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浏宁三(市)县一中2015届高三5月仿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时量:150分钟分值:150分 命题:宁乡一中审校:宁乡一中 3、本试卷共7道大题,22道小题(3道选做小题任选2道)。 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微文化”起源于微博客的风()流行,成熟于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视 频、微公益的广泛普及。“微文化”正以其“”的内涵和“”的外延,通过 些看似“”的行为从细微之处影响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比如微博用 户用140个字就能()录个人生活中的所有点滴,也能完成对某个事件的完整 报道和传播,这是“大而全”的传统表达和传播方式所不能比拟的。小行动也能 ()聚成大磁场,“”的“微文化”就是一种积聚的力量,潜移()化地影 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1.下列汉字依次填入语段中括号内,字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靡m记荟墨B.靡mi纪汇默 C.靡mi记汇默D.靡mi纪荟墨 2.下列词语依次填入划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A.微言大义微不足道无微不至微而深厚 B.无微不至微言大义微而深厚微不足道 C.微言大义无微不至微不足道微而深厚 D.微而深厚无微不至微言大义微不足道 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说:“少年读书,如_;中年读书,如_;老年读书,如」 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这段话的意思是,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读 书的境界是不一样的。少年时读书,是从字面上理解;中年时读书,是用人生的 历练去理解;老年时读书,是用全部人生去理解。客观地说,读书的境界与年龄 有联系,关键是要结合人生去读书,感同身受、融会贯通,深深体会蕴藏在文 字后面的历史真实、科学道理、人性善良和审美情韵。这样的读书,乐趣更大, 境界更高。 3.下列选项填入语段中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台上玩月隙中窥月庭中望月B.庭中望月台上玩月隙中窥月 C.隙中窥月台上玩月庭中望月D.隙中窥月庭中望月台上玩月 4.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填入语段中画横线处,选项是 A.但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老年人的理解不一定深刻,年轻人的理解不一定 肤浅 B.而且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老年人的理解不一定深刻,年轻人的理解不 定肤浅。 C.但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老年人的理解不一定肤浅,年轻人的理解不一定 深刻。 D.而且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老年人的理解不一定肤浅,年轻人的理解不一 定深刻 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卫鞅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 叔痤为中庶子。公叔痤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穆公之业
湖南省长浏宁三(市)县一中 2015 届高三 5 月仿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时量:150 分钟 分值:150 分 命题:宁乡一中 审校:宁乡一中 3、 本试卷共 7 道大题,22 道小题(3 道选做小题任选 2 道)。 一、语言文字运用(12 分,每小题 3 分) “微文化”起源于微博客的风( )流行,成熟于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视 频、微公益的广泛普及。“微文化”正以其“ ”的内涵和“ ”的外延,通过一 些看似“ ”的行为从细微之处影响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比如微博用 户用 140 个字就能( )录个人生活中的所有点滴,也能完成对某个事件的完整 报道和传播,这是“大而全”的传统表达和传播方式所不能比拟的。小行动也能 ( )聚成大磁场,“ ”的“微文化”就是一种积聚的力量,潜移( )化地影 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1.下列汉字依次填入语段中括号内,字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靡 mí 记 荟墨 B.靡 mǐ 纪 汇 默 C.靡 mǐ 记 汇 默 D.靡 mí 纪 荟 墨 2. 下列词语依次填入划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A.微言大义 微不足道 无微不至 微而深厚 B.无微不至 微言大义 微而深厚 微不足道 C.微言大义 无微不至 微不足道 微而深厚 D.微而深厚 无微不至 微言大义 微不足道 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说:“少年读书,如 ;中年读书,如 ;老年读书,如 , 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这段话的意思是,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读 书的境界是不一样的。少年时读书,是从字面上理解;中年时读书,是用人生的 历练去理解;老年时读书,是用全部人生去理解。客观地说,读书的境界与年龄 有联系, 关键是要结合人生去读书,感同身受、融会贯通,深深体会蕴藏在文 字后面的历史真实、科学道理、人性善良和审美情韵。这样的读书,乐趣更大, 境界更高。 3. 下列选项填入语段中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台上玩月 隙中窥月 庭中望月 B.庭中望月 台上玩月 隙中窥月 C.隙中窥月 台上玩月 庭中望月 D.隙中窥月 庭中望月 台上玩月 4. 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填入语段中画横线处,选项是 A.但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老年人的理解不一定深刻,年轻人的理解不一定 肤浅。 B.而且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老年人的理解不一定深刻,年轻人的理解不一 定肤浅。 C.但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老年人的理解不一定肤浅,年轻人的理解不一定 深刻。 D.而且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老年人的理解不一定肤浅,年轻人的理解不一 定深刻。 二、文言文阅读(22 分。其中选择题 12 分,每小题 3 分;翻译题 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题。 卫鞅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 叔痤为中庶子。公叔痤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穆公之业
