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源 第一章概论 、学习提要 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和总体发展规律的科学。主要研 究一国总产出水平和一般物价水平的决定问题。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总产出,研究怎样使总产出达到最大值,即潜在水平或充分就业 水平。宏观经济学还要研究怎样减少失业,实现劳动的充分就业。宏观经济学还要研 究怎样降低通货膨胀,实现物价稳定。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学需要研究怎样 兼顾国内目标和改善国际收支目标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主要采用逻辑实证分析方法。这种方法首先建立假设条件,然后利 用数学方法推导出结论。因此,必须注意,宏观经济学中的结论都是有条件成立的。 还必须注意,对于推导,重要的是掌握其中的经济含义。 ●规范分析:规范分析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一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 作为决策的前提和制定政策的依据 ●实证分析:是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规律进行客观分析,得出 些规律性的结论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消费理论厂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 经 财政政策和理论 周 期 国民收人核量国民收人决定十货币理论和政能 增 上投理开放理论一/ 存量与流量:存量与流量都是变量,存量是对一定时点有意义的量,如资本、财富
学习资源 第一章 概 论 一、 学习提要 ⚫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和总体发展规律的科学。主要研 究一国总产出水平和一般物价水平的决定问题。 ⚫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总产出,研究怎样使总产出达到最大值,即潜在水平或充分就业 水平。宏观经济学还要研究怎样减少失业,实现劳动的充分就业。宏观经济学还要研 究怎样降低通货膨胀,实现物价稳定。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学需要研究怎样 兼顾国内目标和改善国际收支目标。 ⚫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主要采用逻辑实证分析方法。这种方法首先建立假设条件,然后利 用数学方法推导出结论。因此,必须注意,宏观经济学中的结论都是有条件成立的。 还必须注意,对于推导,重要的是掌握其中的经济含义。 ⚫ 规范分析:规范分析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一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 作为决策的前提和制定政策的依据。 ⚫ 实证分析:是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规律进行客观分析,得出 一些规律性的结论. ⚫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消费理论 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 经 济 财政政策和理论 周 期 国民收入核算 国民收入决定 货币理论和政策 和 增 长 投资理论 开放理论和政策 ● 存量与流量:存量与流量都是变量,存量是对一定时点有意义的量,如资本、财富
货币需求、货币供给等。流量是对一定时期有意义的量,如投资。消费、总产出、国 民收入等。二者有密切的关系:流量导致存量增加或减少。宏观经济学侧重于对流量 的考察,如总产出的决定。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有一个微观经济基础问题。微观经济单位的行为及其总和是影响宏 观经济现象的重要因素。诸如市场结构这样的体制因素极大地影响微观经济单位的行 为。因此,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必须考虑这样一些微观经济问题。另一方面,微观经济 规律不一定等同宏观经济规律,这也是需要注意的 宏观经济学中的许多问题都是通过均衡分析方法解决的。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同的。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配置,其基 本结论是:竞争性的市场经济将导致资源的最优配置。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以资源的充 分利用为前提。而宏观经济学恰恰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没有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相反,出现了资源的闲置。因此,宏观经济学所要研究的是:怎样克服资源的闲置, 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分析讨论 1.微观经济规律能够直接转变为宏观经济规律吗? 