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教案 2008年12月 授课题目:溶血性贫血 授课教师:周慷 授课对象:2004级七年制 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1详细讲解:血管外及血管内溶血的病理生理政变、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的特点 2.重点讲解:临床分类、实验室诊断依据、治疗原则 3。一般介细:发病机制 重点:临味分类、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则 难点:血管外及血管内溶血的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的鉴别价值 采用教具及电化器材:多煤体教室设置:一套,光盘:一张,激光笔:一支 教学内容、方法及时间分配: (一)概述5分钟 (二)分类10分钟 (三)发病机制10分钟 (四)临床表现15分钟 (五)实验室检查25分钟 (六)诊断与治疗30分钟 (七)总结和思考题5分钟 板书提纲 溶血性贫血(Hemolytic Anemias) 念: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红细胞破坏过多过速,寿命缩短,超过骨髓造血代偿潜能而发生的贫血 分类与发病机制:红细胞衰老、清除、破坏的场所:红细胞破坏的机制, 临宋表现:急性溶血与慢性溶血的特点及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红细胞破坏增多的证据—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的证据
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教案 2008 年 12 月 授课题目:溶血性贫血 授课教师:周慷 授课对象:2004 级七年制 学时: 2 学时 目的要求:1. 详细讲解:血管外及血管内溶血的病理生理改变、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的特点 2. 重点讲解:临床分类、实验室诊断依据、治疗原则 3. 一般介绍:发病机制 重 点:临床分类、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难 点:血管外及血管内溶血的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的鉴别价值 采用教具及电化器材:多媒体教室设置:一套,光盘:一张,激光笔:一支 教学内容、方法及时间分配: (一)概述 5 分钟 (二)分类 10 分钟 (三) 发病机制 10 分钟 (四)临床表现 15 分钟 (五)实验室检查 25 分钟 (六)诊断与治疗 30 分钟 (七)总结和思考题 5 分钟 板书提纲 溶血性贫血( Hemolytic Anemias ) 概念: 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红细胞破坏过多过速,寿命缩短,超过骨髓造血代偿潜能而发生的贫血。 分类与发病机制: 红细胞衰老、清除、破坏的场所;红细胞破坏的机制。 临床表现:急性溶血与慢性溶血的特点及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1)红细胞破坏增多的证据——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的证据
(2)红系造血代偿性增生的证据: (3)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的证据: (4)各种溶血性疾病实验室检查: 诊断:贫血是否是溶血性贫血? 是血管内溶血还是血管外溶血? 溶血的原因及类型」 治疗:原则:迅速控制溶血 1去除病因 2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如:自免溶贫、PN 3输血:可加重自免溶贫或诱发P 4聊切除: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总结和思考题: 1溶血性贫血、血管外溶血的概念 2确定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依据是什么? 3急性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有哪些?严重发作时的并发症有哪些 4如何诊新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阳),治疗错施有哪些? 5简述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盆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6病例分析:女30岁,轻度黄,肝肋下1.5cm,b70g/L,网织红细胞0.48,血清铁20umo1/L,Coombs试 验(),该病人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为明确诊断还需做哪些检查?该忠者的治疗首选药物? 课后分桥: 本次内容抽象,病名多,实验室检查项目多而重要,需要课后复习和记忆。另讲授时必须详细讲解溶血的病理 理政变(画出流程图),才能理解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诊断依据, 参考文就: 叶任高。内科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邓家棒等,邓家栋临床血液学,第一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陈额珠.实用内科学.第11版.人民卫生出饭社.2003
(2)红系造血代偿性增生的证据; (3)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的证据; (4)各种溶血性疾病实验室检查; 诊断:贫血是否是溶血性贫血 ? 是血管内溶血还是血管外溶血? 溶血的原因及类型。 治疗: 原则:迅速控制溶血 1 去除病因 2 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 如:自免溶贫、 PNH 3 输血:可加重自免溶贫或诱发 PNH 4 脾切除: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总结和思考题: 1 溶血性贫血、血管外溶血的概念 2 确定溶血性贫血的 实验室 依据是什么? 3 急性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有哪些?严重发作时的并发症有哪些? 4 如何诊断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治疗措施有哪些? 5 简述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6 病例分析: 女 30 岁,轻度黄疸,肝肋下 1.5cm , Hb70g/L, 网织红细胞 0.48, 血清铁 20umol/L,Coombs 试 验 (+) ,该病人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为明确诊断还需做哪些检查? 该患者的治疗首选药物? 课后分析: 本次内容抽象,病名多,实验室检查项目多而重要,需要课后复习和记忆。另讲授时必须 详细讲解溶血的病理生 理改变(画出流程图),才能理解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诊断依据。 参考文献: 叶任高.内科学.第六版 .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邓家栋等 .邓家栋临床血液学.第一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陈灏珠 .实用内科学.第 11 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