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 (征求意见稿) 二00三年十二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 (征求意见稿) 二 00 三年十二月 1
目录 总则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2主要符号 3结构设计的一般规定 3.1结构体系 334779 3.2结构布置 3.3结构抗震等级 10 荷载和地震作用 4.1竖向荷载 42风荷载及雪荷载 4.3地震作用 5结构计算.… 22B 6截面设计… 61异形截面柱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62异形柱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63异形柱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受剪承载力计算 7结构构造. 7.1一般规定 72异形柱 23 73异形柱框架梁柱节点 26 8异形柱结构的施工 附录A底部大空间带转换层异形柱结构的设计规定 附录B异形柱结构的楼、屋盖 13 本规程用词用语说明 主要条文说明
目录 1 总则.................................................................................................................................................................. 3 2 术语和符号................................................................................................................................................. 3 2.1 术语............................................................................................................................................................... 3 2.2 主要符号 ...................................................................................................................................................... 4 3 结构设计的一般规定.......................................................................................................................... 7 3.1 结构体系................................................................................................................................................... 7 3.2 结构布置................................................................................................................................................... 9 3.3 结构抗震等级........................................................................................................................................ 10 4 荷载和地震作用..................................................................................................................................11 4.1 竖向荷载................................................................................................................................................. 11 4.2 风荷载及雪荷载................................................................................................................................... 12 4.3 地震作用................................................................................................................................................. 12 5 结构计算..................................................................................................................................................... 13 6 截面设计.................................................................................................................................................. 15 6.1 异形截面柱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15 6.2 异形柱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17 6.3 异形柱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受剪承载力计算 ............................................................................ 