东复侵地,乃遂西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 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公 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 安能邑邑(同“悒悒”,不舒畅)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 君,君大悦之耳。”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五,而相收司连 坐。不告奸者腰斩,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事末利 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令()具,未布,恐民()不信己,()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 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 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 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 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秦 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边城。其 后民莫敢议令。 卫鞅说孝公伐魏,孝公以为然,使卫鞅将而伐魏。魏使公子卬将而击之。军 既相距,卫鞅遗魏将公子卬书曰:“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 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魏公子卬以为然。会盟已, 饮,而卫鞅伏甲士而袭虏公子印,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徙告商君欲反,发人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 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 其质也。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刻 薄少恩也。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 有以也夫!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数日不厌厌:满足 B.民怪之,莫敢徙怪:责怪 C.军既相距距:通“拒”,相距对峙 D.将法太子法:处罚 6.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令()具,未布,恐民()不信己,()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A.既其 然B.以之然 C.既之乃D.之其以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刻 薄少恩也 B.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刻 薄少恩也。 C.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刻 薄少恩也 D.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印/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刻 薄少恩也。 8.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东复侵地,乃遂西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 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公 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 安能邑邑(同“悒悒”,不舒畅)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 君,君大悦之耳。”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五,而相收司连 坐。不告奸者腰斩,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事末利 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令( )具,未布,恐民( )不信己,( )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 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 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 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 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秦 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边城。其 后民莫敢议令。 卫鞅说孝公伐魏,孝公以为然,使卫鞅将而伐魏。魏使公子卬将而击之。军 既相距,卫鞅遗魏将公子卬书曰:“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 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魏公子卬以为然。会盟已, 饮,而卫鞅伏甲士而袭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徙告商君欲反,发人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 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 其质也。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刻 薄少恩也。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 有以也夫!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数日不厌 厌:满足 B.民怪之,莫敢徙 怪:责怪 C.军既相距 距:通“拒”,相距对峙 D.将法太子 法:处罚 6.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令( )具,未布,恐民( )不信己,( )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 A.既 其 然 B.以 之 然 C.既 之 乃 D.之 其 以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刻 薄少恩也。 B.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刻 薄少恩也。 C.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刻 薄少恩也。 D.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刻 薄少恩也。 8.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鞅年轻时就研究刑名之学,后来他从魏国到秦国求见孝公,希望一展才能。 他在劝说孝公效仿帝王之道无效后,转而劝孝公富国强兵以成霸业,迎合了孝公 迫不及待地想显名天下的心理,因而被重用。 B.为使法令顺利推行,商鞅采取了不少措施。先是设法表明法令决不虚言,继 而又在推行受阻后,将阻挠变法的权贵们严加惩处,从而赢得了百姓们的拥护 C.商鞅率军攻打魏国,遇公子卬抵抗。他在信中假言和平,暗中却埋伏下武 士,在宴饮之时袭击并俘虏了公子卬,趁机打败了魏军。 D.秦孝公死后,惠王即位,公子虔一伙告发商鞅想造反,派差役捕捉他。秦 惠王对他旋以车裂的酷刑,并灭了他的全家。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4分) 译 (2)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3分) 译 (3)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3分) 译 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阅读下面的末词,完成题目(8分) 梳楼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蒙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1)我们接触过许多词牌名,如“念奴娇”、“永遇乐”、“虞美人”、“醉花 阴”等,请推断本词的词牌名是。