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8108)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MB 文档页数:12
应用X光定量相分析方法测出了高W、Mo含量的GH220合金中不同热处理状态下各析出相的含量,从晶体结构角度区分了M6C和μ相,从而解决了化学相分析中由于M6C和μ相主要元素组成及电化学性质相近而难以分离的困难,为研究合金性能变化,确定最佳W,Mo量提供了依据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310.5KB 文档页数:43
第五章LL(1)文法及其分析程序 5.1预测分析程序 5.2LL(1)文法 1 FIRSTFOLLOW和集定义和计算 2 LL(1)文法定义 3 LL(1)分析程序的生成 5.3非LL(1)文法的改造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44KB 文档页数:21
核酸分子杂交是指具有一定同源序列的两条核酸 单链在一定条件下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退火形成异 质双链的过程,即来源不同的两条单链核酸分子通过 碱基互补可形成异源双螺旋,称为核酸分子杂交 (《(hybridization)《)。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 主要用于特异DNA或RNA的定性、定量检测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85.98KB 文档页数:7
本文旨在研究不同温度下氢气对褐铁矿还原度和还原速率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动力学相关问题.通过热重分析深入了解褐铁矿失水状况.使用粒度为8~12 mm褐铁矿焙烧后,分别在750~950℃五个不同温度下使用4 L·min-1 H2进行还原,并分析还原率和还原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研究发现:随着反应进行,试样还原率逐渐增大,五条还原率曲线在t>28 min后与还原温度排序一致.通过动力学研究计算得反应表观活化能E=15.323 kJ·mol-1,从而确定扩散为还原反应的限制环节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05.98KB 文档页数:7
针对现今煤岩图像识别方法的缺乏与不足,为了挖掘新的煤岩图像识别方法以及更好地处理高维煤岩图像数据,提出了基于最大池化稀疏编码的煤岩识别方法.本方法在提取煤岩图像特征时加入了池化操作,在分类识别时采用了集成分类器,即多个弱分类器组成一个强分类器.实验结果表明:最大池化稀疏编码的特征提取方式能简单有效表达煤岩图像的纹理特征,大大增强煤岩图像的可区分性,获得较高的识别率,并且具有良好的识别稳定性.研究结果可为煤岩界面的自动识别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66.75KB 文档页数:8
作者从连续式反应器体系中,反应速度与反应介质在反应器内停留时间这一基本矛盾出发,用数学模型对含铌铁水连续处理脱硅阶段的硅—铌分离氧化过程进行模拟,同时预报铁水和炉渣中多个组元的行为,并对影响硅—铌分离程度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讨论,由模型得到的结果与实际过程相吻合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504KB 文档页数:40
核酸分子杂交是指具有一定同源序列的两条核酸 单链在一定条件下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退火形成异质双链的过程,即来源不同的两条单链核酸分子通过 碱基互补可形成异源双螺旋,称为核酸分子杂交 (hybridization)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 主要用于特异DNA或RNA的定性、定量检测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0.84MB 文档页数:6
利用扫描电镜-能谱仪及热重分析仪研究了添加钾盐催化剂的脱灰生物质焦的物理结构、化学成分及其与CO2的气化反应,并分别采用均相模型和收缩未反应核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动力学参数.研究发现钾盐对脱灰生物质焦-CO2气化反应有明显催化作用,可提高整体反应速率,并减少反应时间.随着钾盐的增加(质量分数在0%~4%的范围内),附着在生物质焦表面的富钾催化点增多,催化作用逐渐增大,反应的活化能逐渐降低.由于(脱灰)生物质焦的灰分含量很低,与未反应核模型相比,均相模型更适合于描述生物质焦-CO2的气化反应过程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810.74KB 文档页数:7
通过DIL805A热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背散射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力学分析等方法研究Mn对中锰耐磨钢组织形态、相变及力学性能的影响.随着Mn的质量分数以2%的增量从3%提高到9%,室温奥氏体含量逐渐增多,抗拉强度及硬度逐渐降低,抗拉强度和室温奥氏体体积分数都在5%到7%时变化明显,马氏体与奥氏体的位向关系发生改变,马氏体形态类型逐渐由亚结构以位错为主的板条状α马氏体变化为亚结构以位错、相变内孪晶和层错为主的束状细片α马氏体和细片状ε马氏体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70.05KB 文档页数:53
一、原理 常用的果蔬新鲜原料含水量的测定,是将称重后的果蔬置于烘箱中烘去水 分,其失重为水分重量。在烘干过程中,果蔬中的结合水,在100℃以下不易烘 干,若在105℃以上,样品中一些有机物质(如脂肪)是易氧化使干重增加,而 果蔬中的糖分,在100℃上下则易分解,也可使测定产生误差,故烘干温度先为 60-70℃,至接近全干时再改用100-105℃干燥
首页上页407408409410411412413414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8108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