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徼生物学》教学大纲 (生物技术专业本科适用) 参考学时:90学分 6 课程编号:0303302 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微生物学》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为必修、考试 课程。其任务是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基 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为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打下牢固的微生物学 理论基础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本课程的基本内容 (一)绪论 1.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微生物学的发展 (二)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1.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2.显微镜和显微技术 3.显微镜下的微生物 (三)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1.原核微生物 2.真核微生物 (四)微生物的营养 1.微生物的营养要求 2.培养基 3.营养物质进入细胞 (五)微生物的代谢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生物技术专业本科适用) 参考学时:90 学分: 6 课程编号: 0303302 一、 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微生物学》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为必修、考试 课程。其任务是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基 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为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打下牢固的微生物学 理论基础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二、 本课程的基本内容 (一) 绪 论 1.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 微生物学的发展 (二)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1.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2.显微镜和显微技术 3.显微镜下的微生物 (三)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1.原核微生物 2.真核微生物 (四)微生物的营养 1.微生物的营养要求 2.培养基 3.营养物质进入细胞 (五)微生物的代谢
1.代谢概论 2.微生物产能代谢 3.耗能代谢 4.微生物代谢的调节 5.微生物次级代谢及次级代谢产物 (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细菌的个体生长 2.细菌的群体生长繁殖 3.真菌的生长与繁殖 4.环境对生长的影响及生长的测定 5.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控制 (七)病毒 1.概述 病毒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毒粒的性质 4.病毒的复制 病毒的非增殖感染 6.病毒宿主的相互作用 7.亚病毒因子 (八)微生物遗传 1.遗传的物质基础 2.质粒和转坐因子 3.基因突变及修复 4.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
1. 代谢概论 2. 微生物产能代谢 3. 耗能代谢 4. 微生物代谢的调节 5. 微生物次级代谢及次级代谢产物 (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1. 细菌的个体生长 2. 细菌的群体生长繁殖 3. 真菌的生长与繁殖 4. 环境对生长的影响及生长的测定 5. 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控制 (七)病毒 1. 概述 2. 病毒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 毒粒的性质 4. 病毒的复制 5. 病毒的非增殖感染 6. 病毒宿主的相互作用 7. 亚病毒因子 (八)微生物遗传 1. 遗传的物质基础 2. 质粒和转坐因子 3. 基因突变及修复 4. 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
5.真核微生物的遗传学特性 6.微生物育种 (九)微生物与基因工程 1.基因工程概述 2.微生物与克隆载体 3.微生物与基因工具酶 4.DNA的合成、体外扩增和定位诱变 5.基因工程的应用及展望 (十)微生物生态 1.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生态环境中的微生物 3.人体微生物及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4.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十一)微生物的分类鉴定 1.细菌分类 2.微生物分类鉴定的特征和技术 微生物的快速鉴定和自动化分析技术 (十二)微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1.真细菌多样性 2.古生菌的多样性 3.真核微生物多样性 4.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十三)感染与免疫 1.感染的一般概念
5. 真核微生物的遗传学特性 6. 微生物育种 (九)微生物与基因工程 1. 基因工程概述 2. 微生物与克隆载体 3. 微生物与基因工具酶 4. DNA 的合成、体外扩增和定位诱变 5. 基因工程的应用及展望 (十)微生物生态 1.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生态环境中的微生物 3. 人体微生物及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4.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十一)微生物的分类鉴定 1. 细菌分类 2. 微生物分类鉴定的特征和技术 3. 微生物的快速鉴定和自动化分析技术 (十二)微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1. 真细菌多样性 2. 古生菌的多样性 3. 真核微生物多样性 4. 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十三)感染与免疫 1. 感染的一般概念