(2分) (2)赏析首句“丝丝”一词的韵味。(3分) (3)本词主要写了什么愁?并简要分析“楼儿忒小不藏愁”一句是怎样写 “愁”的。(3分) 11.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1)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2)_,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王羲之《兰亭集序》) (3)朝避猛虎,夕避长蛇,,杀人如麻。(李白《蜀道难》) (4)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周邦彦《苏幕遮》) (5)心非木石岂无感,。(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10分。其中选择题6分,每小题3 分;简答题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小题。 重拾中华之“礼”的当代价值 彭林 东西方文化,是当今世界的两大文明,两者的关键区别究竟何在?梁启超说“中 国重礼治,西方重法治”,将东西文化归结为“礼”“法”二字。钱穆赞扬此语 深得文化分别之大旨所在”。数十年后,钱穆又说:“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 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说清礼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对于当代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A.商鞅年轻时就研究刑名之学,后来他从魏国到秦国求见孝公,希望一展才能。 他在劝说孝公效仿帝王之道无效后,转而劝孝公富国强兵以成霸业,迎合了孝公 迫不及待地想显名天下的心理,因而被重用。 B.为使法令顺利推行,商鞅采取了不少措施。先是设法表明法令决不虚言,继 而又在推行受阻后,将阻挠变法的权贵们严加惩处,从而赢得了百姓们的拥护。 C.商鞅率军攻打魏国,遇公子卬抵抗。他在信中假言和平,暗中却埋伏下武 士,在宴饮之时袭击并俘虏了公子卬,趁机打败了魏军。 D.秦孝公死后,惠王即位,公子虔一伙告发商鞅想造反,派差役捕捉他。秦 惠王对他旋以车裂的酷刑,并灭了他的全家。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4 分) 译: (2)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3 分) 译: (3)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3 分) 译: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 分) 10.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 分) ·梳楼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蒙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1) 我们接触过许多词牌名,如“念奴娇”、“永遇乐”、“虞美人”、“醉花 阴”等,请推断本词的词牌名是 。(2 分) (2)赏析首句“丝丝”一词的韵味。(3 分) (3) 本词主要写了什么愁?并简要分析“楼儿忒小不藏愁”一句是怎样写 “愁”的。(3 分) 11.古诗文默写。(5 分,每空 1 分) (1)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2) ,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王羲之《兰亭集序》) (3)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杀人如麻。(李白《蜀道难》) (4)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 。(周邦彦《苏幕遮》 ) (5)心非木石岂无感,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10 分。其中选择题 6 分,每小题 3 分;简答题 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2—14 小题。 重拾中华之“礼”的当代价值 彭 林 东西方文化,是当今世界的两大文明,两者的关键区别究竟何在?梁启超说“中 国重礼治,西方重法治”,将东西文化归结为“礼”“法”二字。钱穆赞扬此语 “深得文化分别之大旨所在”。数十年后,钱穆又说:“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 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说清礼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对于当代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文化中,礼是理的同义词。“礼者,理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孔子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孟子以礼为尽人皆有的四个善端之一,无 礼者谓之非人。梁启超、钱穆将中国文化的核心归结为礼治,绝非向壁虚造,而 是渊源有自。 在中国人看来,人是按照礼、也就是理性要求来生活的,其它动物则不能。人有 文化自觉,不可与鸟兽同群,通过礼自别于禽兽,对于中国人而言,礼是人生第 一要义。礼也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这是更高一个层次的区别。孔子作《春秋》, 欲为万世龟鉴。春秋乱世,本质上是文明与野蛮的斗争,即“礼”者与“非礼” 的斗争。而历史的进步,是在文明战胜野蛮之后。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修 身的主要门径。中国文化要求人们努力修为,勉为道德高尚的君子,甚至成圣成 贤,其间的取径,则是礼乐人生、外内双修。因此,中国人在童蒙教育阶段即教 以礼,不学礼,无以立。从束发开始,每逢人生的转折点,也都会寓教于礼,通 过冠礼、婚礼、相见礼、饮酒礼、射礼、丧礼、祭礼等一系列“人生礼仪”进行 指导,在总体上维持了全民族的文明水平。 更为重要的是,礼是民族凝聚的核心。中国幅员辽阔,南北四方发展不平衡,各 地风俗更是歧异,对政府而言,如果没有统一的行为规范,听之任之、放任自流, 不堪想象。经过两千多年的经营,礼超越于方言、风俗之上,彼此说话可以听不 懂,年节习俗可以互议,但在礼的层面上却能彼此认同,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 象,也是中国在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统一趋势的深层原因。 如今,举国上下都在谈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汇通,愿望很好,但如果对两大文化 没有深入的认识,盲目从事,就是不清醒的,甚至是有害的 西方文化是宗教文化,以神为中心,一切都按照上帝的意志行事。按照《圣经》 的说法,人有原罪,人性本恶,只有上帝才能拯救人的灵魂。而中国文化是以人 为中心的文化,从周公制礼作乐起,民本主义迅速崛起,天意与民意几乎等同 人的自主意识抬头,人性本善,人的灵魂不仅要由自己来管理,而且能管好。礼 是把抽象的道德转换到操作层面的不二法门,惟有经由礼,道德才能落实到人的 身上,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在当代中国,传统礼学依然有其生命力。近几十年的社会变革证明,物质与精神, 犹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在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精神层面的需求就 会提上议事日程。近年,各地纷纷举办道德大讲堂,反映了社会对道德的呼唤。 道德只有体现在人的身上,对人与社会的进步发生作用,道德才是鲜活的、有价 值的,礼恰恰是把道德转换为可以操作的规范的完整体系。今天在社会秩序方面 出现的种种乱象,包括某些国民出境旅游的种种不文明现象,归根到底是行为 “失范 礼仪是文明民族的重要标志。中华五千年文明,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东方礼仪,甚 至远播东亚,推动了朝鲜、日本文明的进程。中国文化中的礼,与修身、齐家密 切相关,内涵极其丰富。社会在飞速发展,中华礼仪也定能完成现代转型,再度 辉煌。 (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2日05版,有删改)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钱穆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礼”,我们只要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就可 解决中国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 B.人生第一要义就是礼,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就是人要按照礼、也就是理性要 求来生活的,其它动物则不能
