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777)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37MB 文档页数:4
为了获得烧结钢的致密表面层以改善零件的疲劳性能和耐腐蚀性,研究一种先对烧结铁压坯化学处理而后烧结的技术并进行了试验.试验中选择了高(>7.0g·cm-3),中(6.6~6.7 g·cm-3),低(6.2~6.4g·cm-3)3种不同密度的压坯施镀.试验发现中密度烧结铁通过自催化镍-磷化学镀和强化烧结可获得致密的合金化表层显微组织.用SEM/EDS分析了烧结样品表层元素成分及分布形貌,发现镍元素由试样表面向内呈均匀梯度分布,在高密度低孔隙度区扩散距离可达200 μm以上,在较低密度高孔隙度区集中分布于孔洞表面附近;而磷元素除使基体孔洞球化外,还以Fe2P形式偏聚于铁基体中.这样的显微组织有可能改善零件的疲劳性能和耐腐蚀性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756.02KB 文档页数:9
对含有不同碳、锰、硅的16Mn钢进行了控轧控冷实验,测定了各项力学性能,对其主要组织参量铁素体晶粒平均直径(dF)及珠光体百分数(Pe%)进行了定量金相分析,进行了各项力学性能对16Mn钢中各元素含量和二主要组织参量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获得控轧控冷16Mn钢各项力学性能与钢的化学成分和组织参量之间定量关系的数字表达式。根据数学表达式所提供的信息,参照二组织参量对钢的化学成分和控轧控冷工艺参数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探讨了控轧控冷16Mn钢的强韧化机制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88KB 文档页数:9
动态诱导效应是一种暂时的效应,不一定反 映在分子的物理性质上,不能由偶极矩等物理性 质的测定来比较强弱次序。比较科学、可靠的方 法是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所在的位置来进行比较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58MB 文档页数:6
利用微波等离子体辅助化学气相沉积的方法,以H2、CH4和D4(八甲基环四硅氧烷)为沉积先驱物,探索了一种在硬质合金基底上制备出含Si元素的金刚石涂层的新工艺.试图利用这种新的方法,进一步提高金刚石涂层对硬质合金基底的附着力.实验结果表明:当D4的流量相对CH4的流量较大时,得到球团状的胞状组织;只有当D4和CH4的流量相当的情况下,才能沉积出质量较好的金刚石涂层,同时又含有少量的Si使金刚石涂层的附着力较好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800KB 文档页数:30
一、碳水化合物的涵义 糖 —— 多羟基醛和多羟基酮及其缩合物,或水解后能产生多羟基 醛、酮的一类有机化合物。 因这类化合物都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且都符合Cn(H2O)m的 通式,所以称之为碳水化合物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91.5KB 文档页数:25
在实际分析工作中,遇到的样品往往含有多种组 分,进行测定时彼此发生干扰,不仅影响分析结果的 准确度,甚至无法进行测定。为了消除干扰,比较简 单的方法是控制分析条件或采用适当的掩蔽剂。但是 在许多情况下,仅仅控制分析条件或加入掩蔽剂,不 能消除干扰,还必须把被测元素与干扰组分分离以后 才能进行测定。所以定量分离是分析化学的重要内容 之一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13.65KB 文档页数:6
采用线性极化技术对在铝合金表面生成稀土耐蚀膜的21种工艺进行了筛选。考察了溶液浓度、温度、时间和pH值等工艺因素对成膜耐蚀性的影响.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表面生成稀土耐蚀膜后铝合金的耐蚀性得到了显著改善,稀土耐蚀膜的存在既抑制了腐蚀的阴极过程,又抑制了阳极过程。氧、铈、铝是组成膜的3种主要元素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99MB 文档页数:109
4~1 氢原子光谱和波尔理论 4~2 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 4~3 原子核外电子结构 4~4 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4~5 离子键 4~6 共价键 4~7分子间力和氢键 4~8晶体结构简介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85.64KB 文档页数:3
对连铸坯和热轧厚板表面网状裂纹附近的化学成分及其组织进行了分析,发现裂纹附近存在Cu和Cr元素,裂纹沿着晶界延伸.可见裂纹形成的原因为:结晶器镀铬层磨损导致铜板与连铸坯粘结,液态铜通过奥氏体晶界向铁基体内渗透.富集在奥氏体晶界的铜极大地恶化了钢的塑性是导致裂纹形成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控制连铸坯和热轧厚板表面网状裂纹的措施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3.28MB 文档页数:68
§10-1 氢及其化合物(Hydrogen ant its compounds) §10-2 碱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Alkali metals and their compounds §10-3 碱土金属及其化合物 Alkali-earth metals and their compounds
首页上页4950515253545556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777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