19 7 结构构造.................................................................................................................................................. 22 7.1 一般规定................................................................................................................................................. 22 7.2 异形柱..................................................................................................................................................... 23 7.3 异形柱框架梁柱节点.......................................................................................................................... 26 8 异形柱结构的施工........................................................................................................................... 29 附录 A 底部大空间带转换层异形柱结构的设计规定.............................................. 30 附录 B 异形柱结构的楼、屋盖.................................................................................................. 33 本规程用词用语说明.............................................................................................................................. 34 主要条文说明............................................................................................................................................... 34 2
总则 L.0.1为在混凝土异形柱结构设计与施工中贯彻执行国家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 合理、确保质量,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主要适用于非抗震设计和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7度(0.10g,0.15g)及8度(0.20g)抗震 设计的居住建筑混凝土异形柱结构,适用的房屋最大高度应符合本规程第3.1.6条的规定。 本规程不适用于建造在危险地段场地的建筑 L.0.3本规程遵照我国现行有关标准,并根据异形柱结构有关科研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进行编制。混凝土 异形柱结构的设计与施工,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异形柱 special shaped column 截面几何形状为L形、T形或十形,且各肢最小截面宽度小于300mm的柱。本规程不包括截面几何 形状为Z形和一形的柱 212异形柱结构 structure with special shaped columns 由异形柱组成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 213抗震设防烈度 seismic fortification intensity 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214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design basic acceleration of ground motion 50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加速度的设计取值 215适用的房屋最大高度 appropriate maximum height of building 不同结构体系、不同抗震设防烈度条件所适用的房屋最大高度 2.1.6截面肢高肢厚比 ratio of section height to section thickness 异形柱截面柱肢高度与厚度之比值 217柱正截面承载力load- carrying capacity of column normal section 与柱纵轴线正交的计算截面的双向压弯承载力。 218柱斜截面受剪承载力 shear load-carrying capacity of column oblique section 与柱纵轴线斜交的计算截面的受剪承载力 219梁柱节点核心区受剪承载力 shear load- carrying capacity of core area of beam-column joint 异形截面框架柱一梁节点核心区受剪承载力。 2.1.10 #tHEEk ratio of combination value of design axial compressive force to total section area times design value of 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concrete 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与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
