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7512)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3.39MB 文档页数:10
人类在改造自然中,改变了某些区域或局部的地表自然形态,展现出以人 类的力量为标志的地表特征。如填海(湖)造陆、建设工厂和开采矿产 、劈山填谷、构筑道路和建造房舍;坡地改梯地、耕地挖坑以蓄水养鱼 ;自然堤经人工加固加高,同时导致河床抬高;修筑水库大坝,河道蓄 水,人工水渠(例如中国古代大运河、成都都江堰渠道灌溉网、现代南 水北调中线工程);城镇建设几乎完全改变了自然地表面貌;这里仅介绍 由人类长期的农业活动而造成的形态特征非常明显的地貌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5.08MB 文档页数:118
9.1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证据 9.2DNA的结构、复制及其损伤修复 9.3基因的概念与发展 9.4遗传信息的表达与调控 9.5核酸研究技术简介 9.6人类基因组计划简介 9.7遗传工程及其应用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566KB 文档页数:27
水泥混凝土路面,包括普通混凝土、钢筋混凝土、连续配筋混凝土、预应力 混凝土、装配式混凝土和钢纤维混凝土等面层板和基(垫)层所组成的路面。目前 采用最广泛的是就地浇筑的普通混凝土路面,简称混凝土路面。 所谓普通混凝土路面,是指除接缝区和局部范围边缘和角隅)外不配置钢筋 的混凝土路面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474.5KB 文档页数:28
水泥混凝土路面,包括普通混凝土、钢筋混凝土、连续配筋混凝土、预应力 混凝土、装配式混凝土和钢纤维混凝土等面层板和基(垫)层所组成的路面目前 采用最广泛的是就地浇筑的普通混凝土路面,简称混凝土路面。 所谓普通混凝土路面,是指除接缝区和局部范围边缘和角隅)外不配置钢筋 的混凝土路面。与其它类型路面相比,混凝土路面具有以下优点: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1MB 文档页数:39
一、沥青路面的基本特性 沥青路面是用沥青材料作结合料粘结矿料修筑面层与各类基层和垫层所组成的路面结 构。 由于沥青面层使用沥青结合料,因而增强了矿料间的粘结力,提高了混合料的强度和 稳定性,使路面的使用质量和耐久性都得到提高。与水泥混凝土路面相比,沥青路面具有表 面平整、无接缝、行车舒适、耐磨、振动小、噪音低、施期短、养护维修简便、适宜于 分期修建等优点,因而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五十年代以来,各国修建沥青路面的数量迅 猛增长,所占比重很大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332.5KB 文档页数:23
在粉碎的或原状松散的土中掺入一定量的无机结合料(包括水泥、石灰或工 业废渣等)和水,经拌和得到的混合料在压实与养生后,其抗压强度符合规定要 求的材料称为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以此修筑的路面称为无机结合料稳定路面。 无机结合料稳定路面具有稳定性好、抗冻性能强、结构本身自成板体等特点, 但其耐磨性差,因此广泛用于修筑路面结构的基层和底基层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29MB 文档页数:22
路基边坡滑坍是公路上常见的破坏现象之一例如,在岩质或土质山坡上开 挖路堑,有可能因自然平衡条件被破坏或者因边坡过陡,使坡体沿某一滑动面 产生滑坡。对河滩路堤、高路堤或软弱地基上的路堤,也可能因水流冲刷、边 坡过陡或地基承载力过低而出现填方土体(或连同原地面土体沿某一剪切面产 生坍塌。为此,必须对可能出现失稳或已出现失稳的路基进行稳定性分析,保 证路基设计既满足稳定性要求,又满足经济性要求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877.5KB 文档页数:12
由岩土所筑成的路基,大多暴露于空间,长期受自然因素的作用,岩土在不 利水温条件作用下,物理、力学性质将发生变化。浸水后湿度增大,土的强度降 低;岩性差的岩体,在水温变化条件下,加剧风化 路基表面在温差作用下形成 胀缩循环,在湿差作用下形成干湿循环,可导致强度衰减和剥蚀;地表水流冲刷, 地下水源浸入,使岩土表层失稳,易造成和加剧路基的水毁病害;沿河路堤在水 流冲击、淘刷和浸蚀作用下,易遭破坏;湿软地基承载力不足,易导致路基沉陷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2.04MB 文档页数:56
7—1概述 7—2排水设计的要求和原则 7—3地下排水 7—4路面结构排水 7—5排水设施的构造与布置 7—6排水系统综合设计 7—7沟渠水力水文计算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447.5KB 文档页数:47
压电式传感器具有响应频带宽、灵敏度高、信噪比大、结构简单、工作可靠、重量轻等优点。近年来,由于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随着与之配套的二次仪表以及低噪声、小电容、高绝缘电阻电缆的出现,使压电传感器的使用更为方便。因此,在工程力学、生物医学、石油勘探、声波测井、电声学等许多技术领域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首页上页732733734735736737738739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7512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