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高考复习之阅读 专题1鉴货古代诗歌中的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例1(2006年全国高考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竹石牧牛并引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 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 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答 【解析】(1)参考答案: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和 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 的感想。(分几个层次其实就是分段,既为一首题画诗,当然就是首两联描写画作的内容 后两联抒发自己的感受。但是诗歌鉴赏题答题要注意一个原则:那就是回答任何问题都要联 系诗文内容,譬如回答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还要根据上下文回答作者为什么会 有这种感情:回答诗句所用修辞手法时,要尽量分析各个意象在这种修辞中所扮演的角色和 这种修辞的好处。联系诗文作答是鉴赏分析的必然步骤。因此,回答此题时,画作内容 要答出具体内容就是石、竹、牧童、老牛) (2)参考答案: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 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恋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 牛角砺石还是牛斗竹残,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首先,第一联“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 绿”使用了白描笔触,写出了自然生机:此外,答题要注意诗歌小引中“戏咏”的“戏”字 也就是作者以一种调侃轻松的心态描摹这幅画。所以,竹石牧牛就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写照。从一个“戏”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也没有必要厚竹薄石,它们都是自然 景观中的组成部分,都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因素。此外,根据考生对中国 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可知,其实竹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一种高洁的品行,可以寄托作者的内 心追求,考生也可从此点发挥。) 强化训练 基础训练 1读下面的一首作品,按要求回答。 昭君怨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事物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答
2007 高考复习之阅读 专题1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例 1 (2006 年全国高考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题竹石牧牛 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 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 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 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 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参考答案: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和 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 的感想。(分几个层次其实就是分段,既为一首题画诗,当然就是首两联描写画作的内容, 后两联抒发自己的感受。但是诗歌鉴赏题答题要注意一个原则:那就是回答任何问题都要联 系诗文内容,譬如回答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还要根据上下文回答作者为什么会 有这种感情;回答诗句所用修辞手法时,要尽量分析各个意象在这种修辞中所扮演的角色和 这种修辞的好处。联系诗文作答是鉴赏分析的必然步骤。因此,回答此题时,画作内容一定 要答出具体内容就是石、竹、牧童、老牛) (2)参考答案: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 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恋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 牛角砺石还是牛斗竹残,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首先,第一联“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 绿”使用了白描笔触,写出了自然生机;此外,答题要注意诗歌小引中“戏咏”的“戏”字, 也就是作者以一种调侃轻松的心态描摹这幅画。所以,竹石牧牛就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写照。从一个“戏”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也没有必要厚竹薄石,它们都是自然 景观中的组成部分,都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因素。此外,根据考生对中国 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可知,其实竹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一种高洁的品行,可以寄托作者的内 心追求,考生也可从此点发挥。) 强 化 训 练 一、基础训练 1.读下面的一首作品,按要求回答。 昭君怨 郑 域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事物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下阕,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 答 2读下面的一首作品,按要求回答。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答 3读下面的一首词,按要求回答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1)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之后所作。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 凉无限的吟唱。你读了有什么感想?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 答 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待储光羲不至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好像。了自:已经明了 空复情:自作多情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答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 5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 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 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答 提高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房春事(其二) 岑参
(2)这首词下阕,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下面的一首作品,按要求回答。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下面的一首词,按要求回答。 望江南 李 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1)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之后所作。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 凉无限的吟唱。你读了有什么感想?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待储光羲不至 王 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好像。了自:已经明了。 空复情:自作多情。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 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 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提高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房春事(其二) 岑 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1)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 (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蜀中九日登高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注]那:奈何,为什么 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读之,初似常语,久 而自知其妙。”