1 总则 1.0.1 为在混凝土异形柱结构设计与施工中贯彻执行国家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 合理、确保质量,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主要适用于非抗震设计和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7 度(0.10g,0.15g)及 8 度(0.20g)抗震 设计的居住建筑混凝土异形柱结构,适用的房屋最大高度应符合本规程第 3.1.6 条的规定。 本规程不适用于建造在危险地段场地的建筑。 1.0.3 本规程遵照我国现行有关标准,并根据异形柱结构有关科研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进行编制。混凝土 异形柱结构的设计与施工,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1 异形柱 special shaped column 截面几何形状为 L 形、T 形或十形,且各肢最小截面宽度小于 300mm 的柱。本规程不包括截面几何 形状为 Z 形和—形的柱。 2.1.2 异形柱结构 structure with special shaped columns 由异形柱组成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 2.1.3 抗震设防烈度 seismic fortification intensity 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2.1.4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design basic acceleration of ground motion 50 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 10%的地震加速度的设计取值。 2.1.5 适用的房屋最大高度 appropriate maximum height of building 不同结构体系、不同抗震设防烈度条件所适用的房屋最大高度。 2.1.6 截面肢高肢厚比 ratio of section height to section thickness 异形柱截面柱肢高度与厚度之比值。 2.1.7 柱正截面承载力 load-carrying capacity of column normal section 与柱纵轴线正交的计算截面的双向压弯承载力。 2.1.8 柱斜截面受剪承载力 shear load-carrying capacity of column oblique section 与柱纵轴线斜交的计算截面的受剪承载力。 2.1.9 梁柱节点核心区受剪承载力 shear load-carrying capacity of core area of beam-column joint 异形截面框架柱—梁节点核心区受剪承载力。 2.1.10 轴压比 ratio of combination value of design axial compressive force to total section area times design value of 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concrete 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与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 3
22主要符号 221材料性能 J一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 ∫一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一箍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222作用、作用效应及承载力 G,一第j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M、M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框架节点左、右侧梁端弯矩设计值; M、M一分别为关于截面形心轴x、y的弯矩设计值 ∑M一同一节点左、右梁端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之和; ∑M一考虑抗震等级的节点上、下柱端弯矩设计值之和; N一轴向力设计值 一框架柱剪力设计值 x一第i层对应于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剪力; 一框架节点剪力设计值 第i个混凝土单元的应力 σ一第j个钢筋单元的应力 △,一多遇地震作用标准值产生的楼层内最大的弹性层间位移 Δ一罕遇地震作用标准值产生的楼层内最大的弹塑性层间位移 223几何参数 a,一受压钢筋合力点至截面近边的距离 一柱的全截面面积; A一第i个混凝土单元的面积 A-第j个钢筋单元的面积 A一验算方向的柱肢截面宽度b范围内同一截面箍筋各肢总截面面积 4灬—一节点核心区有效验算宽度范围内同一截面验算方向的箍筋各肢总截面面积; b一验算方向的柱肢截面宽度或柱截面肢厚 b一垂直于验算方向的柱肢截面高度或柱截面肢高 框架节点核心区的截面有效验算宽度; 一纵向钢筋直径 d一箍筋直径