在中国文化中,礼是理的同义词。“礼者,理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孔子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孟子以礼为尽人皆有的四个善端之一,无 礼者谓之非人。梁启超、钱穆将中国文化的核心归结为礼治,绝非向壁虚造,而 是渊源有自。 在中国人看来,人是按照礼、也就是理性要求来生活的,其它动物则不能。人有 文化自觉,不可与鸟兽同群,通过礼自别于禽兽,对于中国人而言,礼是人生第 一要义。礼也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这是更高一个层次的区别。孔子作《春秋》, 欲为万世龟鉴。春秋乱世,本质上是文明与野蛮的斗争,即“礼”者与“非礼” 的斗争。而历史的进步,是在文明战胜野蛮之后。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修 身的主要门径。中国文化要求人们努力修为,勉为道德高尚的君子,甚至成圣成 贤,其间的取径,则是礼乐人生、外内双修。因此,中国人在童蒙教育阶段即教 以礼,不学礼,无以立。从束发开始,每逢人生的转折点,也都会寓教于礼,通 过冠礼、婚礼、相见礼、饮酒礼、射礼、丧礼、祭礼等一系列“人生礼仪”进行 指导,在总体上维持了全民族的文明水平。 更为重要的是,礼是民族凝聚的核心。中国幅员辽阔,南北四方发展不平衡,各 地风俗更是歧异,对政府而言,如果没有统一的行为规范,听之任之、放任自流, 不堪想象。经过两千多年的经营,礼超越于方言、风俗之上,彼此说话可以听不 懂,年节习俗可以互议,但在礼的层面上却能彼此认同,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 象,也是中国在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统一趋势的深层原因。 如今,举国上下都在谈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汇通,愿望很好,但如果对两大文化 没有深入的认识,盲目从事,就是不清醒的,甚至是有害的。 西方文化是宗教文化,以神为中心,一切都按照上帝的意志行事。按照《圣经》 的说法,人有原罪,人性本恶,只有上帝才能拯救人的灵魂。而中国文化是以人 为中心的文化,从周公制礼作乐起,民本主义迅速崛起,天意与民意几乎等同, 人的自主意识抬头,人性本善,人的灵魂不仅要由自己来管理,而且能管好。礼 是把抽象的道德转换到操作层面的不二法门,惟有经由礼,道德才能落实到人的 身上,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在当代中国,传统礼学依然有其生命力。近几十年的社会变革证明,物质与精神, 犹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在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精神层面的需求就 会提上议事日程。近年,各地纷纷举办道德大讲堂,反映了社会对道德的呼唤。 道德只有体现在人的身上,对人与社会的进步发生作用,道德才是鲜活的、有价 值的,礼恰恰是把道德转换为可以操作的规范的完整体系。今天在社会秩序方面 出现的种种乱象,包括某些国民出境旅游的种种不文明现象,归根到底是行为 “失范”。 礼仪是文明民族的重要标志。中华五千年文明,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东方礼仪,甚 至远播东亚,推动了朝鲜、日本文明的进程。中国文化中的礼,与修身、齐家密 切相关,内涵极其丰富。社会在飞速发展,中华礼仪也定能完成现代转型,再度 辉煌。 (选自《人民日报》2013 年 11 月 12 日 05 版,有删改)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钱穆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礼”,我们只要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就可 解决中国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 B.人生第一要义就是礼,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就是人要按照礼、也就是理性要 求来生活的,其它动物则不能
C.中国幅员辽阔,各民族、各地方风俗各异,但国家能保持统一的趋势,其深 层原因是在礼的层面上彼此认同 D.西方文化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性本恶,人的灵魂只有上帝能拯救,人类要按 照天意与民意管好自己的灵魂。 1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A.梁启超说:“中国重礼治,西方重法治。”因此我们应对中华传统文化充满 自信。 B.诸侯争霸的春秋乱世,证明了孔子关于“礼”的那一套理论在当时根本行不 通 C.因为中国人在童蒙教育阶段即教以礼,所以中国在总体上维持了文明的高水 平 D.独具特色的中华礼仪影响深远,对朝鲜、日本文明的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 作用。 14.为什么作者认为“梁启超、钱穆将中国文化的核心归结为礼治,绝非向壁虚 造,而是渊源有自”?(4分) 答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窗中戏剧 (德)伊尔泽·爱辛格尔 女人倚在窗子边,朝对面望去。风微微地从河边吹来,感觉和平常没什么不一样 她住在顶楼的倒数第二层,街道在远远的下面,就连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的噪 音也很少传到这里。就在女人准备从窗边转身离开的时候,她突然发现,对面那 个老人房间里的灯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打开了。天色还不晩,外面还很亮,老人 房间里的灯光并不明显,那种感觉就奷像太阳底下开着的街灴,又像是灯火通明 的教堂里,某个人在窗边点亮的蜡烛。 女人站住了。 老人打开窗子,朝着这边点了点头 他是在向我打招呼吗?女人心里暗自想道。她所住的房子上面一层是空着的,下 面一层是一个工厂,这会儿早就关门了。女人于是微微地点了点头,作为对老人 的回应。只见老人又冲着这边点点头,同时伸手去摘帽子,却突然发现,自己的 头上并没有帽子。老人转身消失在了后面的房间里。 很快,老人又出现在了窗前。这次,他的头上多了一顶帽子,身上加了一件外套。 他脱下帽子,微笑着向女人致意。接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白色的手帕,开始 挥舞起来。一开始,是轻轻的,接着,越来越激烈。他把身子倾在窗台上,让人 不得不为他担心他的整个身体会从窗子里跌出来。女人有些愕然地后退了一步。 这时,窗子对面的老人一抬手,将手中的帽子远远地甩开了。同时,他将围巾顶 在了自己的头上,就像一个穆斯林人一样,将自己的头包裹了起来。接着,他将 双臂交叉,合在胸前,开始鞠躬。每次抬起头时,他的左眼都闭着,仿佛在向女 人传递着他们两人之间的某种秘密信息。女人饶有兴味地看着这一切,直到她突 然发现,窗子中出现了两条穿着窄窄的、打着补丁的丝绒裤子的双腿。老人在做 倒立!当他那满脸通红、满是汗水而又兴高采烈的脸重新出现在窗前时,女人终 于拨打了警察局的电话