你认为这两句妙不妙?为什么? 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两首诗的作者对柳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答 (2)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各抓住了 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了什么。 答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李凝是一个隐士 (1)“僧敲月下门”与“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 特点? 答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1)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蜀中九日登高 王 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注]那:奈何,为什么。 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读之,初似常语,久 而自知其妙。”你认为这两句妙不妙?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 柳 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两首诗的作者对柳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各抓住了 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李凝幽居 贾 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李凝是一个隐士。 (1)“僧敲月下门”与“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 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 具体分析 答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 以简要分析。 答 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昌阻风 方泽 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 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 (1)诗人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2)前后两层意思是否相悖?这样写妙在何处? 答 三、挑战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少年游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1)诗题为“早行”,诗人是如何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 答 (2)诗人写“啼鸟两三声”,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答 (3)词的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喜见外弟①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②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③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注]①外弟:表弟。②十年离乱:指安史之乱。 ③称名:互道姓名 (1)第二联的诗眼是那一个字?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2)简述尾联写景在表达上的作用 答 3阅读李白的《长相思》,完成后面题目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 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 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昌阻风 方泽 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 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 (1)诗人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后两层意思是否相悖?这样写妙在何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挑战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少年游 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1)诗题为“早行”,诗人是如何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写“啼鸟两三声”,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词的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喜见外弟 ①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 ②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 ③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注]①外弟:表弟。②十年离乱:指安史之乱。 ③称名:互道姓名。 (1)第二联的诗眼是那一个字?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尾联写景在表达上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李白的《长相思》,完成后面题目
长相思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箪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 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绿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 难。长相思,摧心肝。 (1)“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箪色寒。”从哪几个角度写出时令已是深秋?诗人描绘 深秋景象的目的是什么? 答 (2)用简明的语言,评点“孤灯不明思欲绝”一句“孤”字的艺术效果 答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1)后人认为该词描绘了一个女子在春天所生发的“淡淡哀愁”,亦体现作者秦观心中的 淡淡的愁”。请你说说“淡淡的愁”的“淡淡”二字在词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请结合具 体词句作答 答 2)“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个比喻句,今人沈祖棼在《宋词赏析》中将其称为“奇 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旅馆寒灯独不眠”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 (2)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认为第三句“故乡今夜思千里”“愈有意味”。为什么说“愈 有意味”?试作简要评析 (3)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并回答作者“独不眠”和“转凄然”的原因 答 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寄人 张泌 别梦依依到谢家①,小廊回合曲栏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注]①谢家:代指女子的家
