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胶体金组化技术
免疫胶体金组化技术
主要内容 免疫胶体金技术发展史 二、溶胶的基本概念 胶体金的制备方法 四、胶体金探针制备 五、光镜免疫金银组织化学
主要内容 一、免疫胶体金技术发展史 二、溶胶的基本概念 三、胶体金的制备方法 四、胶体金探针制备 五、光镜免疫金银组织化学
思考题: 1.胶体金的概念,胶体金有哪些特性? 2.影响溶胶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 3.制备胶体金的还原剂有哪几种? 4.有哪几种经典的胶体金制备方法?
思考题: 1.胶体金的概念,胶体金有哪些特性? 2.影响溶胶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 3.制备胶体金的还原剂有哪几种? 4.有哪几种经典的胶体金制备方法?
5.胶体探针的纯化方式有哪二种,请叙述他 们的过程? 6IGSS技术的优点有哪些? 7.IGSS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克服的办法有哪些?
5.胶体探针的纯化方式有哪二种,请叙述他 们的过程? 6IGSS技术的优点有哪些? 7.IGSS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克服的办法有哪些?
免疫胶体金技术发展史 1.1939年 Kausch和 Ruska把烟草叶病 毒吸附在金颗粒上,电镜下观察呈高电子 密度细颗粒状。 2.1971年Fauk和Tay1or首先将兔抗 沙门菌抗血清与胶体金颗粒结合,用直接 IHC检测沙门菌的表面抗原
一、免疫胶体金技术发展史 1.1939年Kausche和Ruska把烟草叶病 毒吸附在金颗粒上,电镜下观察呈高电子 密度细颗粒状。 2.1971年Faulk和Taylor首先将兔抗 沙门菌抗血清与胶体金颗粒结合,用直接 IHC检测沙门菌的表面抗原
3.1974年 Romano和他的同事们将胶体金 标记在马抗人IgG上,实现了间接免疫金染 色法。 同年 Bauer等报道将胶体金标记在凝集 素上的应用
3.1974年Romano和他的同事们将胶体金 标记在马抗人IgG上,实现了间接免疫金染 色法。 同年Bauer等报道将胶体金标记在凝集 素上的应用
41978年 Geoghegan等应用免疫金技术检测B 淋巴细胞表面抗原。 5.1981年 Danscher建立了银显影液增强光镜 下金颗粒的免疫金银染色方法 (Immunogold-silver staining, IGSS) 6.1986年 fritz等人在IGSS法基础上成功地进 行了彩色IGSS法,使得结果更加鲜艳夺目
4.1978年Geoghegan等应用免疫金技术检测B 淋巴细胞表面抗原。 5.1981年Danscher建立了银显影液增强光镜 下金颗粒的免疫金银染色方法 (Immunogold-silver staining, IGSS)。 6.1986年Fritz等人在IGSS法基础上成功地进 行了彩色IGSS法,使得结果更加鲜艳夺目
二、溶胶的基本概念 1胶体金 溶胶的概念:溶胶是指一种物质以或 大或小的微小粒子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 形成的体系。被分散的物质叫分散相,容 纳分散相的另一种物质称为分散介质。按 分散相质点的大小不同,分三类
二、溶胶的基本概念 1.胶体金 溶胶的概念:溶胶是指一种物质以或 大或小的微小粒子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 形成的体系。被分散的物质叫分散相,容 纳分散相的另一种物质称为分散介质。按 分散相质点的大小不同,分三类
(1)离子分散体系分散相以小分子或离 子状态存在(分散相粒子小于1nm) 具有高度的稳定性。 (2)胶体金分散体系指分散相颗粒在1 100nm之间,外观透明不浑浊,在普通 显微镜下看不见 (3)粗分散体系指颗粒大于100nm,不稳 定,显微镜下可见
(1)离子分散体系 分散相以小分子或离 子状态存在(分散相粒子小于1nm)。 具有高度的稳定性。 (2)胶体金分散体系 指分散相颗粒在1~ 100nm之间,外观透明不浑浊,在普通 显微镜下看不见。 (3)粗分散体系 指颗粒大于100nm,不稳 定,显微镜下可见
2胶体金的一般性状 (1)胶体金的颜色颗粒在5~20nm 之间,吸收波长520m,呈红葡萄酒色; 20~40nm之间吸收波长530m,呈深红色; 60mm的金溶液主要吸收波长600m为橙黄 色光,液体呈蓝紫色
2.胶体金的一般性状 (1)胶体金的颜色 颗粒在5~20nm 之间,吸收波长520nm,呈红葡萄酒色; 20~40nm之间吸收波长530nm,呈深红色; 60nm的金溶液主要吸收波长600nm为橙黄 色光,液体呈蓝紫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