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重点交叉学科招生简介 全量子科学与技术 全量子科学与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主要研究原子核与电子同时量子化所 产生的全量子化效应及其对材料物性的影响,旨在突破传统量子材料硏究的局限 性,为材料物性调控加入新的自由度。全量子科学与技术是一门全新的交叉学科 领域,它融合了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材料、纳米、量子信息等多个学科和 技术,涵盖了材料科学研究、微电子工业、信息产业、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等多 个应用领域。北京大学全量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依托北京怀柔科学城重大科学技 术交叉平台“轻元素量子材料交叉平台”,该平台是由北京大学科学家领衔和北京 市政府共建的世界上首个国际化、规模最大、设施最齐全的轻元素量子材料综合 研究中心,主要运用“全量子化”的核心思想,探索基于全量子化效应的轻元素 量子材料,实现对全量子化效应的探测和调控,将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能源、信息 和材料这三大当代科技支柱的原有理论框架与研发模式,催生出变革性的材料和 技术,服务于未来量子信息等产业。并在此基础上交叉融合相关学科,同时培养 一批国际顶尖的青年科学和技术人才,实现我国在量子材料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全 面领跑。截至2019年,全量子化科学与技术这一交叉学科已经形成了涵盖北京 大学和多个兄弟院校20余位业内顶尖的高水平、国际化教师团队 全量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旨在培养一批精通多种学科、跨领域、高水平的量子 科技人才。欢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物医学、材料科学、微电子学、固体 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等专业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申请。 注:申请“全量子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同学,在网上报名时报考 专业请选择“凝聚态物理”,纸质版申请表上标注报考单位为“全量子科学与技 术
2020 年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重点交叉学科招生简介 一、 全量子科学与技术 全量子科学与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主要研究原子核与电子同时量子化所 产生的全量子化效应及其对材料物性的影响,旨在突破传统量子材料研究的局限 性,为材料物性调控加入新的自由度。全量子科学与技术是一门全新的交叉学科 领域,它融合了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材料、纳米、量子信息等多个学科和 技术,涵盖了材料科学研究、微电子工业、信息产业、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等多 个应用领域。北京大学全量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依托北京怀柔科学城重大科学技 术交叉平台“轻元素量子材料交叉平台”,该平台是由北京大学科学家领衔和北京 市政府共建的世界上首个国际化、规模最大、设施最齐全的轻元素量子材料综合 研究中心,主要运用“全量子化”的核心思想,探索基于全量子化效应的轻元素 量子材料,实现对全量子化效应的探测和调控,将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能源、信息 和材料这三大当代科技支柱的原有理论框架与研发模式,催生出变革性的材料和 技术,服务于未来量子信息等产业。并在此基础上交叉融合相关学科,同时培养 一批国际顶尖的青年科学和技术人才,实现我国在量子材料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全 面领跑。截至 2019 年,全量子化科学与技术这一交叉学科已经形成了涵盖北京 大学和多个兄弟院校 20 余位业内顶尖的高水平、国际化教师团队。 全量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旨在培养一批精通多种学科、跨领域、高水平的量子 科技人才。欢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物医学、材料科学、微电子学、固体 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等专业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申请。 注:申请“全量子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同学,在网上报名时报考 专业请选择“凝聚态物理”,纸质版申请表上标注报考单位为“全量子科学与技 术
附:主要师资简介 王恩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 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盟( IUPAP)执行副主席、美国物理学会(APS)董事、中 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的研究领域为原子尺度上轻元素 材料探索及其全量子化效应问题,其相关创新性工作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 注和高度评价。发表科研论文350余篇,涵盖 Nature系列、 Science系列、 Physical Review系列等。他引次数>15000次(其中有38篇论文每篇单篇他引次数>100 另有2篇论文每篇单篇他引次数>1000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100 余次,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两次;亚洲计算材 料科学成就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北京市科技一等奖两次;第三世界科学院 物理奖;德国洪堡研究奖;周培源物理奖;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国际先进材 料终身成就奖。 江颖: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轻元素量子材料交叉平台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 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和物理 化学研究,具体方向为:表面科学、扫描探针显微学、单分子物理化学、二维材 料、原子尺度上的物性及非平衡超快动力学过程。自主研发了一套新型扫描探针 显微成像和谱学技术,刷新了扫描探针显微镜分辨率的世界纪录,实现了氢原子 的直接成像和定位,在单量子态的极限探测和操控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 进展。多次以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文章,其中包括《科学》2篇 《自然》3篇、《自然》子刊8篇,多篇文章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引起了国际学 术界的强烈反响,被众多研究组验证和跟进。部分成果曾两度入选“中国十大科 技进展新闻”和“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受邀在美国物理学会年会、美国化学学会 年会等国际会议上作邀请报告70余次。担任 Chemical Physics、 Advanced Quantum Technologies、 Chin. Phys.B、《科学通报》、《物理学报》、《化学学报》等 杂志的编委,美国物理联合会中国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第 五届常务理事。曾获英国皇家物理学会IOP- JPhys Emerging Leaders、陈嘉庚青 年科学奖、中国青年科技奖 个人主页:htp/ icqm. pku. edu.cn/ ydw/jzyg/236934htm
