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三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Ⅲ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 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王国维的境界说是建立在直觉论上的,在《人间词话》中,他进一步把直觉论运 用到文学批评实践中,提出了“隔”与“不隔”的批评标准 当代学术界也有许多文章论述到这一对范畴,然而看法却很不一致,褒贬不 以朱光潜先生为代表的对“不隔”持肯定态度,对王国维的“隔”论持否定态 度,甚至主张对“隔”都须具体分析。朱光潜从诗的“隐与显”的相对性出发, 批判了王国维对“隔”的贬斥态度。这一点叶嘉莹先生已对之提出了尖锐的批 评,指出用“隐”与“显”来套“隔”与“不隔”是不妥当的。以李泽厚先生为 代表的支持“隔”与“不隔”的分界和批评标准,认为“不隔”是“有形象、生 活的真实才能以即目可见具体可感的形态直接展示在人们前面,使‘语语都在 前 诗词的创作实际上就是美的创造,对于自然美,人必须通过直觉才可以把握,对 于艺术美也同样如此。诗人把引起自己审美感受的美“镌之于不朽之文字”便是 诗歌艺术的创作目的。诗歌创作也就是对美的摹写,如果诗人在创作前没有与自 然通过审美直觉而和谐地统一起来,那么,他的作品就难以引起读者的审美感受, 因为在他的作品中就不存在境界。另外一种情况,即诗人对自然之美已深切地感 受到了,然而他在创作时却“文不逮意”,用词不当,因而其作品到读者那里 读者不能直觉其境界,这两种情况在以直觉论为前提理论系统中都被称作 “隔 什么是“不隔”呢?王国维说:“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只有“语语都在 目前”,人才可以通过直觉来把握它,如果不在“目前”,就得用“目”去搜索, 经过“目”的搜索,这语语才进入了人的意识,这是一个渐近过程,在人的意识 中“语语”不是“瞬时”占据人的意识的,因此,不是“须臾之物”,也就与“境 界”无缘了,也就“隔”了,“语语都在目前”的意义在于,通过语言所组成画 面不需要更多理性分析,这“语语”形成的画面是人的直觉对象,从语言到意象 到美的过程是瞬时的,只有如此,诗才在“不隔” 诗的创作,首先关系到诗人的感悟能力,诗人须得有一颗无尘垢的赤子之心,这 样,通过直觉他才能够见到宇宙人生的本质,王国维评美成词:“叶上初阳干宿 雨,水面清圆 风荷举。”云“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评稼轩词:“可怜 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说“词人想像, 直悟月轮绕地之事,与科学上密合,可谓神悟”。 其次,诗的创作还关系到诗人的表达能力,也就是他能否使文辞达意的问题。在 这个问题上,王国维提出要少用替代字,如桃用红雨、刘郎,柳用章台、灞岸所 替代,“宜其为《提要》所讥也”。这原因是:“盖语妙则不必代,意足则不暇 代。”这说明诗人直觉感受能力是一个方面,表达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代字能够 影响读者的直觉感受,代字代的是什么,这就使直觉渗入杂念,因此,诗也就 隔”了 (选自李铎《论王国维的“隔”与“不隔”》,有删改)
2017 届高三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Ⅲ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第 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王国维的境界说是建立在直觉论上的,在《人间词话》中,他进一步把直觉论运 用到文学批评实践中,提出了“隔”与“不隔”的批评标准。 当代学术界也有许多文章论述到这一对范畴,然而看法却很不一致,褒贬不一。 以朱光潜先生为代表的对“不隔”持肯定态度,对王国维的“隔”论持否定态 度,甚至主张对“隔”都须具体分析。朱光潜从诗的“隐与显”的相对性出发, 批判了王国维对“隔”的贬斥态度。这一点叶嘉莹先生已对之提出了尖锐的批 评,指出用“隐”与“显”来套“隔”与“不隔”是不妥当的。以李泽厚先生为 代表的支持“隔”与“不隔”的分界和批评标准,认为“不隔”是“有形象、生 活的真实才能以即目可见具体可感的形态直接展示在人们前面,使‘语语都在目 前’”。 诗词的创作实际上就是美的创造,对于自然美,人必须通过直觉才可以把握,对 于艺术美也同样如此。诗人把引起自己审美感受的美“镌之于不朽之文字”便是 诗歌艺术的创作目的。诗歌创作也就是对美的摹写,如果诗人在创作前没有与自 然通过审美直觉而和谐地统一起来,那么,他的作品就难以引起读者的审美感受, 因为在他的作品中就不存在境界。另外一种情况,即诗人对自然之美已深切地感 受到了,然而他在创作时却“文不逮意”,用词不当,因而其作品到读者那里, 读者不能直觉其境界,这两种情况在以直觉论为前提理论系统中都被称作 “隔”。 什么是“不隔”呢?王国维说:“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只有“语语都在 目前”,人才可以通过直觉来把握它,如果不在“目前”,就得用“目”去搜索, 经过“目”的搜索,这语语才进入了人的意识,这是一个渐近过程,在人的意识 中“语语”不是“瞬时”占据人的意识的,因此,不是“须臾之物”,也就与“境 界”无缘了,也就“隔”了,“语语都在目前”的意义在于,通过语言所组成画 面不需要更多理性分析,这“语语”形成的画面是人的直觉对象,从语言到意象 到美的过程是瞬时的,只有如此,诗才在“不隔”。 诗的创作,首先关系到诗人的感悟能力,诗人须得有一颗无尘垢的赤子之心,这 样,通过直觉他才能够见到宇宙人生的本质,王国维评美成词:“叶上初阳干宿 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云“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评稼轩词:“可怜 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说“词人想像, 直悟月轮绕地之事,与科学上密合,可谓神悟”。 其次,诗的创作还关系到诗人的表达能力,也就是他能否使文辞达意的问题。在 这个问题上,王国维提出要少用替代字,如桃用红雨、刘郎,柳用章台、灞岸所 替代,“宜其为《提要》所讥也”。这原因是:“盖语妙则不必代,意足则不暇 代。”这说明诗人直觉感受能力是一个方面,表达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代字能够 影响读者的直觉感受,代字代的是什么,这就使直觉渗入杂念,因此,诗也就 “隔”了。 (选自李铎《论王国维的“隔”与“不隔”》,有删改)