般来说是不能的。第一,二者的前提不同。微观经济学在总量给定的情况下研究资 源配置问题。微观经济学给定的前提恰好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一总量在什么条件下 可以扩大。第二,相对价格变动对资源配置的调节是微观经济学揭示的最重要的经济规律 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恰恰假定相对价格是不变的。在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总水平 可以不变,也可以同比例上涨或下跌。在相对价格机制不起作用的情况下,调节经济的规 律如何,正是宏观经济学所要解决的。例如,价格总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数量起着 调节总产出水平的作用,这种作用称为数量机制。第三,微观经济学研究一般均衡,即各 种商品的供求同时达到均衡的状态。宏观经济学研究总量均衡,即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均 衡的状态。一般均衡难道不就是总量均衡吗?乍一看,二者似乎是一回事。由于二者关注 的重点不同,揭示的规律有很大的不同。在微观经济学中,把一般均衡归结为一系列边际 条件的实现:而在宏观经济学中,则把总量均衡归结为注入和漏出即投资和储蓄的相等。 第四,由于具有特定的观察视角,许多重要的经济问题难以进入微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诸如货币数量对经济的重要影响、经济的增长与波动,等等。宏观经济学则要硏究这些问 题,并揭示其中的规律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主要解决那些经济问题? 该问题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有助于实现那些宏
货币需求、货币供给等。流量是对一定时期有意义的量,如投资。消费、总产出、国 民收入等。二者有密切的关系:流量导致存量增加或减少。宏观经济学侧重于对流量 的考察,如总产出的决定。 ●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有一个微观经济基础问题。微观经济单位的行为及其总和是影响宏 观经济现象的重要因素。诸如市场结构这样的体制因素极大地影响微观经济单位的行 为。因此,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必须考虑这样一些微观经济问题。另一方面,微观经济 规律不一定等同宏观经济规律,这也是需要注意的 ● 宏观经济学中的许多问题都是通过均衡分析方法解决的。 ●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同的。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配置,其基 本结论是:竞争性的市场经济将导致资源的最优配置。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以资源的充 分利用为前提。而宏观经济学恰恰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没有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相反,出现了资源的闲置。因此,宏观经济学所要研究的是:怎样克服资源的闲置, 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分析讨论: 1.微观经济规律能够直接转变为宏观经济规律吗? 一般来说是不能的。第一,二者的前提不同。微观经济学在总量给定的情况下研究资 源配置问题。微观经济学给定的前提恰好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总量在什么条件下 可以扩大。第二,相对价格变动对资源配置的调节是微观经济学揭示的最重要的经济规律, 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恰恰假定相对价格是不变的。在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总水平 可以不变,也可以同比例上涨或下跌。在相对价格机制不起作用的情况下,调节经济的规 律如何,正是宏观经济学所要解决的。例如,价格总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数量起着 调节总产出水平的作用,这种作用称为数量机制。第三,微观经济学研究一般均衡,即各 种商品的供求同时达到均衡的状态。宏观经济学研究总量均衡,即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均 衡的状态。一般均衡难道不就是总量均衡吗?乍一看,二者似乎是一回事。由于二者关注 的重点不同,揭示的规律有很大的不同。在微观经济学中,把一般均衡归结为一系列边际 条件的实现;而在宏观经济学中,则把总量均衡归结为注入和漏出即投资和储蓄的相等。 第四,由于具有特定的观察视角,许多重要的经济问题难以进入微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诸如货币数量对经济的重要影响、经济的增长与波动,等等。宏观经济学则要研究这些问 题,并揭示其中的规律。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主要解决那些经济问题? 该问题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有助于实现那些宏
