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年,且 课题19.千年梦圆在今朝|课型略读课几课 批注 时 (一)知识目标 1、培养学生默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 2、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和千年梦圆的经过。 (二)能力目标 教学1、学习作者在具体的事实描诉中说明道理的方法。 目标|2、培养学生从字里行间谈感悟的方法 (三维) (三)情感目标 1、从具体事例中体会到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要靠一代代科 技工作者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 神 2、从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取得的成绩中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默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 教学2、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千年梦圆的经过 重点体会现代科技成就的取得要靠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团结合作、默 难点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在具体的事实描诉中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 自读自悟,合作交流。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在探究交流的 方法过程中注重方法的渗透,以达到自主操作阅读过程的目的。采 与|用出示课件的形式,使学生在品读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获得感官 手段|上的满足,以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这篇课文浅显易懂,六年级学生能理清课文条理、抓住课 使用文主要内容,教学本篇课文重点是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 教材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学习本课要重视工具 的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引导学生感悟现代科技成就的取得除了个 构想人努力之外,还要加强合作,突出团队精神
1 批 注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19.千年梦圆在今朝 课型 略读课 几课 时 1 课时 教学 目标 (三维) (一)知识目标: 1、培养学生默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 2、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和千年梦圆的经过。 (二)能力目标: 1、学习作者在具体的事实描诉中说明道理的方法。 2、培养学生从字里行间谈感悟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1、从具体事例中体会到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要靠一代代科 技工作者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 神。 2、从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取得的成绩中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默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 2、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中华民族千年梦圆的经过。 体会现代科技成就的取得要靠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团结合作、默 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在具体的事实描诉中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 方法 与 手段 自读自悟,合作交流。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在探究交流的 过程中注重方法的渗透,以达到自主操作阅读过程的目的。采 用出示课件的形式,使学生在品读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获得感官 上的满足,以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使用 教材 的 构想 这篇课文浅显易懂,六年级学生能理清课文条理、抓住课 文主要内容,教学本篇课文重点是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 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学习本课要重视工具 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引导学生感悟现代科技成就的取得除了个 人努力之外,还要加强合作,突出团队精神
课时教学流程 批注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2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批 注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多媒体课件,教师激情导入 2008年10月15日上午9点,在我国学生观看 九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震耳欲 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州五 号”飞船被送上太空。这次载人航天 飞行的成功,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 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 术的国家。一瞬间的改变,一瞬间的 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 同学们,看着这壮观的一幕,此时 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现在让我们跨越历史的 长河,沿着时间的隧道,乘上时空飞 船,一起去追寻数千年的中华飞天梦。 (板书课题) 、自主式导读 学生齐读 出示导学提纲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想一想载人航天梦想是怎样一步自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 步实现的?你有什么感悟? 式完成学习目标。 3、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小组合作,互检互评自学效 、互助式解疑 (1)各小组派一名代表,轮读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纠正字音,疏通难读 的句子。 1.学生围绕阅读提示中的思 (2)交流载人航天梦想是怎样一步考题“数千年来的飞天梦是 怎样变为现实的,在说说自己 一步实现的,顺势指导学生理清课|从中感悟到了什么?”来自主 文的行文线索 学习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 古人的奇妙想象——美好的梦想 习心得。 万户的火箭飞行—一大胆的尝试 人造卫星的发射—突破性进展