1.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隔”与“不隔”的提出,是王国维先生直觉论在文学批评实践中产生的结 果,这对概念在其文论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B.以朱光潜先生为代表的对王国维的“隔”与“不隔”的批评标准持一分为二 的态度,既肯定“不隔”,又对“隔”论持否定态度 C.叶嘉莹先生对王国维的“隔”与“不隔”理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指出用 隐”与“显”来套“隔”与“不隔”是不妥当的。 D.李泽厚先生认为“不隔”是有形象、生活的真实才能以即目可见具体可感的 形态直接展示在人们面前,使“语语都在目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歌艺术的创作目的是诗人通过直觉把引起自己审美感受的自然美,“镌之 于不朽之文字”从而引起更多读者对美的真实感受。 B.所谓“隔”是指诗人在创作之前没有深切地感受到自然之美,无法通过审美 直觉把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和谐地统一到他的作品中来 C.所谓“不隔”是指诗人通过语言所组成的画面不需要读者更多的理性分析, 物化在作品中的艺术信息,能被读者快速而明晰地感知得到。 D.诗的创作,不仅关系到诗人的感悟能力,还关系到诗人的表达能力,因此要 成为一个诗人仅靠有一颗无尘垢的赤子之心是远远不够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学术界虽然有许多文章对王国维的“隔”与“不隔”论褒贬不一,但许 多美学大家都主张这一理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周邦彦的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通过直觉见到了 宇宙人生的本质,因此被王国维评为“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C.人的意识中“语语”不是“瞬时”占据人的意识的,只有“语语都在目前” 人们才可以通过直觉来把握它,这是一个渐近的过程。 D.在文学批评实践中,“隔”与“不隔”是对诗词做的总体评价,不能以一句 为单位,说上句“不隔”则可能下句就“隔”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五年民生大数据系列报道之就业篇 编者按:民生发展水平,是全面小康的决定性因素,对老百姓来说是最直观的感 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带领全 国人民爬坡过坎、埋头苦干,在民生发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山,快马加鞭未 下鞍”,深化改革,稳步向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民生改善,人民更有 获得感。回首这4年多,我们交出了一份什么样的“民生账单”?横跨这一时间 轴,解读历年来的民生“硬”数据,以就业小窗口,撬动民生发展大格局。 提气!连续4年超额完成就业任务 国务院日前公布的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量化指标任务的落实情况显示,以 就业和社保为代表的各项民生指标全面完成:1310万,1322万,1312万,1314 万……这是我国2013年至2016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已连续4年超过1300万, 每年都超过目标300万
1.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隔”与“不隔”的提出,是王国维先生直觉论在文学批评实践中产生的结 果,这对概念在其文论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B.以朱光潜先生为代表的对王国维的“隔”与“不隔”的批评标准持一分为二 的态度,既肯定“不隔”,又对“隔”论持否定态度。 C.叶嘉莹先生对王国维的“隔”与“不隔”理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指出用 “隐”与“显”来套“隔”与“不隔”是不妥当的。 D.李泽厚先生认为“不隔”是有形象、生活的真实才能以即目可见具体可感的 形态直接展示在人们面前,使“语语都在目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歌艺术的创作目的是诗人通过直觉把引起自己审美感受的自然美,“镌之 于不朽之文字” 从而引起更多读者对美的真实感受。 B.所谓“隔”是指诗人在创作之前没有深切地感受到自然之美,无法通过审美 直觉把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和谐地统一到他的作品中来。 C.所谓“不隔”是指诗人通过语言所组成的画面不需要读者更多的理性分析, 物化在作品中的艺术信息,能被读者快速而明晰地感知得到。 D.诗的创作,不仅关系到诗人的感悟能力,还关系到诗人的表达能力,因此要 成为一个诗人仅靠有一颗无尘垢的赤子之心是远远不够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学术界虽然有许多文章对王国维的“隔”与“不隔”论褒贬不一,但许 多美学大家都主张这一理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周邦彦的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通过直觉见到了 宇宙人生的本质,因此被王国维评为“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C.人的意识中“语语”不是“瞬时”占据人的意识的,只有“语语都在目前”, 人们才可以通过直觉来把握它,这是一个渐近的过程。 D.在文学批评实践中,“隔”与“不隔”是对诗词做的总体评价,不能以一句 为单位,说上句“不隔”则可能下句就“隔”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五年民生大数据系列报道之就业篇 编者按:民生发展水平,是全面小康的决定性因素,对老百姓来说是最直观的感 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带领全 国人民爬坡过坎、埋头苦干,在民生发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山,快马加鞭未 下鞍”,深化改革,稳步向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民生改善,人民更有 获得感。回首这 4 年多,我们交出了一份什么样的“民生账单”?横跨这一时间 轴,解读历年来的民生“硬”数据,以就业小窗口,撬动民生发展大格局。 提气!连续 4 年超额完成就业任务 国务院日前公布的 2016 年《政府工作报告》量化指标任务的落实情况显示,以 就业和社保为代表的各项民生指标全面完成:1310 万,1322 万,1312 万,1314 万……这是我国 2013 年至 2016 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已连续 4 年超过 1300 万, 每年都超过目标 300 万