附:主要师资简介 王恩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 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盟(IUPAP)执行副主席、美国物理学会(APS)董事、中 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的研究领域为原子尺度上轻元素 材料探索及其全量子化效应问题,其相关创新性工作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 注和高度评价。发表科研论文 350 余篇,涵盖 Nature 系列、Science 系列、Physical Review 系列等。他引次数>15000 次(其中有 38 篇论文每篇单篇他引次数>100, 另有 2 篇论文每篇单篇他引次数>1000 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 100 余次,获国家发明专利 20 余项。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两次;亚洲计算材 料科学成就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北京市科技一等奖两次;第三世界科学院 物理奖;德国洪堡研究奖;周培源物理奖;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国际先进材 料终身成就奖。 江颖: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轻元素量子材料交叉平台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 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和物理 化学研究,具体方向为:表面科学、扫描探针显微学、单分子物理化学、二维材 料、原子尺度上的物性及非平衡超快动力学过程。自主研发了一套新型扫描探针 显微成像和谱学技术,刷新了扫描探针显微镜分辨率的世界纪录,实现了氢原子 的直接成像和定位,在单量子态的极限探测和操控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 进展。多次以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文章,其中包括《科学》2 篇、 《自然》3 篇、《自然》子刊 8 篇,多篇文章入选 ESI 高被引论文,引起了国际学 术界的强烈反响,被众多研究组验证和跟进。部分成果曾两度入选“中国十大科 技进展新闻”和“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受邀在美国物理学会年会、美国化学学会 年会等国际会议上作邀请报告 70 余次。担任 Chemical Physics、Advanced Quantum Technologies、Chin. Phys. B、《科学通报》、《物理学报》、《化学学报》等 杂志的编委,美国物理联合会中国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第 五届常务理事。曾获英国皇家物理学会 IOP-JPhys Emerging Leaders、陈嘉庚青 年科学奖、中国青年科技奖。 个人主页:http://icqm.pku.edu.cn/rydw/jzyg/236934.htm
李新征: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新体制长聘副教授,从事凝聚态物理中一些计算方法 的发展与应用研究。1996-2008年,在武汉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夏 建白院士研究组、德国马普学会 fritz- Haber研究所 Matthias Scheffler教授研究 组完成本科、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习。2008年进入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Angelos Michaelides教授研究组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进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2014 年获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7年完成北京大学预聘制考核、 同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项目、2018年获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 现任J.Phys.: Condens. Matter杂志、 Chemical Physics杂志、北京大学出版社中 外物理学精品书系编委。目前在包含 Science、 Nature、 Nature Physics、 Nature Materials、 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Phys.Rev.Le的杂志上发表论 文40余篇,他引120余次。希望候选学生对固体物理、量子力学、统计物理有 比较好的理解,同时,编程技能非常重要。 刘开辉:研究员、课题组长、博士生导师、国家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国家基 金委“优秀青年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负责人。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 学物理学系(2004);博士毕业于中科院物理所(2009,导师:王恩哥院士);2009- 2014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导师:王枫教授、 沈元壤院士);2014年到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物理硏究所工作 (俞大鹏院士团队)。主要从事界面调控二维材料生长动力学和物性研究,在 维单晶材料超快生长设计、米级单晶薄膜材料制造方法、先进纳米光谱学表征技 术研究方向取得了系列进展。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通讯/第一作者50余篇包 括 Nature系列(正刊1篇,子刊11篇)、PNAS(2篇)、JACS(3篇)、 Advanced Materials(7篇); Google citation:>3800, H index:36:申请专利32项,授权10 项。目前担任 Science bulletin副主编, Nanotechnology、低温物理学报编委,全 国材料新技术发展研究会理事。曾获中国十大科技新锐人物(2016)、北京市优 秀人才青年拔尖个人(2017)、纳米之星”创新创业大赛团队第一名(2017)等奖 项。招生方向:物理、材料、声学、光学、光电技术、物理化学 个人主页:http://www.phy.pku.edu.cn/-khliu/chshome.html