C.中国幅员辽阔,各民族、各地方风俗各异,但国家能保持统一的趋势,其深 层原因是在礼的层面上彼此认同。 D.西方文化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性本恶,人的灵魂只有上帝能拯救,人类要按 照天意与民意管好自己的灵魂。 1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A.梁启超说:“中国重礼治,西方重法治。”因此我们应对中华传统文化充满 自信。 B.诸侯争霸的春秋乱世,证明了孔子关于“礼”的那一套理论在当时根本行不 通。 C.因为中国人在童蒙教育阶段即教以礼,所以中国在总体上维持了文明的高水 平。 D.独具特色的中华礼仪影响深远,对朝鲜、日本文明的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 作用。 14.为什么作者认为“梁启超、钱穆将中国文化的核心归结为礼治,绝非向壁虚 造,而是渊源有自”?(4分) 答: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18 题。 窗中戏剧 (德)伊尔泽·爱辛格尔 女人倚在窗子边,朝对面望去。风微微地从河边吹来,感觉和平常没什么不一样。 她住在顶楼的倒数第二层,街道在远远的下面,就连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的噪 音也很少传到这里。就在女人准备从窗边转身离开的时候,她突然发现,对面那 个老人房间里的灯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打开了。天色还不晚,外面还很亮,老人 房间里的灯光并不明显,那种感觉就好像太阳底下开着的街灯,又像是灯火通明 的教堂里,某个人在窗边点亮的蜡烛。 女人站住了。 老人打开窗子,朝着这边点了点头。 他是在向我打招呼吗?女人心里暗自想道。她所住的房子上面一层是空着的,下 面一层是一个工厂,这会儿早就关门了。女人于是微微地点了点头,作为对老人 的回应。只见老人又冲着这边点点头,同时伸手去摘帽子,却突然发现,自己的 头上并没有帽子。老人转身消失在了后面的房间里。 很快,老人又出现在了窗前。这次,他的头上多了一顶帽子,身上加了一件外套。 他脱下帽子,微笑着向女人致意。接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白色的手帕,开始 挥舞起来。一开始,是轻轻的,接着,越来越激烈。他把身子倾在窗台上,让人 不得不为他担心他的整个身体会从窗子里跌出来。女人有些愕然地后退了一步。 这时,窗子对面的老人一抬手,将手中的帽子远远地甩开了。同时,他将围巾顶 在了自己的头上,就像一个穆斯林人一样,将自己的头包裹了起来。接着,他将 双臂交叉,合在胸前,开始鞠躬。每次抬起头时,他的左眼都闭着,仿佛在向女 人传递着他们两人之间的某种秘密信息。女人饶有兴味地看着这一切,直到她突 然发现,窗子中出现了两条穿着窄窄的、打着补丁的丝绒裤子的双腿。老人在做 倒立!当他那满脸通红、满是汗水而又兴高采烈的脸重新出现在窗前时,女人终 于拨打了警察局的电话
老人仍然没有停下来。他披着一个床单,在两个窗子前交替出现。三条街道以外 的警局接到了女人的电话,女人在电话中有些语无伦次、声音十分激动,以至于 警察们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此刻,对面的老人笑得更厉害了,脸上的皱纹堆 成了一团。他伸出一只手,做了个模糊的手势,在脸上一抹,随即,他脸上的笑 容消失了,似乎,他的笑容已经瞬间被他攥在了手里。女人一直站在窗边看着这 切,直到警车赶到楼下。 女人气喘吁吁地跑下楼。警车周围已经围了许多人。一群人跟着警察和女人上了 楼,有好几个甚至跟到了最后一级楼梯上。他们凑在一起,好奇地等待着一一先 是有人上前敲门,没有人应;然后按门铃,仍然没有回应。作为训练有素的警察, 打开一道门并不是难事—一门很快被打开了,干净利落。顺着窄窄的走廊,他们 终于捕捉到了走廊尽头隐约的灯光。女人蹑手蹑脚地,紧紧地跟在警察后面。当 通往里间的那道门被打开时,只见老人背对着他们,仍站在窗子旁。他的双手拿 着一个大大的白色的枕头,放在自己头上,又拿下,不断重复着。那样子仿佛是 在告诉什么人,他要去睡觉了。而他的肩上,还披着一块地毯。众人几乎已经走 到了他的身后,老人仍然没有转身一一这个老人的听觉已经非常迟钝了。女人的 视线越过老人,望向对面,她看到了自己家那扇昏暗的窗子。 就像她所想的那样,底下那一层的工厂已经下班了。不过,在她家楼顶上,不知 什么时候搬来了一对小夫妻。在他们房间的窗子旁,有一个围着栏杆的儿童床 个小男孩正站在里面。 这个小孩儿头上也顶着一个枕头,身上披着一个床单。他不停地在床上蹦着跳着, 朝着这边挥动着双手,嘴里咿咿呀呀地叫着。他先是笑着,接着,用手在脸上抹 了一把,随即,他的脸变得严肃起来,仿佛他在一秒钟之内将自己的笑容攥在了 手中。紧接着,小男孩伸出手,用尽全身力气将手中的笑容抛到了所有目瞪口呆 的人们脸上。 (选自《读者》2013年第23期) 15.开头第一段划线句对老人房间的灯光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分析。(4分) 16.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小说中女人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 17.小说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 法。(7分) 18.小说题为“窗中戏剧”,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拟题的理由。(6分) 六、选做题(12分,每小题6分。注意:选做题共3道小题,请任选其中2道 作答) 19.阅读下面的新闻材料,自选角度,写一则新闻短评,150字左右。(6分) 2015年4月15日,武汉某大学斥资400万元修建“校园长城”的图片发在网络 上,掀起轩然大波。该项建筑确有“缩微长城”的视觉感,全长1.6公里,还设 置了一些“关隘”,内设楚汉关、雄关、银杏关、雁门关、武胜关等。该校党委 宣传部副部长张重阳介绍,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建“校园长城”出 于四个目的,一是校园车辆急剧增加,难免出现人、车抢道的现象,校园长城多 为4-6米宽的架空连廊,连通了校园多数教学楼,可作为人行道,达到人车分 流的目的;二是长城乃中华民族历史的著名建筑,建设“校园长城”具有爱国主 义教育功能;三是供师生登高望远、运动健身;四是城台下面建造有“长龙书 院”,提供给一批摄影、文学类学生社团组织作为办公场地。 (摘自2015-04-17人民网)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老人仍然没有停下来。他披着一个床单,在两个窗子前交替出现。三条街道以外 的警局接到了女人的电话,女人在电话中有些语无伦次、声音十分激动,以至于 警察们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此刻,对面的老人笑得更厉害了,脸上的皱纹堆 成了一团。他伸出一只手,做了个模糊的手势,在脸上一抹,随即,他脸上的笑 容消失了,似乎,他的笑容已经瞬间被他攥在了手里。女人一直站在窗边看着这 一切,直到警车赶到楼下。 女人气喘吁吁地跑下楼。警车周围已经围了许多人。一群人跟着警察和女人上了 楼,有好几个甚至跟到了最后一级楼梯上。他们凑在一起,好奇地等待着——先 是有人上前敲门,没有人应;然后按门铃,仍然没有回应。作为训练有素的警察, 打开一道门并不是难事——门很快被打开了,干净利落。顺着窄窄的走廊,他们 终于捕捉到了走廊尽头隐约的灯光。女人蹑手蹑脚地,紧紧地跟在警察后面。当 通往里间的那道门被打开时,只见老人背对着他们,仍站在窗子旁。他的双手拿 着一个大大的白色的枕头,放在自己头上,又拿下,不断重复着。那样子仿佛是 在告诉什么人,他要去睡觉了。而他的肩上,还披着一块地毯。众人几乎已经走 到了他的身后,老人仍然没有转身——这个老人的听觉已经非常迟钝了。女人的 视线越过老人,望向对面,她看到了自己家那扇昏暗的窗子。 就像她所想的那样,底下那一层的工厂已经下班了。不过,在她家楼顶上,不知 什么时候搬来了一对小夫妻。在他们房间的窗子旁,有一个围着栏杆的儿童床。 一个小男孩正站在里面。 这个小孩儿头上也顶着一个枕头,身上披着一个床单。他不停地在床上蹦着跳着, 朝着这边挥动着双手,嘴里咿咿呀呀地叫着。他先是笑着,接着,用手在脸上抹 了一把,随即,他的脸变得严肃起来,仿佛他在一秒钟之内将自己的笑容攥在了 手中。紧接着,小男孩伸出手,用尽全身力气将手中的笑容抛到了所有目瞪口呆 的人们脸上。 (选自《读者》2013 年第 23 期) 15.开头第一段划线句对老人房间的灯光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分析。(4 分) 16.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小说中女人的心理变化过程。