对于2017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城镇新增就业1100 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今年城镇新増就业预期目标比去年多 100万人,突出了更加重视就业的导向。据估算,中国5年来新增约6400万就 业人口,相当于英国全国的人口数。 就业好于预期,饭碗就有了保障。北京一家西餐厅的厨师陈向,6年前离开河南 老家外出务工,边干边学,如今月薪超过5000元,“找到合适的工作,我学到 了手艺。”他表示,“以后的路会越走越好。” 凝心!795万,稳住就业底盘靠他们 每到就业季,就常听到高校毕业生这样感叹——“找份好工作,真难!” 据教育部2016年底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高校毕业生数量预计为795万。回 顾过往3年,分别新增22万、16万、30万,逐年增长依然是高校毕业生数量变 化的主旋律。 毕业季求职是场马拉松,一边是依然不可盲目乐观的经济和就业环境,一边是持 续增长的毕业生数量,如何为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大学生许一个热气腾腾的未来? 将毕业生“扶上马、送一程”。今年2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促进就业规 划》,做了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 《规划》明确,要着力支持科技含量高的智力密集型产业发展,开发更多适合高 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岗位。同时,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 中西部地区、中小微企业就业,并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 除高校毕业生外,农村劳动力、困难群体、化解过剩产能职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和 安置工作也被摆在了突出位置。据统计,2016年去产能过程中安置职工72.6 万人,今年大约还需安置职工50万人 聚力!挖掘新产业新业态,刷新速度和颜值 2016年12月14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深入实 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广泛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新动能发展壮大、传 统动能焕发生机 据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发布《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显示, 参与分享经济活动的人数超过6亿,比上年增加1亿人左右;提供服务者人数约 为6000万,比上年增加1000万人;分享经济平台的就业人数约585万,比上年 增加85万人 “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着眼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手支持群众大胆实践, 大胆探索,大胆创新,及时发现、总结和推广群众创造的成功经验,把群众的积 极性和创业精神引导好、保护好。”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习近平强调“首创精 神”一词。 挖掘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活力,为就业市场创造全新就业岗位。大力推动新兴产业 发展,成为2017年乃至整个“十三五”规划中的重点方向 (李警锐张琪昭)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新闻从三个方面对当下中国突出的“就业”问题进行了全景式的报道,而且 认为可以通过“就业”小窗口来撬动民生发展大格局 B.中国5年来新增就业人口约6400万,相当于英国全国的人口数。特别是2017 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比去年还多了100万人。 C.牵牛要牵牛鼻子。稳住就业底盘要靠795万高校毕业生,只有解决好大学生 群体的全面就业,才是抓住了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
对于 2017 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城镇新增就业 1100 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 4.5%以内。”今年城镇新增就业预期目标比去年多 100 万人,突出了更加重视就业的导向。据估算,中国 5 年来新增约 6400 万就 业人口,相当于英国全国的人口数。 就业好于预期,饭碗就有了保障。北京一家西餐厅的厨师陈向,6 年前离开河南 老家外出务工,边干边学,如今月薪超过 5000 元,“找到合适的工作,我学到 了手艺。”他表示,“以后的路会越走越好。” 凝心!795 万,稳住就业底盘靠他们 每到就业季,就常听到高校毕业生这样感叹——“找份好工作,真难!” 据教育部 2016 年底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 年高校毕业生数量预计为 795 万。回 顾过往 3 年,分别新增 22 万、16 万、30 万,逐年增长依然是高校毕业生数量变 化的主旋律。 毕业季求职是场马拉松,一边是依然不可盲目乐观的经济和就业环境,一边是持 续增长的毕业生数量,如何为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大学生许一个热气腾腾的未来? 将毕业生“扶上马、送一程”。今年 2 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促进就业规 划》,做了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 《规划》明确,要着力支持科技含量高的智力密集型产业发展,开发更多适合高 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岗位。同时,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 中西部地区、中小微企业就业,并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 除高校毕业生外,农村劳动力、困难群体、化解过剩产能职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和 安置工作也被摆在了突出位置。据统计,2016 年去产能过程中安置职工 72.6 万人,今年大约还需安置职工 50 万人。 聚力!