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859)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47MB 文档页数:38
实训一:三相交流笼型异步电动机点动与自锁控制 实训二:三相交流笼型异步电动机减压启动控制 实训三:三相交流绕线型异步电动机转子串联三相对称电阻启动控制. 实训四:三相交流笼型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 实训五:工作台自动往返循环控制 实训六:两地控制 实训七:顺序控制 实训八:双速笼型异步电动机变极调速控制 实训九: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能耗制动控制 实训十: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可逆运行反接制动控制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348.5KB 文档页数:57
3-1 传统控制方法与模糊逻辑控制方法 3-2 模糊逻辑控制的工作原理 4-1 模糊逻辑控制器的结构 4-2 模糊逻辑控制器设计步骤 4-3 模糊逻辑控制器的设计方法 5-1 模糊逻辑控制系统的一般设计过程 5-2 模糊逻辑控制系统设计举例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59.77KB 文档页数:3
教学目标及要求:通过对控制活动的重要性、控制类型、控制过程和方法的学习,理解和把握发挥控制职能在管理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内容:控制活动的重要性、控制类型、控制过程和控制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控制的过程和类型:控制理论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78MB 文档页数:44
1.1 什么是过程控制 1.2 过程控制性能要求 1.2.1 时域控制性能指标 1.2.2 积分控制性能指标 1.3 过程控制系统的组成 1.4 过程控制系统的发展概况 1.4.1 过程控制系统体系结构的发展 1.4.2 过程控制检测仪表和执行机构的发展 1.4.3 过程控制策略的发展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5.47MB 文档页数:95
6.1 概述 6.2 基本控制规律 6.2.0 基本概念 6.2.1 双位控制 6.2.2 连续PID控制算法 6.3 模拟式控制器 6.3.1 模拟式控制器基本结构 6.3.2 DDZ-Ⅲ型电动单元控制器 6.4 数字式控制器 6.4.1 数字式控制器主要特点 6.4.2 数字式控制器的基本构成 6.4.3 KMM控制器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08MB 文档页数:8
与行驶速度较高的其他无人驾驶工况相比, 自动泊车时参考路径的曲率较大, 因此车辆转向轮转角速度的限制等系统约束条件会严重影响自动泊车路径跟踪控制器的性能.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提出了基于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的自动泊车路径跟踪控制器, 并在MATLAB/Simulink和PreScan联合仿真环境中将该控制器与基于线性时变模型预测控制的控制器进行了对比. 仿真结果表明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器可以实现多约束条件下的自动泊车, 泊车完成后车辆航向与车位中线的夹角为0.0189 rad, 车辆后桥中点与车位中线的距离为0.1045 m, 仅为车身宽度的5.56%. 相比线性时变模型预测控制器, 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器具有泊车精度更高、安全裕度更大、泊车耗时更少等优势. 在实时性方面, 该控制器也能够满足自动泊车的需求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32.5KB 文档页数:24
本章主要介绍风振控制中主动控制和被动 控制的原理和控制系统及两种控制的常用设计 计算方法。其中主动控制主要有实时最优振型 控制法和随机最优控制算法,被动控制主要有 准最优控制法传递函数法。最后结合目前计算 的实际情况介绍了如何用计算机来模拟风振控 制过程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36MB 文档页数:8
首先介绍了传统的编队控制方法的定义、特点和常用方法及优缺点,并将传统编队控制时代定义为前编队控制时代.随着多智能体技术的发展,将多智能体技术引入到编队控制问题中,诞生了众多新的研究成果,称为后编队控制时代.后编队控制时代以多智能体技术为基础,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壮大起来,并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前编队控制时代强调多机器人通过编队协作完成单个机器人无法实现的任务,提高任务完成效率且缩短任务完成时间.后编队控制时代则是在前编队控制时代的基础上,更强调低成本、同步性和协同性,但却不那么重视每个个体的任务分工,甚至是按照规则自由分配任务,不再有“不可替代冶的个体存在.最后给出了研究编队控制问题的基本思路和目前尚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3.05MB 文档页数:47
第一节 控制与控制过程 一、控制原理 二、控制的要求 三、控制过程 第二节 控制方法 一 、预算控制 二、非预算控制 三、成本控制 四、其它控制方法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27.12KB 文档页数:4
宽带钢热连轧过程中,板形控制和板厚控制本质上都是对轧制过程中有载辊缝的控制,因此两者各自的控制回路必然存在着相互耦合的关系,这种耦合关系严重影响热轧宽带钢板形板厚综合质量的提高.本文在建立板形板厚耦合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反馈解耦控制方法,实现了板形板厚的解耦控制.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解耦控制环节的引入,基本消除板厚控制和板形控制之间的影响,尤其是消除辊缝调节对板凸度的连带干扰,解耦控制效果良好
首页上页4041424344454647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859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