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1511)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32.39KB 文档页数:8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植物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融合操作技术不断趋于精密化、微量 化、高效化与多样化.文章侧重于实验操作技术和当前研究热点对植物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 杂交等关键技术环节的重要研究成果和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应用前 景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植物;原生质体培养;体细胞融合;研究进展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85.12KB 文档页数:8
采用摇瓶实验,以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At.f)浸出黄铁矿-黄铜矿,重点研究了基础培养基、矿物配比和粒度组成等因素的影响.黄铁矿能促进黄铜矿的微生物浸出,以采用无Fe 9K培养基效果较好,它对应铜浸出率是9K培养基的1.68倍;采用宽粒级矿物时铜浸出效果较好,且铜浸出率与黄铁矿和黄铜矿的质量比有关,当质量比为2:2时铜浸出率最高可达45.58%;黄铁矿含量大小是影响铜浸出率高低的实质,当质量比小于等于5:2时以At.f菌的氧化作用为主,当质量比为10:2时以硫化矿间的原电池效应为主.浸渣的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采用无Fe 9K培养基时浸渣中生成的钝化物黄钾铁矾较少,故黄铁矿可以很好地替代9K培养基中的FeSO4,并能与黄铜矿形成原电池效应,从而促进铜的浸出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50.15KB 文档页数:4
利用分离的热带假丝酵母JM-1的培养液作破乳剂对冷轧乳化废水进行了生物破乳研究.该培养液在常温下8 h可使乳化废水的破乳率达97.1%,与化学破乳剂SYM+PAC 93.1%的破乳率相比具有更强的破乳活性,且受废水的pH值和温度影响很小.通过对全培养液、离心上清液、菌体和空白培养基的破乳效果对比表明,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是生物破乳的主要活性成分.热带假丝酵母JM-1菌株发酵液用于冷轧乳化废水破乳具有破乳率高、浮渣少及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可作为冷轧乳化废水的生物破乳剂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75.21KB 文档页数:5
对原生质体的分离、培养、融合及植株再生方面进行了简要的论述并根据对有关 文献的分析,讨论了原生质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趋势,指出植物原生质体的游 离、培养和融合技术在近20多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今后在进一步加强原生质体培养基础 理论研究的同时,重点放在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进行遗传性状的改良,以获得优良性状的个 体并通过无性途径固定下来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55.64KB 文档页数:6
从土壤和活性污泥中筛选到三株絮凝剂产生菌,将其进行双菌混合培养的正交试验,构建出了比单一菌所产絮凝剂絮凝活性更高的复合菌群LH,通过16SrRNA序列分析,初步判定二菌分别为Micrococcus sp.和Paenibacill usvelaei菌.对其性质的初步研究发现,复合菌LH所产絮凝剂MBF-LH为胞外代谢产物,其热稳定性好.LH产絮凝剂的最适碳源、最适培养温度、最适pH值和通气量分别为蔗糖、30℃、pH8和120r/min恒温振荡培养.培养基中添加KCl、CaSO4、K2HPO4能明显提高发酵液絮凝率.絮凝剂MBF-LH处理废水时具有用量少、絮凝率高的特点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205.5KB 文档页数:23
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正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培养学生阅读和绘制机械图样的基本能力;培养和发展空间想象能力、空间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现代工程意识和创新设计能力及应用典型的绘图软件进行计算机绘图和构型设计的能力。培养认真思考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文档格式:PPTX 文档大小:6.42MB 文档页数:34
口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素质要求 ■培养目标 ■人才素质要求 我校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 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6.62MB 文档页数:93
第一、二节 微生物的营养要素及营养类型(微生物们需要吃什么?)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及其特点 第三节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微生物们是怎样吃东西的)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方式及其基本特点 第四节 培养基(如何给微生物们做饭)如何根据需要正确地选择和使用培养基 第一节 微生物的营养要求 第二节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第三节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 第四节 培养基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53MB 文档页数:29
一、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设计 二、仪器和设备 三、玻璃器皿和用具 四、培养条件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75.21KB 文档页数:5
对原生质体的分离、培养、融合及植株再生方面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并根据对有关 文献的分析 ,讨论了原生质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指出植物原生质体的游 离、培养和融合技术在近 20 多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今后在进一步加强原生质体培养基础 理论研究的同时 ,重点放在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进行遗传性状的改良 ,以获得优良性状的个 体并通过无性途径固定下来
首页上页56789101112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1511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