观经济政策目标?”等的提法虽有不同,但所要求的回答大体是一致的。若按本题,则可 这样回答: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闲置问题,使产出达到潜在水平;从长期看,应使经济 减少波动,实现稳定均衡增长:宏观经济学还要硏究怎样实现物价稳定:若考虑开放经济, 则还要研究怎样兼顾实现国内目标和改善国际收支。 3.宏观经济学为何采用总量分析方法? 总量分析与结构分析相对应。宏观经济学以总量经济问题为研究对象。经济萧条是 一个总量经济问题。就是说,不是一些部门萧条,一些部门繁荣,而是各个部门都萧条, 都出现了开工不足、工厂倒闭、工人大量失业这些现象。通货膨胀也是一个总量经济问题。 在发生通货膨胀的时候,往往不是一些部门价格上涨,一些部门价格下跌,而是几乎各个 部门价格都上涨,当然上涨的比率不一定完全一致。既然问题出在总量上,就必须采用总 量分析方法来研究这些总量经济问题究竟是怎样产生的。为了把总量问题考察清楚,必须 暂时撇开结构问题,单纯地考察总量问题。当然,这不是说,一个具体的总量经济问题不 包含任何结构因素。例如,某部门相对落后,形成“瓶颈”,制约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这是一个典型的结构制约总量的问题。再如,通货膨胀时,各部门价格上涨的比率并不 致。这说明总量中包含着结构问题。当宏观经济学撇开结构问题而单纯地研究总量经济问 题时,它实际上是在说:即使当不存在结构问题时,总量问题依然存在。那么,当存在结 构问题时,总量问题是否存在呢?当然存在,只不过在这种情况下,总量问题是以一种叠 加的、复合的、变形的面貌出现。和单纯的时候相比,已经不大容易看清楚了。这就说明 当作一般性研究时,必须把总量问题和结构问题分开,分别进行研究:当研究一个具体经 济问题时,必须尽可能考虑多方面因素,综合地进行研究。 4.宏观经济学为什么侧重于流量分析? 在宏观经济学中,流量分析和存量分析都是必要的,但侧重于流量分析。其原因主要 在于宏观经济学最初的研究重点是经济萧条问题。凯恩斯认为,经济萧条是一种短期现象, 其原因是总需求不足,即这一段时期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必须研究,为什么这一段时 期总需求不足,而这正是流量分析。侧重于流量分析的做法实际上反映了一种认识,即认为 经济萧条与该经济体系在长时期积累的资本存量和劳动力存量并不具有重要的联系,问题只 是出在短期总需求不足。这种认识当然不一定正确,但却可以使分析变得相对简单。因此, 从认识论上说,这种分析上的侧重是可取的。当然,更进一步的研究还必须考虑存量因素 宏观经济学对经济波动和经济增长的研究非常注重对存量的分析。显然,对这些长期经济问 题的研究是不能撇开存量因素的。 、案例
观经济政策目标?”等的提法虽有不同,但所要求的回答大体是一致的。若按本题,则可 这样回答: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闲置问题,使产出达到潜在水平;从长期看,应使经济 减少波动,实现稳定均衡增长;宏观经济学还要研究怎样实现物价稳定;若考虑开放经济, 则还要研究怎样兼顾实现国内目标和改善国际收支。 3.宏观经济学为何采用总量分析方法? 总量分析与结构分析相对应。宏观经济学以总量经济问题为研究对象。经济萧条是 一个总量经济问题。就是说,不是一些部门萧条,一些部门繁荣,而是各个部门都萧条, 都出现了开工不足、工厂倒闭、工人大量失业这些现象。通货膨胀也是一个总量经济问题。 在发生通货膨胀的时候,往往不是一些部门价格上涨,一些部门价格下跌,而是几乎各个 部门价格都上涨,当然上涨的比率不一定完全一致。既然问题出在总量上,就必须采用总 量分析方法来研究这些总量经济问题究竟是怎样产生的。为了把总量问题考察清楚,必须 暂时撇开结构问题,单纯地考察总量问题。当然,这不是说,一个具体的总量经济问题不 包含任何结构因素。例如,某部门相对落后,形成“瓶颈”,制约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这是一个典型的结构制约总量的问题。再如,通货膨胀时,各部门价格上涨的比率并不一 致。这说明总量中包含着结构问题。当宏观经济学撇开结构问题而单纯地研究总量经济问 题时,它实际上是在说:即使当不存在结构问题时,总量问题依然存在。那么,当存在结 构问题时,总量问题是否存在呢?当然存在,只不过在这种情况下,总量问题是以一种叠 加的、复合的、变形的面貌出现。和单纯的时候相比,已经不大容易看清楚了。这就说明, 当作一般性研究时,必须把总量问题和结构问题分开,分别进行研究;当研究一个具体经 济问题时,必须尽可能考虑多方面因素,综合地进行研究。 4.宏观经济学为什么侧重于流量分析? 在宏观经济学中,流量分析和存量分析都是必要的,但侧重于流量分析。其原因主要 在于宏观经济学最初的研究重点是经济萧条问题。凯恩斯认为,经济萧条是一种短期现象, 其原因是总需求不足,即这一段时期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必须研究,为什么这一段时 期总需求不足,而这正是流量分析。侧重于流量分析的做法实际上反映了一种认识,即认为 经济萧条与该经济体系在长时期积累的资本存量和劳动力存量并不具有重要的联系,问题只 是出在短期总需求不足。这种认识当然不一定正确,但却可以使分析变得相对简单。因此, 从认识论上说,这种分析上的侧重是可取的。当然,更进一步的研究还必须考虑存量因素。 宏观经济学对经济波动和经济增长的研究非常注重对存量的分析。显然,对这些长期经济问 题的研究是不能撇开存量因素的。 三 、案 例
