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100)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2.54MB 文档页数:37
第一节 单样本均数的t检验 第二节 配对样本均数的t检验 第三节 两独立样本均数的t检验 第四节 两独立样本方差齐的齐性检验 第五节 两独立样本方差不齐时均数比较的t’检验 第六节 变量代换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81.16KB 文档页数:9
本文列举了世界各国控制VOD过程的方法,指出使用氧浓差电池控制VOD过程的基本原理及其优点。论述了氧浓差电池的构造、安装及使用。在实验室条件下,运用热力学计算求得一定温度下氧浓差电势(E0)和氧浓度O2%的对应值。通过在大连钢厂应用氧浓差电池控制VOD过程的工业性实验,得出了各种正常冶炼和不正常冶炼的典型曲线。用氧浓差电池並辅以其他方法控制VOD过程,炼出了不锈钢、超低碳不锈钢、超纯工业纯铁及精密合金20多炉。超低碳不锈钢的成功率达100%,铬回收率超过96%。由于氧浓差电池在VOD过程控制上的应用在国内还是首次,要使它成为冶金自动化的工具,还要做大量工作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83.63KB 文档页数:5
采用水模型的方法,以一个七机七流中间包为原型,建立1:2.5的水模型系统,对多流中间包各流的均匀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多流中间包在无控流装置下,不能保证各流的均匀性,各流差异性极大;原型中间包各流均匀性较差,且死区比例高,达到45.5%;控流装置的重要性依次为U型挡墙>稳流器>梯形挡墙;优化后各流均匀性良好,死区比例由原来45.5%降低到平均23.1%,在现场应用取得很好效果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1MB 文档页数:27
极大似然估计的求法 —选择参数的估计量,使实验结果具有最大概率 估计量的几个评选标准 ·样本原点矩是总体原点矩的无偏估计量; 无偏性——E()=·样本方差是总体方差的无偏估计量; ·无偏估计量的函数未必是无偏估计量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87.59KB 文档页数:3
以连杆角位移再现平面四杆机构为例,讨论了其设计变量、噪声因素以及质量特性和目标函数的确立过程,建立了基于容差模型的角位移再现机构的稳健优化设计数学模型;给出设计结果,并与原方案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保证机构运动质量稳健性的同时,可以获得更大的设计变量容差,从而提高机构的可制造性,降低成本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12MB 文档页数:157
• 典型信号及信号的基本运算; • 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因果性和稳定性; • 系统的输入输出描述法; • 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及求解; • 模拟信号数字处理方法。 2.1 时域离散信号:序列,周期序列,序列运算 2.2 采样与量化:信号的采样,采样定理,重建 2.3 时域离散系统:线性时不变因果稳定 2.4 常系数线性差分方程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04MB 文档页数:20
一、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参数的点估计的概念,掌握矩估计法(一阶,二阶)与极大似然值估计法 2、了解估计量的无偏性,有效性,一致性 3、了解估计的概念,会求单个正态总体的均值与方差的置信区间会求两个正态总体的均值及方差比的置信区间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2.41MB 文档页数:79
1-1 光源 光的相干性 1-2 光程 光程差 1-3 分波前双光束干涉 一 杨氏双缝干涉 二 分波前干涉的其它一些实验 一 光程 二 光程差 三 成象的等光程性 四 半波损失 一 光源 二 光波的描述 三 光的相干性 四 获得相干光的方法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28MB 文档页数:11
针对提高Wi-Fi指纹室内定位技术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的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指纹室内定位方法。在离线阶段联合定位环境参考点的幅度差和相位差信息,利用CNN进行训练,保存训练后的CNN网络模型作为指纹;在线阶段,针对不同实验场景,对测试数据的幅度差信息和相位差信息进行加权处理,引入改进的基于概率的指纹匹配算法,利用待定位点的CSI信息并通过CNN网络模型预测待定位点的坐标。此外,为增强算法普适性,针对复杂室内场景,提出了双节点定位方案来提高定位精度。在廊厅和实验室室内两种不同定位场景进行了实验,信息联合定位算法分别获得了24.7 cm和48.1 cm的平均定位误差,验证了基于CNN的CSI幅度差和相位差联合定位算法的有效性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29MB 文档页数:12
电子皮肤作为一种柔性触觉仿生传感器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人体生理参数检测与机器人触觉感知等领域。基于金属和半导体材料的传统电子皮肤触觉传感器,由于柔韧性和可穿戴性差,已经难以满足实际使用中对拉伸性、便携性的要求。得益于柔性材料、制造工艺和传感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年来聚二甲基硅氧烷、碳纳米管、石墨烯等新材料被用于制备或支撑电子皮肤传感器,使电子皮肤在性能上更趋于人类皮肤。本文分析讨论了电子皮肤新材料以及应用于电子皮肤当中的传感技术,重点总结了近年来电子皮肤在可拉伸/压缩性、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自供电性、自修复性、温度敏感性以及多功能集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了未来电子皮肤新性能的研究方向以及实现大面积、低成本、多种功能集成电子皮肤传感器阵列的可能途径
上页12345678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100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