长相思 李 白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箪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 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绿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 难。长相思,摧心肝。 (1)“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箪色寒。”从哪几个角度写出时令已是深秋?诗人描绘 深秋景象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简明的语言,评点“孤灯不明思欲绝”一句“孤”字的艺术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秦 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1)后人认为该词描绘了一个女子在春天所生发的“淡淡哀愁”,亦体现作者秦观心中的 “淡淡的愁”。请你说说“淡淡的愁”的“淡淡”二字在词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请结合具 体词句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个比喻句,今人沈祖棼在《宋词赏析》中将其称为“奇 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除夜作 高 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旅馆寒灯独不眠”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认为第三句“故乡今夜思千里”“愈有意味”。为什么说“愈 有意味”?试作简要评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并回答作者“独不眠”和“转凄然”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台 城 韦 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寄 人 张 泌 别梦依依到谢家 ①,小廊回合曲栏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注]①谢家:代指女子的家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两首诗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答 (2)上面两首诗的后半篇在艺术手法上同中有异,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 【强化训练答案】 、基础训练 l.(1)梅。第一二两句写梅花开在冬春之际,花色如雪,香气高雅不同一般,花枝旁逸, 花栽种在农家院内。 (2)用对比的手法。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高洁品格。 2(1)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用“铺”准确、形象 运用“铺”字,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2)“可怜”意为可爱。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般的露珠,深蓝的天 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般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3.从表面看,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 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 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 答案应包括三个方面:(1)读出了什么?(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表达对往昔繁华 的眷恋、怀念、思念,极尽故国的繁华热闹)。(2)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反衬或虚实结合)。(3) 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 4(1)①天色己晚。②下起细雨。(①扣“晚钟鸣上苑”或诗中“朝”“晚”二字分析作答。 ②扣“疏雨过春城”分析作答。) (2①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可紧扣诗题中“待”字或 体味全篇诗情回答)②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 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 错了。 5答案:“卧”字确实使用最妙,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 儿,和盘托岀,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如不冋意此种说法,但能 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 提高训练 1.(1)三四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2)这首诗抒发了物 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 2很妙。因为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 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 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3(1)喜悦、赞赏:贬斥、嘲讽。(2)前者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 带:后者由柳枝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 4(1)以动衬静。(2)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 5(1)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 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2)答: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 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 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两首诗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上面两首诗的后半篇在艺术手法上同中有异,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强化训练答案】 一、基础训练 1.(1)梅。第一二两句写梅花开在冬春之际,花色如雪,香气高雅不同一般,花枝旁逸, 花栽种在农家院内。 (2)用对比的手法。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高洁品格。 2.(1)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用“铺”准确、形象。 运用“铺”字,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2)“可怜”意为可爱。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般的露珠,深蓝的天 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般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3.从表面看,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 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 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 答案应包括三个方面:(1)读出了什么?(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表达对往昔繁华 的眷恋、怀念、思念,极尽故国的繁华热闹)。(2)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反衬或虚实结合)。(3) 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 4.(1)①天色已晚。②下起细雨。(①扣“晚钟鸣上苑”或诗中“朝”“晚”二字分析作答。 ②扣“疏雨过春城”分析作答。) (2)①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可紧扣诗题中“待”字或 体味全篇诗情回答)②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 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 错了。 5.答案:“卧”字确实使用最妙,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 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如不同意此种说法,但能 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 二、提高训练 1.(1)三四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2)这首诗抒发了物 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 2.很妙。因为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 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 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3.(1)喜悦、赞赏;贬斥、嘲讽。(2)前者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 带;后者由柳枝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 4.(1)以动衬静。(2)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 5.