案例1 中国1978年以来的宏观经济 要问今年或明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是多少,经济学家们的回答恐怕未必一致,但是 般的回答是8%左右。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中国经济增长的近几年平均趋势 根据平均增长率来预测一年的增长率总会产生误差,因为每一年的增长率都是围绕 着平均增长率上下波动的 以下是中国1978-199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 表1-1 真实GDP真实GDP 实GDP 真实GDP 年份 (亿元)增长率(%J年的 (亿元) 增长率(%) 1978 3605.60 19889399.80 l1.6 19793879.627.6 19899781.99 4.I 1980 4182.507.8 199010157.00 19814370.714.5 99111090.8 1982 4742.098.5 199212670.0 14.2 19835224.5210.2 99314379.10 19845985.3014.5199416200.00 12.6 1985 6955.2016.2 199517901.80 19867330.185.4 199619621.70 9.6 1987 8447.9215.2 199721345.138.8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8年》整理。 图1-1-1中的方点绘出1978~1997年每一年的真实GDP,它们可连缀成一条折线,而 另一条光滑的虚线描绘出真实GDP增长的趋势。可以看出,带方点的折线围绕着光滑的趋 势线上下波动。而图1从增长率方面指出了这种波动的原因 因此,对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真实GDP的观察可以得到两个结论: 第一,中国经济有长期增长的趋势; 第二,短期来看,中国经济围绕着长期趋势值波动
案例 1 中国 1978 年以来的宏观经济 要问今年或明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是多少,经济学家们的回答恐怕未必一致,但是一 般的回答是 8%左右。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中国经济增长的近几年平均趋势。 根据平均增长率来预测一年的增长率总会产生误差,因为每一年的增长率都是围绕 着平均增长率上下波动的。 以下是中国1978—199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 表1—1 年 份 真实GDP (亿元) 真实GDP 增长率(%) 年 份 真实GDP (亿元) 真实GDP 增长率(%) 1978 3605.60 1988 9399.80 11.6 1979 3879.62 7.6 1989 9781.99 4.I 1980 4182.50 7.8 1990 10157.00 3.8 1981 4370.71 4.5 1991 11090.8 9.2 1982 4742.09 8.5 1992 12670.0 14.2 1983 5224.52 10.2 1993 14379.10 13.5 1984 5985.30 14.5 1994 16200.00 12.6 1985 6955.20 16.2 1995 17901.80 0.5 1986 7330.18 5.4 1996 19621.70 9.6 1987 8447.92 15.2 1997 21345.13 8.8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8年》整理。 图1-1-1中的方点绘出1978~1997年每一年的真实GDP,它们可连缀成一条折线,而 另一条光滑的虚线描绘出真实GDP增长的趋势。可以看出,带方点的折线围绕着光滑的趋 势线上下波动。而图1从增长率方面指出了这种波动的原因。 因此,对19 7 8年以来中国经济真实GDP的观察可以得到两个结论: 第一,中国经济有长期增长的趋势; 第二,短期来看,中国经济围绕着长期趋势值波动
25000 20000 150000 100000 5000 197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 图1—11978-1997年中国真实GDP增长率 于是就产生两个问题:其一,中国的长期增长趋势是怎样决定的?其二,短期GDP是 怎样决定的,为什么会围绕着长期趋势值上下波动? 宏观经济学试图解释怎样以及为什么会有增长与波动。具体说,第一个问题被称为长期问题,对 它的回答是现代增长理论的任务。第二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短期GDP是怎样决定的, 被称为短期问题:其二是经济怎样回到趋势值,这被称为中期问题。 为了硏究这些问题,宏观经济学还要硏究随眷GD増长与波动而变动的通货膨胀率、利率、就 业率(或失业率)、汇率、贸易赤字等等。 为什么要研究这些问题呢?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回答是为了确定好的经济政策,改 进宏观经济运行,以便增加社会福利。比如说,如果经济萧条,应考虑是否可通过适当的 政策避免萧条?如果不可避免,则考虑是否可用政策缩短萧条时间、减缓萧条,或使萧条 能温和一些?政府能否通过对各种收入、支出的确定,使经济保持长期增长?能否长期保 持低通胀?鼓励出口、住房商品化的有关政策将对宏观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要保证明年 8%的经济增长,应采取什么样的政策?中国经济保持了长期增长,但会不会慢下来?如果 增长减慢,有没有政策可以减缓?等等。重要的问题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造世界,宏观 经济研究的最终归宿常常是寻求适当的宏观经济政策 我们学习与研究宏观经济学不仅为了上述目标,而且是为了加深对宏观经济政策的理 解,更好地认识、洞察企业经营的宏观经济环境 注:资料来源:《宏观经济学》理论模型与中国经济:司春林王善造王安宇:东 方出版社;P1-4 案例2 巨人集团的兴与衰 巨人集团是个民营企业,它的总裁史玉柱是安徽怀远县人。先在浙江大学数学系读本
