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199)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8.33KB 文档页数:2
作物育种的历史表明,育种方法的改进和作物新材料或新种质资源的发现将会 给作物育种带来新的突破,由此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物杂种优势利 用是实现作物高产的一条重要途径,深入研究与开发利用是提高小麦产量,进而挖掘 其超高产潜力的重要途径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276.01KB 文档页数:4
小麦赤霉病在全世界普遍发生,主要分布于潮湿和半潮湿区域,尤其气候湿润多雨的温 带地区受害严重。在我国该病过去主要发生于小麦穗期湿润多雨的长江流域和沿海麦区,20 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向北方麦区蔓延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51KB 文档页数:6
1、课程简介研究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的关系,结合东北地区的生态 区域特点,重点讲述玉米、大豆、水稻、小麦的栽培生理基础、形态解剖学特征和高产 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2、地位和任务作物栽培学是是农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属于农学专业的学生的专业 设置金字塔的顶端部分,是农学专业的知识结构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3、总体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小麦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和“两高一优”栽培技 术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87.5KB 文档页数:9
绪论 一、教学目的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小麦的起源、进化和栽培区划以及小麦的种植情况。 二、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教学。 三、重点:栽培区划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718.51KB 文档页数:8
小麦条锈病 Wheat Stripe Rust 条锈病是世界范围的小麦病害,在西欧和北美太平洋沿岸麦区广泛发生。在我国是小 麦三种锈病中发生最广、危害最重的病害,主要发生于西北、西南、黄淮海等冬麦区和西 北春麦区,流行年份可造成巨大损失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244.5KB 文档页数:55
我国大部分处于北纬20°~50°的中纬度地带,既能种植冬小麦又能种植春 小麦。由于生态条件的差异,因而形成了明显的种植区域:内蒙古、黑龙江、吉 林、青海只种春小麦;宁夏、辽宁、陕西、山西、河北、北京、天津、新疆、甘 肃、西藏冬春麦都种植,其他只种冬麦。出现了青藏高原冬春麦区,长城沿线春麦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581.01KB 文档页数:5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各主要产麦国均有分布。我国1927年首先发现于江 苏省,后逐渐在西南各省和部分沿海地区发生,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矮杆小麦品种的推 广和水肥条件的改善,发病面积和范围不断扩大,并向北方麦区蔓延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3.63KB 文档页数:1
赤霉病上有良好效应,而且还在小麦籽粒品质,产量性状和抗盐性等 方面均表现有较好的细胞质应 §4.4粘类小麦雄性不育系的杂种优势表现 不育系的杂种优势表现更为众多研究者所关注 TSsunewaki等(1980)报道,粘型 不育系组配的杂种优势比型ay986)研究认为,粘果山羊 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组配的杂种F1,杂种优势主要表现在千粒重和单穗小花数上。杨天 章(1990)研究结果也表明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3.58KB 文档页数:1
粘类小性不育系育性特异性研究及其快速定向转育体系的建拓 育性考种子结实率有开放结实率、套袋自交结实率和隔离结实率3种,而套袋 自交结实率方法简单,结果又能客观反映植株育性。本试验采用了套袋结实率并结合花 粉育性考察育性,结果更为可靠 通过对F1、F2各自自交结实率整体进行比较,发现若父本相同,不同细胞质类型对 它们的育性恢复性影响不显著,同一不系,不同父本对其育性恢复性影响也不显著 从本试验结果得知,F2分离群体全为可育,完全符合配子体传递的特点。粘类非BL/ 1RS小麦雄性不育系杂种F是以配子体表达的特点,有可能为三系杂种小麦利用F2提 供了理论依据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4.62MB 文档页数:67
实验一 主要禾谷类作物的认识和鉴别. 1 实验二 小麦分蘖特性的观察. 5 实验三 小麦幼穗分化的观察. 9 实验四 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及成熟期植株性状考察.15 实验五 玉米穗分化过程的观察.18 实验六 玉米成熟期估产和室内考种.21 实验七 水稻形态特征及类型识别.24 实验八 高粱和粟类作物类型的识别.28 实验九 甘薯、马铃薯的形态及块根、块茎内部构造的观察.34 实验十 食用豆类作物形态特征的观察.39 实验十一 大豆品种类型的识别.41 实验十二 棉花主要形态特征的观察.43 实验十三 花生形态的观察及类型的识别.48 实验十四 油菜形态的观察和类型的识别.52 实验十五 芝麻形态的观察及亚种类型的识别.55 实验十六 6 种麻类作物形态特征的识别.58
首页上页23456789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199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