(4 分) 17.小说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 法。(7 分) 18.小说题为“窗中戏剧”,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拟题的理由。(6 分) 六、选做题(12 分,每小题 6 分。注意:选做题共 3 道小题,请任选其中 2 道 作答) 19. 阅读下面的新闻材料,自选角度,写一则新闻短评,150 字左右。 (6 分) 2015 年 4 月 15 日,武汉某大学斥资 400 万元修建“校园长城”的图片发在网络 上,掀起轩然大波。该项建筑确有“缩微长城”的视觉感,全长 1.6 公里,还设 置了一些“关隘”,内设楚汉关、雄关、银杏关、雁门关、武胜关等。该校党委 宣传部副部长张重阳介绍,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建“校园长城”出 于四个目的,一是校园车辆急剧增加,难免出现人、车抢道的现象,校园长城多 为 4—6 米宽的架空连廊,连通了校园多数教学楼,可作为人行道,达到人车分 流的目的;二是长城乃中华民族历史的著名建筑,建设“校园长城”具有爱国主 义教育功能;三是供师生登高望远、运动健身;四是城台下面建造有“长龙书 院”,提供给一批摄影、文学类学生社团组织作为办公场地。 (摘自 2015-04-17 人民网)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 分)
“低头族”,是指那些在走路、乘坐交通工具或吃饭时,几乎都在低头玩手机或 平板电脑的人,以年轻人为主。聚会时离不开数字终端,一个人时更是如此。低 头族随处可见。如今,公交车里的上班族,几乎个个都作“低头看屏幕”状,有 的看手机,有的掏出笔记本上网、玩游戏、看视频,每个人都想通过盯住屏幕的 方式,把零碎的时间填满。 (节选自百度词条“低头族”) 请根据上述材料进行合理想象,写一段文字,具体描述火车、地铁、公交车上或 者其他场合下“低头族”痴迷于数字终端的场景,150字左右。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 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 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论语·子路第十三》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 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有人认为,以上两则材料,体现出儒家对体力劳动的轻视,你同意吗?请结合所 学,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七、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的一生非常短暂,能做的事,非常有限。不少人,时常被潮流所裹挟,看别人 怎么着,也马上跟着模仿。一辈子几乎所有热闹都要参加,任何时髦的事都不放 过。其实,人贡献社会的方式多种多样,只要你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出了成就 也就是对社会做出了贡献。 根据上面的文字,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2015届高考5月试题语文答案: c 2. C 3.D4.A 5.B(怪:感到奇怪)6.C7.A 8.B(“阻挠变法的权贵们”错,“刑公子虔,黥公孙贾”实是商君的权术之举, 借以恐吓他人。“百姓们的拥护”错,“秦人皆趋令”实是威权之下的保身之 举。) 9.(1)新法在民间施行了一周年,泰国的百姓到国都诉说新法不利的数以千计。 (2)太子是王位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罚,于是就处罚了他的师傅公子虔,将 他的老师公孙贾处以墨刑 (3)终于他在秦国遭受了一个谋反的恶名,这是有缘由的呀! 参考译文 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名鞅,姓公孙氏。商鞅年轻时就喜欢硏究 刑名之学,为魏国相国公叔痤做事,担任中庶子。公叔痤死后,公孙鞅听说秦孝 公在全国寻访有才能的人,以图重整穆公的霸业,向东收复被侵占之地,于是西 去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的关系求见孝公。孝公与卫鞅谈话,不知不觉跪
“低头族”,是指那些在走路、乘坐交通工具或吃饭时,几乎都在低头玩手机或 平板电脑的人,以年轻人为主。聚会时离不开数字终端,一个人时更是如此。低 头族随处可见。如今,公交车里的上班族,几乎个个都作“低头看屏幕”状,有 的看手机,有的掏出笔记本上网、玩游戏、看视频,每个人都想通过盯住屏幕的 方式,把零碎的时间填满。 (节选自百度词条“低头族”) 请根据上述材料进行合理想象,写一段文字,具体描述火车、地铁、公交车上或 者其他场合下“低头族”痴迷于数字终端的场景,150 字左右。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 分)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 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 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论语·子路第十三》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 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有人认为,以上两则材料,体现出儒家对体力劳动的轻视,你同意吗?请结合所 学,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七、写作( 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的一生非常短暂,能做的事,非常有限。不少人,时常被潮流所裹挟,看别人 怎么着,也马上跟着模仿。一辈子几乎所有热闹都要参加,任何时髦的事都不放 过。其实,人贡献社会的方式多种多样,只要你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出了成就, 也就是对社会做出了贡献。 根据上面的文字,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2015 届高考 5 月试题语文答案: 1.C 2.C 3.D 4.A 5.B(怪:感到奇怪) 6.C 7.A 8.B(“阻挠变法的权贵们”错,“刑公子虔,黥公孙贾”实是商君的权术之举, 借以恐吓他人。“百姓们的拥护”错,“秦人皆趋令”实是威权之下的保身之 举。) 9.(1)新法在民间施行了一周年,泰国的百姓到国都诉说新法不利的数以千计。 (2)太子是王位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罚,于是就处罚了他的师傅公子虔,将 他的老师公孙贾处以墨刑。 (3)终于他在秦国遭受了一个谋反的恶名,这是有缘由的呀! 参考译文: 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名鞅,姓公孙氏。商鞅年轻时就喜欢研究 刑名之学,为魏国相国公叔痤做事,担任中庶子。公叔痤死后,公孙鞅听说秦孝 公在全国寻访有才能的人,以图重整穆公的霸业,向东收复被侵占之地,于是西 去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的关系求见孝公。孝公与卫鞅谈话,不知不觉跪
