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生态学基础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 用机理的科学” 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环境包括非生物 环境和生物环境
1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 用机理的科学” 。 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环境包括非生物 环境和生物环境
生态学的发展过程 生态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生物学分支学科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 只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局限于研究生物与环境之 间的关系 综合性学科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后)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2 生态学的发展过程 生态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生物学分支学科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 只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局限于研究生物与环境之 间的关系 综合性学科阶段 (20世纪50年代以后)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指自然界一定空间内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 用、相互制约、不断演变,达到动态平衡、相对稳定的统一整 体,是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单位。简单地说,生态系统是生 物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并在一定时间内处于动态 平衡的基本单位
3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指自然界一定空间内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 用、相互制约、不断演变,达到动态平衡、相对稳定的统一整 体,是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单位。简单地说,生态系统是生 物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并在一定时间内处于动态 平衡的基本单位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成分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非生物成分 原料部分(温度、阳光、水、土壤、气候、各种矿物质) 媒质部分(水、土壤、空气等) 基质(岩石、泥、沙等)
4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成分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非生物成分 原料部分(温度、阳光、水、土壤、气候、各种矿物质) 媒质部分(水、土壤、空气等) 基质(岩石、泥、沙等)
生态系统的类型 按人为干预程度不同 自然生态系统(原始森林) 半自然生态系统(放牧的草原) 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矿区) 根据大环境条件的不同 水生生态系统(海洋、河流、湖泊和沼泽等水域) 陆地生生态系统(各类生物群落)
5 生态系统的类型 按人为干预程度不同 •自然生态系统(原始森林) •半自然生态系统(放牧的草原) •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矿区) 根据大环境条件的不同 •水生生态系统(海洋、河流、湖泊和沼泽等水域) •陆地生生态系统(各类生物群落)
生态系统的结构 四种结构形式 形态结构 营养结构 食物链(网) 营养级
6 生态系统的结构 四种结构形式 ◼ 形态结构 ◼ 营养结构 ◼ 食物链(网) ◼ 营养级
生态系统的功能 能量流动 1%进入大气层的太阳能被绿色植物利用进入生态系统 物质循环 占原生质97%的碳、氢、氧、氮、磷、硫等元素的循环构成了生态系统 的基本物质循环,其他生命必需的元素(如镁、钙、钾、硫等)也构成了 各自的循环体系 信息传递 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
7 生态系统的功能 能量流动 1%进入大气层的太阳能被绿色植物利用进入生态系统 物质循环 占原生质97%的碳、氢、氧、氮、磷、硫等元素的循环构成了生态系统 的基本物质循环,其他生命必需的元素(如镁、钙、钾、硫等)也构成了 各自的循环体系 信息传递 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
生态平衡 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保持着一种 动态平衡,系统内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稳 定,这种状态就是生态平衡。即生态平衡应包括结构上的平衡 功能上的平衡以及输入和输出物质数量上的平衡
8 生态平衡 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保持着一种 动态平衡,系统内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稳 定,这种状态就是生态平衡。即生态平衡应包括结构上的平衡、 功能上的平衡以及输入和输出物质数量上的平衡
生态平衡的破坏 自然因素 水灾、旱灾、地震、台风、山崩、泥石流、海啸 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破坏生态平衡的主要原因) 环境因素发生改变引起生态平衡破坏 生物种类发生改变引起生态平衡破坏 信息系统的破坏引起生态平衡破坏
9 生态平衡的破坏 自然因素 水灾、旱灾、地震、台风、山崩、泥石流、海啸 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破坏生态平衡的主要原因) 环境因素发生改变引起生态平衡破坏 生物种类发生改变引起生态平衡破坏 信息系统的破坏引起生态平衡破坏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可以全面考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用作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 对污染环境的生物净化 以生态学规律指导经济建设
10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可以全面考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用作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 •对污染环境的生物净化 •以生态学规律指导经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