2.2 主要符号 2.2.1 材料性能 f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ft—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 fy—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fyv—箍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2.2.2 作用、作用效应及承载力 Gj —第 j 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l Mb 、 —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框架节点左、右侧梁端弯矩设计值; r Mb Mx、My—分别为关于截面形心轴 x、y 的弯矩设计值; ∑Mb—同一节点左、右梁端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之和; ∑Mc—考虑抗震等级的节点上、下柱端弯矩设计值之和; N—轴向力设计值; Vc—框架柱剪力设计值; VEKi —第 i 层对应于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剪力; Vj—框架节点剪力设计值; σ ci —第 i 个混凝土单元的应力; σ sj —第 j 个钢筋单元的应力; ∆ue —多遇地震作用标准值产生的楼层内最大的弹性层间位移; ∆up —罕遇地震作用标准值产生的楼层内最大的弹塑性层间位移。 2.2.3 几何参数 ' as —受压钢筋合力点至截面近边的距离; A—柱的全截面面积; Aci—第 i 个混凝土单元的面积; Asj—第 j 个钢筋单元的面积; Asv—验算方向的柱肢截面宽度 bc范围内同一截面箍筋各肢总截面面积; Asvj—节点核心区有效验算宽度范围内同一截面验算方向的箍筋各肢总截面面积; bc—验算方向的柱肢截面宽度或柱截面肢厚; bf —垂直于验算方向的柱肢截面高度或柱截面肢高; bj—框架节点核心区的截面有效验算宽度; d—纵向钢筋直径; dv—箍筋直径; 4
ea一附加偏心距 e一初始偏心距 e—轴向力对截面形心的偏心距 ea一轴向力对截面形心轴y的初始偏心距; e一轴向力对截面形心轴x的初始偏心距 h一梁截面高度 hh一梁截面有效高度; h一验算方向的柱肢截面高度; h一垂直于验算方向的柱肢截面宽度 h一楼层层高 h一框架节点核心区的截面高度 ha一验算方向的柱肢截面有效高度 H一房屋总高度 H一节点上、下层柱反弯点之间的距离 一柱截面对垂直于a角方向形心轴xa的惯性矩 l一柱的计算长度 l-暗柱沿柱肢方向的长度; ra一柱截面在弯矩作用方向(荷载角a方向)的回转半径 rm一柱截面最小回转半径 R一中和轴至计算坐标原点的距离 s—箍筋间距 xa、y一第i个混凝土单元的形心座标 xy、y一第j个钢筋单元的形心座标; x0、y一截面形心座标; 0一中和轴法线与x轴的夹角 224系数及其它 λ一框架柱的剪跨比,水平地震剪力系数 n一异形柱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剪力增大系数: yg-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5一翼缘影响系数; 5一核心区截面高度影响系数 一轴压比影响系数 ux一轴压比 n一沿加载角a方向的偏心距增大系数
ea—附加偏心距; ei—初始偏心距; e0—轴向力对截面形心的偏心距; eix—轴向力对截面形心轴 y 的初始偏心距; eiy—轴向力对截面形心轴 x 的初始偏心距; hb—梁截面高度; hb0—梁截面有效高度; hc—验算方向的柱肢截面高度; hf—垂直于验算方向的柱肢截面宽度; hi—楼层层高; hj—框架节点核心区的截面高度; hc0—验算方向的柱肢截面有效高度; H—房屋总高度; Hc—节点上、下层柱反弯点之间的距离; α I —柱截面对垂直于α 角方向形心轴 xα 的惯性矩; l0—柱的计算长度; lc—暗柱沿柱肢方向的长度; αr —柱截面在弯矩作用方向(荷载角α 方向)的回转半径; rmin—柱截面最小回转半径; R—中和轴至计算坐标原点的距离; s—箍筋间距; xci、yci—第 i 个混凝土单元的形心座标; xsj、ysj—第 j 个钢筋单元的形心座标; x0、y0—截面形心座标; θ—中和轴法线与 x 轴的夹角。 2.2.4 系数及其它 λ—框架柱的剪跨比,水平地震剪力系数; η jb —异形柱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剪力增大系数; RE γ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ζ f —翼缘影响系数; ζ h —核心区截面高度影响系数; ζ N —轴压比影响系数; μN—轴压比; ηα—沿加载角α 方向的偏心距增大系数; 5
全部纵向受力钢筋配筋率; m一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率; Pm一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大配筋率; P一箍筋体积配箍率; n混凝土单元总数 n钢筋单元总数 yr基本周期考虑非承重填充墙影响的折减系数
ρ—全部纵向受力钢筋配筋率; ρmin—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率; ρmax—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大配筋率; ρv—箍筋体积配箍率; nc—混凝土单元总数; ns—钢筋单元总数; ΨT—基本周期考虑非承重填充墙影响的折减系数。 6
