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 江苏省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专题 宿迁卷 比诺贝尔奖更重要的 白剑峰 ①每年诺贝尔奖揭晓的时候,中国人总有几分落寞。很多人不由自主地追问:为什么获 奖的都是西方科学家?中国人离诺贝尔奖有多远?中国人为什么拿不了诺贝尔奖?在中国 人的心底,似乎隐藏着一种挥之不去的“诺贝尔情结 ②客观地说,诺贝尔奖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的科学研究水平,但是,诺贝尔奖又是 一个独特的标志,代表了一个国家科学家的素质。当我们回望历届诺贝尔奖获得者时,就会 惊奇地发现:在他们的身上,除了有一种执着求真的科学精神外,更有一种关注人类命运的 博大情怀。而这恰恰是比诺贝尔奖本身更重要的东西,也是容易被世人忽略的 ③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也就是对整个人类文明 进步的贡献。例如,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三位科学家,他们分别发现了导 致艾滋病和宫颈癌的病毒。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乂的发现,无疑为人类战胜重大疾病带来了曙 光。2007年,美国科学家马里奥等三位科学家在基因治疗研究领域成果卓著,造福了无数 肿瘤患者,因而也当之无愧地获此殊荣。 ④历史似乎总是充满戏剧性,面对荣誉的桂冠,求者不得,得者不求。在诺贝尔奖获得 者中,大多数人根本无意于得奖。这些人长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在科学的禁区,他们迈 出的毎一步都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这种探索也可能意味着一生的徒劳和失败。而攴撑着他们 永不放弃的,就是造福人类的伟大梦想。这正如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曾说的:“第一 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 大
第1页 江苏省 2011 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专题 宿迁卷 比诺贝尔奖更重要的 白剑峰 ①每年诺贝尔奖揭晓的时候,中国人总有几分落寞。很多人不由自主地追问:为什么获 奖的都是西方科学家?中国人离诺贝尔奖有多远?中国人为什么拿不了诺贝尔奖?在中国 人的心底,似乎隐藏着一种挥之不去的“诺贝尔情结”。 ②客观地说,诺贝尔奖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的科学研究水平,但是,诺贝尔奖又是 一个独特的标志,代表了一个国家科学家的素质。当我们回望历届诺贝尔奖获得者时,就会 惊奇地发现:在他们的身上,除了有一种执着求真的科学精神外,更有一种关注人类命运的 博大情怀。而这恰恰是比诺贝尔奖本身更重要的东西,也是容易被世人忽略的。 ③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也就是对整个人类文明 进步的贡献。例如,2008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三位科学家,他们分别发现了导 致艾滋病和宫颈癌的病毒。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无疑为人类战胜重大疾病带来了曙 光。2007 年,美国科学家马里奥等三位科学家在基因治疗研究领域成果卓著,造福了无数 肿瘤患者,因而也当之无愧地获此殊荣。 ④历史似乎总是充满戏剧性,面对荣誉的桂冠,求者不得,得者不求。在诺贝尔奖获得 者中,大多数人根本无意于得奖。这些人长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在科学的禁区,他们迈 出的每一步都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这种探索也可能意味着一生的徒劳和失败。而支撑着他们 永不放弃的,就是造福人类的伟大梦想。这正如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曾说的:“第一 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 大
第2页 ⑤由此可见,诺贝尔奖与其说是一个光环,不如说是一种精神。对于中国科学界来说, 最缺少的不是光环,而是“诺贝尔精神”。眼下,中国不乏才智过人的学者,但鲜有兼具科 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巨匠。一些人过分关注科硏的“果实”,忽略了生长的过程;过分关注 个人的小得失,忽略了社会的大利益。因而,他们常常是在利欲的驱使下从事科研活动,作 风浮躁,急功近利。此种短期行为,注定只会催生“学术泡沫”,而无益于人类的长远进步。 事实上,获得诺贝尔奖,绝非一朝一夕的“突围”,而是经年累月的苦守。真正的科学家, 必须怀着造福人类的“大功利心”,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耐得寂寞,不慕纷华。惟其如此, 才能孕育出非凡的科学之果,最终被历史铭记。 ⑥也许,科学家的重要性并不在于是否获奖,而在于是否为造福人类而献身。懂得了这 一点,中国人就离诺贝尔奖近了一步 14.根据第①节内容,指出中国人的“诺贝尔情结”的具体含义。(2分) 15.结合原文,说说你对“历史似乎总是充满戏剧性”这句话的理解。(2分) 16.指出第③④节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4分) 7.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概括一下“诺贝尔精神”。(4分) 14.(2分)中国人对诺贝尔奖的渴望和总得不到诺贝尔奖的困惑。(“渴望”“困惑”各占 1分) 15.(2分)面对诺贝尔奖的桂冠,求者不得(1分),得者不求(1分)。 (4分)论证方法:举例论证(1分)引用论证(1分) 作用:为证明获奖科学家的成就在于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巨大贡献这一观点 分),与下文写中国科学界缺少诺贝尔精神形成对比(1分) 17.(4分)执着求真的科学精神(经年累月的苦守)(2分) 造福人类的“大功利心”(关注人类命运的博大情怀)(2分)。 泰州卷 (四)阅读冯新的《抱怨不如改变》一文,完成15-17题。(10分)