(1)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 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2)答: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 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 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6(1)①情景交融或正话反说,以乐写哀,欲抑先扬。②表达了诗人满腹的乡思和愁绪 (2)并不相悖,而使诗更显构思精巧,以闲适写哀愁,含蓄委婉或从侧面表达了诗人浓浓思 乡之情。 、挑战训练 l、(1)描写特征性的景物表现“早”:朝霞已散,晓月犹明,残星未落,寒霜犹重 (2)清幽静谧(清静),以动衬静。 (3)诗人的心境是轻松愉悦。有直接表现:尽管霜重天冷,但诗人心情轻松,便觉马行 轻快。间接表现:以景写情,心情愉悦,便觉青山流水皆有情,赏心悦目 2(1)答:第二联的诗眼为“惊”。一个“惊”写出了离乱十年之后兄弟相见不相识的吃 惊情态。形象地写出了安史之乱后,兄弟重逢,由“惊”而喜的动人场面 (2)答:诗人寓情于景,把兄弟久别重逢又相别的的惋惜惆怅之情(1分)寓于“秋山几重” 之中。 3(1)从听觉、视觉的角度写出了时令已是深秋,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凉和思念之苦。(2) 一个“孤”字,明写一盏昏暗的灯,蕴涵着诗人内心的孤苦与无奈,“孤灯不明”引人“思 欲绝”,“思欲绝”的人儿眼中总是不明的“孤灯”。 4(1)词人使用或选取了“轻寒”“晓阴”“淡烟”“丝雨”“如梦的飞花”等词语或意象, 通过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体现了“淡淡”二字。 (2)它的奇,可以分两层说。第一,“飞花”和“梦”本来不相类似,无从类比。但词人 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美”这两个共同点,就将两样原来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一体, 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 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 去比喻难以捉摸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说梦似飞花,而说飞花似梦, 也同样很新奇。这个比喻用语奇绝,特别具有一种诗意美和画境美 5(1)渲染了清冷凄凉的氛围(1分)表达了作者孤寂的心情(1分) (2)作者匠心独运,通过写故乡亲人对自己的思念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因而显得“愈 有意味 (3)①客居他乡,思乡心切:②感慨时光易逝,岁月无情。 6(1)前一首表现的是怀古伤今之情,或历史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后一首表现的是别 后的相思 (2)同:这两首诗后半部分都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无知之物(前柳后月)人格化。异: 前诗写柳之“无情”,以物之无情来反衬人之有情:后诗写月之“多情”,以其多情映衬 (烘托)别离之苦。 专题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范例简析 例1(2006年全国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6.(1)①情景交融或正话反说,以乐写哀,欲抑先扬。②表达了诗人满腹的乡思和愁绪。 (2)并不相悖,而使诗更显构思精巧,以闲适写哀愁,含蓄委婉或从侧面表达了诗人浓浓思 乡之情。 三、挑战训练 1.(1)描写特征性的景物表现“早”:朝霞已散,晓月犹明,残星未落,寒霜犹重。 (2)清幽静谧(清静),以动衬静。 (3)诗人的心境是轻松愉悦。有直接表现:尽管霜重天冷,但诗人心情轻松,便觉马行 轻快。间接表现:以景写情,心情愉悦,便觉青山流水皆有情,赏心悦目。 2.(1)答:第二联的诗眼为“惊”。一个“惊”写出了离乱十年之后兄弟相见不相识的吃 惊情态。形象地写出了安史之乱后,兄弟重逢,由“惊”而喜的动人场面。 (2)答:诗人寓情于景,把兄弟久别重逢又相别的的惋惜惆怅之情(1 分)寓于“秋山几重” 之中。 3.(1)从听觉、视觉的角度写出了时令已是深秋,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凉和思念之苦。(2) 一个“孤”字,明写一盏昏暗的灯,蕴涵着诗人内心的孤苦与无奈,“孤灯不明”引人“思 欲绝”,“思欲绝”的人儿眼中总是不明的“孤灯”。 4.(1)词人使用或选取了“轻寒”“晓阴”“淡烟”“丝雨”“如梦的飞花”等词语或意象, 通过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体现了“淡淡”二字。 (2)它的奇,可以分两层说。第一,“飞花”和“梦”本来不相类似,无从类比。但词人 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美”这两个共同点,就将两样原来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一体, 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 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 去比喻难以捉摸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说梦似飞花,而说飞花似梦, 也同样很新奇。这个比喻用语奇绝,特别具有一种诗意美和画境美。 5.(1)渲染了清冷凄凉的氛围(1 分)表达了作者孤寂的心情(1 分)。 (2)作者匠心独运,通过写故乡亲人对自己的思念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因而显得“愈 有意味”。 (3)①客居他乡,思乡心切;②感慨时光易逝,岁月无情。 6.(1)前一首表现的是怀古伤今之情,或历史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后一首表现的是别 后的相思。 (2)同:这两首诗后半部分都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无知之物(前柳后月)人格化。 异: 前诗写柳之“无情”,以物之无情来反衬人之有情;后诗写月之“多情”,以其多情映衬 (烘托)别离之苦。 专题2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范例简析 例 1 (2006 年全国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 归 周 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解析】答案: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像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 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 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本诗用“夜归”统摄全篇。既然已“夜深”了,还要归家,那么思家怀乡之切自不必说 竹窗斜漏补衣灯”,这是游子(夜行人)快至家门时所见,夜已深了,家里还亮着“补衣灯”, 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扑面而来。答题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回答任何问题 都要联系诗歌内容,譬如回答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时,除了将这种思想感情的名 称答出之外,还要抓住诗中的意象或词语进行分析。 例2(2005年全国卷二,广西、黑龙江、吉林等地区用)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解析】答案:(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 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 “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 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 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的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 旦相似。这样一个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有意思。然而,诗人如今在邯郸的客店 里,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呀。“抱膝灯前影伴身”正是“举杯邀明 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 白诗语言风格,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了解得比较多。高中语文第五册在比较杜甫和白居易 诗歌风格异同中有“白诗明快浅显,立意巧妙”的内容:高中语文第五册第152页《唐诗简 介》中有“在艺术表现上,白居易主张要写得通俗易懂”的话。 强化训练 、基础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题目中“即兴”即“即景抒怀”之意,联系全诗看,诗人抒发了什么感情? 答
