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9942)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24.75KB 文档页数:5
用自制的气体吸附测试装置进行了在电场作用下镍薄膜吸附氮气和氢气的实验.氮气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充电吸附和放电解吸过程中的电信号可准确表征气体的吸附情况.氢气吸附实验结果表明,电场可以有效提高镍电极对氢气分子的吸附作用,电场强度越大,氢气吸附量越大.在电场强度不变时,提高氢气压力会对氢气吸附量带来较弱的提高.在电场作用下,氢气分子会被极化,从而使氢气分子更容易被吸附,并且有助于形成氢团簇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65.72KB 文档页数:29
7.1电磁兼容性概述 电磁兼容性(EMC)是指:电气设备产生的电磁骚扰不应超过其预期使用场 合允许的水平;设备对电磁骚扰应有足够的抗扰度水平,以保证电气设备在预期 使用环境中可以正确运行。 电磁兼容的主要内容是围绕造成干扰的三要素进行的,即电磁骚扰源、传输 途径和敏感设备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4.16MB 文档页数:470
变压变频调速的基本控制方式 异步电动机电压-频率协调控制时的机械特性 电力电子变压变频器的主要类型 变压变频调速系统中的脉宽调制(PWM)技术 基于异步电动机稳态模型的变压变频调速 异步电动机的动态数学模型和坐标变换 基于动态模型按转子磁链定向的矢量控制系统 基于动态模型按定子磁链控制的直接转矩控制系统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81MB 文档页数:6
采用自行设计的杂散电流模拟装置,测试了距离杂散电流源不同距离的纯锌、纯铜和锌/铜耦接结构在陕北土壤模拟溶液中的电位和腐蚀电流,并结合电化学阻抗谱对接地材料腐蚀行为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接地材料纯锌表面存在明显的由阴极区向阳极区的过渡,阳极区的试样腐蚀严重;纯铜表面发生电化学反应的阻抗明显高于纯锌,在存在杂散电流的介质中具有更好的耐蚀性;锌作为牺牲阳极与纯铜接地材料耦接后,会使纯铜表面电位整体负移,原来位于杂散电流流出区域的纯铜也进入阴极区受到保护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97.88KB 文档页数:13
电力电子技术和控制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交流调速性能可以与 直流调速相媲美,目前,交流调速已进入逐步替代直流调速的时代。 在高性能感应电机转速、电流双闭环调速系统中,首先要设计电流调 节器,然后把整个电流环看作是转速调节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再设计 速度调节器。因此,电流控制环是双闭环调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流调节器的性能直接影响着整个系统的控制性能。人们已经对电流 控制做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很多有效的电流控制方法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98MB 文档页数:90
导体 导体电荷分布 库仑定律验证 导体表面电场与电荷分布 尖端效应 导体周围电场、受力、电势计算 电像法 静电场边值问题的惟一性定理 重新审视电容问题 真空静止电荷系能量 有关电荷的几个问题 静电能量的计算问题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77KB 文档页数: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5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三极管β值是反映( )能力的参数。 A.电压控制电压 B.电流控制电流 C.电压控制电流 D.电流控制电压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36.5KB 文档页数:10
研究问题:电介质对静电场的响应,电介质极化的宏观规律及其微观机制; 电介质中电场的分布和电介质中电场的基本方程式,电场的计算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202KB 文档页数:9
电解分析和库仑分析所用化学电池是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电解池。 其测量过程是在电解池的两个电极上,外加一定的直流电压,使电解池中 的电化学反应向着非自发的方向进行电解质溶液在两个电极上分别发生 氧化还原反应,此时电解池中有电流通过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19MB 文档页数:13
固体电解质定氧电池已广泛地在炼钢及其他工业应用。本文对定氧电池的最近进展、用途及今后展望作了总结性的评述。国内定氧电池的历史发展、测头试制和运用作了简略的讨论。作为控制炼钢操作、改进钢锭质量、节约铁合金消耗等的手段,对定氧电池在下列几方面的应用作了较多的讨论:1.顶吹氧气转炉终点的控制;2.半镇静钢及沸腾钢脱氧的控制;3.连铸铝镇静钢余铝量的估计;4.易切削钢硫化夹杂物形态的控制;5.配合计算机定氧电池在炼钢的在线应用。在本文的最后部分,对定氧电池的存在问题及误差来源,特别对固体电解质的电子导电及抗热震性以及提高低含氧量测定的准确度等问题进行讨论。此外,对测定其他元素例如氮、氢、硫及碳的电池也作了简单的介绍
首页上页681682683684685686687688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9942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