3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多媒体课件,教师激情导入: 2003 年 10 月 15 日上午 9 点,在我国 九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震耳欲 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州五 号”飞船被送上太空。这次载人航天 飞行的成功,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 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 术的国家。一瞬间的改变,一瞬间的 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 梦想。 2、同学们,看着这壮观的一幕,此时 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 3、教师小结:现在让我们跨越历史的 长河,沿着时间的隧道,乘上时空飞 船,一起去追寻数千年的中华飞天梦。 (板书课题) 二、自主式导读 出示导学提纲: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想一想载人航天梦想是怎样一步 一步实现的?你有什么感悟? 3、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互助式解疑 (1)各小组派一名代表,轮读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纠正字音,疏通难读 的句子。 (2)交流载人航天梦想是怎样一步 一步实现的,顺势指导学生理清课 文的行文线索: 古人的奇妙想象──美好的梦想 ↓ 万户的火箭飞行──大胆的尝试 ↓ 人造卫星的发射──突破性进展 ↓ 学生观看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齐读 自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 式完成学习目标。 小组合作,互检互评自学效 果。 1.学生围绕阅读提示中的思 考题“数千年来的飞天梦是 怎样变为现实的,在说说自己 从中感悟到了什么?”来自主 学习。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 学习心得
载人航天工程实施——艰苦的努力 “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一巨 大的成功 (3)交流本文在表达方法上有哪些(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 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 四、探究式点拨 1、“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 功,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两个 自然段,并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 谈一谈“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 功的历史意义 五、强化式拓展 1、“千年梦圆在今朝”,让富有激 情与魄力的炎黄子孙怎能不高兴自 豪,怎能不欢欣鼓舞?请同学们阅 读课后的“阅读链接”《炎黄飞天 梦》,并结合课文说一说自己的感 受 2、时代在发展,科学在进步。“神 州五号”飞行成功仅仅三年,“神州请2-~3名学生读一读自己 六号”“神州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又写下的文字,互相评议。 都飞上了太空。(播放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请你来为本文作者填补这 空白:把“神州六号”“神州七号” 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也写进课文中, 加在你认为合适的地方。 六、堂堂清 1、词语天地 锲而()坚持()夜以() 积劳()()长逝()早生 以上这些词语反映了()。 2、神五:时间( )飞行
4 载人航天工程实施──艰苦的努力 ↓ “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巨 大的成功 (3)交流本文在表达方法上有哪些 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 四、探究式点拨 1、“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 功,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两个 自然段,并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 谈一谈“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 功的历史意义。 五、强化式拓展 1、“千年梦圆在今朝”,让富有激 情与魄力的炎黄子孙怎能不高兴自 豪,怎能不欢欣鼓舞?请同学们阅 读课后的“阅读链接”《炎黄飞天 梦》,并结合课文说一说自己的感 受。 2、时代在发展,科学在进步。“神 州五号”飞行成功仅仅三年,“神州 六号” “神州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又 都飞上了太空。(播放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请你来为本文作者填补这一 空白:把“神州六号” “神州七号” 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也写进课文中, 加在你认为合适的地方。 六、堂堂清 1、词语天地 锲而( ) 坚持( ) 夜以( ) 积劳( )( )长逝 ( )早生 以上这些词语反映了( )。 2、神五:时间( )飞行 (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 面) 请 2~3 名学生读一读自己 写下的文字,互相评议
)神六 时间:( ),飞行员( ()2、载人航天梦想的实现, 让富有()与()的炎黄子孙 有了更高远更绚丽的梦想 )月球、探索火星、遨游 的太空。 3、我国古代有关太空得传说
5 员( ) 神六 时间:( ),飞行员( ) ( ) 2、载人航天梦想的实现, 让富有( )与( )的炎黄子孙 有了更高远更绚丽的梦想, ( )月球、探索火星、遨游 于( )、( ) 的太空。 3、我国古代有关太空得传说 ( )( ) ( )
板书设计 19、千年梦圆在今朝 飞离地球遨游太空梦想时间顺序 万户飞行没有成功尝试前后照应 卫星上天振奋不已执着排比句式 神州飞船成功飞天梦圆详略得当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批注
6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板 书 设 计 19、千年梦圆在今朝 飞离地球 遨游太空 梦想 时间顺序 万户飞行 没有成功 尝试 前后照应 卫星上天 振奋不已 执着 排比句式 神州飞船 成功飞天 梦圆 详略得当 批 注
作业设计 搜集资料,办一张关于“以中国航天事业”为主题的手抄报 教学后记
7 作 业 设 计 搜集资料,办一张关于“以中国航天事业”为主题的手抄报 教 学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