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7038)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54.37KB 文档页数:7
针对我国传统再生铅生产工艺所存在的熔炼温度高、能耗大、铅和低浓度SO2烟气污染严重等弊端,在对NaOH-C-PbSO4-ZnO低温碱性炼铅体系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再生铅的低温碱性固硫熔炼新工艺.以废铅酸蓄电池胶泥(以下简称胶泥)为实验原料,采用单因素实验法分别考察NaOH用量、熔炼温度、焦粉用量及固硫剂ZnO用量对金属铅直收率和ZnO固硫率的影响.获得优化实验条件如下:m(NaOH)/m(胶泥)=60%,熔炼温度为860℃,m(焦粉)/m(胶泥)=10%,m(ZnO)=m(理论量).在此优化条件下进行综合扩大实验,铅的直收率为99.09%,获得粗铅品位为98.86%,ZnO固硫率为93.37%.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可知,反应后原料中硫主要以ZnS的形式固定在渣中,NaOH绝大部分转变为Na2CO3,生产过程中无SO2气体排放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59.67KB 文档页数:7
针对地下矿突水三维可视化仿真,基于矿山复合场理论,通过对水灾漫延过程中各场量参数的空间几何性、分布性、矢量性和时序性进行分析,给出属性空间的拓扑关系,构建了地下矿突水仿真的一体化动态模型,提出了相关属性的可视化仿真方法.通过对空间场量进行体素化和场量化处理,以时间为步长,实现了水灾漫延过程的动态可视化表达.以某典型地下矿山为例,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实现了水灾漫延过程的动态可视化仿真,验证了地下矿突水一体化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458KB 文档页数:23
一、光交换概述 二、光交换的基本器件 三、光交换原理 四、光分组交换系统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45.93KB 文档页数:7
利用真空感应炉冶炼了不同硫含量的中碳非调质钢,研究了S含量对非调质钢中硫化物形态分布及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025%~0.065%范围内,随S质量分数的增加,非调质钢中硫化物的数量增多,偏聚分布现象加重;晶内铁素体比例随之升高,组织得到细化.通过热力学计算及相图信息研究了硫化物的类型转变.S含量增加时第Ⅲ类MnS在凝固末期以离异共晶形式较早析出,剩余液相中的S在凝固结束时以共晶形式析出为第Ⅱ类MnS.单独MnS以及MnS-V(C,N)复合硫化物均可作为晶内铁素体的有效形核核心,促进铁素体的生成.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0.98MB 文档页数:9
碱金属对高炉内焦炭的破坏大多通过研究碱金属碳酸盐对焦炭气化反应的影响,从而得出钾、钠破坏性相近,在控制碱金属入炉时也基本不对二者进行区分;但高炉调研表明在碱金属富集明显加剧的区域碱金属碳酸盐已分解且焦炭中钾含量均大于钠.本文通过热力学计算得知在碱富集区域碱金属主要以单质蒸气而非碳酸盐或氧化物形式存在,据此设计了模拟此区域有无CO2时钾、钠单质蒸气在焦炭上的自主吸附和破坏实验,结合原子吸收光谱法、X射线衍射法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发现钾蒸气和焦炭中灰分大量结合形成钾霞石后体积膨胀、裂纹扩展导致碱金属富集区域钾在焦炭上的吸附和破坏能力均远大于钠,因此建议尽量采用低灰分焦炭并严格控制入炉钾负荷.进一步研究体系中不同钾蒸气含量对气化反应的影响规律,得出当钾蒸气与焦炭的气固质量比率超过3%后焦炭反应性陡升.依据碱金属富集区域钾、钠在焦炭上的不同吸附和破坏性,建立了钾、钠各自入炉上限及总量上限的量化控制模型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12MB 文档页数:71
电阻电路:除独立源外,由电阻、受控源以及独立源组成的电路。 分析方法:等效变换等效变换:网络的一部分用VCR完全相同的另一部分来代替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63MB 文档页数:52
一、什么是管理会计?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比较分析 三、成本、费用和支出 四、成本性态分析 五、成本概念的拓展 六、成本计算基础 七、费用分摊 八、作业成本法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228KB 文档页数:28
6.1项目管理 6.1.1项目管理的职能 6.1.2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 6.1.3项目开发计划 6.2立项与调研 6.2.1项目立项 6.2.2项目调研 6.3可行性分析 6.3.1可行性分析的步骤 6.3.2可行性分析的内容 6.3.3可行性报告 6.4应用实例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80.5KB 文档页数:5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或未选均无分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48KB 文档页数:5
一、脂蛋白 脂蛋白的化学组成与分类脂蛋白(lipoprotein)由脂质分子与蛋白质通 过非共价结合而形成并存在于动物血液中,参与脂类物质转运的一类复合体。脂类一般不溶于水,但人们发现存在于血清或血浆中的脂质分子能与水溶性介质相融
首页上页602603604605606607608609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7038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