3结构设计的一般规定 31结构体系 3.1.1现浇混凝土异形柱结构可采用框架结构和框架一剪力墙结构体系。 3.1.2异形柱结构体系应通过技术、经济和使用条件的综合分析比较而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荷载与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2应具有必要的承载能力、刚度、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 3应具有良好的整体稳定性,避免由于部分结构或构件的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承受重力荷载、风 荷载和地震作用的能力 4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加强 3.13抗震设防的混凝土异形柱结构体系尚宜符合下列要求: 1宜具有多道抗震防线 2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宜相近 3宜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变而形成薄弱部位,产生过大的应力集中或 塑性变形集中。 3.1.4抗震设防的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构件应合理地选择尺寸和配筋;避免剪切破坏先于弯曲破坏;混凝土 压溃先于钢筋屈服;钢筋的锚固粘结破坏先于构件破坏 31.5底部大空间带转换层的异形柱结构应符合本规程附录A的规定。 3.16异形柱结构适用的房屋最大高度应符合表3.16的要求。 表3.1.6 异形柱结构适用的房屋最大高度(m) 抗震设防烈度 结构体系 非抗震设计 7度 度 度 0.15g 0.20g 框架结构 22(18) 18 框架-剪力墙结构 40(35) 注:1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至主要屋面板板顶的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顶部分)。对带阁楼的坡屋顶应算至 坡高的1/2处 2建于Ⅳ类场地的结构,适用的房屋最大高度应适当降低: 3平面和竖向均不规则的结构或7度(0.15g)时的底部大空间带转换层的异形柱结构,适用的房屋最大 高度宜适当降低 4房屋高度超过表内规定的数值时,结构设计应有可靠的依据,并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有效的措 5表中括号内的数值适用于7度(0.15g)时建于Ⅲ、Ⅳ类场地的结构 6框架一剪力墙结构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若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 50%,其最大适用高度可比框架结构适当增加 3.1.7异形柱结构的高宽比不宜超过表3.1.7的限值
3 结构设计的一般规定 3.1 结构体系 3.1.1 现浇混凝土异形柱结构可采用框架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 3.1.2 异形柱结构体系应通过技术、经济和使用条件的综合分析比较而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荷载与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2 应具有必要的承载能力、刚度、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 3 应具有良好的整体稳定性,避免由于部分结构或构件的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承受重力荷载、风 荷载和地震作用的能力; 4 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加强。 3.1.3 抗震设防的混凝土异形柱结构体系尚宜符合下列要求: 1 宜具有多道抗震防线; 2 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宜相近; 3 宜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变而形成薄弱部位,产生过大的应力集中或 塑性变形集中。 3.1.4 抗震设防的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构件应合理地选择尺寸和配筋;避免剪切破坏先于弯曲破坏;混凝土 压溃先于钢筋屈服;钢筋的锚固粘结破坏先于构件破坏。 3.1.5 底部大空间带转换层的异形柱结构应符合本规程附录 A 的规定。 3.1.6 异形柱结构适用的房屋最大高度应符合表 3.1.6 的要求。 表 3.1.6 异形柱结构适用的房屋最大高度(m) 抗 震 设 防 烈 度 结 构 体 系 非抗震设计 7 度 8 度 6 度 0.10g 0.15g 0.20g 框架结构 30 30 25 22(18) 18 框架-剪力墙结构 50 50 45 40(35) 35 注: 1 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至主要屋面板板顶的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顶部分)。对带阁楼的坡屋顶应算至 坡高的 1/2 处; 2 建于Ⅳ类场地的结构,适用的房屋最大高度应适当降低; 3 平面和竖向均不规则的结构或 7 度(0.15g)时的底部大空间带转换层的异形柱结构,适用的房屋最大 高度宜适当降低; 4 房屋高度超过表内规定的数值时,结构设计应有可靠的依据,并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有效的措 施; 5 表中括号内的数值适用于 7 度(0.15g)时建于Ⅲ、Ⅳ类场地的结构; 6 框架—剪力墙结构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若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 50%,其最大适用高度可比框架结构适当增加。 3.1.7 异形柱结构的高宽比不宜超过表 3.1.7 的限值。 7