第2页 ⑤由此可见,诺贝尔奖与其说是一个光环,不如说是一种精神。对于中国科学界来说, 最缺少的不是光环,而是“诺贝尔精神”。眼下,中国不乏才智过人的学者,但鲜有兼具科 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巨匠。一些人过分关注科研的“果实”,忽略了生长的过程;过分关注 个人的小得失,忽略了社会的大利益。因而,他们常常是在利欲的驱使下从事科研活动,作 风浮躁,急功近利。此种短期行为,注定只会催生“学术泡沫”,而无益于人类的长远进步。 事实上,获得诺贝尔奖,绝非一朝一夕的“突围”,而是经年累月的苦守。真正的科学家, 必须怀着造福人类的“大功利心”,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耐得寂寞,不慕纷华。惟其如此, 才能孕育出非凡的科学之果,最终被历史铭记。 ⑥也许,科学家的重要性并不在于是否获奖,而在于是否为造福人类而献身。懂得了这 一点,中国人就离诺贝尔奖近了一步。 14.根据第①节内容,指出中国人的“诺贝尔情结” 的具体含义。(2 分) ▲ ▲ 15.结合原文,说说你对“历史似乎总是充满戏剧性”这句话的理解。(2 分) ▲ ▲ 16.指出第③④节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4 分) ▲ ▲ 17.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概括一下“诺贝尔精神”。(4 分) ▲ ▲ 14.(2 分)中国人对诺贝尔奖的渴望和总得不到诺贝尔奖的困惑。( “渴望”“困惑”各占 1 分) 15.(2 分)面对诺贝尔奖的桂冠,求者不得(1 分),得者不求(1 分)。 16.(4 分)论证方法:举例论证(1 分) 引用论证 (1 分); 作用:为证明获奖科学家的成就在于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巨大贡献这一观点(1 分),与下文写中国科学界缺少诺贝尔精神形成对比(1 分)。 17.(4 分)执着求真的科学精神(经年累月的苦守)(2 分); 造福人类的“大功利心”( 关注人类命运的博大情怀)(2 分)。 泰州卷 (四)阅读冯新的《抱怨不如改变》一文,完成 15 一 17 题。(10 分)
第3页 ①英国史学家卡莱尔花了多年的心血,完成了《法国大革命史》的全部文稿,随后将 它交给最信任的朋友米尔去完善。然而就在第二天,手稿被米尔家的女佣当作废纸丢进了火 ②可以想象卡莱尔当时的心情,抱怨吧,可抱怨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于是他很快平静 下来,反而安慰悲伤的米尔:"没关系,就当我将作文交给老师批阅,老师说“这篇不行, 重写一次吧,你可以写得更好!。 ③卡莱尔再起炉灶,重写这部巨著。他的第二稿,无论文字还是内涵,都达到了卡莱尔 写作生涯的巅峰。 ④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当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境地时,与其抱怨还不如改变。 ⑤现实生活中,不知意的事十之八九,心情不好就抱怨天气,交通堵塞就抱怨社会,上 课迟到就抱怨闹钟,工作太累就抱怨老板…是抱怨变成了最方便的出气方式。但抱怨 只是一种情绪发泄,无度地抱怨,不但不能缓解烦恼,反而放大了原来的痛苦,陷入满腹 牢骚、抱怨不休的恶性循环之中,于事无补。 ⑥如果你想抱怨,生活中的一切都会成为你艳怨的对象;如果你不抱怨,生活中的一切 都不会让你抱怨。所以,不管现实怎样,我们都不应该抱怨,而要靠自己的力量来改变现状 并获得幸福 ⑦当你决定抛开你的抱怨时,你将会发现人生变得比较顺利、有趣。把抱怨扫除,你就 可以拥有创造力,获得聪明才智爆发的空间。(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5.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2分) 16.文章①一③段讲述卡莱尔的故事有什么作用?(4分 17.某班晓文同学家庭困难,常常抱怨自己没有一个好爸爸,情绪总是很低落。请你结合本 文内容,以同学的身份对他进行劝解。(4分,注意简明、连贯、得体)
第3页 ①英国史学家卡莱尔花了多年的心血,完成了《法国大革命史》 的全部文稿,随后将 它交给最信任的朋友米尔去完善。然而就在第二天,手稿被米尔家的女佣当作废纸丢进了火 炉! ②可以想象卡莱尔当时的心情,抱怨吧,可抱怨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于是他很快平静 下来,反而安慰悲伤的米尔:“没关系,就当我将作文交给老师批阅,老师说‘这篇不行, 重写一次吧,你可以写得更好!’。” ③卡莱尔再起炉灶,重写这部巨著。他的第二稿,无论文字还是内涵,都达到了卡莱尔 写作生涯的巅峰。 ④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当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境地时,与其抱怨还不如改变。 ⑤现实生活中,不知意的事十之八九,心情不好就抱怨天气,交通堵塞就抱怨社会,上 课迟到就抱怨闹钟,工作太累就抱怨老板…… 于是抱怨变成了最方便的出气方式。但抱怨 只是一种情 绪发泄,无度地抱怨,不但不能缓解烦恼,反而放大了原来的痛苦,陷入满腹 牢骚、抱怨不休的恶性循环之中,于事无补。 ⑥如果你想抱怨,生活中的一切都会成为你艳怨的对象;如果你不抱怨,生活中的一切 都不会让你抱怨。所以,不管现实怎样,我们都不应该抱怨,而要靠自己的力量来改变现状 并获得幸福。 ⑦当你决定抛开你的抱怨时,你将会发现人生变得比较顺利、有趣。把抱怨扫除,你就 可以拥有创造力,获得聪明才智爆发的空间。(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5.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2 分) 16.文章①一③段讲述卡莱尔的故事有什么作用?(4 分) 17.某班晓文同学家庭困难,常常抱怨自己没有一个好爸爸,情绪总是很低落。请你结合本 文内容,以同学的身份对他进行劝解。(4 分,注意简明、连贯、得体)