挖掘新产业新业态,刷新速度和颜值 2016 年 12 月 14 日至 16 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深入实 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广泛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新动能发展壮大、传 统动能焕发生机。 据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发布《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 2017》显示, 参与分享经济活动的人数超过 6 亿,比上年增加 1 亿人左右;提供服务者人数约 为 6000 万,比上年增加 1000 万人;分享经济平台的就业人数约 585 万,比上年 增加 85 万人。 “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着眼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手支持群众大胆实践, 大胆探索,大胆创新,及时发现、总结和推广群众创造的成功经验,把群众的积 极性和创业精神引导好、保护好。”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习近平强调“首创精 神”一词。 挖掘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活力,为就业市场创造全新就业岗位。大力推动新兴产业 发展,成为 2017 年乃至整个“十三五”规划中的重点方向。 (李警锐 张琪昭)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新闻从三个方面对当下中国突出的“就业”问题进行了全景式的报道,而且 认为可以通过“就业”小窗口来撬动民生发展大格局。 B.中国 5 年来新增就业人口约 6400 万,相当于英国全国的人口数。特别是 2017 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比去年还多了 100 万人。 C.牵牛要牵牛鼻子。稳住就业底盘要靠 795 万高校毕业生,只有解决好大学生 群体的全面就业,才是抓住了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
D.文章从三个方面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中国面临的就业问题,并且暗示 读者,国人将来的就业状况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 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准确的两项是(4分) A.编者按是编辑人员对一篇文章或一条消息所加的意见、评论等,必须放在文 章或消息的前面。也称作编者案 B.本文采用多侧面拼接形式,从不同侧面取材,按照素材的内在联系,多角度 表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民生发展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C.在关注新闻事实的同时,通过援引《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国分享经济发展 报告2017》中的量化指标充实文本内容,使新闻更加真实、客观 D.新闻最主要的特点是“用事实讲话”。本文从全局高度关注就业问题,采用 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手法描绘了我国纵深推进民生就业的壮丽图景 E.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本文标题“惊回首,离天三尺 三”化用毛泽东的名句,彰显了中国人民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6.“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世界性难题。”结合文本材料,谈谈你对“如何才 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题”这一问题的看法。(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白色鸟 何立伟 设若七月的太阳并非如此热辣,那片河滩就不会这么苍凉这么空旷。唯嘶嘶的蝉 鸣充实那天空,因此就有了晴朗的寂寞。又何况还是正午,云和风,统不知踅到 哪个角弯里去了。 然而长长河滩上,不久即有了小小两个黑点;又慢慢晃动慢慢放大。在那黑点移 动过的地方,迤逦了两行深深浅浅歪歪趔趔的足印,酒盅似的,盈满了阳光,盈 满了从堤上飘逸过来的野花的芳香。 还格格格格盈满清脆如葡萄的笑声。 却是两个少年!一个白皙,一个黝黑。疯疯癫癫走拢来。那白皙的,瘦,着了西 装的短裤,和短袖海魂衫。皮带上斜斜插有一把树丫做的弹弓。那黝黑的呢,缺 了一颗门牙,偏生却喜欢咧开嘴巴打哈哈,而且赤膊。夏天的太阳,连他脚趾缝 都晒黑了,独晒不黑他那剩下的一颗门牙。同时脑壳上还长了一包疖子,红肿如 柿子的疖子。 少年边走边弯腰,汗粒晶晶莹莹种在了河滩上。 哎呀,累。晒死人哪!” “就歇歇憩吧。城里人没得用。 在髙髙的河堤旁,少年坐下来歇憩。鼻翼一扇一扇。河堤上或红或黄的野花开遍 了,一盏一盏如歌的灿烂!就把两只竹篮懒懒扔在了足旁。紫色的马齿苋,各各 有了大半篮。这马齿苋,乡下人拿来摊在门板上晾晒干了,就炒通红通红的辣椒, 嫩得很,爽口得很。城里人大约是难得一尝的。故而那白皙的少年,也就极欢喜 外婆炒得喷喷香香的马齿苋干菜,咽绿豆稀饭。外婆呢自然淡淡一笑:“这伢 崽 扯霸王草?”黝黑的少年提议道 “要得,要得! “输了打手板心?” “打手板心就打手板心
D.文章从三个方面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中国面临的就业问题,并且暗示 读者,国人将来的就业状况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 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准确的两项是(4 分) A.编者按是编辑人员对一篇文章或一条消息所加的意见、评论等,必须放在文 章或消息的前面。也称作编者案。 B.本文采用多侧面拼接形式,从不同侧面取材,按照素材的内在联系,多角度 表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民生发展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C.在关注新闻事实的同时,通过援引《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国分享经济发展 报告 2017》中的量化指标充实文本内容,使新闻更加真实、客观。 D.新闻最主要的特点是“用事实讲话”。本文从全局高度关注就业问题,采用 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手法描绘了我国纵深推进民生就业的壮丽图景。 