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5136)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52MB 文档页数:4
采用化学分析和低倍酸浸实验方法研究了低碳高硫易切削钢连铸坯的C、Si、Mn、P、S的成分偏析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结果表明,连铸坯的C、Si、Mn、P、S的偏析度均在0.9~1.1之间,S、P元素存在中心负偏析,低倍酸浸实验检测发现连铸坯存在中心疏松.分析认为,中心疏松是导致中心元素负偏析的主要原因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24.5KB 文档页数:1
人机工程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是运用人机工程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去解决 人机系统中的安全问题的一门学科,是人机工程学的一个分支 人机工程学立足于对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的保护,着重从人的生理、心理、生物力学、 劳动科学诸方面研究生产过程中如何实现人、机、环境三方面因素的协调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36.37KB 文档页数:5
采用记时电流法和记时电位法对5价铌Nb(V)在FLINAK熔盐中的氧化-还原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b(V)(K2NbF7)在FLINAK熔盐中的电化学还原经历一个电化学-化学-电化学反应(ECE)途径。Nb(V)在FLINAK熔盐中的还原反应是单电子和4电子两步电化学反应过程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33.7KB 文档页数:5
在对钢管中频加热过程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麦克斯韦方程组和导热微分方程出发,考虑了材料物理性能随温度变化对加热过程的影响,使用Ansys软件建立了钢管电磁-热耦合分析的有限元模型,对钢管中频感应加热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计算结果中工件外表面温度与实测温度相差5.19%,吻合较好.提出了感应透热深度的概念,并以此区分钢管内感应加热区域和热传导区域.根据模拟结果讨论了钢管感应透热深度及温度分布的影响因素,并证明了双线圈感应加热工艺在工件温度分布、热效率及频率分配方面的合理性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231.5KB 文档页数:21
众所周知,数理统计是从大量偶然的事件中寻 找内在的统计规律,因此既要根据不同的预报对 象选取合适的数字模型,又要选择有物理意义的 因子。 而长期预报中的预报对象一般认为是一些气象 要素的平均值(如月平均气温,月总降水量等) ,所以统计分析在长期预报中是必不可少的。统 计学方法在长期预报方面有其它预报方法不能代 替的作用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7.18MB 文档页数:77
第二编 中世纪音乐(约公元450——1450年)第三节、经文歌 第三章、中世纪的世俗音乐 ❖ 第一节、流浪艺人 ❖ 第二节、法国游吟诗人 ❖ 第三节、德国恋诗歌手 第四章、中世纪乐器 第五章、14世纪法国和意大利的音乐 第一节、法国“新艺术” (一)等节奏型经文歌 (二)马肖的音乐创作 第二节、14世纪意大利音乐 (一)意大利14世纪音乐的重要体裁 (二)兰迪尼 第三编、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约公元1450——1600年) 概述 第一章、从文艺复兴早期到若斯坎 第一节、英国音乐 第二节、勃艮第地区的音乐 第三节、法——弗兰德作曲家 第二章、16世纪的新趋势 第一节、世俗声乐音乐的兴起 第二节、16世纪的器乐音乐 第三章、16世纪的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的音乐 第一节、16世纪宗教改革的音乐 第二节、16世纪反宗教改革的音乐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59.5KB 文档页数:9
关于法律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本书“法律 演进”一章已经进行了系统介绍。本章具有 一定的探索性,主要论述当代中国法律发展 的有关问题,具体包括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对当代中国法律发展所产 生的影响、“以人为本”法律发展模式的建 立及其基本内容与现实要求等。在学习时, 要重点把握“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 理念对中国当代法治建设的重要意义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642.5KB 文档页数:27
中心极限定理的客观背景 在实际问题中,常常需要考虑许多随机 因素所产生总影响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15MB 文档页数:6
采用酸性鹰潭土壤泥浆对部分镀锌层去除而暴露出基体的汽车镀锌钢板进行了泥浆附着腐蚀实验和电化学测试.在钢的宽度相同的试样上测定了阴极保护距离,并研究了在泥浆中添加不同含量Cl-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不含Cl-的泥浆中阴极保护距离随泥浆层厚度的增加而基本呈线性增加,出现红锈的程度也相应减小;随着Cl-含量和附着泥浆厚度的增加,阴极保护距离增加,并存在极大值.Cl-含量不仅影响着泥浆附着中的镀锌层破损试样表面平均腐蚀电流密度,而且对泥浆中的溶氧量、pH值和电导率等参数都有影响.泥浆层厚度和Cl-含量决定着试样的阴极保护距离和表面腐蚀状态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50KB 文档页数:61
明清两代是道教由兴盛走向衰微的转折期。 在这一时期,道教衰落的态势较为明显,道教 教义、经卷、科仪等基本沿袭旧习、鲜有创新。 但上层道教的衰落并未使道教销声匿迹,而是 转向民间,在下层民众中得到传播和发展。道 教的某些思想在世俗化的过程中为众多新兴民 间宗教所吸收、融合,成为各民间教派的思想 来源
首页上页403404405406407408409410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5136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