第4页 15.抱怨不如改变(或“当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境地时,与其抱怨还不如改变”)。(2分) 6.吸引读者,引出论点:用作文章的事实论据:与第⑤段内容形成对比。(答到两点即可 得4分) 示例:晓文同学,你不应该如此抱怨。家庭困难是暂时的,你应该从现在开始,依靠自 己的力量改变现状。我相信,你一定能获得幸福,你说对吗?(称呼1分,劝解内容2分, 语言简明、连贯、得体1分) 无锡卷 个哲学命题 ①我小时住的小镇上只有两位理发师,自然,他们各自的发型当然只能由另外一名理发 师理出来。所以,头发干净整洁的那名理发师的技术显然比不上那名头发乱糟糟的理发师, 因为他的发型就是由头发乱糟糟的理发师理的 ②这样一种生活现象却隐藏着一个哲学问题。“头发干净整洁”和“头发乱糟糟”都是 我们看到的现象,理发师各自拥有的理发技术才是问题的本质。很遗憾,儿时的我尚未练成 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慧眼,常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以为头发干净整洁的理发师的技术是最好 ③俗话说得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一个河边钓鱼的老头,竟能辅佐姬昌、姬 发父子兴周灭商;一个容貌丑陋、放荡不羁的酒鬼,竟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一个终 生潦倒,混迹于烟花柳巷的公子哥,竟然是开创一代词风的大词人柳永。如果不是有史记载, 有据可查,我们很难想到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反之亦然。一个衣冠楚楚、相貌俊俏的帅哥, 也可能有着阴险和狡诈的内心,比如秦桧,比如阮大铖。 ④于是,常有人语重心长地提醒我们,待人处事切不可以貌取人。因为,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总喜欢以长相、言谈、举止以及衣着打扮来判断一个人。这个毛病,是老祖宗千百年流 传下来的习惯,也是我们骨子里根深蒂固的人性弱点。 14本文揭示了一个怎样的哲学道理?(2分) 答 15第③自然段运用的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2分) 答 14.(2分)待人处事切不可以貌取人 15.(2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用事例来证明观点更让人信服。 连云港卷 文化需要相互凝视 ①当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赢得万干瞩目的时候,一个文化中国的形象似乎仍不清晰 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偏见和不平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位美国汉学家翻译了王安 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找到美国家岀版社。岀版社认为小说写得确实不错,但恐怕不
第4页 15.抱怨不如改变(或“当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境地时,与其抱怨还不如改变”)。(2 分) 16.吸引读者,引出论点;用作文章的事实论据;与第⑤段内容形成对比。(答到两点即可 得 4 分) 17.示例:晓文同学,你不应该如此抱怨。家庭困难是暂时的,你应该从现在开始,依靠自 己的力量改变现状。我相信,你一定能获得幸福,你说对吗?(称呼 1 分,劝解内容 2 分, 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1 分) 无锡卷 一个哲学命题 ①我小时住的小镇上只有两位理发师,自然,他们各自的发型当然只能由另外一名理发 师理出来。所以,头发干净整洁的那名理发师的技术显然比不上那名头发乱糟糟的理发师, 因为他的发型就是由头发乱糟糟的理发师理的。 ②这样一种生活现象却隐藏着一个哲学问题。“头发干净整洁”和“头发乱糟糟”都是 我们看到的现象,理发师各自拥有的理发技术才是问题的本质。很遗憾,儿时的我尚未练成 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慧眼,常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以为头发干净整洁的理发师的技术是最好 的。 ③俗话说得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一个河边钓鱼的老头,竟能辅佐姬昌、姬 发父子兴周灭商;一个容貌丑陋、放荡不羁的酒鬼,竟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一个终 生潦倒,混迹于烟花柳巷的公子哥,竟然是开创一代词风的大词人柳永。如果不是有史记载, 有据可查,我们很难想到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反之亦然。