表3.1.7 异形柱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宽比 震设防烈度 结构体系 非抗震设计 7度 8度 0.10g 0.15g 框架结构 3.5(3.0) 框架一剪力墙结构 5.0 4.5(4.0 4.0 注:表中括号内数值适用于7度(0.15g)时建于Ⅲ、Ⅳ类场地的结构 3.1.8抗震设计时,异形柱结构不应采用部分由砌体墙承重的混合形式,楼、电梯间及局部出屋顶的电梯 机房、楼梯间、水箱间不应采用砌体墙承重 3.1!9异形柱结枃的梁、柱、剪力墙应采用现浇。楼、屋盖可采用现浇板、叠合板和装配整体式板。抗震 设计的异形柱结构的楼、屋盖应采用现浇板、叠合板,也可采用有配筋面层的装配整体式板。 3.1.10异形柱结构的楼、屋盖应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对承载力、挠度和裂缝限值的要 求,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 3.1.11异形柱结构的楼、屋盖尚需遵守本规程附录B的有关规定。 3.1.12异形柱结构的填充墙与隔墙应符合下列要求 1墙体材料应优先使用轻质墙体材料,不应采用烧结粘土砖; 2墙体应根据不同条件可采用砌体(烧结多孔砖或砌块)或墙板(单一材料或复合材料;抽孔或不抽 孔;配筋、不配筋或纤维增强); 3墙体厚度应与异形柱柱肢厚度协调一致,并应综合考虑墙身满足保温、节能、隔热,隔声,防火及 防潮、防水等要求。 3.1.13抗震设计时异形柱结构的砌体填充墙与隔墙应具有自身稳定性,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砌体填充墙的布置应符合的条件: 1)避免形成上、下层刚度变化过大; 2)避免形成短柱 3)减少因抗侧刚度偏心造成的扭转。 2砌体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 3砌体填充墙与异形柱应有可靠的拉结,应能适应主体结构不同方向的层间位移。沿异形柱全高每隔 500mm左右设置2根直径6mm的拉筋,拉筋伸入墙内的长度:6、7度时不应小于墙长的1/5,且不应小 于700mm,8度时宜沿墙全长贯通 ↓砌体填充墙顶应与框架梁或楼板密切嵌砌结合,当墙长大于5π时,墙顶与框架梁或楼板应有钢筋 拉结;墙高超过4m时,墙体半高处(或门洞上皮)宜设置与柱连接且沿墙全长贯通的钢筋混凝土水平系 3.1.14抗震设计时框架外墙墙板的连接件应具有足够的延性和适当的转动能力,并满足在设防烈度下主 体结构层间变形的要求
表 3.1.7 异形柱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宽比 抗 震 设 防 烈 度 结 构 体 系 非抗震设计 7 度 8 度 6 度 0.10g 0.15g 0.20g 框架结构 5.0 4.0 4.0 3.5(3.0) 3.0 框架—剪力墙结构 5.0 5.0 5.0 4.5(4.0) 4.0 注:表中括号内数值适用于 7 度(0.15g)时建于Ⅲ、Ⅳ类场地的结构。 3.1.8 抗震设计时,异形柱结构不应采用部分由砌体墙承重的混合形式,楼、电梯间及局部出屋顶的电梯 机房、楼梯间、水箱间不应采用砌体墙承重。 3.1.9 异形柱结构的梁、柱、剪力墙应采用现浇。楼、屋盖可采用现浇板、叠合板和装配整体式板。抗震 设计的异形柱结构的楼、屋盖应采用现浇板、叠合板,也可采用有配筋面层的装配整体式板。 3.1.10 异形柱结构的楼、屋盖应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对承载力、挠度和裂缝限值的要 求,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 3.1.11 异形柱结构的楼、屋盖尚需遵守本规程附录 B 的有关规定。 3.1.12 异形柱结构的填充墙与隔墙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墙体材料应优先使用轻质墙体材料,不应采用烧结粘土砖; 2 墙体应根据不同条件可采用砌体(烧结多孔砖或砌块)或墙板(单一材料或复合材料;抽孔或不抽 孔;配筋、不配筋或纤维增强); 3 墙体厚度应与异形柱柱肢厚度协调一致,并应综合考虑墙身满足保温、节能、隔热,隔声,防火及 防潮、防水等要求。 3.1.13 抗震设计时异形柱结构的砌体填充墙与隔墙应具有自身稳定性,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砌体填充墙的布置应符合的条件: 1)避免形成上、下层刚度变化过大; 2)避免形成短柱; 3)减少因抗侧刚度偏心造成的扭转。 2 砌体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M5; 3 砌体填充墙与异形柱应有可靠的拉结,应能适应主体结构不同方向的层间位移。沿异形柱全高每隔 500mm 左右设置 2 根直径 6mm 的拉筋,拉筋伸入墙内的长度:6、7 度时不应小于墙长的 1/5,且不应小 于 700mm,8 度时宜沿墙全长贯通; 4 砌体填充墙顶应与框架梁或楼板密切嵌砌结合,当墙长大于 5m 时,墙顶与框架梁或楼板应有钢筋 拉结;墙高超过 4m 时,墙体半高处(或门洞上皮)宜设置与柱连接且沿墙全长贯通的钢筋混凝土水平系 梁。 3.1.14 抗震设计时框架外墙墙板的连接件应具有足够的延性和适当的转动能力,并满足在设防烈度下主 体结构层间变形的要求。 8