2.宿主的非特异性免疫 3.宿主的特异性免疫 4.免疫学的实际应用 (十四)微生物工业和产品 1.工业发酵的菌种和发酵特征 2.工业发酵的方式 3.发酵的主要产品 4.微生物在冶金、能源等领域的应用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一)绪论:要求掌握微生物和微生物学的概念及微生物所包括的主要类 群,微生物的特点 (二)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微生物的纯培养及 获得纯培养的方法,掌握普通光学显微镜使用原理和方法及制片技术。了解微生 物的保藏技术和方法。 (三)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掌握不同类型微生物细胞结构、化学组成 形态特征、。掌握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和方法。了解微生物细胞的功能。 (四)微生物的营养:了解微生物的营养要求,掌握微生物营养物质的吸收 方式,掌握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培养基及培养基配制原则以及培养基的类型及应 用 五)微生物的代谢;了解微生物的产能代谢和耗能代谢,掌握微生物的 代谢调解方式和次级代谢和次级代谢产物。 (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掌握细菌的群体生长规律,环境对微 生物生长的影响及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控制。了解微生物生长测定的方法, 掌握各类微生物的繁殖方式。 (七)病毒:了解病毒的分类和命名,掌握病毒的定义和特点、病毒的性 质、病毒的复制方式和亚病毒因子。 (八)微生物遗传:掌握遗传的物质基础、微生物的基因转移和重组方式, 质粒和转坐因子的概念,微生物诱变育种的原理和方法。了解基因突变的机 理和修复,体内基因重组育种和 DNAshuffing技术
2. 宿主的非特异性免疫 3. 宿主的特异性免疫 4. 免疫学的实际应用 (十四)微生物工业和产品 1. 工业发酵的菌种和发酵特征 2. 工业发酵的方式 3. 发酵的主要产品 4. 微生物在冶金、能源等领域的应用 三、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一) 绪 论:要求掌握微生物和微生物学的概念及微生物所包括的主要类 群,微生物的特点。 (二)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微生物的纯培养及 获得纯培养的方法,掌握普通光学显微镜使用原理和方法及制片技术。了解微生 物的保藏技术和方法。 (三)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掌握不同类型微生物细胞结构、化学组成、 形态特征、。掌握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和方法。了解微生物细胞的功能。 (四)微生物的营养:了解微生物的营养要求,掌握微生物营养物质的吸收 方式,掌握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培养基及培养基配制原则以及培养基的类型及应 用。 (五)微生物的代谢;了解微生物的产能代谢和耗能代谢,掌握微生物的 代谢调解方式和次级代谢和次级代谢产物。 (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掌握细菌的群体生长规律,环境对微 生物生长的影响及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控制。了解微生物生长测定的方法, 掌握各类微生物的繁殖方式。 (七)病毒:了解病毒的分类和命名,掌握病毒的定义和特点、病毒的性 质、病毒的复制方式和亚病毒因子。 (八)微生物遗传:掌握遗传的物质基础、微生物的基因转移和重组方式, 质粒和转坐因子的概念,微生物诱变育种的原理和方法。了解基因突变的机 理和修复,体内基因重组育种和 DNAshuffing 技术
(九)微生物与基因工程:了解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主要的基因工具酶, DNA扩增技术的原理和应用,DNA定位诱变,基因工程的应用及展望。 (十)微生物生态: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态环境中的微生 物,人体微生物及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以及微生物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 用 (十一)微生物的分类鉴定:掌握细菌的基本分类单位和命名,了解分类 鉴定的特征和技术,以及微生物的快速鉴定和自动化分析技术。 (十二)微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了解真细菌、古生菌和真核微生物的多样 性,以及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十三)感染与免疫:了解感染的一般概念,宿主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 性免疫,以及免疫学的应用 (十四)微生物工业和产品:了解工业发酵菌种和发酵特征、工业发酵的 方式、发酵的主要产品以及微生物在冶金、能源等领域的应用 四、学时分配建议 本课程总学时为90学时,其中讲授54学时,实验教学36学时。具体学 时分配如下: 课程内容 理论讲实验 课习题课小计 绪论 2 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 4 术 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8 微生物的营养 微生物的代谢 4 69339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 病毒 微生物遗传 3 微生物与基因工程 微生物生态 3 3 微生物的分类鉴定 2 微生物物种的多样性2 传染与免疫 微生物工业和产品 合计 54 36
(九)微生物与基因工程:了解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主要的基因工具酶, DNA 扩增技术的原理和应用,DNA 定位诱变,基因工程的应用及展望。 (十)微生物生态: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态环境中的微生 物,人体微生物及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以及微生物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 用。 (十一)微生物的分类鉴定:掌握细菌的基本分类单位和命名,了解分类 鉴定的特征和技术,以及微生物的快速鉴定和自动化分析技术。 (十二)微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了解真细菌、古生菌和真核微生物的多样 性,以及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十三)感染与免疫:了解感染的一般概念,宿主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 性免疫,以及免疫学的应用。 (十四)微生物工业和产品:了解工业发酵菌种和发酵特征、工业发酵的 方式、发酵的主要产品以及微生物在冶金、能源等领域的应用。 四、学时分配建议 本课程总学时为 90 学时,其中讲授 54 学时,实验教学 36 学时。具体学 时分配如下: 课程内 容 理论讲授 实验 课 习题课 小计 绪论 2 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 术 4 6 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8 9 微生物的营养 4 3 微生物的代谢 4 3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 制 6 9 病毒 2 微生物遗传 7 3 微生物与基因工程 3 微生物生态 3 3 微生物的分类鉴定 2 微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2 传染与免疫 4 微生物工业和产品 3 合计 54 36 90
五、其它说明 本教学大刚是配合我院2003年修订的教学计划学时安排而定,适用于本 科生物技术专业(理科),安排在《普通生物化学》学习完之后。实验课36 学时,每次3学时,具体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五、 其它说明 本教学大刚是配合我院 2003 年修订的教学计划学时安排而定,适用于本 科生物技术专业(理科),安排在《普通生物化学》学习完之后。实验课 36 学时,每次 3 学时,具体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