一个衣冠楚楚、相貌俊俏的帅哥, 也可能有着阴险和狡诈的内心,比如秦桧,比如阮大铖。 ④于是,常有人语重心长地提醒我们,待人处事切不可以貌取人。因为,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总喜欢以长相、言谈、举止以及衣着打扮来判断一个人。这个毛病,是老祖宗千百年流 传下来的习惯,也是我们骨子里根深蒂固的人性弱点。 ⒕本文揭示了一个怎样的哲学道理?(2 分) 答: ▲ ⒖第③自然段运用的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2 分) 答: ▲ ⒕(2 分)待人处事切不可以貌取人。 ⒖(2 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用事例来证明观点更让人信服。 连云港卷 文化需要相互凝视 ①当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赢得万千瞩目的时候,一个文化中国的形象似乎仍不清晰, 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偏见和不平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位美国汉学家翻译了王安 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找到美国一家出版社。出版社认为小说写得确实不错,但恐怕不
第5页 卖钱,建议将书名改为《上海小姐》,可以考虑出版。这显然是一种不平等!要是换一个同 样优秀的英语作家,出版社就不会轻易要求把他作把品的名字改掉。 ②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如何做到相互平等地凝视与对话,并且保持自己的尊严,是我们 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 ③一味的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们的观点。在一次中美文学 论坛上,一位知名的美国教授在演讲中说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语气不无轻慢。在现场提 冋环节,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坦诚陈述了她的批评和看法,那位教授也由此意识到自己的轻率 和偏颇。这种争论之后的和解,让双方都有收获。那天论坛结束时大家都舍不得离开,最后 是一位美国汉学家主动走到大厅弹奏钢琴,让琴声作为这次交流的结束。 ④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处于弱势,原因很多。首先我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远比对方对我们的了解要多得多。还有历史原因,一边是中国屈辱的近代史,一边是西方文 艺复兴以来欧洲文明迅速勃兴形成的优越感。也有技术原因,汉语太美太难掌握,世界上精 通现代汉语的学者相对还太少,这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另外由于文化的差异,有些西方学者 也容易从某种印象出发作出主观的判断。这样的现实,并非一日形成 ⑤文化相互凝视可以使双方找到并感受人类共通的良知、道德和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不同的文化取向之间常会有一些误解,但绝大多数不是恶意。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充满惊异 和好奇,但普通外国民众对中国、特别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真正的活力知之甚少。中国应该向 世界打开自己,特别是最能触动人心灵的文学、文化的交往,这种沟通不是为了让人们变得 相同,儿时为了理性平等地认识、欣赏并尊重彼此的不同 ⑥在文化的相互凝视中,中国人应有自己健康的文化自信。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变革时 代,中国作家应该潜心地而不是花哨地,诚实地而不是用讨某一个“他者”喜欢的心态去创 作。老话说“酒好不怕巷子深″,好酒不是兑岀来而是酿岀来的,能否酿岀好酒最终要看我
第5页 卖钱,建议将书名改为《上海小姐》,可以考虑出版。这显然是一种不平等!要是换一个同 样优秀的英语作家,出版社就不会轻易要求把他作把品的名字改掉。 ②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如何做到相互平等地凝视与对话,并且保持自己的尊严,是我们 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 ③一味的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们的观点。在一次中美文学 论坛上,一位知名的美国教授在演讲中说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语气不无轻慢。在现场提 问环节,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坦诚陈述了她的批评和看法,那位教授也由此意识到自己的轻率 和偏颇。这种争论之后的和解,让双方都有收获。那天论坛结束时大家都舍不得离开,最后 是一位美国汉学家主动走到大厅弹奏钢琴,让琴声作为这次交流的结束。 ④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处于弱势,原因很多。首先我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远比对方对我们的了解要多得多。还有历史原因,一边是中国屈辱的近代史,一边是西方文 艺复兴以来欧洲文明迅速勃兴形成的优越感。