E.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本文标题“惊回首,离天三尺 三”化用毛泽东的名句,彰显了中国人民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6.“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世界性难题。”结合文本材料,谈谈你对“如何才 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题”这一问题的看法。(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白色鸟 何立伟 设若七月的太阳并非如此热辣,那片河滩就不会这么苍凉这么空旷。唯嘶嘶的蝉 鸣充实那天空,因此就有了晴朗的寂寞。又何况还是正午,云和风,统不知踅到 哪个角弯里去了。 然而长长河滩上,不久即有了小小两个黑点;又慢慢晃动慢慢放大。在那黑点移 动过的地方,迤逦了两行深深浅浅歪歪趔趔的足印,酒盅似的,盈满了阳光,盈 满了从堤上飘逸过来的野花的芳香。 还格格格格盈满清脆如葡萄的笑声。 却是两个少年!一个白皙,一个黝黑。疯疯癫癫走拢来。那白皙的,瘦,着了西 装的短裤,和短袖海魂衫。皮带上斜斜插有一把树丫做的弹弓。那黝黑的呢,缺 了一颗门牙,偏生却喜欢咧开嘴巴打哈哈,而且赤膊。夏天的太阳,连他脚趾缝 都晒黑了,独晒不黑他那剩下的一颗门牙。同时脑壳上还长了一包疖子,红肿如 柿子的疖子。 少年边走边弯腰,汗粒晶晶莹莹种在了河滩上。 “哎呀,累。晒死人哪!” “就歇歇憩吧。城里人没得用。” 在高高的河堤旁,少年坐下来歇憩。鼻翼一扇一扇。河堤上或红或黄的野花开遍 了,一盏一盏如歌的灿烂!就把两只竹篮懒懒扔在了足旁。紫色的马齿苋,各各 有了大半篮。这马齿苋,乡下人拿来摊在门板上晾晒干了,就炒通红通红的辣椒, 嫩得很,爽口得很。城里人大约是难得一尝的。故而那白皙的少年,也就极欢喜 外婆炒得喷喷香香的马齿苋干菜,咽绿豆稀饭。外婆呢自然淡淡一笑:“这伢 崽!” “扯霸王草?”黝黑的少年提议道。 “要得,要得!” “输了打手板心?” “打手板心就打手板心
便一来一去扯霸王草。输赢并不要紧的,所要的是快活。蝉声嘶嘶嘶嘶叫得紧。 太阳好大。 黝黑的少年于是说:“划水好啵?划到对岸去。 “好的。”眯了眼睛望对面绿色的岸,和远远淡青的山。“好的,好的。” 比赛? “比赛 输了是狗变的? “狗变的就狗变的。” 黝黑的少年便笑了。缺了门牙的笑很羞涩很动人。 因此扑通地一齐扎到河里头去。河水清凉又温柔。轻轻托起一黑一白赤条条两个 少年;轻轻忽开忽谢着一朵一朵漂亮水花。那城里来的少年,几乎呛水了。因为 他想要笑,因为他看到他的朋友,游泳的姿势应当叫作“狗爬式”,几多滑稽 又还从那缺了牙的口里,噗噗地朝他喷水。远处一页白帆,正慢慢慢慢吻过来 刚刚还要讲几句话,朋友忽然竖起食指止住了,耳语道:“莫做声。快看。” “什么?” 那边。 咦呀 在那边,白皙的少年看见了两只水鸟。雪白雪白的两只水鸟,在绿生生的水草边 轻轻梳理那晃眼耀目的羽毛。美丽,安详,而且自由自在。 什么时候落下来的呢? 白皙的少年想:哎呀,要是把弹弓带过河来,多好!然而立即又自行取消了这法 西斯主义。因为那美丽和平自由的生命,实在整个地征服了他,便连气也不敢大 声地喘了 四野好静。唯河水与岸呢呢喃喃。软泥上有硬壳的甲虫在爬动,闪闪地亮。水草 的绿与水鸟的白,叫人感动。 那鸟恩恩爱爱,在浅水里照自己影子。而且交喙,而且相互摩擦着长长的颈子。 便同这天,同这水,同这汪汪一片静静的绿,浑然一体,简直如同一幅画图了 赤条条的少年,于是伏到草里头觑。草好痒人,却不敢动,不敢稍稍对这画图有 破坏。天蓝蓝地贴着光脊的背。 空气在燃烧。无声无息,无边无际 忽然传来了锣声,哐哐哐哐,从河那边。 “做什么敲锣? 哎呀,”黝黑的少年,立即皮球似的弹起来,满肚皮都是泥巴。“开斗争会! 今天下午开斗争会 啪啦啦啦,这锣声这喊声,惊飞了那两只水鸟。从那绿汪汪里,悠悠然悠悠然远 逝了。 (选自《何立伟短篇小说集》,有删改)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小说没有具体而完整的故事,情节淡化到了极点,通篇只写两个孩子的 片言只语、玩什么游戏,而且就连玩游戏也没玩完整,时断时续。 B.小说中的两个少年生活在一个特定的时代,这个时代是从少年脑壳上红肿如 柿子的疖子和“开斗争会”的锣声传达出来的 C.小说运用了一些打破常态的、现代诗一般的语言,试图通过这诗一般的意境 来表现宁静、平和、牧歌般的田野之美,借此来比照残酷的现实
便一来一去扯霸王草。输赢并不要紧的,所要的是快活。蝉声嘶嘶嘶嘶叫得紧。 太阳好大。 黝黑的少年于是说:“划水好啵?划到对岸去。” “好的。”眯了眼睛望对面绿色的岸,和远远淡青的山。“好的,好的。” “比赛?” “比赛。” “输了是狗变的?” “狗变的就狗变的。” 黝黑的少年便笑了。缺了门牙的笑很羞涩很动人。 因此扑通地一齐扎到河里头去。河水清凉又温柔。轻轻托起一黑一白赤条条两个 少年;轻轻忽开忽谢着一朵一朵漂亮水花。那城里来的少年,几乎呛水了。因为 他想要笑,因为他看到他的朋友,游泳的姿势应当叫作“狗爬式”,几多滑稽。 又还从那缺了牙的口里,噗噗地朝他喷水。远处一页白帆,正慢慢慢慢吻过来。 刚刚还要讲几句话,朋友忽然竖起食指止住了,耳语道:“莫做声。快看。” “什么?” “那边。” “——咦呀!” 在那边,白皙的少年看见了两只水鸟。雪白雪白的两只水鸟,在绿生生的水草边, 轻轻梳理那晃眼耀目的羽毛。美丽,安详,而且自由自在。 什么时候落下来的呢? 白皙的少年想:哎呀,要是把弹弓带过河来,多好!然而立即又自行取消了这法 西斯主义。因为那美丽和平自由的生命,实在整个地征服了他,便连气也不敢大 声地喘了。 四野好静。唯河水与岸呢呢喃喃。软泥上有硬壳的甲虫在爬动,闪闪地亮。水草 的绿与水鸟的白,叫人感动。 那鸟恩恩爱爱,在浅水里照自己影子。而且交喙,而且相互摩擦着长长的颈子。 便同这天,同这水,同这汪汪一片静静的绿,浑然一体,简直如同一幅画图了。 赤条条的少年,于是伏到草里头觑。草好痒人,却不敢动,不敢稍稍对这画图有 破坏。天蓝蓝地贴着光脊的背。 空气在燃烧。无声无息,无边无际。 忽然传来了锣声,哐哐哐哐,从河那边。 “做什么敲锣?” “哎呀,”黝黑的少年,立即皮球似的弹起来,满肚皮都是泥巴。“开斗争会! 今天下午开斗争会!” 啪啦啦啦,这锣声这喊声,惊飞了那两只水鸟。从那绿汪汪里,悠悠然悠悠然远 逝了。 (选自《何立伟短篇小说集》,有删改)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这篇小说没有具体而完整的故事,情节淡化到了极点,通篇只写两个孩子的 片言只语、玩什么游戏,而且就连玩游戏也没玩完整,时断时续。 B.小说中的两个少年生活在一个特定的时代,这个时代是从少年脑壳上红肿如 柿子的疖子和“开斗争会”的锣声传达出来的。 C.小说运用了一些打破常态的、现代诗一般的语言,试图通过这诗一般的意境 来表现宁静、平和、牧歌般的田野之美,借此来比照残酷的现实