25000 20000 150000 100000 5000 0 1978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图1—1 1978—1997年中国真实GDP增长率 于是就产生两个问题:其一,中国的长期增长趋势是怎样决定的?其二,短期GDP是 怎样决定的,为什么会围绕着长期趋势值上下波动? 宏观经济学试图解释怎样以及为什么会有增长与波动。具体说,第一个问题被称为长期问题,对 它的回答是现代增长理论的任务。第二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短期GDP是怎样决定的, 被称为短期问题;其二是经济怎样回到趋势值,这被称为中期问题。 为了研究这些问题,宏观经济学还要研究随着GDP增长与波动而变动的通货膨胀率、利率、就 业率(或失业率)、汇率、贸易赤字等等。 为什么要研究这些问题呢?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回答是为了确定好的经济政策,改 进宏观经济运行,以便增加社会福利。比如说,如果经济萧条,应考虑是否可通过适当的 政策避免萧条?如果不可避免,则考虑是否可用政策缩短萧条时间、减缓萧条,或使萧条 能温和一些?政府能否通过对各种收入、支出的确定,使经济保持长期增长?能否长期保 持低通胀?鼓励出口、住房商品化的有关政策将对宏观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要保证明年 8%的经济增长,应采取什么样的政策?中国经济保持了长期增长,但会不会慢下来?如果 增长减慢,有没有政策可以减缓?等等。重要的问题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造世界,宏观 经济研究的最终归宿常常是寻求适当的宏观经济政策。 我们学习与研究宏观经济学不仅为了上述目标,而且是为了加深对宏观经济政策的理 解,更好地认识、洞察企业经营的宏观经济环境。 注:资料来源:《宏观经济学》理论模型与中国经济;司春林 王善造 王安宇;东 方出版社;P1—4 案例2 巨人集团的兴与衰 巨人集团是个民营企业,它的总裁史玉柱是安徽怀远县人。先在浙江大学数学系读本
科,后在深圳大学读软科学管理的研究生。1989年初毕业后回到安徽。同年7月,他辞去 安徽省统计局的工作,南下深圳去经商。这时他只有400元钱和他耗费9个月心血研制的 M6401桌面排版印刷系统。一个月后,他用仅有的4000元钱承包下天津大学科工贸公司电 脑部。他用全部的4000元做了一个8400元的广告—“M6401历史性的突破。”2个月后, 000元的广告投入换来10万元的回报。他又将其全部投入广告,4个月后,M6401为他赚 回100万元。 1991年他创办了珠海巨人科技公司并邀来全国各地200多名电脑销售商,组织全国 电脑汉卡连锁销售会。他为了这次会议,把能动的几十万元全用了进去,最后得到的是 一个全国性电脑连锁销售网络。史玉柱的发迹可谓一帆风顺,他以广告开路,一次次成 功于促销,走出一条捷径。一年成为百万富翁,两年成为千万富翁,三年成为亿万富翁 五年成为5亿元富翁。并成为“中国改革十大风云人物”之一,成为珠海市重奖的知识 1993年是中国电脑业的灾难年。伴随电脑业步入低谷,巨人集团迫切需要寻找新的 产业支柱。史玉柱提出了第二次创业的总体目标:跳出电脑行业,走产业多元化的扩张 之路,以发展寻求解决矛盾的出路。史玉柱第二次创业规模太宏大了:在房地方面,投 资12亿兴建巨人大厦,投资分8亿在黄山兴建绿谷旅游工程,投资5400万购买装修巨人 总部大楼,在上海浦东买下3万平方米土地,准备兴建上海巨人集团总部,在保健品方 面:准备投资5个亿,在一年内推出上百个产品。产值总目标:1995年达到10亿,1996 年达到50亿,1997年达到100亿。然而,当时的史玉柱的资产规模仅有3个亿。 1995年初,史玉柱用打“三大战役”的方法进行促销电脑、保健品和药品。一次性 推出三大系列的30个产品,广告铺天盖地。不到半年时间,巨人集团的子公司从38个发 展到228个,人员从200人发展到2000人。如此大规模的闪电战术,确实创出了奇迹:30 个产品上市后的15天内,订货单就突破3亿元。新闻媒介对巨人集团形成了一次大聚焦, 上百家新闻单位在1个月内的笔锋全部集中在巨人身上。 史玉柱的第二次创业却回避了最关键问题—一企业内部的产权改造和机制重塑。 原有干部队伍因动力不足。惰性严重。新的骨干队伍难以补充,管理失控。集团出现 各类违规、违纪、违法案件。总公司对子公司不同程度失控,巨人集团面对内部管理 混乱出现的问题已焦头烂额。到1996年下半年,巨人大厦急需资金。他还做出决定.抽 调生物工程的流动资金,去支撑大厦的建设资金。 巨人大厦是史玉柱有生以来第一个重大投资决策的失误,他根本没有实力盖一座 全国最高的大厦。更让人惊讶的是,大厦从1994年2月动工到1996年7月,史玉柱竟未