[注]筇:此代指竹杖。 “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解析】 答案: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像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 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 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本诗用“夜归”统摄全篇。既然已“夜深”了,还要归家,那么思家怀乡之切自不必说; “竹窗斜漏补衣灯”,这是游子(夜行人)快至家门时所见,夜已深了,家里还亮着“补衣灯”, 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扑面而来。答题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回答任何问题 都要联系诗歌内容,譬如回答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时,除了将这种思想感情的名 称答出之外,还要抓住诗中的意象或词语进行分析。 例 2 (2005 年全国卷二,广西、黑龙江、吉林等地区用)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 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解析】 答案:(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 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 “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 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 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的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 旦相似。这样一个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有意思。然而,诗人如今在邯郸的客店 里,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呀。“抱膝灯前影伴身”正是“举杯邀明 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 白诗语言风格,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了解得比较多。高中语文第五册在比较杜甫和白居易 诗歌风格异同中有“白诗明快浅显,立意巧妙”的内容;高中语文第五册第 152 页《唐诗简 介》中有“在艺术表现上,白居易主张要写得通俗易懂”的话。 强化训 练 一、基础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题目中“即兴”即“即景抒怀”之意,联系全诗看,诗人抒发了什么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古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闻风”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此说?为什么?请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咏风 王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诗人通过咏风,抒发了什么情感? 答 4.下面这首诗颈联和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望洞庭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答 5以下是作者在流寓夔州期间所写的一首诗。阅读全诗,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中所描绘 的意境及抒发的感情。 日暮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答 6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淮上鱼者 郑谷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浦上风。 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 [注]浦:河流入海处。 ①诗的第一句是一个特写镜头,描写的是什么情境? 答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古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闻风”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此说?为什么?请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咏 风 王 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诗人通过咏风,抒发了什么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这首诗颈联和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望洞庭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下是作者在流寓夔州期间所写的一首诗。阅读全诗,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中所描绘 的意境及抒发的感情。 日暮 杜 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淮上鱼者 郑 谷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浦上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 [注]浦:河流入海处。 ①诗的第一句是一个特写镜头,描写的是什么情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谈谈你对这首诗中描写渔家生活的认识。 答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前人评论“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精华之所在,你是否同意此观点?结合全诗加以分 析 答 二、提高训练 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么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樽前? 有人批评这首词的下片有“及时行乐的消极情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遣怀 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①掌中轻②。 十年一觉扬州梦③,贏得青楼薄名 [注]①楚腰纤细,典出《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②掌中轻, 典出《飞燕外传》,指汉成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③杜牧曾在扬州任幕僚,潦 倒江湖,游戏秦楼楚馆,以酒为伴。 本诗第三句“十年一觉扬州梦”,“十年”与“一觉”相对,给人“很久”与“极快”的 鲜明对比感,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溪行 李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古人论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一、二句中的“诗眼”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4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得胜乐 白朴 红日晚,残霞在,秋水共长天一色。寒雁儿呀呀的天外,怎生不捎个字来? 前人在评论这首元曲时曾说,此曲最大的特点是在于“熔铸点化”。你是怎样理解的?
②谈谈你对这首诗中描写渔家生活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乌江亭 杜 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前人评论“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精华之所在,你是否同意此观点?结合全诗加以分 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提高训练 1.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么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樽前? 有人批评这首词的下片有“及时行乐的消极情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遣怀 杜 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 ①掌中轻 ②。 十年一觉扬州梦 ③,赢得青楼薄名。 [注]①楚腰纤细,典出《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②掌中轻, 典出《飞燕外传》,指汉成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③杜牧曾在扬州任幕僚,潦 倒江湖,游戏秦楼楚馆,以酒为伴。 本诗第三句“十年一觉扬州梦”,“十年”与“一觉”相对,给人“很久”与“极快”的 鲜明对比感,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溪行 李 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古人论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一、二句中的“诗眼”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得胜乐 白朴 红日晚,残霞在,秋水共长天一色。寒雁儿呀呀的天外,怎生不捎个字来? 前人在评论这首元曲时曾说,此曲最大的特点是在于“熔铸点化”。你是怎样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