D.作者善用短句,长短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诗歌的节奏和韵味。另外小说丰富 的比喻、排比、通感、拟人等修辞的运用,更平添许多诗意 8.小说为什么要以“白色鸟”做标题?(5分) 9.作家何立伟曾坦言:“我喜欢古典诗词,尤爱许多的唐人绝句。我以为短篇 小说很值得借鉴它那瞬间的刺激而博取广阔的意境且余响不绝的表现方式。”这 种诗化语言深得古典诗词的神韵,请结合文中画线句子,从炼字、炼句两方面进 行品味。(6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卢奕,黄门监怀慎之少子也。与其兄奂齐名。谨愿寡欲,不尚舆马。天宝初,为 鄂县令、兵部郎中。所历有声,皆如奂之所治也。天宝八载,转给事中。十一载 为御史中丞。始怀慎及奂并为中丞,父子三继,清节不易,时人美之。奕留台东 都,又分知东都武部选事。 天宝十四载,安禄山犯东都,人吏奔散。奕在台独居,为贼所执,与李憕同见害 玄宗闻而愍之,赠兵部尚书。太常议谥,博士独孤及议曰 卢奕刚毅朴忠,直方而清,励精吏事,所居可纪。洛阳陷没,于时东京人士,狼 狈鹿骇,猛虎磨牙而争其肉,居位者皆欲保命而全妻子。奕独正身守位义不去, 以死全节誓不辱。虽古烈士,方之者鲜矣! 或曰:“洛阳之存亡,操兵者实任其咎,非执法吏所能抗。师败将奔,去之可也。 委身寇仇,以死谁怼?”及以为不然。勇者御而忠者守,必社稷是卫,则死生以 之。危而去之,是智免也,于忠何有?然则禄山之乱大于里克孔悝奕廉察之任切 于玄冥之官分命所系不啻于保姆逆党兵威甚于水火。于斯时也,能与执干戈者同 其戮力,挽之不来,推之不去,岂不以师可亏,免不可苟,身可杀,节不可夺。 故全其特操于白刃之下,孰与夫怀安偷生者同其风哉! 谨按谥法,图国忘身曰“贞”,秉德遵业曰“烈”。奕执宪戎马之间,志藩王室, 可谓图国;国危不能拯,而继之以死,可谓忘身;历官十一任,言必正,事必果, 而清节不挠,去之若始至,可谓秉德;先黄门以直道佐时,奕嗣之以忠纯,可谓 遵业。请谥曰“贞烈”。 (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则禄山之乱/大于里克孔悝奕/廉察之任/切于玄冥之官/分命所系/不啻于保 姆/逆党兵威/甚于水火 B.然则禄山之乱/大于里克孔悝奕/廉察之任/切于玄冥之官/分命所系/不啻于保 姆逆党/兵威甚于水火 C.然则禄山之乱/大于里克孔悝/奕廉察之任/切于玄冥之官/分命所系/不啻于保 姆/逆党兵威/甚于水火 D.然则禄山之乱/大于里克孔悝/奕廉察之任/切于玄冥之官/分命所系/不啻于保 姆逆党/兵威甚于水火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以后逐渐成为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 级官员。 B.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叫“社”,谷神叫“稷”。后用作“国家” 的代称
D.作者善用短句,长短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诗歌的节奏和韵味。另外小说丰富 的比喻、排比、通感、拟人等修辞的运用,更平添许多诗意。 8.小说为什么要以“白色鸟”做标题?(5 分) 9.作家何立伟曾坦言:“我喜欢古典诗词,尤爱许多的唐人绝句。我以为短篇 小说很值得借鉴它那瞬间的刺激而博取广阔的意境且余响不绝的表现方式。”这 种诗化语言深得古典诗词的神韵,请结合文中画线句子,从炼字、炼句两方面进 行品味。(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卢奕,黄门监怀慎之少子也。与其兄奂齐名。谨愿寡欲,不尚舆马。天宝初,为 鄠县令、兵部郎中。所历有声,皆如奂之所治也。天宝八载,转给事中。十一载, 为御史中丞。始怀慎及奂并为中丞,父子三继,清节不易,时人美之。奕留台东 都,又分知东都武部选事。 天宝十四载,安禄山犯东都,人吏奔散。奕在台独居,为贼所执,与李憕同见害。 玄宗闻而愍之,赠兵部尚书。太常议谥,博士独孤及议曰: 卢奕刚毅朴忠,直方而清,励精吏事,所居可纪。洛阳陷没,于时东京人士,狼 狈鹿骇,猛虎磨牙而争其肉,居位者皆欲保命而全妻子。奕独正身守位义不去, 以死全节誓不辱。虽古烈士,方之者鲜矣! 或曰:“洛阳之存亡,操兵者实任其咎,非执法吏所能抗。师败将奔,去之可也。 委身寇仇,以死谁怼?”及以为不然。勇者御而忠者守,必社稷是卫,则死生以 之。危而去之,是智免也,于忠何有?然则禄山之乱大于里克孔悝奕廉察之任切 于玄冥之官分命所系不啻于保姆逆党兵威甚于水火。于斯时也,能与执干戈者同 其戮力,挽之不来,推之不去,岂不以师可亏,免不可苟,身可杀,节不可夺。 故全其特操于白刃之下,孰与夫怀安偷生者同其风哉! 谨按谥法,图国忘身曰“贞”,秉德遵业曰“烈”。奕执宪戎马之间,志藩王室, 可谓图国;国危不能拯,而继之以死,可谓忘身;历官十一任,言必正,事必果, 而清节不挠,去之若始至,可谓秉德;先黄门以直道佐时,奕嗣之以忠纯,可谓 遵业。请谥曰“贞烈”。 (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然则禄山之乱/大于里克孔悝奕/廉察之任/切于玄冥之官/分命所系/不啻于保 姆/逆党兵威/甚于水火 B.然则禄山之乱/大于里克孔悝奕/廉察之任/切于玄冥之官/分命所系/不啻于保 姆逆党/兵威甚于水火 C.然则禄山之乱/大于里克孔悝/奕廉察之任/切于玄冥之官/分命所系/不啻于保 姆/逆党兵威/甚于水火 D.然则禄山之乱/大于里克孔悝/奕廉察之任/切于玄冥之官/分命所系/不啻于保 姆逆党/兵威甚于水火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以后逐渐成为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 级官员。 B.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叫“社”,谷神叫“稷”。后用作“国家” 的代称
C.博士:古代学官名称,掌管礼仪的行政机构太常寺的属官,主要职掌拟谥之 事 D.谥法:追谥的准则。天子及诸侯死后,由朝廷定谥;贵族大臣死后,由卿大 夫定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卢奕忠君爱国,家风醇厚。卢奕父子三人相继担任御史中丞的职务,保持清 正之美名,且治事可圈可点,备受称赞。 B.卢奕刚直勇敢,朴实忠诚。安禄山进犯东都洛阳,百姓官员纷纷逃散,卢奕 独自留守在御史台,被敌人抓捕后遇害。 C.卢奕坚守本位,正直不阿。独孤及认为卢奕用生命保全自己节操的风范与那 些贪图安逸、苟且求生者不可同日而语 D.卢奕图国忘身,秉德遵业。卢奕先后做了十一年官,克己自励,清廉正直 图国忘身,敬业纯忠,死后被请谥“贞烈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师败将奔,去之可也,委身寇仇,以死谁怼?(5分) (2)岂不以师可亏,免不可苟,身可杀,节不可夺。(5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11分) 花非花 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①无觅处。 【注】①朝云:借用楚襄王梦巫山神女之典故。宋玉《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 髙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首二句应读作“花一一非花,雾一一非雾”, 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 喻的前提:似花、似雾。 