在席上向前移动膝盖。谈了几天不觉得满足。景监说:“您用什么道理说中大王 的心意呢?我们大王非常高兴。”卫鞅回答说:“我劝说大王用帝王治国的方法 建立夏、商、周三代的盛世,但大王说:‘太遥远了,我不能等待。况且一般贤 能的君王,都希望自己在位时能名扬天下,怎么能愁闷不堪地等待几十上百年才 成就帝王大业呢?’所以,我用富国强兵的方法劝说大王,大王就非常高兴了 委任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更成法的命令。下令把百姓每十家编为一什, 每五家编为一伍。互相监督检举,一家犯法,九家检举,若不检举,十家一起治 罪。不告发犯法作乱的处以腰斩的刑罚,隐藏犯法作乱的与投降敌人的同样受罚 为私事争斗,各按情节轻重处以大小不同的刑罚。从事工商和因懒惰而贫穷的, 将他们的妻子儿女全部收为官奴。 法令已经具备,还没有公布,恐怕老百性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场的南门 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有谁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谁十金。人们觉 得奇怪,没有人敢搬动。又下令说:“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赏五十金。”有一个 人把木头搬走了,当即就赏给他五十金,以表明决不欺骗。事后颁布了新法。新 法在民间推行了一周年,秦国的百姓到国都诉说新法不方便的数以千计。正在这 个时候,太子犯了法。卫鞅说:“新法不能普遍推行,是因为上面不守法。”要 将太子绳之以法。太子是王位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罚,于是就处罚了他的师傅 公子虔,将他的老师公孙贾处以墨刑。第二天,秦国的百姓都服从新法。开始说 新法不方便的秦国老百姓又说来新法如何方便。卫鞅说:“这都是些搅乱教化的 人。”全部把他们迁移到边境。此后,百姓再也不敢议论新法。 卫鞅劝说孝公攻打魏国,孝公认为说得对,派卫鞅率领军队攻打魏国。魏国 派公子卬率兵迎击。两军相距对峙,卫鞅给魏将公子卬写信说:“当初我与公子 相处很好,如今你我成为敌我双方的主将,不忍相互残杀,可以与公子相见面谈, 订立盟约,欢宴后各自罢兵,以安定两国的局势。”魏公子卬认为卫鞅说得对 会盟结束后,饮酒,可是卫鞅埋伏下的武士袭击并俘虏了魏公子卬,趁机攻打他 的军队,彻底打败他们后返回秦国 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公子虔一伙人告发商君想造反,派差役捕捉商君 秦惠王将商君处以车裂的极刑示众于市,说:“不要像商君那样谋反!”于是, 将商君满门抄斩。 太史公说:商君天生是个冷酷无情的人。推究他当初用帝王之术游说孝公, 凭借的是虚浮的言论,并非他天资好。况且当初他由君王的宠臣引荐,等到被重 用,就处罚公子虔,欺骗魏将公子卬,不听赵良的劝告,足以说明他冷酷无情了。 我曾经读过商君的著作《开塞》、《耕战》,内容与他本人的所作所为相似。最 终在秦国遭受了一个谋反的恶名,这也是有缘由的呀! 10.(1)虞美人 (2)【参考答案】“丝丝”这一叠词,看似平常,其实颇见巧妙,从音调上讲, 这个叠词协畅自然,念来琅琅上口,增强了词的艺术美感。(1分)既逼真地再现 了柳枝随风婆娑起舞的柔姿,也生动地描绘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暗衬倚栏人 愁绪的万缕千丝。(2分) (3)【参考答案】本词主要写了羁旅思乡之愁。(1分) 楼儿忒小不嶽愁”一句中用“楼儿忒小”,衬托愁思之多;“不藏”有藏不住、 飘出之意,也暗含“愁”之多。(1分)并且以空间的大小来喻愁之多少,妙用比 喻手法。把无形的愁思化作有形的事物,化抽象为具体,巧妙表现了愁情的深重 (1分)
在席上向前移动膝盖。谈了几天不觉得满足。景监说:“您用什么道理说中大王 的心意呢?我们大王非常高兴。”卫鞅回答说:“我劝说大王用帝王治国的方法 建立夏、商、周三代的盛世,但大王说:‘太遥远了,我不能等待。况且一般贤 能的君王,都希望自己在位时能名扬天下,怎么能愁闷不堪地等待几十上百年才 成就帝王大业呢?’所以,我用富国强兵的方法劝说大王,大王就非常高兴了。” 委任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更成法的命令。下令把百姓每十家编为一什, 每五家编为一伍。互相监督检举,一家犯法,九家检举,若不检举,十家一起治 罪。不告发犯法作乱的处以腰斩的刑罚,隐藏犯法作乱的与投降敌人的同样受罚。 为私事争斗,各按情节轻重处以大小不同的刑罚。从事工商和因懒惰而贫穷的, 将他们的妻子儿女全部收为官奴。 法令已经具备,还没有公布,恐怕老百性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场的南门 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有谁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谁十金。人们觉 得奇怪,没有人敢搬动。又下令说:“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赏五十金。”有一个 人把木头搬走了,当即就赏给他五十金,以表明决不欺骗。事后颁布了新法。新 法在民间推行了一周年,秦国的百姓到国都诉说新法不方便的数以千计。正在这 个时候,太子犯了法。卫鞅说:“新法不能普遍推行,是因为上面不守法。”要 将太子绳之以法。太子是王位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罚,于是就处罚了他的师傅 公子虔,将他的老师公孙贾处以墨刑。第二天,秦国的百姓都服从新法。开始说 新法不方便的秦国老百姓又说来新法如何方便。卫鞅说:“这都是些搅乱教化的 人。”全部把他们迁移到边境。此后,百姓再也不敢议论新法。 卫鞅劝说孝公攻打魏国,孝公认为说得对,派卫鞅率领军队攻打魏国。魏国 派公子卬率兵迎击。两军相距对峙,卫鞅给魏将公子卬写信说:“当初我与公子 相处很好,如今你我成为敌我双方的主将,不忍相互残杀,可以与公子相见面谈, 订立盟约,欢宴后各自罢兵,以安定两国的局势。”魏公子卬认为卫鞅说得对。 会盟结束后,饮酒,可是卫鞅埋伏下的武士袭击并俘虏了魏公子卬,趁机攻打他 的军队,彻底打败他们后返回秦国。 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公子虔一伙人告发商君想造反,派差役捕捉商君。 秦惠王将商君处以车裂的极刑示众于市,说:“不要像商君那样谋反!”于是, 将商君满门抄斩。 太史公说:商君天生是个冷酷无情的人。推究他当初用帝王之术游说孝公, 凭借的是虚浮的言论,并非他天资好。况且当初他由君王的宠臣引荐,等到被重 用,就处罚公子虔,欺骗魏将公子卬,不听赵良的劝告,足以说明他冷酷无情了。 我曾经读过商君的著作《开塞》、《耕战》,内容与他本人的所作所为相似。最 终在秦国遭受了一个谋反的恶名,这也是有缘由的呀! 10.(1)虞美人 (2)【参考答案】“丝丝”这一叠词,看似平常,其实颇见巧妙,从音调上讲, 这个叠词协畅自然,念来琅琅上口,增强了词的艺术美感。(1 分)既逼真地再现 了柳枝随风婆娑起舞的柔姿,也生动地描绘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暗衬倚栏人 愁绪的万缕千丝。(2 分) (3)【参考答案】本词主要写了羁旅思乡之愁。(1 分) “楼儿忒小不藏愁”一句中用“楼儿忒小”,衬托愁思之多;“不藏”有藏不住、 飘出之意,也暗含“愁”之多。(1 分)并且以空间的大小来喻愁之多少,妙用比 喻手法。把无形的愁思化作有形的事物,化抽象为具体,巧妙表现了愁情的深重。 (1 分)
11.古诗文默写 (1)周公吐哺(2)虽趣舍万殊(3)磨牙吮血 (4)侵晓窥檐语(5)吞声踯躅不敢言 12、C(解析:A项,“只要…就…”条件关系绝对化错误,原文是“对于当代 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B项,这一观点是中国人的看法,而并非所有 人的看法。D项,事实混乱,“按照天意与民意管好自己的灵魂”并不是西方 文化的思想,而是中国文化的。) 13、D(解析:A项,因果关系不成立。B项,春秋乱世有很多原因,不能证明理 论的不可行。C项,是因为中国人从小到大“每逢人生的转折点,也都会寓教于 礼”,所以“总体上维持了全民族的文明水平”。) 14、①中国人按照礼来生活的,通过礼自别于禽兽:②礼也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 ③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修身的主要门径;④礼是民族凝聚的核心。(4分, 每点1分。) 15.参考答案: ①外面很亮,老人房间里开着灯光,为老人的表演提供了明亮的环境 ②室内有灯光,窗边的女人才能清晰看得到老人的表演,为推动后面的情节发展 作了铺垫。 ③老人“房间的灯光”像是“又像是灯火通明的教堂里,某个人在窗边点亮的蜡 烛”这一句联想描写暗示了老人内心的童真和慈爱圣洁的情怀。(三点任意答对 两点给4分) 16参考答案 ①突然发现老人房间里的灯打开了,她在窗边站住一好奇;②看到老人动作 越来越剧烈并把身子倾在窗台上——-愕然、担心;③突然发现老人倒立后,她拨 打电话—紧张、担心;④继续站在窗边看老人喜怒无常、动作怪异;气喘吁 吁地跟着警察——害怕、紧张、好奇:⑤站在老人的房间,看到楼上男孩的动 作,了解真相——释然。 (①②③三点必答,④⑤到一点或者合起来作为一点。 17参考答案: ①小说到结尾处,才使读者明白,那老人原来是在逗孩子玩,这个结局是起初料 想不到的,故曰在意料之外。(1分) ②但这个结局在前文其实已有暗示,故也在意料之中。暗示有: “她住在顶楼的下面一层”,“她所住的房子上面一层是空着的”,反复提到楼 上,其实是在暗示楼上可能住人; 老人打开窗子,朝着这边点了点头”,这样的情节说明老人是彬彬有礼的,这 样的老人不应该做出怪诞的行为。