科,后在深圳大学读软科学管理的研究生。1989年初毕业后回到安徽。同年7月,他辞去 安徽省统计局的工作,南下深圳去经商。这时他只有4000元钱和他耗费9个月心血研制的 M6401桌面排版印刷系统。一个月后,他用仅有的4000元钱承包下天津大学科工贸公司电 脑部。他用全部的4000元做了一个8400元的广告——“ M6401历史性的突破。”2个月后, 4000元的广告投入换来10万元的回报。他又将其全部投入广告,4个月后,M6401为他赚 回100万元。 1991年他创办了珠海巨人科技公司并邀来全国各地200多名电脑销售商,组织全国 电脑汉卡连锁销售会。他为了这次会议,把能动的几十万元全用了进去,最后得到的是 一个全国性电脑连锁销售网络。史玉柱的发迹可谓一帆风顺,他以广告开路,一次次成 功于促销,走出一条捷径。一年成为百万富翁,两年成为千万富翁,三年成为亿万富翁, 五年成为5亿元富翁。并成为“中国改革十大风云人物”之一,成为珠海市重奖的知识 分子。 1993年是中国电脑业的灾难年。伴随电脑业步入低谷,巨人集团迫切需要寻找新的 产业支柱。史玉柱提出了第二次创业的总体目标:跳出电脑行业,走产业多元化的扩张 之路,以发展寻求解决矛盾的出路。史玉柱第二次创业规模太宏大了:在房地方面,投 资12亿兴建巨人大厦,投资分8亿在黄山兴建绿谷旅游工程,投资 5400万购买装修巨人 总部大楼,在上海浦东买下3万平方米土地,准备兴建上海巨人集团总部,在保健品方 面:准备投资5个亿,在一年内推出上百个产品。产值总目标:1995年达到10亿,1996 年达到50亿,1997年达到100亿。然而,当时的史玉柱的资产规模仅有3个亿。 1995年初,史玉柱用打“三大战役”的方法进行促销电脑、保健品和药品。一次性 推出三大系列的30个产品,广告铺天盖地。不到半年时间,巨人集团的子公司从38个发 展到228个,人员从200人发展到2000人。如此大规模的闪电战术,确实创出了奇迹:30 个产品上市后的15天内,订货单就突破3亿元。新闻媒介对巨人集团形成了一次大聚焦, 上百家新闻单位在 1个月内的笔锋全部集中在巨人身上。 史玉柱的第二次创业却回避了最关键问题——企业内部的产权改造和机制重塑。 原有干部队伍因动力不足。惰性严重。新的骨干队伍难以补充,管理失控。集团出现 各类违规、违纪、违法案件。总公司对子公司不同程度失控,巨人集团面对内部管理 混乱出现的问题已焦头烂额。到1996年下半年,巨人大厦急需资金。他还做出决定.抽 调生物工程的流动资金,去支撑大厦的建设资金。 巨人大厦是史玉柱有生以来第一个重大投资决策的失误,他根本没有实力盖一座 全国最高的大厦。更让人惊讶的是,大厦从1994年2月动工到1996年7月,史玉柱竟未
申请过一分钱的银行贷款,全凭自有资金和卖楼花的钱支持。稍微懂点经济的人都会 知道,房地产必须有金融资本作后盾,可史玉柱竟然将银行搁置一边。搞现代企业离 开银行怎么运转呢?史玉柱就那么点资金,又要在两条路线上作战,怎能不顾此失彼 到19%6年下半年,他感到需要外援时,因宏观调控影响至深,各处资金都吃紧,他只 有竭泽而渔。把生产和广告促销的资金全部投入到大厦,结果使得生物工程停产。1997 年初,巨人集团总危机彻底爆发了,债主蜂拥而至,他已无钱可还,银行将他拒之门 外。昔日的辉煌已黯然失色,显赫的名声也无济于事。当大难临头之际,没人能帮史 玉柱。巨人能否力挽狂澜,史玉柱还会东山再起吗? 史玉柱是一个民营企业家,他个人的学历和素质不可谓不高,他身上的企业家精 神不可谓不足,他办企业的决心和毅力不可谓不大,他创办的巨人集团曾经显赫一时, 但为什么失败了呢?分析其原因可能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他虽有经营手段, 却没有经济头脑。不懂得宏观经济理论,更不会对宏观经济形态做出判断,来选择正 确的企业投资决策。熟不知,房地产是一个充满风险的领域,没有经济实力,不利用 银行的金融资本做后盾,又不会判断经济周期的走势,怎么能成功呢?一个投资决策 的失误,导致全盘皆输,岂不可惜。 注:资料来源:《宏观经济分析》:韩秀云:财政经济出版社;P17-19 案例3 宏观管理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分离 从亚当·斯密时期到30年代,许多经济学家都在致力于我们称之为微观经济学领域的 理论研究。经济学家们的研究范围涉及到贸易和交换、理性且信息灵通的消费者与追求利润 最大化的企业、垄断和新科技等问题。他们集中研究不同的市场是如何运作的。但是从30 年代开始,情况就有所改变,因为在这个时期发生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使世界各国的经济 陷于瘫痪。1929-1933年期间,美·国的经济萎缩了30%,1933年失业率高达25%。1939 年,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失业率仍居高不下,高达17%。从此以后,经济学家们转而 研究是什么因素决定了像失业率和GDP这样的总合变量。 现在,即使并非从事经济学研究的人都知道“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大致区 分。然而,直到30年代,经济学家们才开始考虑如何进行这样的划分。1933年,著名的挪 威经济学家鲁格纳里斯首次清楚地提出了这两个名词在现代意义上的概念。他这样写道 微观分析方法是指对于大的经济体系中的某个经济单位在一般条件下的行为进行研究分 析的方法,而宏观分析方法是指对整个经济系统的总体分析”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也曾于1936年提出了类似的概念:“我认为,经济学理论应划
申请过一分钱的银行贷款,全凭自有资金和卖楼花的钱支持。稍微懂点经济的人都会 知道,房地产必须有金融资本作后盾,可史玉柱竟然将银行搁置一边。搞现代企业离 开银行怎么运转呢?史玉柱就那么点资金,又要在两条路线上作战,怎能不顾此失彼。 到 1996年下半年,他感到需要外援时,因宏观调控影响至深,各处资金都吃紧,他只 有竭泽而渔。把生产和广告促销的资金全部投入到大厦,结果使得生物工程停产。1997 年初,巨人集团总危机彻底爆发了,债主蜂拥而至,他已无钱可还,银行将他拒之门 外。昔日的辉煌已黯然失色,显赫的名声也无济于事。当大难临头之际,没人能帮史 玉柱。巨人能否力挽狂澜,史玉柱还会东山再起吗? 史玉柱是一个民营企业家,他个人的学历和素质不可谓不高,他身上的企业家精 神不可谓不足,他办企业的决心和毅力不可谓不大,他创办的巨人集团曾经显赫一时, 但为什么失败了呢?