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910)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3.8MB 文档页数:117
氧化还原基本概念 原电池与电极电位 影响电极电位的因素 电极电位和电池的电动势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32MB 文档页数:7
围绕两种新型耐火材料展开,即钢包精炼用高性能低碳镁碳耐火材料以及超低氧钢用耐火材料,初步实验表明,将大尺寸的碳硅化铝(Al4SiC4)引入到镁碳砖(MgO?C)中不仅可以提高其抗氧化能力,又能对含碳耐火材料氧化后的疏松结构进行修复,有望成为新一代钢包精炼用高性能低碳镁碳耐火材料;CaO?MgO?Al2O3(CMA)材料兼具优异的热机械和耐渣侵性能的同时,还可以在服役过程产生低熔点精炼渣相,具备净化钢水的潜力。可以预见,上述功能化新型耐火材料有望为高品质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材料支撑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MB 文档页数:9
利用钢渣制备陶瓷材料是钢渣资源化大宗利用的一条新途径.开展不同烧结气氛对钢渣陶瓷影响规律的研究,对推动钢渣陶瓷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以20%钢渣和80%黏土为原料,分别在空气和氮气气氛下,制备了钢渣陶瓷样品,分析了其晶相转变和性能变化规律,并定量研究了氧分压对钢渣陶瓷中铁元素价态转变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在空气条件下烧结时,原料中的Fe2+发生氧化形成赤铁矿相,烧结样品物理性能要优于在氮气条件下烧结的样品,其抗压强度和吸水率为310 MPa和3.7%;而在氮气条件下烧结时,Fe2+形成铁铝尖晶石和铁辉石,烧结样品中形成的气孔大小和数量要大于和多于空气条件下的样品,这是导致其力学性能较差的一个主要原因.铁元素赋存晶相转变的氧分压临界范围为0.5%~0.75%:当分压低于0.5%时,可以获得以铁铝尖晶石和铁辉石为主的黑色或褐色陶瓷样品;当氧分压超过0.75%时,Fe2+开始发生氧化并形成Fe3+,逐渐形成赤铁矿并带来样品颜色为褐黄色或褐红色.增加烧结环境中氧气分压量是减少钢渣陶瓷产品黑心的一个重要手段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21MB 文档页数:8
研究锰元素对2205双相不锈钢耐点蚀性能的影响, 锰质量分数的变化范围为0. 93%~1. 26%.分别采用化学腐蚀法、动电位极化法研究双相不锈钢2205的耐腐蚀性能, 采用夹杂物自动分析技术研究锰对钢中夹杂物种类及数量的影响, 通过扫描电镜、能谱及夹杂物原位分析法观察化学腐蚀及电化学腐蚀前后钢中夹杂物及其周围钢基体的变化情况.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光光谱测定腐蚀产物的成分.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类型的夹杂物对耐腐蚀性能的影响不同, (Mn、Si) 氧化物以及(Mn、Si、Cr) 氧硫化物在腐蚀液中更易溶解进而促进腐蚀, 而(Cr、Mn、Al) 氧化物却很稳定.锰的加入会促进钢中(Cr、Mn、Al) 夹杂的析出, 此类夹杂物不仅自身很容易被含Cl离子的溶液腐蚀, 而且作为点蚀的起始点, 促进了点蚀坑的形成, 加快了基体腐蚀, 最终导致不锈钢耐点蚀性能的下降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36MB 文档页数:62
新能源材料基础实验 实验一 绪论 .1 实验二 水热法制备二氧化钛纳米材料 .9 实验三 粉体粒度分布的测定.11 实验四 再沉淀制备有机半导体微粒.13 实验五 材料紫外可见光谱测试.18 实验六 材料红外性能测试.22 实验七 溶胶-凝胶法制备TiO2纳米薄膜材料.27 实验八 钢铁表面化学镀镍工艺实验.30 实验九 电化学方法沉积镍工艺实验.32 实验十 铝膜的热蒸发沉积.34 实验十一 磁控溅射制备氧化物薄膜.40 实验十二 线性电位扫描法测定银在 KOH 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 .44 实验十三 交流阻抗法测量电极过程参数.46 新能源材料专业实验 实验一 敏化太阳能电池制备及性能测试.48 实验二 硅太阳电池制备及性能测试.54 实验三 锂电池电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57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3.81MB 文档页数:129
2.1 糖醇类发酵试验 2.2 葡萄糖氧化发酵(O/F)试验 2.3 乙酰甲基甲醇试验 2.4 甲基红(MR)试验 2.5 七叶苷水解试验 2.6 甘油品红试验 3.1 靛基质(吲哚)试验 3.2 H2S试验 3.3 尿素酶试验 3.4 氨基酸脱羧酶试验 3.5 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 3.6 明胶(Gelatin)液化试验 有机酸盐和铵盐的利用试验 4.1 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4.2 丙二酸盐利用试验 呼吸酶类试验 氧化酶试验 氰化钾试验 过氧化氢酶试验 硝酸盐还原试验 毒性酶类试验 卵磷脂酶试验 溶血试验 血浆凝固酶试验 链激酶试验 ONPG试验 三糖铁(TSI)试验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3.95MB 文档页数:88
§5.1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极电势 §5.2 电极电势的应用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2MB 文档页数:7
采用水热法和还原氮化法合成了菊花状形貌的氮化钛(TiN)纳米材料,并将其与还原氧化石墨烯(rGO)水热复合制备了氮化钛–还原氧化石墨烯(TiN-rGO)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测试方法对材料的形貌和物相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TiN-rGO复合材料很好地保持了TiN菊花状的三维结构和rGO透明褶皱的形貌,且层状的rGO均匀地包覆在了菊花状的TiN的周围。用TiN-rGO复合材料修饰玻碳电极(GCE)制得了TiN-rGO/GCE电化学传感器,用于测定人体中的生物小分子DA和UA。由于复合材料中TiN和rGO的协同效应,构建的电化学传感器表现出了优秀的电化学性能。检测结果表明:TiN-rGO/GCE传感器对DA和UA的检测限分别为0.11和0.12 μmol·L?1,线性范围分别为0.5~210 μmol·L?1和5~350 μmol·L?1,且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重现性和稳定性,且成功应用于人体内真实样品的DA和UA检测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2.38MB 文档页数:43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八章 新陈代谢总论与生物氧化(生物氧化 Biological Oxidation)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457KB 文档页数:28
12.1 羧酸的分类和命名 12.2 羧酸的结构 12.3 羧酸的制法 12.3.1 羧酸的工业合成 (1)烃的氧化 (2) 由一氧化碳、甲醇或醛制备 12.3.2 伯醇和醛的氧化 12.3.3 腈水解 12.3.4 Grignard 试剂与二氧化碳作用 12.3.5 酚酸的合成 12.4 羧酸的物理性质 12.5 羧酸的波谱性质 12.6 羧酸的化学性质 12.6.1 羧酸的酸性和极化效应 (1)羧酸的酸性 (2) 羧酸的结构与酸性的关系 12.6.2 羧酸衍生物的生成 (1) 酰氯的生成 (2) 酸酐的生成 (3) 酯的生成和酯化反应机理 (4) 酰胺的生成 12.6.3 羰基的还原反应 12.6.4 脱羧反应 12.6.5 二元酸的受热反应 12.6.6α–氢原子的反应 12.7 羟基酸
首页上页6869707172737475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910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