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语文考点12—诗词鉴赏 诗歌形象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问:()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 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 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 无个人瞧。 问:“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 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2014 高考语文考点 12--诗词鉴赏 诗歌形象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西 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问:⑴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 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⑵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 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 无个人瞧。 问:“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 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 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问: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分) 【参考答案】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 [宋]谢枋得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潼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 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 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 阻所形成的大漩涡。潼 问: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潼 【参考答案】 5.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参考答案】 诗歌语言 1.阅读下面的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归至武阳渡作 刘克庄 夹岸盲风扫楝花,高城已近被云遮。 遮时留取城西塔,篷底归人要认家 【注】①此诗写的是诗人抵家时的一个情景。②楝:音1ian,落叶乔木, 有读者认为“篷底归人要认家”写为“篷底归人已认家”更好,你怎么看? 答 答案 2.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宅同咏竹①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 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问:作 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 分) 【参考答案】 4.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 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 65 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 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 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 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问: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5.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 ,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 湖边的三山。 【参考答案】。 诗歌语言 1.阅读下面的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归至武阳渡作① 刘克庄 夹岸盲风扫楝②花,高城已近被云遮。 遮时留取城西塔,篷底归人要认家。 【注】①此诗写的是诗人抵家时的一个情景。②楝:音 lian,落叶乔木。 有读者认为“篷底归人要认家”写为“篷底归人已认家”更好,你怎么看?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宅同咏竹①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 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 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②箨(tuo):笋壳。③帙:包书的布套。 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答 答案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东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凊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这是公认的名句,试分析它妙在哪里 答 4.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殿前欢·观音山眠松 陈再思 老苍龙,避乖髙卧此山中②。岁寒心不肯为栋梁,翠蜿蜒俯仰相从。 秦皇旧日封③,靖节何年种④,丁固当时梦⑤?半溪明月,一枕清风。 【注】①观音山:指今扬州的观音山。②避乖:与世迕离,避离世乱。乖,抵 触。③秦皇旧日封:秦始皇曾登泰山,在松下避雨,封其树为五大夫。④靖节: 指陶渊明,私谥“靖节”。其《归去来兮辞》有句:“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⑤丁固:三国吴人,任尚书时曾梦到松树生其腹上,后封大司徒 末句“一枕清风”的“枕”字用得很特别,请联系全曲,说说这个“枕”字的妙 处 答案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眼儿媚·迟迟春日弄轻柔 南宋]朱淑真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请简要分析“云锁朱楼”中“锁”字的妙处 答