B.单看“夜半来,天明去”,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但从下句“来如春梦” 四字,可见又不然了。梦原来也是一比。这里“来”“去”二字,有承上启下的 作用 C.此诗末句“似朝云”的典故,兼用“梦神女”的比喻,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 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 D.此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这是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的活用, 兼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极似后来的散曲。 E.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这首诗却颇有些朦胧味儿, 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 15.这首诗主要采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 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离骚》中表现屈原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的诗句是
C.博士:古代学官名称,掌管礼仪的行政机构太常寺的属官,主要职掌拟谥之 事。 D.谥法:追谥的准则。天子及诸侯死后,由朝廷定谥;贵族大臣死后,由卿大 夫定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卢奕忠君爱国,家风醇厚。卢奕父子三人相继担任御史中丞的职务,保持清 正之美名,且治事可圈可点,备受称赞。 B.卢奕刚直勇敢,朴实忠诚。安禄山进犯东都洛阳,百姓官员纷纷逃散,卢奕 独自留守在御史台,被敌人抓捕后遇害。 C.卢奕坚守本位,正直不阿。独孤及认为卢奕用生命保全自己节操的风范与那 些贪图安逸、苟且求生者不可同日而语。 D.卢奕图国忘身,秉德遵业。卢奕先后做了十一年官,克己自励,清廉正直, 图国忘身,敬业纯忠,死后被请谥“贞烈”。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师败将奔,去之可也,委身寇仇,以死谁怼?(5 分) (2)岂不以师可亏,免不可苟,身可杀,节不可夺。(5 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11 分) 花非花 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①无觅处。 【注】①朝云:借用楚襄王梦巫山神女之典故。宋玉《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 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首二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 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 喻的前提:似花、似雾。 B.单看“夜半来,天明去”,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但从下句“来如春梦” 四字,可见又不然了。梦原来也是一比。这里“来”“去”二字,有承上启下的 作用。 C.此诗末句“似朝云”的典故,兼用“梦神女”的比喻,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 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 D.此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这是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的活用, 兼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极似后来的散曲。 E.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这首诗却颇有些朦胧味儿, 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 15.这首诗主要采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 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离骚》中表现屈原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 两句写出了秦国统治者 挥霍无度,将珍贵的宝贝视作平常之物 (3)《岳阳楼记》中与下文“进亦忧”相照应的语句是“ 第II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清明祭,跳过繁文缛节,使血脉传承的生命交流变得更加文明和具有新风尚: 缅怀先烈,在一次次追思和信仰力量的碰撞中,激荡起更为浓烈的家国情怀和爱 国热情。 B.数字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它隐含在各个学科教学中,内化在多种学习行为 里,体现在学习、生活、社交等多个领域,它是渐进发展而非一挥而就的 C.在“创”时代,一些新行业不断涌现,既带来就业创业的机会,也存在着职 业伦理缺失的问题,比如,时下的网络主播,可谓泥沙俱下 D.动物的游戏,究竟是为了“演习”,为了“自娱”,为了“学习”,还是为 了“锻炼”?研究者们固执己见,众说纷纭。 E.孝心是不会因时代而改变的,冬温夏清的本质,出自孝心。子女行孝,随时 皆可,给父母打一个电话,倒一杯水,也是在行孝道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中央在提出改正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后,各地积极落实, 并于近期相继向社会公布了具体实施细则。 B.综观世界各国的企业发展史,你就会发现,一个企业能否获得成功,往往不 取决于它的规模和历史,而取决于它的经营理念。 C.针对我国有些地方不惜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的现象,有关专家指出,我们 定要吸取发达国家有过的经验教训,避免重蹈其覆辙。 D.大学通识教育近年来在中国受到高度重视,各大学纷纷进行通识教育课程改 革,许多高校开设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备受广大家长和学生所喜爱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国人①主张“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中国人民②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 望各国人民过得好。