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农学系 玉米(杂粮) 病虫害防治技术
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农学系 玉米(杂粮) 病虫害防治技术
玉米病害 • 玉米大斑病 • 玉米小斑 • 病玉米锈病 • 玉米丝黑穗病 • 玉米黑粉病
玉米病害 • 玉米大斑病 • 玉米小斑 • 病玉米锈病 • 玉米丝黑穗病 • 玉米黑粉病
玉米大斑病 • 玉米大斑病是玉米重要叶部病害。在我国以东 北、西北和南方山区、华北北部的冷凉玉米产 区发病较重。一般减产15~20%,大发生年减 产50%以上。 • 在整个玉米生育期均可感染大斑病。往往从植 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扩展。苗期很 少发病,抽雄后发病逐渐加重。病菌主要侵染 叶片,严重时也可侵染叶鞘、苞叶和籽粒
玉米大斑病 • 玉米大斑病是玉米重要叶部病害。在我国以东 北、西北和南方山区、华北北部的冷凉玉米产 区发病较重。一般减产15~20%,大发生年减 产50%以上。 • 在整个玉米生育期均可感染大斑病。往往从植 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扩展。苗期很 少发病,抽雄后发病逐渐加重。病菌主要侵染 叶片,严重时也可侵染叶鞘、苞叶和籽粒
叶片发病 • 先出现水渍状或灰绿色的小斑点, • 随后沿叶脉方向迅速扩大, • 形成黄褐色或灰褐色梭形大斑, • 病斑中间颜色较浅,边缘较深。 • 严重发病时,多个病斑相互连片,使植株过早 枯死。 • 田间湿度较大,大雨过后或露水较重时,病斑 表面常密生一层灰黑色的霉状物(病菌的分生 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症状特点
叶片发病 • 先出现水渍状或灰绿色的小斑点, • 随后沿叶脉方向迅速扩大, • 形成黄褐色或灰褐色梭形大斑, • 病斑中间颜色较浅,边缘较深。 • 严重发病时,多个病斑相互连片,使植株过早 枯死。 • 田间湿度较大,大雨过后或露水较重时,病斑 表面常密生一层灰黑色的霉状物(病菌的分生 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症状特点
• 侵染叶鞘、苞叶和籽粒,病斑多呈梭形, 灰褐色或黄褐色。枯死株根部腐烂,果 穗松软而倒挂,籽粒干瘪细小。 • 诊断要点:叶片上出现梭形大斑,病部 有灰黑色的霉状物。 症状特点 叶鞘、苞叶和籽粒 发病
• 侵染叶鞘、苞叶和籽粒,病斑多呈梭形, 灰褐色或黄褐色。枯死株根部腐烂,果 穗松软而倒挂,籽粒干瘪细小。 • 诊断要点:叶片上出现梭形大斑,病部 有灰黑色的霉状物。 症状特点 叶鞘、苞叶和籽粒 发病
玉米大斑病常与生理性大斑病区别 • 玉米大斑病病斑呈梭形,病部组织极易 破碎,病部保湿后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 • 生理性大斑病一般不呈梭形,患部病组 织不易破碎,保湿不出现大斑病菌的分 生孢子
玉米大斑病常与生理性大斑病区别 • 玉米大斑病病斑呈梭形,病部组织极易 破碎,病部保湿后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 • 生理性大斑病一般不呈梭形,患部病组 织不易破碎,保湿不出现大斑病菌的分 生孢子
属半 知菌 亚门 真菌 凸脐 蠕孢属 病原
属半 知菌 亚门 真菌 凸脐 蠕孢属 病原
初侵染来源 •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 中越冬; • 种子上和堆肥中尚未腐烂的病菌也能越 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来源。 • 病部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 进行再侵染,在玉米整个生长期内可进 行多次再侵染。 发病规律
初侵染来源 •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 中越冬; • 种子上和堆肥中尚未腐烂的病菌也能越 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来源。 • 病部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 进行再侵染,在玉米整个生长期内可进 行多次再侵染。 发病规律
发病条件 • 感病品种是病害大流行的主要原因, • 7-8月份温度偏低,多雨高湿,日照不足,均 有利于大斑病的发生和流行。 • 北方各玉米产区,6-8月气温大多适于发病, 降雨就成为大斑病发病轻重的决定因素。 • 无论春玉米还是夏玉米,晚播、密植、连作、 靠近村庄及地势低洼的地块发病均重。 发病规律
发病条件 • 感病品种是病害大流行的主要原因, • 7-8月份温度偏低,多雨高湿,日照不足,均 有利于大斑病的发生和流行。 • 北方各玉米产区,6-8月气温大多适于发病, 降雨就成为大斑病发病轻重的决定因素。 • 无论春玉米还是夏玉米,晚播、密植、连作、 靠近村庄及地势低洼的地块发病均重。 发病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