【注】 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②箨(tuò):笋壳。③帙:包书的布套。 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东 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这是公认的名句,试分析它妙在哪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4.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 殿前欢·观音山眠松 陈再思 老苍龙,避乖高卧此山中②。岁寒心不肯为栋梁,翠蜿蜒俯仰相从。 秦皇旧日封③,靖节何年种④,丁固当时梦⑤?半溪明月,一枕清风。 【注】①观音山:指今扬州的观音山。 ②避乖:与世迕离,避离世乱。乖,抵 触。 ③秦皇旧日封:秦始皇曾登泰山,在松下避雨,封其树为五大夫。 ④靖节: 指陶渊明,私谥“靖节”。其《归去来兮辞》有句:“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⑤丁固:三国吴人,任尚书时曾梦到松树生其腹上,后封大司徒。 末句“一枕清风”的“枕”字用得很特别,请联系全曲,说说这个“枕”字的妙 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眼儿媚·迟迟春日弄轻柔 [南宋]朱淑真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请简要分析“云锁朱楼”中“锁”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达技巧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燕子矶 施闰章 绝壁寒云外,孤亭落照间 六朝流水急,终古白鸥闲, 树暗江城雨,天青吴楚山 矶头谁把钓?向夕未知还 【注】燕子矶:在南京市北郊观音门外观音山上,濒临长江,形似燕子展翅欲飞。 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说明 答 答案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吕 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建章:宫殿名 这首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 3.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灯 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答 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达技巧 1.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燕子矶 施闰章 绝壁寒云外,孤亭落照间。 六朝流水急,终古白鸥闲。 树暗江城雨,天青吴楚山。 矶头谁把钓?向夕未知还。 【注】燕子矶:在南京市北郊观音门外观音山上,濒临长江,形似燕子展翅欲飞。 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说明。 答: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答案 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宫 词 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建章:宫殿名。 这首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答案 3.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 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答案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答 题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全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是采用了反 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诗歌思想感情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归嵩山作①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①这首诗是王维仕途失意,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作。次年王维即在张九龄的 荐举下结束隐居,出任右拾遗。②长薄:绵延的草木丛。③闭关:佛家闭门静思 本诗的前两联、颈联、尾联所透露出来的情感有着细微的不同,请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答 题。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全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答案 5.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雍 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是采用了反 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诗歌思想感情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归嵩山作① 王 维 清川带长薄②,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③。 注 ①这首诗是王维仕途失意,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作。次年王维即在张九龄的 荐举下结束隐居,出任右拾遗。②长薄:绵延的草木丛。③闭关:佛家闭门静思。 本诗的前两联、颈联、尾联所透露出来的情感有着细微的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3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答 答案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怨·咏荷上雨 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整首词中,诗人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4.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折桂令·客窗清明 乔吉 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 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 这首元曲开头和结尾写的都是暮春景象,但一个是悲景,一个是喜景。试用简洁 的语言分析这两种不同的景物气氛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答 答案5.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京口月夕书怀 南宋]林景熙°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 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 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答案 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 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 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 3.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怨·咏荷上雨 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整首词中,诗人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答案 4.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折桂令·客窗清明 乔吉 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 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 这首元曲开头和结尾写的都是暮春景象,但一个是悲景,一个是喜景。试用简洁 的语言分析这两种不同的景物气氛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答案 5.