当前,战乱和贫困③困扰着部分国家和地区,疾病和灾害 ④时时侵袭着众多的人们。我真诚希望,国际社会携起手来,⑤人类命运共 同体的理念,把我们这个星球建设⑥更加和平、更加繁荣。 ①②③④⑤⑥ A历来不仅依然也秉持得 B一向既同时更秉承的 C历来不仅仍然还秉承的 D一直既总是也秉持得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哲学中有句名言:世界是物质的。如果把这句话压缩一下则可表述 为: 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材料和构成非生命的基本物质材料并 无区别 而这些元素则由更为基本的粒子一一质子、中子和电子 构成。天文学研究己经证明:在地球以外的广阔宇宙中,构成恒星、星系、星际 物质等的基本材料与地球上的是一致的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秦国统治者 挥霍无度,将珍贵的宝贝视作平常之物。 (3)《岳阳楼记》中与下文“进亦忧”相照应的语句是“_________”。 第 II 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清明祭,跳过繁文缛节,使血脉传承的生命交流变得更加文明和具有新风尚; 缅怀先烈,在一次次追思和信仰力量的碰撞中,激荡起更为浓烈的家国情怀和爱 国热情。 B.数字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它隐含在各个学科教学中,内化在多种学习行为 里,体现在学习、生活、社交等多个领域,它是渐进发展而非一挥而就的。 C.在“创”时代,一些新行业不断涌现,既带来就业创业的机会,也存在着职 业伦理缺失的问题,比如,时下的网络主播,可谓泥沙俱下。 D.动物的游戏,究竟是为了“演习”,为了“自娱”,为了“学习”,还是为 了“锻炼”?研究者们固执己见,众说纷纭。 E.孝心是不会因时代而改变的,冬温夏清的本质,出自孝心。子女行孝,随时 皆可,给父母打一个电话,倒一杯水,也是在行孝道。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中央在提出改正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后,各地积极落实, 并于近期相继向社会公布了具体实施细则。 B.综观世界各国的企业发展史,你就会发现,一个企业能否获得成功,往往不 取决于它的规模和历史,而取决于它的经营理念。 C.针对我国有些地方不惜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的现象,有关专家指出,我们一 定要吸取发达国家有过的经验教训,避免重蹈其覆辙。 D.大学通识教育近年来在中国受到高度重视,各大学纷纷进行通识教育课程改 革,许多高校开设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备受广大家长和学生所喜爱。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中国人 ① 主张“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中国人民 ② 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 望各国人民过得好。当前,战乱和贫困 ③ 困扰着部分国家和地区,疾病和灾害 ④ 时时侵袭着众多的人们。我真诚希望,国际社会携起手来, ⑤ 人类命运共 同体的理念,把我们这个星球建设 ⑥ 更加和平、更加繁荣。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历来 不仅 依然 也 秉持 得 B 一向 既 同时 更 秉承 的 C 历来 不仅 仍然 还 秉承 的 D 一直 既 总是 也 秉持 得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4 分) 哲学中有句名言:世界是物质的。如果把这句话压缩一下则可表述 为: ① 。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材料和构成非生命的基本物质材料并 无区别, ② ,而这些元素则由更为基本的粒子——质子、中子和电子 构成。天文学研究已经证明:在地球以外的广阔宇宙中,构成恒星、星系、星际 物质等的基本材料与地球上的是一致的
21.由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国内高校近百位专家历时3年完成的《中 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 究成果2016年9月13日在京发布。根据下图,简要说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 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 90字。(6分)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高校历史课,一教师身着龙袍,走进教室,“今天我要以道光皇帝的身份,讲 述大清的衰败史。”学生们的眼睛一下亮了,整整一堂课都没人玩手机,老师 也收获了任教以来难得的掌声。他的“龙袍照”被学生上传到网上,引起一片热 议:有人说这是用心对待教学的表现,也有人说这是哗众取宠的举动,还有人 说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一篇文 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1.由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国内高校近百位专家历时 3 年完成的《中 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 究成果 2016 年 9 月 13 日在京发布。根据下图,简要说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 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 90 字。(6 分) 四、作文(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某高校历史课,一教师身着龙袍,走进教室,“今天我要以道光皇帝的身份,讲 述大清的衰败史。” 学生们的眼睛一下亮了,整整一堂课都没人玩手机,老师 也收获了任教以来难得的掌声。他的“龙袍照”被学生上传到网上,引起一片热 议:有人说这是用心对待教学的表现,也有人说这是哗众取宠的举动,还有人 说……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一篇文 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