分析其原因可能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他虽有经营手段, 却没有经济头脑。不懂得宏观经济理论,更不会对宏观经济形态做出判断,来选择正 确的企业投资决策。熟不知,房地产是一个充满风险的领域,没有经济实力,不利用 银行的金融资本做后盾,又不会判断经济周期的走势,怎么能成功呢?一个投资决策 的失误,导致全盘皆输,岂不可惜。 注:资料来源:《宏观经济分析》;韩秀云;财政经济出版社;P17—19 案例3 宏观管理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分离 从亚当·斯密时期到30年代,许多经济学家都在致力于我们称之为微观经济学领域的 理论研究。经济学家们的研究范围涉及到贸易和交换、理性且信息灵通的消费者与追求利润 最大化的企业、垄断和新科技等问题。他们集中研究不同的市场是如何运作的。但是从30 年代开始,情况就有所改变,因为在这个时期发生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使世界各国的经济 陷于瘫痪。1929一1933年期间,美·国的经济萎缩了30%, 1933年失业率高达25%。1939 年,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失业率仍居高不下,高达 17%。从此以后,经济学家们转而 研究是什么因素决定了像失业率和GDP这样的总合变量。 现在,即使并非从事经济学研究的人都知道“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大致区 分。然而,直到30年代,经济学家们才开始考虑如何进行这样的划分 。1933年,著名的挪 威经济学家鲁格纳·弗里斯首次清楚地提出了这两个名词在现代意义上的概念。他这样写道: “微观分析方法是指对于大的经济体系中的某个经济单位在一般条件下的行为进行研究分 析的方法,而宏观分析方法是指对整个经济系统的总体分析”。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也曾于1936年提出了类似的概念:“我认为,经济学理论应划
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研究单个产业或公司在给定条件下的产出和利润的理论,另一部 分是研究整个经济的产出和就业的理论 但是这两位杰出的经济学家都未使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样的字眼 首次使用这两个名词的是一位在荷兰的统计研究所工作的不知名的经济学家,名叫彼得·沃 尔夫,1941年,沃尔夫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微观经济学描述的是关于个人或家庭的经济 关系,而宏观经济学是研究一个大的群体(例如国家或整个社会阶层)相互间的关系”。 60年代到70年代期间,许多经济学家已认识到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微观经济学的 方法相去甚远。然而,十分有趣的是,最近20年以来的一些最重要的经济学文献,则开始寻 求一些方法来打破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之间的鸿沟。他们在研究理性且信息灵通的消费 者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如何一起对失业、通胀和经济增长的波动产生影响。 资料来源 Hal R. Varian, "Microeconomics, in Earwell, Milgate, and Newman, eds, The new Palgrave: A (1987)3:461~63 案例4 通过三大总合市场来追溯 1990—1991年的经济危机 任何宏观经济事件都会对相关联的三大市场——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分别 产生影响。1990-1991年发生的经济萧条就是典型的例子。 美国商务部每季度都会公布一次GDP数值。如果经济每年保持2%~3%的增长速度 那么每季度的增长大约会保持在0.5%~0.8%之间。但是从1990年第二季度到第三季度之 间,真实GDP仅增长了0.06%(也即相当于1%的1/16) 后来,情况变得更加糟糕。从第三季度到第四季度,真实GDP下降了1%。从第四季度 开始一直到1991年的第一季度,真实GDP又下降了0。6%。虽然到1991年的第四季度经济开 始复苏,但经济増长仍然是非常缓慢的。199l年第四季度的真实GDP比190年第一季度的数 值还低。这场危机表面上虽然停止了,经济不再萎缩,但是经济在短期内仍无法恢复到健康 和充满活力的状态。 经济学家们后来研究了引发这场长达数年的经济危机的一系列事件。结果表明,需求方 面和供给方面都对经济萧条产生了影响。由于1990年美国的经济陷入萧条状态,而1990年8 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又导致油价上升,在一段时间内改变了石油的供给,令美国的经济雪上 加霜。虽然油价于1991年初得以恢复,但它给美国经济造成的严重打击使消费和生产陷入持 续走低的恶性循环中。消费者对前景缺乏信心促使他们降低消费,因此总需求曲线发生了变