3.2结构布置 3.2.1异形柱结构宜采用规则的设计方案,不应采用特别不规则和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抗震设计的异 形柱结构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对结构平面布置及竖向布置应予以严格控制。 322异形柱结构的平面布置宜符合下列要求 1异形柱结构的一个独立单元内,结构的平面形状宜简单、规则,刚度和承载力分布宜均匀; 2异形柱结构的框架纵、横柱网轴线宜分别对齐拉通;异形柱截面肢厚中心线宜与框架梁及剪力墙中 心线对齐 3在异形柱框架一剪力墙结构中,横向剪力墙沿长方向的间距宜符合表32.2的要求,当这些剪力墙 之间的楼、屋盖有较大开洞时,剪力墙的间距应适当减小;超过表中规定数值时在结构计算中应计入楼 屋盖平面内变形的影响 表3,22 剪力墙间距(m) 抗震设防烈度 楼盖类型 非抗震设计 度 0.10g 现浇及叠合板楼、屋盖50B,6040B,5040B,s03.B(30B),4530B,40 装配整体式楼、屋盖 35B,5030B,5030B,502.7B(25B),4525B,30 注:1表中B为楼盖宽度,单位为 2表中括号内数值适用于7度(0.15g)时建于Ⅲ、Ⅳ类场地的结构 3取用表中二个值的较小值 4在异形柱框架一剪力墙结构中,纵向剪力墙不宜集中布置在房屋的两尽端 3.23异形柱框架结构和框架一剪力墙结构中,框架和剪力墙均应双向设置,形成双向抗侧力结构体系。 324异形柱结构的竖向布置宜符合下列要求: 1建筑的立面和竖向剖面宜规则、均匀,当有外挑和内收时,宜符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第44.5条的规定; 2结构的侧向刚度沿竖向宣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自下而上截面尺寸的减小和材料强度等级的降 低不宜在同一楼层,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沿竖向的突变。 32.5异形柱结构体系中,框架柱宜上下对齐连续贯通,剪力墙应上下对齐连续贯通房屋全高。 3.2.6非抗震设计的异形柱结构不宜采用楼层错层的设计方案;抗震设计的异形柱结构,不应采用楼层错 层的设计方案 3.2.7抗震设计时,对平面不规则(扭转不规则、凹凸不规则、楼板局部不连续)及竖向不规则(侧向刚 度不规则、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楼层承载力突变)的类型应分别按表3.2.7-1及表3.2.7-2中的有关规 定进行判别
3.2 结构布置 3.2.1 异形柱结构宜采用规则的设计方案,不应采用特别不规则和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抗震设计的异 形柱结构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对结构平面布置及竖向布置应予以严格控制。 3.2.2 异形柱结构的平面布置宜符合下列要求: 1 异形柱结构的一个独立单元内,结构的平面形状宜简单、规则,刚度和承载力分布宜均匀; 2 异形柱结构的框架纵、横柱网轴线宜分别对齐拉通;异形柱截面肢厚中心线宜与框架梁及剪力墙中 心线对齐; 3 在异形柱框架—剪力墙结构中,横向剪力墙沿长方向的间距宜符合表 3.2.2 的要求,当这些剪力墙 之间的楼、屋盖有较大开洞时,剪力墙的间距应适当减小;超过表中规定数值时在结构计算中应计入楼、 屋盖平面内变形的影响; 表 3.2.2 剪力墙间距(m) 抗 震 设 防 烈 度 楼 盖 类 型 非抗震设计 7 度 8 度 6 度 0.10g 0.15g 0.20g 现浇及叠合板楼、屋盖 5.0B,60 4.0 B,50 4.0 B,50 3.5 B(3.0 B),45 3.0 B,40 装配整体式楼、屋盖 3.5 B,50 3.0 B,50 3.0 B,50 2.7 B(2.5 B),45 2.5 B,30 注:1 表中 B 为楼盖宽度,单位为 m; 2 表中括号内数值适用于 7 度(0.15g)时建于Ⅲ、Ⅳ类场地的结构; 3 取用表中二个值的较小值。 4 在异形柱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纵向剪力墙不宜集中布置在房屋的两尽端。 3.2.3 异形柱框架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中,框架和剪力墙均应双向设置,形成双向抗侧力结构体系。 3.2.4 异形柱结构的竖向布置宜符合下列要求: 1 建筑的立面和竖向剖面宜规则、均匀,当有外挑和内收时,宜符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 第 4.4.5 条的规定; 2 结构的侧向刚度沿竖向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自下而上截面尺寸的减小和材料强度等级的降 低不宜在同一楼层,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沿竖向的突变。 3.2.5 异形柱结构体系中,框架柱宜上下对齐连续贯通,剪力墙应上下对齐连续贯通房屋全高。 3.2.6 非抗震设计的异形柱结构不宜采用楼层错层的设计方案;抗震设计的异形柱结构,不应采用楼层错 层的设计方案。 3.2.7 抗震设计时,对平面不规则(扭转不规则、凹凸不规则、楼板局部不连续)及竖向不规则(侧向刚 度不规则、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楼层承载力突变)的类型应分别按表 3.2.7-1 及表 3.2.7-2 中的有关规 定进行判别。 9
表3.2.7-1 平面不规则的类型 不规则类型 扭转不规则 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 间位移)平均值的1.2倍 凹凸不规则 结构平面凹进的一侧尺寸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 楼板局部不连续 板的尺寸和平面刚度急剧变化,例如,有效楼板宽度小于该层楼板典型宽度 的50%,或开洞面积大于该层楼面面积的30%,或较大的楼层错层 表3.2.7-2 竖向不规则的类型 不规则类型 定 侧向刚度不规则 该层的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一层的70%,或小于其上相邻三个楼层侧向刚度平 均值的80%:除顶层外,局部收进的水平向尺寸大于相邻下一层的25% 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 竖向抗侧力(柱、剪力墙)的内力由水平转换构件(梁、桁架)向下传递 楼层承载力突变 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80% 注:抗侧力结构的楼层层间受剪承载力是指所考虑的水平地震作用方向上,该层全部柱及剪力墙的受剪承载力之和。 