李新征: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新体制长聘副教授,从事凝聚态物理中一些计算方法 的发展与应用研究。1996-2008 年,在武汉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夏 建白院士研究组、德国马普学会 Fritz-Haber 研究所 Matthias Scheffler 教授研究 组完成本科、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习。2008 年进入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Angelos Michaelides 教授研究组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 年进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2014 年获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7 年完成北京大学预聘制考核、 同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项目、2018 年获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 现任 J. Phys.: Condens. Matter 杂志、Chemical Physics 杂志、北京大学出版社中 外物理学精品书系编委。目前在包含 Science、Nature、Nature Physics、Nature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Phys. Rev. Lett.在内的杂志上发表论 文 40 余篇,他引 1200 余次。希望候选学生对固体物理、量子力学、统计物理有 比较好的理解,同时,编程技能非常重要。 刘开辉:研究员、课题组长、博士生导师、国家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国家基 金委“优秀青年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负责人。 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 学物理学系(2004);博士毕业于中科院物理所(2009,导师:王恩哥院士);2009- 2014 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导师:王枫教授、 沈元壤院士);2014 年到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物理研究所工作 (俞大鹏院士团队)。主要从事界面调控二维材料生长动力学和物性研究,在二 维单晶材料超快生长设计、米级单晶薄膜材料制造方法、先进纳米光谱学表征技 术研究方向取得了系列进展。发表科研论文 100 余篇,通讯/第一作者 50 余篇包 括 Nature 系列 (正刊 1 篇,子刊 11 篇)、PNAS (2 篇)、JACS (3 篇)、Advanced Materials (7 篇);Google citation:>3800,H index:36;申请专利 32 项,授权 10 项。目前担任 Science Bulletin 副主编,Nanotechnology、低温物理学报编委,全 国材料新技术发展研究会理事。曾获中国十大科技新锐人物(2016)、北京市优 秀人才青年拔尖个人(2017)、纳米之星”创新创业大赛团队第一名(2017)等奖 项。招生方向:物理、材料、声学、光学、光电技术、物理化学。 个人主页:http://www.phy.pku.edu.cn/~khliu/chs_home.html
二、极端光学应用物理前沿 激光是20世纪人类伟大发明。目前,高功率激光能量可达兆焦(MJ),振荡 周期小于飞秒(fs),峰值功率可超10拍瓦(PW),其与物质相互作用既能制造 时空可控的强电磁场和高温髙密度环境,又能同时产生电子、质子、深紫外脉冲、 宽谱Ⅹ-射线、伽玛光子等多时间尺度、跨能量标度的高品质次级束流。利用超强 激光驱动的次级束流可对复杂物质系统动态物理过程进行定量、多参数综合研究, 揭示不同时间尺度、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物质结构、特性和动力学规律,并利用这 些规律,创造新的物质状态和新特性材料,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同时,超强激光 驱动的粒子加速器还可以使中小型应用加速器的尺寸缩小到“台面大小”,大大 减少所需要的空间、运行和维护成本。这样的关键仪器设备可以安装在各种小型 实验室和医院现场,在癌症治疗、质子成像、质子超声、离子诊断、空间物理等 方面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极端光学应用物理前沿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 知识,较强的跨学科研究能力,从事利用超强超短激光在新型医用粒子加速器 聚变能源、材料科学、生命科学、髙能量密度物理、激光核物理和超快物理等领 域的应用研究的高层次人才。欢迎物理、光学、凝聚态物理、等离子体物理、材 料学、加速器物理、核技术、核物理等学科专业的考生申请或报考。 注:申请“极端光学应用物理前沿”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同学,在网上报名时报考 专业请选择“核技术及应用”,纸质版申请表上标注报考单位为“极端光学应用 物理前沿
二、极端光学应用物理前沿 激光是 20 世纪人类伟大发明。目前,高功率激光能量可达兆焦(MJ),振荡 周期小于飞秒(fs),峰值功率可超 10 拍瓦(PW),其与物质相互作用既能制造 时空可控的强电磁场和高温高密度环境,又能同时产生电子、质子、深紫外脉冲、 宽谱 X-射线、伽玛光子等多时间尺度、跨能量标度的高品质次级束流。利用超强 激光驱动的次级束流可对复杂物质系统动态物理过程进行定量、多参数综合研究, 揭示不同时间尺度、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物质结构、特性和动力学规律,并利用这 些规律,创造新的物质状态和新特性材料,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同时,超强激光 驱动的粒子加速器还可以使中小型应用加速器的尺寸缩小到“台面大小”,大大 减少所需要的空间、运行和维护成本。这样的关键仪器设备可以安装在各种小型 实验室和医院现场,在癌症治疗、质子成像、质子超声、离子诊断、空间物理等 方面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极端光学应用物理前沿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 知识,较强的跨学科研究能力,从事利用超强超短激光在新型医用粒子加速器、 聚变能源、材料科学、生命科学、高能量密度物理、激光核物理和超快物理等领 域的应用研究的高层次人才。欢迎物理、光学、凝聚态物理、等离子体物理、材 料学、加速器物理、核技术、核物理等学科专业的考生申请或报考。 注:申请“极端光学应用物理前沿”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同学,在网上报名时报考 专业请选择“核技术及应用”,纸质版申请表上标注报考单位为“极端光学应用 物理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