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京口月夕书怀 [南宋]林景熙①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 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 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旅夜书怀② [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①作者老家在温州平阳,此诗是他转徙京口时的感怀之作,当作于宋亡 之后。②这首诗是作者离开成都草堂后在渝州(今重庆)一带飘泊时所写 请结合诗句分析《京口月夕书怀》和《旅夜书怀》两诗中作者情感的相似之处。 答 【参考答案】 诗歌形象 1.(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 影(或芦影)。 (②)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吩应了第一联的“清” 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岀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 2.通过“百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 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 落寞之情。 3.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 直一一正直、方一一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 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 对个人 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4.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敢坚毅 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5.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 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 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诗歌语言 1.“要”比“已”好,“要”字暗含了自己阔别家乡多年而未能归家的懊悔之 意,歉疚之情,比“已”更能表现自己渐近故乡时思乡之情的深切。(此题为探 究题,回答“已”比“要”好的,自圆其说,酌情给分。答对意思即可))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字写出了竹影移动 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解析:本题考査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色侵书帙晩” 一句是描写竹影的,句中“侵”与“晚”最具特色,“侵”写出竹影随光线移动 逐渐扩大之态,“晚”也是侧重于光线之暗,是竹影使人产生的错觉
旅夜书怀② [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 ①作者老家在温州平阳,此诗是他转徙京口时的感怀之作,当作于宋亡 之后。②这首诗是作者离开成都草堂后在渝州(今重庆)一带飘泊时所写。 请结合诗句分析《京口月夕书怀》和《旅夜书怀》两诗中作者情感的相似之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诗歌形象 1. (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 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 影(或芦影)。 (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吩应了第一联的“清” 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 字。 2. 通过“百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 “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 落寞之情。 3. 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 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 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 对个人 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4. 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敢坚毅、 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5.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 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 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诗歌语言 1. “要”比“已”好,“要”字暗含了自己阔别家乡多年而未能归家的懊悔之 意,歉疚之情,比“已”更能表现自己渐近故乡时思乡之情的深切。(此题为探 究题,回答“已”比“要”好的,自圆其说,酌情给分。答对意思即可)) 2. 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字写出了竹影移动 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色侵书帙晚” 一句是描写竹影的,句中“侵”与“晚”最具特色,“侵”写出竹影随光线移动 逐渐扩大之态,“晚”也是侧重于光线之暗,是竹影使人产生的错觉
3.其妙在于:①对仗工整,有韵味;②新颖,“老”一般与“丑”相对应,可 诗人却说老树无丑枝;③情景交融,写出了既清淡平远而又生气盎然的人物心情; ④边叙边议,有景有意,每句前四字是述说眼中之景,后三字是就此议论,既呈 现了鲜明的形象,又赋予其深层的含意。 4.用一个“枕”字可以突出“眠松”形象,照应题目,这株苍松,睡卧山间, 看明月,听清风,超尘拔俗,婆娑潇洒:再者,用“一枕”,很容易和“梦”联 系起来,清风徐徐如梦,反映出诗人置身此境,心凝神释,与万物冥合,物我融 一的境界。 5.“锁”字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阴云密布、雾压朱楼的情景 暗示了深闺女子郁闷(烦恼)的心情,意味无穷。 表达技巧 1.颔联运用了比喻(或象征),以流水喻时代更替,以白鸥喻心志之悠闲,使 单纯的画面有了深邃的意蕴。对比,如“流水急”与“白鸥闲”鲜明对照,为暗 喻世事、抒发感慨奠定了基础。对偶,如“六朝”对“终古”,“流水”对“白 鸥”,“急”对“闲”,使语句整齐,节奏鲜明,表意更为凝练生动。 2.运用了反衬手法。落花能够飞出宫墙,无人禁止,而宫女们却身锁重门,人 不如花。这里以落红飞舞出宫墙反衬宫女的身不由己。 3.①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孤独的虚写(想 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②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 引起后两句错过大雁传信时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 感阻隔。 解析:上下两片的前两句均为眼前景(事),为实写;后两句均为想象中的景(事), 为虚写。 4.全诗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上阕寓情于景,写秋雨秋云无雁影,渲染凄寒的 氛围;下阕以照壁孤灯、夜永之景衬情,把旅居之人酒后的孤独、冷清刻画得很 清晰。全诗表达了羁旅孤栖、难熬寒夜、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主要考査对诗歌的形象、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5.