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100)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75.05KB 文档页数:7
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基石.它的建立是20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对物理学乃至哲学思想都有深远影响.本实验利用半圆聚焦磁谱仪,通过测定快速电子的动量值和动能值,来验证动量和动能之间的相对论关系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75MB 文档页数:7
高含泥尾矿由于其屈服应力大的特点,流动性能差,不利于管道输送.为改善流动性能,设计流变特性试验,对泵送剂影响高含泥膏体流变特性的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膏体在不同泵送剂添加量情况下,浆体质量分数与屈服应力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对该线性函数作进一步分析,发现泵送剂添加量与该函数的截距和斜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指数关系.最终得出不同泵送剂添加量和浆体质量分数情况下的屈服应力预测函数,能够有效表征泵送剂对高含泥膏体流变特性的影响,有利于泵送剂添加量的预测与膏体流动性能的控制.基于上述预测模型,提出泵送剂对高含泥膏体流变特性的影响机理.通过环境扫描电镜(ESEM)发现泵送剂破坏了絮团结构,添加量在1%左右时破坏最明显.泵送剂使得絮团尺寸变小,进而造成屈服应力的降低;后期由于絮团间距增加,絮团间的作用力削弱,絮团结构破坏速度放缓,与理论分析一致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527KB 文档页数:22
第3章电势 3.1~3.2静电场的保守性电势差和电势 3.3电势叠加原理电势的计算 3.4~3.5电势梯度电荷在外电场中的静电势能(自学 3.7静电场的能量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8.2MB 文档页数:554
本书通过几百道例题说明了各种化工过程的计算方法。这些例题包括物性估算、相平衡和化学平衡计算、化工过程的物料衡算和能量衡算、各类单元操作(精馏、吸收、萃取、搅拌、结晶、过滤、粉碎等)的计算、化学反应器的设计、化工过程的污染控制,以及技术经济评价。所有例题均提供了详尽的数值计算步骤和完整的答案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224.5KB 文档页数:7
1、了解温度改变、支座移动引起的位移计算。 2、领会变形体虚功原理和互等定理。 3、掌握实功、虚功、广义力、广义位移的概念。 4、熟练荷载产生的位移计算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3.72MB 文档页数:56
熟悉朗肯循环流程图及其能量分析、热效率计算 蒸汽参数对朗肯循环热效率的影响,提高热效率的方法和途径。 回热、再热循环原理及热效率计算 热电循环原理 内燃机、燃气轮机循环原理及其能量分析、热效率计算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84.83KB 文档页数:8
针对环境中的低频振动能量,建立了一种双端固支梁振动式驻极体静电俘能器理论模型.利用Matlab/Simulink数值仿真对静电俘能器的各项关键参数进行了优化.分别研究了静电俘能器的输出功率、谐振频率、半功率带宽与驻极体表面电位、空气间隙以及负载电阻的关系.在研究中,外部激励加速度幅值及驻极体尺寸保持恒定.数值分析结果如下:(1)存在一个最佳表面电位使得静电俘能器的输出功率达到最大值,随着表面电位的增加,软弹簧效应逐渐增强使得俘能器谐振频率发生偏移,半功率带宽逐渐增大.(2)当表面电位一定时,存在一个最佳初始空气间隙使得功率达到最大,随着间隙的增大,半功率带宽随之减小.(3)当表面电位和空气间隙保持一定时,存在一个最佳负载使得功率达到最大,随着负载的减小,谐振频率发生偏移.(4)当空气间隙一定时,存在一个最佳负载使得带宽达到最大,且表面电位越大,相同负载下的带宽越大.实验测试了不同负载电阻下俘能器的输出特性:输出功率及半功率带宽都随着负载电阻的增大,先增大而后减小.当负载电阻为90MΩ时,对应的最大输出功率为0.188 mW;当负载电阻为330 MΩ时,对应的半功率带宽达到最大值为4.7 Hz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6MB 文档页数:59
4.1 瞬态电磁脉冲能量传输特性解析计算 4.2 瞬态电磁脉冲的三段式传输规律 4.3 瞬态电磁脉冲的高效传输特性 4.4 阵列超宽带天线的点源近似模型 4.5 瞬态电磁脉冲在传输线中的色散与损耗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5.63MB 文档页数:146
机械采油法:通过给井中原油补充机械能将油采到地面的方法。 有杆泵采油:利用抽油杆将地面机械设备所产生的运动传递到井下深井泵的抽油法。 无杆泵采油:利用抽油杆以外的其它方法将地面能量传递到井下以驱动井下深井泵抽油的方法(如电潜泵采油)。 第一节 抽油设备及其工作原理 第二节 抽油机悬点的运动规律 第三节抽油机悬点载荷计算 第四节 抽油机的平衡计算 第五节 抽油机曲柄轴扭矩及电机功率计算 第六节 泵效计算与分析 第七节 有杆抽油系统设计 第八节 有杆抽油系统工况分析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51MB 文档页数:7
锂离子电池在大功率应用下的热控制和热管理已成为制约电动汽车商业化的瓶颈,为解决此问题,运用微热管阵列设计锂电池模块散热系统,在开放条件下对电池模块进行恒流18 A(1 C)和36 A(2 C)充放电测试,通过测量布置微热管阵列前后电池表面温度可知:在1 C和2 C充放电倍率下,散热系统能够有效的降低电池模块的温度及电池间温度差异,将温度和温度差值分别控制在40℃与5℃之内,可以解决温度对电池寿命和容量的影响问题.基于实验数据,对其中一2 C工况热量进行了计算,得到通过微热管阵列的对流散热量达到模块生热量的40%
首页上页345678910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100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