3.28抗震设计时,当异形柱结构的设计方案存在表327-1所列举的平面不规则类型,或表3.27-2所列 举的竖向不规则类型时应分别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第34.3条规定的要求进行水平地震作用 计算和内力调整,并应对结构薄弱部位采取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 3.29抗震设计时,当层数超过10层或高度超过28m的异形柱结构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地震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 值的135倍 2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不应大于090 3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70%或其上相邻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 4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不宜小于其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80%,不应小于其上一层受剪承 载力的65%。 33结构抗震等级 3.3.1抗震设计时,异形柱结构的梁、柱、节点及剪力墙应按表3.3.1的规定,根据结构体系、抗震设防 烈度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 表3.3.1 异形柱结构的抗震等级【方集一】 抗震设防烈度 结构体系 6度 7度 8度 高度(m) ≤18m >18m >18m ≤1 框架柱及节点 框架梁 四 二 二 高度(m) ≤30m ≤30m >30m ≤35m 框架柱及节点 框架一剪力墙结构 框架梁 四四三 二 剪力墙
表 3.2.7-1 平面不规则的类型 不规则类型 定 义 扭转不规则 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 间位移)平均值的 1.2 倍 凹凸不规则 结构平面凹进的一侧尺寸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 30% 楼板局部不连续 楼板的尺寸和平面刚度急剧变化,例如,有效楼板宽度小于该层楼板典型宽度 的 50%,或开洞面积大于该层楼面面积的 30%,或较大的楼层错层 表 3.2.7-2 竖向不规则的类型 不规则类型 定 义 侧向刚度不规则 该层的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一层的 70%,或小于其上相邻三个楼层侧向刚度平 均值的 80%;除顶层外,局部收进的水平向尺寸大于相邻下一层的 25% 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 竖向抗侧力(柱、剪力墙)的内力由水平转换构件(梁、桁架)向下传递 楼层承载力突变 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 80% 注:抗侧力结构的楼层层间受剪承载力是指所考虑的水平地震作用方向上,该层全部柱及剪力墙的受剪承载力之和。 3.2.8 抗震设计时,当异形柱结构的设计方案存在表 3.2.7-1 所列举的平面不规则类型,或表 3.2.7-2 所列 举的竖向不规则类型时应分别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第 3.4.3 条规定的要求进行水平地震作用 计算和内力调整,并应对结构薄弱部位采取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 3.2.9 抗震设计时,当层数超过 10 层或高度超过 28m 的异形柱结构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地震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 值的 1.35 倍; 2 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 Tt 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 T1 之比不应大于 0.90; 3 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 70%或其上相邻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 80%; 4 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不宜小于其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 80%,不应小于其上一层受剪承 载力的 65%。 3.3 结构抗震等级 3.3.1 抗震设计时,异形柱结构的梁、柱、节点及剪力墙应按表 3.3.1 的规定,根据结构体系、抗震设防 烈度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 表 3.3.1 异形柱结构的抗震等级 【方案一】 抗 震 设 防 烈 度 结 构 体 系 6 度 7 度 8 度 高度(m) ≤18m >18m ≤18m >18m ≤18m 框架结构 框架柱及节点 四 三 三 二 二(一) 框架梁 四 四 三 三 二 高度(m) ≤30m >30m ≤30m >30m ≤35m 框架柱及节点 四 三 三 二 二(一) 框架梁 四 四 三 三 二 框架—剪力墙结构 剪力墙 三 三 二 二 一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