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研究单个产业或公司在给定条件下的产出和利润的理论,另一部 分是研究整个经济的产出和就业的理论”。 但是这两位杰出的经济学家都未使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样的字眼。 首次使用这两个名词的是一位在荷兰的统计研究所工作的不知名的经济学家,名叫彼得·沃 尔夫 ,1941年,沃尔夫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微观经济学描述的是关于个人或家庭的经济 关系,而宏观经济学是研究一个大的群体(例如国家或整个社会阶层)相互间的关系”。 60年代到70年代期间,许多经济学家已认识到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微观经济学的 方法相去甚远。然而,十分有趣的是,最近20年以来的一些最重要的经济学文献,则开始寻 求一些方法来打破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之间的鸿沟。他们在研究理性且信息灵通的消费 者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如何一起对失业、通胀和经济增长的波动产生影响。 资料来源 Hal R. Varian,” Microeconomics,” in Earwell, Milgate, and Newman,eds.,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1987 )3:461~ 63. 案例4 通过三大总合市场来追溯 1990- 1991年的经济危机 任何宏观经济事件都会对相关联的三大市场——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分别 产生影响。1990-1991年发生的经济萧条就是典型的例子。 美国商务部每季度都会公布一次 GDP数值。如果经济每年保持 2%~ 3%的增长速度, 那么每季度的增长大约会保持在0.5%~0.8%之间。但是从1990年第二季度到第三季度之 间,真实GDP仅增长了0.06%(也即相当于1%的 1/16)。 后来,情况变得更加糟糕。从第三季度到第四季度,真实GDP下降了1%。从第四季度 开始一直到1991年的第一季度,真实GDP又下降了0。6%。虽然到1991年的第四季度经济开 始复苏,但经济增长仍然是非常缓慢的。1991年第四季度的真实GDP比1990年第一季度的数 值还低。这场危机表面上虽然停止了,经济不再萎缩,但是经济在短期内仍无法恢复到健康 和充满活力的状态。 经济学家们后来研究了引发这场长达数年的经济危机的一系列事件。结果表明,需求方 面和供给方面都对经济萧条产生了影响。由于 1990年美国的经济陷入萧条状态,而1990年8 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又导致油价上升,在一段时间内改变了石油的供给,令美国的经济雪上 加霜。虽然油价于1991年初得以恢复,但它给美国经济造成的严重打击使消费和生产陷入持 续走低的恶性循环中。消费者对前景缺乏信心促使他们降低消费,因此总需求曲线发生了变
化。消费水平的降低又会导致经济萎缩,因而验证了人们对经济的不乐观估计 商品市场的萎缩会导致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使经济脱离充分就业水平。美国公民的就 业人数在1990年5月达到高峰,为11840万人;而1991年5月就业人数只有11680万人。1991 年初开始的缓慢的经济复苏虽然阻止了失业人数的进一步上升,但企业由于尚不敢肯定萧条 已经过去,因此不会雇用更多的工人。 资本市场的变化最初是与商品市场的变化相关联的。但当人们对工作和经济不抱乐观态 度的时候,他们会将更多的收入用于储蓄。1990年个人储蓄总额比80年代末的水平要高20 个百分点,而且到1991年还高居不下。 然而,更高的储蓄率意味着人们用于消费的部分少了。同时,企业会发现产品的销量下 降了,因而增加的新投资机会也少了。而银行由于考虑到借款者的还款能力,因此不大愿意 贷款给企业。低消费和低投资导致经济难以复苏。政府政策制定者想通过资本市场来刺激消 费和投资需求,因此他们制定政策使企业借款比较容易。但在1990-1991年这样的经济萧 条时期,要说服银行借更多的钱给企业,并且鼓励人们购买新住房及鼓励企业投资建厂房或 购置新设备是相当困难的。至少在短期内,这些政策难以令经济恢复到繁荣的局面。 注:资料来源: 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199), Various table
化。消费水平的降低又会导致经济萎缩,因而验证了人们对经济的不乐观估计。 商品市场的萎缩会导致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使经济脱离充分就业水平。美国公民的就 业人数在 1990年5月达到高峰,为11 840万人;而 1991年5月就业人数只有11 680万人。1991 年初开始的缓慢的经济复苏虽然阻止了失业人数的进一步上升,但企业由于尚不敢肯定萧条 已经过去,因此不会雇用更多的工人。 资本市场的变化最初是与商品市场的变化相关联的。但当人们对工作和经济不抱乐观态 度的时候,他们会将更多的收入用于储蓄。1990年个人储蓄总额比80年代末的水平要高20 个百分点,而且到1991年还高居不下。 然而,更高的储蓄率意味着人们用于消费的部分少了。同时,企业会发现产品的销量下 降了,因而增加的新投资机会也少了。而银行由于考虑到借款者的还款能力,因此不大愿意 贷款给企业。低消费和低投资导致经济难以复苏。政府政策制定者想通过资本市场来刺激消 费和投资需求,因此他们制定政策使企业借款比较容易。但在1990- 1991年这样的经济萧 条时期,要说服银行借更多的钱给企业,并且鼓励人们购买新住房及鼓励企业投资建厂房或 购置新设备是相当困难的。至少在短期内,这些政策难以令经济恢复到繁荣的局面。 注:资料来源: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1992),Various 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