也有技术原因,汉语太美太难掌握,世界上精 通现代汉语的学者相对还太少,这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另外由于文化的差异,有些西方学者 也容易从某种印象出发作出主观的判断。这样的现实,并非一日形成。 ⑤文化相互凝视可以使双方找到并感受人类共通的良知、道德和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不同的文化取向之间常会有一些误解,但绝大多数不是恶意。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充满惊异 和好奇,但普通外国民众对中国、特别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真正的活力知之甚少。中国应该向 世界打开自己,特别是最能触动人心灵的文学、文化的交往,这种沟通不是为了让人们变得 相同,儿时为了理性平等地认识、欣赏并尊重彼此的不同。 ⑥在文化的相互凝视中,中国人应有自己健康的文化自信。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变革时 代,中国作家应该潜心地而不是花哨地,诚实地而不是用讨某一个“他者”喜欢的心态去创 作。老话说“酒好不怕巷子深”,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能否酿出好酒最终要看我
第6页 们能不能更踏实地潜入到这个时代的深部。只有酿出好酒,才能“走出去″。2006年中国 作协启动了“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对外译介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文学走 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 ⑦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不是即兴的展示,不可能蹴而就,更不能奢望一两次论坛和书展 就能够万事大吉。它需要我们更自觉,更有耐心和耐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可持续 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化需要相互凝视,相互对话。在促进国际文化平等交流方面,我们要做 的事情还很多。 (选自《语文报》, 2010.7-8,有删改) 1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文化需要相互凝视”这一观点的?(3分) 14.第③段中的事实论据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4分) 15.为什么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会处于弱势?请分条概括。(4分) 16.结合文艺,分别说出“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一句中“兑”、“酿”的含义。 (4分) 17.在促进国际文化平等交流方面,文学承担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请结合文本,说说我们在 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3分) 13.(3分) ①一味的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们的观点 ②文化相互凝视可以使双方找到并感受人类共通的良知、道德和美。 ③在文化的相互凝视中,中国人应有自己健康的文化自信。(每点1分 14.(4分) 第③段中的事实论据是为了论证“一味的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 们的观点”这一观点。(2分)面对西方学者的偏见,铁凝没有一味迎合,儿时鲜明地陈述 了自己的观点,坦诚交流,这样不但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而且消除了偏见,赢得了对 方的尊重。这一论据使论证有力,增强了说服力(2分)。(作用2分,分析2分)
第6页 们能不能更踏实地潜入到这个时代的深部。只有酿出好酒,才能“走出去”。2006 年中国 作协启动了“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对外译介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文学走 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 ⑦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不是即兴的展示,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奢望一两次论坛和书展 就能够万事大吉。它需要我们更自觉,更有耐心和耐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可持续 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化需要相互凝视,相互对话。在促进国际文化平等交流方面,我们要做 的事情还很多。 (选自《语文报》, 2010.7-8,有删改) 1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文化需要相互凝视”这一观点的?(3 分) 14.第③段中的事实论据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4 分) 15.为什么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会处于弱势?请分条概括。(4 分) 16.结合文艺,分别说出“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一句中“兑”、“酿”的含义。 (4 分) 17.在促进国际文化平等交流方面,文学承担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请结合文本,说说我们在 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3 分) 13.(3 分) ①一味的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们的观点。 ②文化相互凝视可以使双方找到并感受人类共通的良知、道德和美。 ③在文化的相互凝视中,中国人应有自己健康的文化自信。(每点 1 分) 14.(4 分) 第③段中的事实论据是为了论证“一味的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 们的观点”这一观点。(2 分)面对西方学者的偏见,铁凝没有一味迎合,儿时鲜明地陈述 了自己的观点,坦诚交流,这样不但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而且消除了偏见,赢得了对 方的尊重。这一论据使论证有力,增强了说服力(2 分)。(作用 2 分,分析 2 分)
第7页 15.(4分)①西方对我们的文化了解的少(我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远比对方对我们的了 解要多得多) ②历史原因,近代中国文化落后,西方文化蓬勃发展(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西方文艺复兴 以来欧洲文明迅速勃兴形成的优越感) ③技术原因,汉语难以掌握,世界上精通汉语的学者太少,造成了交流的障碍。 ④文化的差异。(每点1分) 16.(4分)“兑”在文中指部分中国作家创作态度花哨,用迎合某些人喜欢的心态去创作, 不能潜入到时代的深部,作品质量不高。(2分)“酿”在文中指中国作家潜心创作,踏实 地潜入到时代的深部,创作出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品。(2分) 17.(3分)举办中外文学论坛;启动译介、出版工程;举办书展。(每点1分) 盐城卷 眼界与读书 (1)眼界之于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2)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归宿、方式方法以及兴趣效果。周总理读书时,提出“为中华 之崛起而读书”。周总理的眼界为其发愤读书作了注脚。既立志于“中华崛起”,就必须好读 书,读好书,时时检点自己,提醒自己,因为“中华之崛起”所呼唤的读书人,不仅要有报 国之志,更要有报国之才。冯有兰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作为一个学问家,做学术研究 是要做全民族的智囊。这一点,对读书人很有启发。虽然读书人并非一定是学问家,但读书 的眼界却力求要高,这样至少就不至于把读书当作可有可无的休闲娱乐或者陷入无聊的泥 (3)眼界也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自古至今,读什么书、怎么读,以 及怎么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形成适合每个人自己的读书方式。可以肯定 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去读那些更富价值的书籍。二个拥有高远眼界的读书 人,能够牢记使命,超越功利樊篱。他们将读书视为-件高雅而神圣之事,并从广泛的阅读 之中、从对历史的理解之中,获得一种对自己时代使命的高度自信并笃行之 (4)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这既关乎读书兴趣,亦关乎读书效果。在有 些人看来,终日埋头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是一些不近人情、枯燥乏味的“怪人”。事实上, 对生活和事业的热爱,使不少科学家逐步成为自然美的追求者与发现者。达尔文“常常几小 时地阅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和“拜伦、华尔特·司各特的诗篇”诺贝尔读过许多名人大 家的文学作品;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都非常喜爱古典文学。也许对自然科学家来说, 了解文、史、哲方面的知识,会有助他们的逻辑思维变得更开阔,流转自如。同理,文学艺 术方面的专家如能多读一点自然科学知识,在创作作品与表达自我的时候,往往也能够更加 深刻
第7页 15.(4 分)①西方对我们的文化了解的少(我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远比对方对我们的了 解要多得多) ②历史原因,近代中国文化落后,西方文化蓬勃发展(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西方文艺复兴 以来欧洲文明迅速勃兴形成的优越感) ③技术原因,汉语难以掌握,世界上精通汉语的学者太少,造成了交流的障碍。 ④文化的差异。(每点 1 分) 16.(4 分)“兑”在文中指部分中国作家创作态度花哨,用迎合某些人喜欢的心态去创作, 不能潜入到时代的深部,作品质量不高。(2 分)“酿”在文中指中国作家潜心创作,踏实 地潜入到时代的深部,创作出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品。(2 分) 17.(3 分)举办中外文学论坛;启动译介、出版工程;举办书展。(每点 1 分) 盐城卷 眼界与读书 赵 畅 ⑴眼界之于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⑵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归宿、方式方法以及兴趣效果。周总理读书时,提出“为中华 之崛起而读书”。