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943)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94KB 文档页数:22
随着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应用 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和代谢工程等学 科和分析、检测技术的发展,工业发酵 正在发生一个从技艺走向科学的重大变 化,我国大学的发酵工程专业正在融入 生物工程专业。在生物工程受到广泛重 视的今天,有必要把工业发酵生产中的 菌种选育、发酵工艺和微生物的培养设 备作为一个整体,在科学的水平上对工 业发酵进行重新审视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20.73KB 文档页数:6
本文用交流阻抗技术,通过对钝化铬在中性H3BO3+Na2B4O7溶液中添加了K3Fe2(CN)6/K4Fe(CN)6氧化还原对溶液中的极化性能及交流阻抗特性的研究,讨论了铬的钝化膜的电路模型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809.86KB 文档页数:5
采用静电辅助的气溶胶化学气相沉积的方法成功地在Si(100)衬底上制备了Y2O3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原子力显微镜(AF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RP)对薄膜进行了表征.SEM分析结果显示,薄膜的颗粒为纳米级的,并且薄膜致密、平整.AFM分析结果表明,薄膜的粗糙度为11nm.由XPS分析可知,薄膜为基本上符合化学计量比的氧化物.附着力测试表明,Y2O3薄膜与Si衬底的附着力为4.2N.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沉积得到的Y2O3薄膜在热处理前为非晶结构,热处理之后薄膜具有立方晶体结构,并且沿(111)面择优生长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84.17KB 文档页数:6
为了搞清镍的钝化行为,本文用极化曲线法及交流阻抗技术,通过对纯镍在中性H3BO3-Na2B4O7溶液及添加了K3Fe(CN)6/K4Fe(CN)6氧化-还原系溶液中的极化行为及交流阻抗特性的研究,讨论了钝化膜的电模型和电极反应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3.24MB 文档页数:112
醇和醚都是烃的含氧衍生物。它们可看成是水分子 中的氢原子被烃基取代的化合物。 H—O—H R—OH R—O—R’ 水 醇 醚 硫和氧同属于周期表中第VI A族,因此,有机含硫化 合物与有机含氧化合物有一些相似的性质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10KB 文档页数:4
利用循环伏安法对锂在苯碳黑中的插入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锂在苯碳黑中的首次插入过程伴随着一些不可逆反应,这些不可逆反应是由于电解质溶液中的溶剂化离子的插入引起的。在碳表面也存在的不可逆反应。随着具有石墨结构成分的增加,在碳中有了明显的锂插入反应。经1000℃以上温度处理过的碳黑锂的迁出电位在0.1左右,从而能代替锂作二次锂电池阳极材料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74.9KB 文档页数:5
为了分析真空热还原制取金属锂的还原效率和还原率,综合考虑罐内球团传热和化学反应,建立了传热与反应动力学耦合模型.利用该模型对单球团和还原罐内球团还原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球团温度及还原率的时间分布,并分析了罐外换热系数对球团还原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球团低导热率和反应等效热汇是影响还原过程的主要因素,罐中心区域和罐壁处的温度和反应速率存在较大差值;还原初期传热为还原过程的主要控制因素,而反应后期化学反应为主要控制因素;罐外换热系数对还原过程影响不大,增强罐内传热是提高还原效率的有效途径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66MB 文档页数:57
(1)理解微生物处理废水的基本原理,掌握活性污泥法的原理与常用的几种工艺流程,掌握生物膜法的原理与几种典型处理工艺;掌握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的机理与影响因素以及处理工艺 (2)熟悉污泥的性质和常见的处理技术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82.17KB 文档页数:10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化工原理》课程是化工类及相近专业的一门主要技术基础课,它是综合运用数学、物 理、化学等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工类型生产中各种物理过程(或单元操作)问题的工程 学科,本课程担负着由理论到工程、由基础到专业的桥梁作用。该课程教学水平的高低,对 化工类及相近专业学生的业务素质和工程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824.28KB 文档页数:7
TiC与TiN因晶格常数相近而可互溶生成碳氮化钛,其硬度介于TiC与TiN之间,而比TiN硬得多,涂于钢铁工件上可使寿命大为提高。本文叙述了不用CH4、CCl4而只用C5H5Cl+N2+H2+TiCl4体系沉积Ti(C、N)的工艺条件和淬火方法。模具经此法处理后表面硬度可达2400kg/mm2,使用保护气体强制冷却淬火不仅使硬度达到生产要求,还能解决工件在淬火中的变形与开裂问题。试验表明此法可提高模具寿命2到5倍
首页上页8485868788899091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943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