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623)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64.71KB 文档页数:7
硬薄膜往往具有较脆的特性,在过载时易发生脆性断裂.本文研究了硬薄膜/软基体在锥形纳米压头作用下的断裂模式.利用等离子体化学沉积法在聚二醚酮基体上沉积生成类金刚石薄膜.使用纳米压痕法对其进行实验研究,实时记录纳米压头压入样品过程中所受的载荷以及位移.载荷位移曲线中有若干间断点,代表着裂纹的形成和扩展.压痕实验完成后,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聚焦离子束观察发现,类金刚石薄膜压痕处出现规则的贯穿厚度的环形裂纹和径向裂纹.最后,利用有限元法分析了硬薄膜/软基体在锥形压头作用下的应力分布,通过cohesive单元模拟环形裂纹的起始和扩展.结果表明:环形裂纹是由薄膜表面较高的径向拉应力引起的,较高的径向拉应力发生于压头和薄膜表面接触区域的外侧;径向裂纹则是由薄膜在界面附近较大的拉应力引起的.并且,各圈环形裂纹的半径基本呈线性递增,这和实验观测基本相符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96MB 文档页数:11
采用轴向应变幅控制的低周疲劳试验研究了总应变幅对4Cr5MoSiV1热作模具钢700 ℃低周疲劳行为的影响,包括循环应力响应行为、循环应力应变行为、循环迟滞回线和应变疲劳寿命行为等。结果表明:随着总应变幅从0.2%增大到0.6%,4Cr5MoSiV1钢在700 ℃时循环应力响应均表现为先循环硬化再循环软化的特性,并且应力幅最大值从220 MPa增大到308 MPa。同时,随着总应变幅的增大,4Cr5MoSiV1钢在700 ℃下的低周疲劳寿命由6750循环周次降低到210循环周次,且其过渡寿命约为1313循环周次。疲劳断口形貌分析结果显示,高温低周疲劳过程中裂纹主要萌生于试样表面处,且随着应变幅增大,裂纹源逐渐增多,疲劳条纹间距变宽,其断裂方式由韧性断裂转变为脆性断裂。透射电镜分析结果显示,循环软化可能与板条结构转变为胞状结构、基体发生位错湮灭、碳化物的析出和粗化有关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14MB 文档页数:9
周期性非均质复合材料具有微观结构特征,需要均匀化理论进行宏观和微观的多尺度分析来研究其性能表现。针对其耐久强度性能,应用塑性极限安定下限定理,特别分析了其在长期交变载荷下的安定状态。结合工程应用目标,提出一种全新的代表性单元边界条件,结合圆锥二次优化算法进行数值计算,可以从材料微结构和组分性能出发,经过弹性应力场求解确定位移边界载荷数值,最终由优化求解得到复合材料板材的面内塑性性能容许域。所求得的应力域以单向应力为基,可根据结构宏观的单向应力状态变化幅值直接进行安定状态与否的判定。通过文中的多个算例,验证了所编写的软件及计算流程的可行性及数值准确性,展示了该方法在工程模型中的应用场合和工程实践意义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81MB 文档页数:51
第七章 应力状态分析 (2) 第八章 强度理论 (1) 第九章 组合变形 (2) 阶段复习与习题课 (1)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563.5KB 文档页数:3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基础构造地质学 第一节、岩石变形及其力学基础 1.进行单轴应力状态分析,并说明莫尔圆的物理意义。试论岩石变形的阶段绘图说明角应变为1的应变椭圆,标出其中的收缩区和伸展区、以及在递进变形有限增量应变的下阶段的收缩区和伸展区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339.5KB 文档页数:9
基本内容:带传动的类型和应用;带传动的受力分析;带的应力分析;带传动的弹性滑动 和传动比普通V带传动的计算;V带轮的结构 基本要求:了解带传动的特点及使用场合;理解带传动弹性滑动特性,带传动的受力分析 和运动分析,掌握带传动的设计方法及各项参数的选择方法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85MB 文档页数:23
1带传动的受力分析、应力分析和弹性滑动。 2普通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和主要参数对传动性能的影响。 3滚子链传动的运动特点、失效形式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2MB 文档页数:95
1.教学目标 (1)带传动的受力分析、应力分析和弹性滑动。 (2)普通∨带传动的设计计算和主要参数对传动 性能的影响。 (3)滚子链传动的运动特点、失效形式 (4)滚子链传动的设计计算和主要参数的合理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83MB 文档页数:23
1.教学目标 1带传动的受力分析、应力分析和弹性滑动。 2普通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和主要参数对传动性能的影响。 3滚子链传动的运动特点、失效形式。 4滚子链传动的设计计算和主要参数的合理选择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12.71KB 文档页数:3
以钢为基体,利用大气等离子喷涂技术制备了4种B4C涂层(纯B4C涂层和成分分布指数分别为p=0.2,1,2的B4C/Cu梯度涂层).对这几种涂层的形貌进行了观察;对B4C/Cu梯度涂层的残余热应力进行了分析:对纯B4C涂层和B4C/Cu梯度涂层进行了X射线电子束热冲击测试.结果表明,p=1的B4C/Cu梯度涂层具有最好的抗热震性.最后对B4C涂层的化学溅射性能进行了测试
首页上页3435363738394041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623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