周总理的眼界为其发愤读书作了注脚。既立志于“中华崛起”,就必须好读 书,读好书,时时检点自己,提醒自己,因为“中华之崛起”所呼唤的读书人,不仅要有报 国之志,更要有报国之才。冯有兰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作为一个学问家,做学术研究 是要做全民族的智囊。这一点,对读书人很有启发。虽然读书人并非一定是学问家,但读书 的眼界却力求要高,这样至少就不至于把读书当作可有可无的休闲娱乐或者陷入无聊的泥 潭。 ⑶眼界也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自古至今,读什么书、怎么读,以 及怎么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形成适合每个人自己的读书方式。可以肯定, 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去读那些更富价值的书籍。一个拥有高远眼界的读书 人,能够牢记使命,超越功利樊篱。他们将读书视为一件高雅而神圣之事,并从广泛的阅读 之中、从对历史的理解之中,获得一种对自己时代使命的高度自信并笃行之。 ⑷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这既关乎读书兴趣,亦关乎读书效果。在有 些人看来,终日埋头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是一些不近人情、枯燥乏味的“怪人”。事实上, 对生活和事业的热爱,使不少科学家逐步成为自然美的追求者与发现者。达尔文“常常几小 时地阅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和“拜伦、华尔特·司各特的诗篇”;诺贝尔读过许多名人大 家的文学作品;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都非常喜爱古典文学。也许对自然科学家来说, 了解文、史、哲方面的知识,会有助他们的逻辑思维变得更开阔,流转自如。同理,文学艺 术方面的专家如能多读一点自然科学知识,在创作作品与表达自我的时候,往往也能够更加 深刻
第8页 (5)读书不打开眼界,不联系思想实际、工作实际、社会实际,不从书籍中思考点什么 采取点什么、解决点什么,那么我们读书做什么? (6)我以为,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 (选自2011年3月2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4.阅读全文,说说作对知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 15.第(2)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16.第(④4)段提出了什么见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4分) 17.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4分) 14.高远的眼界对于读书至关重要。或:眼界之于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15.举例论证(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具体论证了“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和 归宿”这一观点。 16.见解:“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这既关乎读书兴趣,亦关乎读书效果。” 该段从另一个角度补充论证读书的宽度对于读书的眼界的影响,强调怎样获得高远的眼界, 使论证更加辩证严密。 17.要点:我们不要一味地为功利而读书,要明确自己为什么读书,树立远大的读书理想, 担当起自己那份应尽的责任。(联系实际略)
第8页 ⑸读书不打开眼界,不联系思想实际、工作实际、社会实际,不从书籍中思考点什么、 采取点什么、解决点什么,那么我们读书做什么? ⑹我以为,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 (选自 2011 年 3 月 29 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4.阅读全文,说说作对知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 分) ▲ 15.第⑵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 分) ▲ 16.第⑷段提出了什么见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4 分) ▲ 17.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4 分) ▲ 14.高远的眼界对于读书至关重要。或:眼界之于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15.举例论证(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具体论证了“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和 归宿”这一观点。 16.见解:“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这既关乎读书兴趣,亦关乎读书效果。” 该段从另一个角度补充论证读书的宽度对于读书的眼界的影响,强调怎样获得高远的眼界, 使论证更加辩证严密。 17.要点:我们不要一味地为功利而读书,要明确自己为什么读书,树立远大的读书理想, 担当起自己那份应尽的责任。(联系实际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