何空间中,第三、四屈服准则分别是一斜置的并同各坐标轴具有相同倾角的六棱柱面和圆柱面(屈服面)。对于给定的应力状态,若位于柱面内则不屈服,若其对应点位于柱面上则发生屈服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54.5KB 文档页数:1
水文地质测绘的观测路线宜按下列要求布置:沿垂直岩层或岩浆岩体构造线走向;沿 地貌变化显著方向;沿河谷沟谷和地下水露头多的地带:沿含水层带走向 水文地质测绘的观测点宜布置在下列地点:地层界线、断层线、褶皱轴线、岩浆岩与 围岩接触带、标志层、典型露头和岩性岩相变化带等:地貌分界线和自然地质现象发育 处:井、泉、钻孔、矿井、坎儿井、地表坍陷、岩溶水点(如暗河出、入口)、落水洞 地下湖和地表水体等 水文地质测绘每平方公里的观测点数和路线长度可按表3-1确定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5MB 文档页数:40
数学上解薛定谔方程时,可以得到很多γ数学解, 而从物理意义上讲,这些数学解并不都是合理的, 并不是每一个数学解都能表示电子运动的一个稳定 状态。 为了得到合理的解,就要求一些物理量必须是量 子化的,从而引入三个量子数n、l、m。这三个 量子数不是任意的常数,而要符合一定的取值。 因此,所谓解薛定谔方程,就是解出对应一组 n、l、m的波函数nm及相应的能量En,一般 我们就用它来描述原子中电子的运动状态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07MB 文档页数:7
考察了电解液中掺硫剂TS、添加剂SB的质量浓度及电流密度等关键因素对镍扣含硫量和产品物理外观的影响,研究了1#电解镍与含硫镍扣产品电化学活性的区别,确定了采用硫化镍可溶阳极电解制备含硫活性镍扣的工艺和最佳技术参数.最佳技术参数为:掺硫剂TS的质量浓度7.53 mg·L-1、添加剂SB的质量浓度36.97 mg·L-1)、平均表观电流密度1300 A·m-2,其他技术参数与电解镍生产技术参数相同.在上述条件下制备出的含硫镍扣,外表光亮,形状规则,硫的质量分数在0.01%~0.03%之间.其电化学活性较强,化学成分也均符合1#电解镍的要求.该工艺目前已应用于工业生产,产品可以满足精密电镀行业所需特殊电镀阳极的需求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75.16KB 文档页数:7
对国内一钢厂EAF→LF→VD→CC工艺生产的高品质GCr15轴承钢进行系统取样,针对DS类非金属夹杂物随机性强的特点,利用能够进行大面积试样检测的ASPEX自动扫描电镜分析统计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成分、尺寸、数量等信息.研究发现:GCr15轴承钢冶炼过程中非金属夹杂物主要为MgO-Al2O3-CaO复合夹杂物和MnS,同时有少量的SiO2-Al2O3和MgO-Al2O3复合夹杂物;夹杂物尺寸主要集中在38μm,并有少量DS类夹杂物出现且尺寸范围波动很大,最大可以达70μm以上,形貌为圆形或近似圆形;VD有较强的去除夹杂物功能,经过VD真空精炼,夹杂物中CaO含量有增加趋势;吊包至铸坯过程,夹杂物成分向Al2O3含量增多的区域移动,最终轴承钢铸坯中夹杂物成分位于高Al2O3含量(≥80%),少量MgO(<20%)和低CaO(<5%)的区域;DS夹杂物的生成和去除具有较强的随机性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96MB 文档页数:6
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上,针对添加质量分数0.01%的锆与未添加锆的两种成分的F40级船板钢,分别进行了不同相变冷却时间T8/5下的焊接热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微量锆的加入,使含钛F40钢耐大热输入焊接性能大幅提高,T8/5提高至100s时,-60℃冲击功可达238J.利用热力学计算并结合扫描电镜观察含锆的F40钢板粗晶热影响区组织发现,随着T8/5的增大,伴随着原有含锆复合夹杂物尺寸形态的变化,有利于诱导针状铁素体形核的尺寸为1~3μm的锆-钛复合夹杂物数量呈非单调减少趋势,导致粗晶热影响区冲击韧性随T8/5增大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MB 文档页数:7
采用激光电子散斑干涉技术、电化学阻抗技术和扫描电化学显微镜技术实时、动态和原位观测了涂覆丙烯酸聚氨酯涂层的碳钢在质量分数为3.5%的NaCl溶液中浸泡初期的界面腐蚀行为,并对比了纳米TiO2的添加对界面腐蚀行为的影响.在浸泡初期无宏观缺陷存在时,激光电子散斑干涉技术成功检测到涂层界面的微小变化,电化学阻抗技术显示不同涂层低频阻抗膜值的变化情况,均与扫描电化学显微镜技术获得的腐蚀电化学形貌结果一致,即在浸泡初期,未添加纳米TiO2的涂层其界面变化速度(即锈蚀萌生速度)较添加涂层明显得多,表明纳米TiO2可延缓涂层/碳钢的界面失效
首页上页343344345346347348349350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3722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