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104)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74.38KB 文档页数:4
在连铸机扇形段的调整装置位置安装测力传感器,测定由丁钢水静压力的变化引起的铸坯与夹持辊之间作用力,实现在线测定铸坯凝固末端.测定系统在攀钢进行了现场测试,结果表明这个方法是可行的,而且有较高的精度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735.19KB 文档页数:7
使用声发射法与三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岩石试样微裂隙产生和发展进行监测,以获取岩石脆性剪切混合破坏模式的特点.采用断裂力学与岩石力学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理论分析和试验数据处理,得到了试样三阶段特征强度随应力状态变化的规律,并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岩石脆性、剪切混合型破坏强度分析方法,据此建立了Mohr-Coulomb、Griffith和Hoek-Brown等强度准则与脆、剪混合强度模型的关系.采用此模型对水厂边坡混合花岗岩的全应力-应变试验数据进行脆剪混合强度分析,理论值与试验值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95.64KB 文档页数:4
随着监测技术数字化和信息化程度逐步提高,获得的大尺度采空区围岩损伤演化过程,以及包括各种数据格式的图形、矢量等信息量呈数量级增加.将小波变换、固体断裂非平衡统计和神经网络理论用于对非线性采空区围岩断裂失稳信号进行数据挖掘以及综合分析,有利于正确认识和理解采空区围岩体损伤演化的全过程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37.96KB 文档页数:3
利用覆岩破坏高度观测钻孔进行相关测试研究,根据现场钻孔冲洗液漏失量、钻孔水位变化以及井下彩色钻孔电视影像,探明了煤层开采后上覆岩层内垮落带和导水裂缝带的发育高度及其分布形态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27.97KB 文档页数:6
采用现场调查、模拟实验、理论分析与现场监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圆梁山隧道岩溶突水特征及突水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揭示了隧道岩溶突水是受岩溶充填物、水压与隧道围岩塑性区范围等因素影响的渐进破坏过程.针对圆梁山隧道揭露的5个岩溶,分别制定了有效防治岩溶突水的关键技术对策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16.96KB 文档页数:3
在电脉冲空蚀实验装置上,设计加装了压电传感系统,成功地监测记录了空泡溃灭对金属表面的作用力,对气泡的溃灭过程进行了描述和解释,验证了气泡的二次溃灭理论.计算了两次溃灭过程中冲击能量变化情况.测量了气泡在距离金属表面不同距离时,空泡溃灭作用于金属表面压强和冲量的大小,两者的变化规律对比分析表明:脉冲放电产生的冲击压和冲量随距金属表面的不同距离而表现出的规律不一致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08.82KB 文档页数:30
(1)原理和方法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 状态变化过程中,作功和传递热量往往是同时 进行的。 如果一个热力学系统从内能为E1的初状态I变 化到内能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09.5KB 文档页数:39
1、二次设备:对一次设备及水力机械设备工作进行监测和控制保护的辅助设备,以保证电站安全、经济的运行。 如: ①测量仪表、录波装置; ②控制开关、同期装置、自动励研装置;信号装置、继电保护、绝缘监察装置; ④控制电流、小母线连接线;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0.98MB 文档页数:9
基于华蓥山隧道掘进爆破过程中的声发射监测结果,对比了上升时间/振幅比值(RA)与平均频率(AF)在不同传播距离下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随传感器与震源间距离增加,RA最大值增加,AF的分布范围基本不变。为验证基于RA与AF值描述岩体破裂情况的有效性,研究了RA/AF比值r在破裂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以及r的变异系数的发展规律,并与常用的参数指标绝对能量、b值等参数进行对比验证。本文提出了3种变异系数(CV)计算方法,对比计算结果并探讨了各方法的适用条件。由计算结果可知,r值变异系数能够较好地描述岩体中的破裂发展过程,其中CV1计算方法适用于声发射信号较离散的情况,而CV3的计算方法更适用于存在连续声发射信号的围岩监测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80.82KB 文档页数:6
基于泥床料浆的非牛顿体特征,以及料浆初始剪切应力与浓度的变化规律,本文提出了耙架扭矩计算模型.模型预测结果显示,耙架扭矩随底流浓度升高而增大,底流浓度对浓密机运行时的扭矩百分比的影响幅度可达4.67%,两者呈现为多项式函数关系.与此同时,泥床高度对耙架扭矩影响较小,影响幅度仅为0.27%.通过某铅锌矿膏体浓密机64 h运行过程实时监测数据对比,验证了模型关于底流浓度和泥床高度对扭矩的影响规律
首页上页4567891011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104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