答案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 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 新之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解析:此诗借暮春时节,飞花飘落,表达了主人公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与思归之情; 雍诗表达情感较为复杂,既有惜别的忧伤、思乡的伤感,也有对友人得以还乡的 喜悦。所写景物为清新的早春,为乐景。 诗歌思想感情 1.①前两联写出发时看到的景色,反映出诗人安详闲适的心境。②颈联以荒城、 古渡、落日、秋山等意象,描绘了一幅黯淡凄凉的傍晚野外秋景图,衬托出作者 接近归隐地时的凄清心境。③尾联作者写自己要闭门谢客、静心独处、不问世事, 情绪又趋向平和。 2.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 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 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3.上阕词人梦中泛舟西湖花底,看到的是西湖烟水,闻到的是阵阵幽香,因而 沉醉其中,忽然一阵急雨袭来,敲打船篷,致使词人午梦初惊,对急雨惊梦不无
3. 其妙在于:①对仗工整,有韵味;②新颖,“老”一般与“丑”相对应,可 诗人却说老树无丑枝;③情景交融,写出了既清淡平远而又生气盎然的人物心情; ④边叙边议,有景有意,每句前四字是述说眼中之景,后三字是就此议论,既呈 现了鲜明的形象,又赋予其深层的含意。 4. 用一个“枕”字可以突出“眠松”形象,照应题目,这株苍松,睡卧山间, 看明月,听清风,超尘拔俗,婆娑潇洒;再者,用“一枕”,很容易和“梦”联 系起来,清风徐徐如梦,反映出诗人置身此境,心凝神释,与万物冥合,物我融 一的境界。 5. “锁”字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阴云密布、雾压朱楼的情景, 暗示了深闺女子郁闷(烦恼)的心情,意味无穷。 表达技巧 1. 颔联运用了比喻(或象征),以流水喻时代更替,以白鸥喻心志之悠闲,使 单纯的画面有了深邃的意蕴。对比,如“流水急”与“白鸥闲”鲜明对照,为暗 喻世事、抒发感慨奠定了基础。对偶,如“六朝”对“终古”,“流水”对“白 鸥”,“急”对“闲”,使语句整齐,节奏鲜明,表意更为凝练生动。 2.运用了反衬手法。落花能够飞出宫墙,无人禁止,而宫女们却身锁重门,人 不如花。这里以落红飞舞出宫墙反衬宫女的身不由己。 3. ①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孤独的虚写(想 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②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 引起后两句错过大雁传信时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 感阻隔。 解析:上下两片的前两句均为眼前景(事),为实写;后两句均为想象中的景(事), 为虚写。 4. 全诗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上阕寓情于景,写秋雨秋云无雁影,渲染凄寒的 氛围;下阕以照壁孤灯、夜永之景衬情,把旅居之人酒后的孤独、冷清刻画得很 清晰。全诗表达了羁旅孤栖、难熬寒夜、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的形象、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5. 答案 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 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 新之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解析:此诗借暮春时节,飞花飘落,表达了主人公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与思归之情; 雍诗表达情感较为复杂,既有惜别的忧伤、思乡的伤感,也有对友人得以还乡的 喜悦。所写景物为清新的早春,为乐景。 诗歌思想感情 1. ①前两联写出发时看到的景色,反映出诗人安详闲适的心境。 ②颈联以荒城、 古渡、落日、秋山等意象,描绘了一幅黯淡凄凉的傍晚野外秋景图,衬托出作者 接近归隐地时的凄清心境。③尾联作者写自己要闭门谢客、静心独处、不问世事, 情绪又趋向平和。 2. 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 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 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3. 上阕词人梦中泛舟西湖花底,看到的是西湖烟水,闻到的是阵阵幽香,因而 沉醉其中,忽然一阵急雨袭来,敲打船篷,致使词人午梦初惊,对急雨惊梦不无
遗憾抱怨之情;然而醒来一看,眼前出现的却是更加美妙的境界,感情由急雨惊 梦之遗憾变为咏荷上雨之欣喜,变化自然,水到渠成 解析:这是一道“变化题”,需要解说诗人心理变化的详细过程。心理未变化时 是梦见西湖美景,变化的契机是“急雨打篷”惊醒美梦,变化后的情景是眼前出 现了更加美妙的境界。 4.这首元曲开头写的是风雨梨花日渐凋零的景象,这个景象与客居游子心情相 协调,正面衬托了悲的心情:末尾写的是春来柳发的良辰美景,这景象与游子心 情相矛盾,反衬了悲的情感。这样一首一尾、一正一反,从两个角度烘托了游子 天涯漂泊的孤独之感和失意情怀。 5.(1)都抒发了异乡飘泊沦落的悲凄之情,林诗中感叹自己“异乡”飘泊,杜诗 用“天地一沙鸥”自况,自伤飘零。(②2)都抒发了自己年老孤独的伤感之情,林 诗中感怀自己“百年”之身独对夜灯,杜诗中以“平野阔”“大江流”反衬自己 叶小舟的孤苦伶仃。(3)都抒发了时光流逝的悲哀之情,林诗中有“华发”“百 年”的哀伤,杜诗中以江水的奔流令人感受到时光的迅速消逝。(4)都抒发国家 残破、自己一事无成的郁闷之情,林诗写在宋亡后,“万事已华发”流露了事事 不如意的悲伤,这也是借酒浇愁的原因:杜诗结合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名岂 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流露了未能施展政治抱负的不平 解析:本题为比较阅读题。所选诗歌一为唐诗,一为宋诗,但都是五律。要求分 析二诗情感的相似之处,属比较阅读的范畴。在分析时注意结合诗歌所选用的意 象的相似性进行作答。答出两点即可。要求比较宽泛
遗憾抱怨之情;然而醒来一看,眼前出现的却是更加美妙的境界,感情由急雨惊 梦之遗憾变为咏荷上雨之欣喜,变化自然,水到渠成。 解析:这是一道“变化题”,需要解说诗人心理变化的详细过程。心理未变化时 是梦见西湖美景,变化的契机是“急雨打篷”惊醒美梦,变化后的情景是眼前出 现了更加美妙的境界。 4. 这首元曲开头写的是风雨梨花日渐凋零的景象,这个景象与客居游子心情相 协调,正面衬托了悲的心情;末尾写的是春来柳发的良辰美景,这景象与游子心 情相矛盾,反衬了悲的情感。这样一首一尾、一正一反,从两个角度烘托了游子 天涯漂泊的孤独之感和失意情怀。 5. (1)都抒发了异乡飘泊沦落的悲凄之情,林诗中感叹自己“异乡”飘泊,杜诗 用“天地一沙鸥”自况,自伤飘零。(2)都抒发了自己年老孤独的伤感之情,林 诗中感怀自己“百年”之身独对夜灯,杜诗中以“平野阔”“大江流”反衬自己 一叶小舟的孤苦伶仃。(3)都抒发了时光流逝的悲哀之情,林诗中有“华发”“百 年”的哀伤,杜诗中以江水的奔流令人感受到时光的迅速消逝。(4)都抒发国家 残破、自己一事无成的郁闷之情,林诗写在宋亡后,“万事已华发”流露了事事 不如意的悲伤,这也是借酒浇愁的原因;杜诗结合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名岂 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流露了未能施展政治抱负的不平。 解析:本题为比较阅读题。所选诗歌一为唐诗,一为宋诗,但都是五律。要求分 析二诗情感的相似之处,属比较阅读的范畴。在分析时注意结合诗歌所选用的意 象的相似性进行作答。答出两点即可。要求比较宽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