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10439)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37MB 文档页数:6
首先对膏体物料特性开展量化表征研究,通过分析膏体细观结构的物质组成,提出了一种全面描述物料特征的综合指标——固体填充率;开展膏体流变实验,基于宾汉模型对流变曲线进行拟合获得相应的屈服应力及塑性黏度,分析了体积分数、质量加权平均粒径、不均匀系数、细颗粒及水泥质量分数等因素对流变参数的影响规律,并从细观结构的角度对其影响机制进行了解释,最终构建了流变参数关于固体填充率的计算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膏体屈服应力及塑性黏度随体积分数增大呈指数增大,随物料不均匀系数增大而减小,随细颗粒含量增大呈先减小再增大的变化趋势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7.25MB 文档页数:200
第一章VHDL的程序结构和软件操作 1-1 VHDL程序的基本结构 1-2软件操作—Max+plusⅡ的操作 第二章 VHDL语言要素 第三章 VHDL顺序语句 第四章 VHDL并行语句 4.1 并行语句概述 4.2 并行信号赋值语句 4.3 进程语句(process) 4.4 元件例化语句 4.5 生成语句(for-generate) 第五章 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和分析 5.1 概述 5.2 编码器 5.3 译码器 5.4 简单数字显示系统 5.5 其它 第六章 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和分析 6.2 触发器 6.3 计数器 6.4 分频器 6.5 寄存器 6.1 概述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352.5KB 文档页数:10
一、填空 1气体吸收计算中,表示设备(填料)效能高低的一个量是传质单元高度,而表示传 质任务难易程度的一个量是传质单元数。 2在传质理论中有代表性的三个模型分别为双膜理论溶质渗透理论表面更新 理论 3如果板式塔设计不合理或操作不当,可能产生严重漏液严重泡沫夹带及液泛 等不正常现象,使塔无法工作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09.31KB 文档页数:7
基于框支网格式轻质墙板结构抗震性能试验,量化分析结构受力性能,并提出抗震设计建议.洞口侧构造柱的设置弥补了开洞造成的强度衰减,有利于提升墙体的安全储备能力,但加重了墙体后期破坏程度,同时降低其修复能力.斜交肋格的构造形式改变传力途径,使得墙体强度退化趋于均匀,结构具有更好的变形恢复能力,且明显减小墙体的破坏程度,但是整体安全储备能力改善不大.在工程设计方面,建议转换层初始刚度比取值范围大致在1.3~1.6,由于受力过程中结构转换层刚度比衰减较明显,在设计时初始刚度比可适当高些.结构在各个受力阶段的层间位移和层间转角值均在安全界限值以内,进一步说明结构具有较高的抗倒塌能力,耗能减震性能良好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16MB 文档页数:72
静力学和动力学分析,是机器人操作机设计和动态性能分 析的基础。特别是动力学分析,它还是机器人控制器设计 动态仿真的基础。 机器人静力学研究机器人静止或缓慢运动式,作用在机器 人上的力和力矩问题。特别是当手端与环境接触时,各关节 力(矩)与接触力的关系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868.5KB 文档页数:47
3.1逻辑代数 3.2逻辑函数的卡诺图化简法 3.3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 3.4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 3.5组合逻辑电路中的竞争冒险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67MB 文档页数:138
流体的基本概念 静力学方程及其应用 机械能衡算式及柏努利方程 流体流动的现象 流动阻力的计算、管路计算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777.84KB 文档页数:11
空间啮合理论主要用以空间啮合定理n·v=0为基础的运动学法,一般包络法很少直接应用,在著作“齿轮啮合原管”中,就认为包络法“十分麻烦”,并认为运动学法“研究弧面蜗杆啮合时,这个方法是唯一的计算工具”。其实一般包络法的某些缺点(如不便在母面上讨论),在法的基础上,适当作一些改进,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并且包络法有几何意义明显的优点,不少情况下计算由于很少使用向量和直接用直角坐标而显得较简便。本文试用包络法讨论蜗杆传动的空间啮合问题。对一般包络法,根据矛盾的特殊性,作了两点改进:(1)从机构运动的特点出发,限制母面只有位置改变没有形状改变,并且母面一般只出现在包络面单侧,对这种简单的包络,利用法可将运动学法某些优点用在包络法中来。(2)针对包络法的实际,引入和使用若干算符,包括新定义的称为相似微分的算符,利用算符及其性质使推导表达简明使用方便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818.5KB 文档页数:25
1本章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重点掌握沉降和过滤这两种机械分离 操作的原理、过程计算、典型设备的结构与特性,能够根 据生产工艺要求,合理选择设备类型和尺寸。 2本章应掌握的内容 a沉降分离(包括重力沉降和离心沉降)的原理、过程计 算、旋风分离器的选型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773.5KB 文档页数:35
数字摄影测量的来历 无论是模拟摄影测量还是解析摄影测量都需要人工量 测像点坐标,并需要人眼在立体观察情况下寻找同 名像点。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使得以上工作可以借助于计 算机自动完成,也即利用数字影像的灰度信号,采 用数字相关技术寻找并量测同名像点,在此基础上 通过解析计算,进行相对定向和绝对定向,建立数 字立体模型,从而建立数字高程模型,绘制等高线 图、制作正射影像图以及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基础 信息,这就是数字摄影测量
首页上页855856857858859860861862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10439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