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15 这种变异可能破坏了叶绿体与细胞核、线粒体之间園有的平衡,从而导致CMS形成 李继耕也得到同样的结论,他还对叶绿体蛋白,叶绿体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不育 系和保持系之间存在差异,它认为CMS与叶绿体DNM,叶绿体蛋白以及叶绿体超微结 构之间存在某些联系是肯定的。叶绿体DNA的突变引起它所编码的一系列特性的变化, 使雄性不育有性受到影响也是可能的88昀刘祚昌对小麦CMS系及其保持系的 RUBP羧化酶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在等电聚焦电泳图上,该酶由核基因控制的小亚基在 两系间不表现差异,而由叶绿体基因组控制的大亚基则有差异,而且发现CMS系的 RUBP羧化酶活性高于相应的保持系,说明RUBP羧化酶与CMS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 关系。李家洋(196)研究认为CS与保持系的叶绿体类囊体膜多肽有显著差异,在 双向电泳图中,两系在3d附近脉斑的大小、数量和分布均不同,从而暗示叶绿体类 囊体膜多肽的组成与CMS之间可能有某种联系网 前,mDNA与S的关系似乎更靠近一些,而qDNA与CMS的关系结论不 这与叶绿体具有相对保守性是分不开的。CMS不育的分子机理在植物中的研究较 为广泛深入,而在小麦中的研究较少,对小麦雄性不育机理的深入研究,将很有助于小 麦杂种优势利用中最佳不育途径的创建。 §3小麦雄性不育系的创制 §3创制小麦雄性不育系的方法 创制不育系的方法很多,一般可分为原始不育系的创制和优良不育系的转育。 §311回交转育法 回交转育是创制不育系最常用的方法,多以某一不育类型不育系为母本,常規品种 或高代品系为轮回亲本,进行直接回交转育,小麦、水稻等作物不育系转育都采用这一方 法。其具体做法是,针对某一已选育的不育系在某一方面所带有的缺陷,釆用经测交筛 选证明与该不育系含有相同核内育性基因的某优良品种为轮叵亲本,连续进行核置换回 交,以育成新的不育系如图1l-1所示 不育系 甲品种 ♀ S(msms) x nmsms 回交7-8代 msms N(msms) 甲品种不育系 品种保持系 图Ⅰ-1直接回交法转育不育系的遗传模式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这种变异可能破坏了叶绿体与细胞核、线粒体之间固有的平衡,从而导致CMS形成。 李继耕也得到同样的结论,他还对叶绿体蛋白,叶绿体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不育 系和保持系之间存在差异,它认为CMS与叶绿体DNA.叶绿体蛋白以及叶绿体超微结 构之间存在某些联系是肯定的。叶绿体DNA的突变引起它所编码的一系列特性的变化, 使雄性不育性受到影响也是可能的181,胳.,1253。刘作昌[401对小麦CMS系及其保持系的 RUBP狡化酶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在等电聚焦电泳图上,该酶由核基因控制的小亚基在 两系间不表现差异,而由叶绿体基因组控制的大亚基则有差异,而且发现 CMS系的 RUBP梭化酶活性高于相应的保持系,说明RUBP狡化酶与CMS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 关系。李家洋 (1986)研究认为CMS与保持系的叶绿体类囊体膜多肤有显著差异,在 双向电泳图中,两系在33kd附近,肤斑的大小、数量和分布均不同,从而暗示叶绿体类 囊体膜多肤的组成与CMS之间可能有某种联系[421 目前,mtDNA与CMS的关系似乎更靠近一些,而cpDNA与CMS的关系结论不 一,这与叶绿体具有相对保守性是分不开的。CMs不育的分子机理在植物中的研究较 为广泛深入,而在小麦中的研究较少,对小麦雄性不育机理的深入研究,将很有助于小 麦杂种优势利用中最佳不育途径的创建。 互3 小麦雄性不育系的创制 ' 3.1 创制小麦雄性不育系的方法 创制不育系的方法很多,一般可分为原始不育系的创制和优良不育系的转育。 ' 3.1.1 回交转育法 回交转育是创制不育系最常用的方法,多以某一不育类型不育系为母本,常规品种 或高代品系为轮回亲本,进行直接回交转育,小麦、水稻等作物不育系转育都采用这一方 法。其具体做法是,针对某一已选育的不育系在某一方面所带有的缺陷,采用经测交筛 选证明与该不育系含有相同核内育性基因的某优良品种为轮回亲本,连续进行核置换回 交,以育成新的不育系,如图T一1所示。 不育系 甲品种 R- S(msms) x N(msms) S 4 s伽sms) x 落回交 N伽 sms) 7-8代 I Nmsms) 甲品种不育系 N(msms) 甲品种保持系 图I一1 直接回交法转育不育系的遗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