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73)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50.5KB 文档页数:11
浮游植物(Phytoplankon)又称浮游藻类,是水中悬浮生活的若 干种藻类的总称。 浮游植物及其生产力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与重要功能之一, 是鱼类天然饵料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浮游植物对环境的变化十分 敏感,故在环境监测中,也有重要作用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53.5KB 文档页数:11
浮游植物( Phytoplankon)又称浮游藻类,是水中悬浮生活的若 干种藻类的总称。 浮游植物及其生产力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与重要功能之一, 是鱼类天然饵料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浮游植物对环境的变化十分 敏感,故在环境监测中,也有重要作用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9.11MB 文档页数:145
 1 核电站风险的来源  2 核电厂的安全保障  3 核安全标准与原则  4 核安全管理  5 核电厂的安全性能  6 辐射剂量与危害  7 辐射防护基本原则  8 环境辐射监测与评价  9核废物分类与来源  10核废物的管理与处置  11中国核废物处置进展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71KB 文档页数:52
8.1 环境污染及其生态过程 8.2 污染生态效应及其评价 8.3 污染生态诊断与监测分析 8.4 生态系统污染控制与污染生态工程 8.5 生态系统污染的综合整治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803.4KB 文档页数:9
桥梁模态频率随运营环境作用的变化规律是结构健康监测的研究主题之一.根据东海大桥6 a监测数据的周期变化特性,识别了运营条件下主梁竖弯、侧弯、扭转基频变化的影响因素,采用偏相关系数和周期平均法对比了各因素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东海大桥的模态频率存在1 a、1周、1 d、12.42 h等变化周期,与结构温度、交通荷载、风荷载、海面高度等的变化周期相吻合;结构温度和交通荷载是引起该桥频率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它们在各周期上的相对影响大小不同;周期平均法可有效分离监测数据中的年、周、天周期成分,揭示不同运营环境作用与频率变化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对桥梁运营期频率变化的理解,从而更准确地评估结构性能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83.49KB 文档页数:13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加强工业固体废物的控制,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是在工业固体废物有害特性试验与监测分析方法(试行》(国家环境保护局(86)环监字第114 号文颁布)样品的采集和制备一章的基础上,同时参考了国际上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的先进经验制定 的。 本标准此次为首次发布,于1998年7月1日开始实施。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局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标准委托辽宁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负责解释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48KB 文档页数:7
主要内容包括土壤侵蚀基本概念、土壤侵蚀类型及土 壤侵蚀形式、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混合侵蚀 、冻融侵蚀与冰川侵蚀、化学侵蚀、我国土壤侵蚀类型分 区、土壤侵蚀调查与评价、土壤侵蚀监测预报等。较系统 地介绍了土壤侵蚀研究的主要内容、国内外发展水平、发 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96MB 文档页数:52
第一节 概述 一、食品中有害化学物质的来源 二、食物链和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三、生物富集与食品残毒 四、有害化学物质的特点 第二节 农药对动物性食品的污染 一、概述 二、动物性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来源 三、常用农药对动物性食品的污染 第三节 有害金属对动物性食品的污染 一、汞对动物性食品的污染 二、铅对动物性食品的污染 三、镉对动物性食品的污染 四、砷对动物性食品的污染 第四节 有害化合物对动物性食品的污染 一、氟及其化合物对动物性食品的污染 二、N-亚硝基化合物对动物性食品的污染 三、多氯联苯对动物性食品的污染 四、多环芳烃对动物性食品的污染 五、杂环胺类化合物对动物性食品的污染 六、二噁英对动物性食品的污染 第五节 食品添加剂及其对动物性食品的污染 二、防腐剂 三、抗氧化剂 四、护色剂 五、着色剂 六、其他常用食品添加剂 第六节 食品包装材料的污染及控制 一、包装材料的分类及主要卫生问题 二、塑料制品 三、橡胶制品 四、金属和含金属制品 五、玻璃容器 六、食品包装用纸和复合包装材料 第七节 动物性食品化学性污染的控制措施 一、控制农药污染及残留 二、治理工业“三废”,加强环境监测 三、防止食品加工和流通过程中的污染 四、加强食品安全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2.85MB 文档页数:163
第一节 饮用水的卫生学意义 第二节 饮用水与健康 第三节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第四节 集中式给水 第五节 分散式给水卫生 第七节 饮用水的卫生调查、监测和监督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38.5KB 文档页数:25
1、 评分法:将各污染物参数按其监测值大小定出评分。 2、比值法:是污染物的实测浓度Ci与该污染物的评价标准Csi的比值。 ①污染危害程度随浓度增加而增加的评价因子:分指数为: ②污染危害程度随浓度增加而降低的评价因子:分指数为: Ci,max为某污染物浓度最大值
上页12345678下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73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