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6004)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72.5KB 文档页数:15
一、单项选择题(1-15题,每小题1分,共15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是a A.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B.把马克思主义同外国经验相结合 C.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D.坚持调查研究和走群众路线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316KB 文档页数:25
在第一章中我们已经知道,当分子分母都是无穷小 或都是无穷大时,两个函数之比的极限可能存在也可 能不存在,即使极限存在也不能用“商的极限等于极 限的商”这一运算法则。这种极限称为未定式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MB 文档页数:47
第一部分 钢的热处理及组织观察 一、热处理 1、实验目的 2、实验原理 3、实验方法指导 二、组织观察 1、金相试样的制备 2、金相组织观察分析 3、实验内容 第二部分 钢热处理后的力学性能测试 一、硬度试验 1、布氏硬度试验 2、洛氏硬度试验 二、拉伸试验 1、试验目的 2、试验设备 3、试样 4、试验原理 5、试验步骤 6、试验结果处理 三、冲击试验 2、试验原理 3、试验方法与步骤 4、试验数据整理 第三部分 实验报告 一、 预习报告 二、实验报告 1 实验目的 2 实验仪器、实验材料 3 实验内容 4 实验结果 5 结果分析 6 思考题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26MB 文档页数:332
第一章 Nevanlinna理论概要 第二章 正规族 第三章 Borel方向 第四章 亚纯函数结合于导数的值分布 第五章 亚纯函数的重值 第六章 Borel方向的一些新研究 第七章 亚纯函数的亏值与Borel方向 第八章 展布关系及其应用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33.55KB 文档页数:5
针对钢铁厂物质流和能量流对能耗同时产生影响的问题,建立了能耗瓶颈诊断模型.模型分别用钢比系数和工序能耗衡量物质流和能量流,其功能是将吨钢综合能耗的变化分解为钢比系数的变化和工序能耗的变化,从而将两种因素的影响相分离,寻找能耗瓶颈.模型分析通过三步进行,分别针对总流程、区域和工序,形成了系统的分析体系.同时,提出了贡献指数的概念,以定量地描述各个因素对吨钢综合能耗的影响大小.利用该模型对某钢厂2001年和2007年的能耗指标进行实例分析,找出了相应的能耗瓶颈为炼铁区域和轧钢区域钢比系数的增加与炼钢区域工序能耗的上升,并提出了增加热送热装比、降低加热炉燃料消耗等节能对策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67.3KB 文档页数:3
采用煤油做试剂、在160~180℃的热分解反应温度下,通过羰基铁的热分解合成单分散性的铁纳米粉末.合成的纳米铁微粒随着反应初始物羰基铁的浓度从0.296mol/L(加入量3.6mL)增加到0.444mol/L(加入量5.4mL)时,其平均尺寸从11.2nm减小到8.6nm,而且它们的形状都是球形.合成的纳米铁微粒通过高分辨率的电子显微镜显示出无定形结构,其表面很容易氧化成尖晶石的四氧化三铁结构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62.18KB 文档页数:5
系统分析了3种不同类型的\吸附剂\(聚酰胺、活性炭和阴离子交换树脂)对色素的吸附条件和吸附性能及7种无机阴离子的洗脱行为。研究结果表明,三者均可用于5种合成食用色素中7种无机阴离子的预分离,回收率达95%~105%,有效地消除了食用色素中无机阴离子分析的基体干扰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34MB 文档页数:75
第七章动态电路的暂态分析 第一节换路定律与初始值的计算 第二节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第三节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第四节一阶电路的全响应 第五节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 第六节RLC串联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第七章小结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934.5KB 文档页数:91
第二章电阻性电路的分析 第一节电路的等效变换 第二节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第三节电阻的星形连接与三角形连接的等效变换 第四节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第五节支路电流法 第六节网孔电流法 第七节节点电压法 第八节叠加定理 第九节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 第二章小结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14MB 文档页数:4
为了促进铁水脱硫,在铁水预处理过程中加Al脱氧,由于铁水中C含量很高,Al、C同时存在于铁水中.研究了铁水中生成Al4C3的判定条件,分析了Al4C3的生成对Al脱氧的影响.利用热力学方法,计算了aAl4·aC3的值,从而对Al-C-O三相平衡进行了分析,通过得出的aAl4·aC3值绘制了Al-C平衡曲线,并进行了相关讨论,以确定Al4C3的生成范围
首页上页499500501502503504505506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6004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