“这边”一词,表明老人未必是对女人点头; 她看到了自己家那扇昏暗的窗子”,强调“昏暗”,暗示的是在前文,老人其 实是看不见女人的,他是在看别人 老人的种种动作表情,都有逗乐的意思,不像是对着女人发出。 (上面四条,写出三条即可,每条2分。如果学生找到了其他暗示,只要言之成 理,亦可给分。) 18参考答案 ①“窗中”点明小说故事发生的地点,“戏剧”暗示故事情节的戏剧性; ②因为“窗”的局限而造成人们的误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11.古诗文默写 (1)周公吐哺(2)虽趣舍万殊(3)磨牙吮血 (4)侵晓窥檐语(5)吞声踯躅不敢言 12、C(解析:A 项,“只要…就…”条件关系绝对化错误,原文是“对于当代 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B 项,这一观点是中国人的看法,而并非所有 人的看法。 D 项,事实混乱,“按照天意与民意管好自己的灵魂”并不是西方 文化的思想,而是中国文化的。) 13、D(解析:A 项,因果关系不成立。B 项,春秋乱世有很多原因,不能证明理 论的不可行。C 项,是因为中国人从小到大“每逢人生的转折点,也都会寓教于 礼”,所以“总体上维持了全民族的文明水平”。) 14、①中国人按照礼来生活的,通过礼自别于禽兽;②礼也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 ③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修身的主要门径;④礼是民族凝聚的核心。(4 分。 每点 1 分。) 15. 参考答案: ①外面很亮,老人房间里开着灯光,为老人的表演提供了明亮的环境。 ②室内有灯光,窗边的女人才能清晰看得到老人的表演,为推动后面的情节发展 作了铺垫。 ③老人“房间的灯光”像是“又像是灯火通明的教堂里,某个人在窗边点亮的蜡 烛”这一句联想描写暗示了老人内心的童真和慈爱圣洁的情怀。(三点任意答对 两点给 4 分) 16 参考答案: ①突然发现老人房间里的灯打开了,她在窗边站住-----好奇;②看到老人动作 越来越剧烈并把身子倾在窗台上----愕然、担心;③突然发现老人倒立后,她拨 打电话-----紧张、担心;④继续站在窗边看老人喜怒无常、动作怪异;气喘吁 吁地跟着警察-----害怕、紧张、好奇;⑤站在老人的房间,看到楼上男孩的动 作,了解真相----释然。 (①②③三点必答,④⑤到一点或者合起来作为一点。) 17 参考答案: ①小说到结尾处,才使读者明白,那老人原来是在逗孩子玩,这个结局是起初料 想不到的,故曰在意料之外。(1 分) ② 但这个结局在前文其实已有暗示,故也在意料之中。暗示有: “她住在顶楼的下面一层”,“她所住的房子上面一层是空着的”,反复提到楼 上,其实是在暗示楼上可能住人; “老人打开窗子,朝着这边点了点头”,这样的情节说明老人是彬彬有礼的,这 样的老人不应该做出怪诞的行为。“这边”一词,表明老人未必是对女人点头; “她看到了自己家那扇昏暗的窗子”,强调“昏暗”,暗示的是在前文,老人其 实是看不见女人的,他是在看别人; 老人的种种动作表情,都有逗乐的意思,不像是对着女人发出。 (上面四条,写出三条即可,每条 2 分。如果学生找到了其他暗示,只要言之成 理,亦可给分。) 18 参考答案: ①“窗中”点明小说故事发生的地点,“戏剧”暗示故事情节的戏剧性; ②因为“窗”的局限而造成人们的误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③意在提醒读者通过“窗子”发现生活中的美,表达了作者对关爱、良善的人性 美的欣赏。 (每点2分) 19参考示例一: 校园修长城真是弘扬文化?我看只是将传统文化符号硬性移植进来,比的是谁花 钱多,谁建的体量更大,这就是一种炫耀与奢侈,而与文化相背离。 且不说长城本身也有保守、封闭、压迫等负面的文化含义,否则孟姜女哭长城的 传说岂能流传千年?即使是在古人看来,长城也绝不是什么休闲、观花、玩耍之 所,要造景,恐怕也是靠虹桥、楼台之属,将学校建成伪军事要塞,岂不让人笑 掉大牙?而这种文化,还真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 文化不是大杂烩,不是垃圾箱,更不是把鸡鸭鱼肉等“硬菜”都盛到盘子里,就 算有文化,文化的魅力也在历史传承,在其内部逻辑,在人们发自内心的认同, 否则再怎么折腾,也依然不接地气。 示例二:为什么只要谈文化建设,很多人却不自觉地只想修楼,不想树人? 原因无外乎三点:一是修楼快,树人慢,绩效考核上不划算;二是修楼简单,树 人麻烦,搞不好给自己培养掘墓人;三是树人以德,可在多元化社会中,传统道 德与现代道德如何有机协调,仍在博弈中。 我们正处在转型期,优点是有活力、有激情,缺点是多摩擦、多冲突,作为学校 管理者,既要出业绩,又要无差评,确实不是件容易事,最安全的办法就是多投 硬件少投软件,只选传统无视新造,可人人四平八稳,自然山寨遍地 作为教育者,我们是不是更应牢记树人的目标,而不只是搞点表面文章呢? 答案: 20.要求:充分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人物动作、神态、表情:;如能通过合理的情 节设计,表现出“低头族”因痴迷之深导致深受其害,能引发读者的反思,则更 好!酌情计分 21.答案示例一:同意(1分)。材料中,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 菜的樊迟是小人,很显然,这里面隐含的情绪是带有遗憾甚至鄙夷的(1分) 而孟子则认为,“劳力者”只能“治于人”,而且要肩负“食人”的繁重责任, 地位是显然低于“劳心者”的(1分)。可见,在孔子和孟子的意识中,不同的 劳动、不同的职业是有高低贵贱之分的。(1分)在儒家的思想中,一直强调“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也曾强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价值观 念,因此,这体现了儒家对体力劳动的轻视。(2分) 答案示例二:不同意(1分)。材料中,孔子和的主要用意在于强调居“上”位 者,哪里需要学习种庄稼、种菜之类的知识,只要重视礼、义、信也就足够了(1 分),而孟子则充分指出劳动有“劳心”和“劳力”的不同(1分)。可见,他 们的主要观点在于强调社会分工的不同,而并没有轻视体力劳动的意思(1分) 孔子曾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主张的正是各司其职,做好自己本职分内 之事,孟子则推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仁政思想,也没用鄙视劳动 人民的意思,因此,以上两则材料体现的只是儒家对社会分工不同的认识而已(2 分) 22.审题提示: ①要耐得住寂寞。②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出了成就。③个人定位很重要。④怎样 对社会做出了贡献。⑤有限与无限。⑥不要被潮流所裹挟
③意在提醒读者通过“窗子”发现生活中的美,表达了作者对关爱、良善的人性 美的欣赏。 (每点 2 分) 19 参考示例一: 校园修长城真是弘扬文化? 我看只是将传统文化符号硬性移植进来,比的是谁花 钱多,谁建的体量更大,这就是一种炫耀与奢侈,而与文化相背离。 且不说长城本身也有保守、封闭、压迫等负面的文化含义,否则孟姜女哭长城的 传说岂能流传千年?即使是在古人看来,长城也绝不是什么休闲、观花、玩耍之 所,要造景,恐怕也是靠虹桥、楼台之属,将学校建成伪军事要塞,岂不让人笑 掉大牙?而这种文化,还真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 文化不是大杂烩,不是垃圾箱,更不是把鸡鸭鱼肉等“硬菜”都盛到盘子里,就 算有文化,文化的魅力也在历史传承,在其内部逻辑,在人们发自内心的认同, 否则再怎么折腾,也依然不接地气。 示例二:为什么只要谈文化建设,很多人却不自觉地只想修楼,不想树人? 原因无外乎三点:一是修楼快,树人慢,绩效考核上不划算;二是修楼简单,树 人麻烦,搞不好给自己培养掘墓人;三是树人以德,可在多元化社会中,传统道 德与现代道德如何有机协调,仍在博弈中。 我们正处在转型期,优点是有活力、有激情,缺点是多摩擦、多冲突,作为学校 管理者,既要出业绩,又要无差评,确实不是件容易事,最安全的办法就是多投 硬件少投软件,只选传统无视新造,可人人四平八稳,自然山寨遍地。 作为教育者,我们是不是更应牢记树人的目标,而不只是搞点表面文章呢? 答案: 20.要求:充分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人物动作、神态、表情;如能通过合理的情 节设计,表现出“低头族”因痴迷之深导致深受其害,能引发读者的反思,则更 好!酌情计分。 21.答案示例一:同意(1 分)。材料中,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 菜的樊迟是小人,很显然,这里面隐含的情绪是带有遗憾甚至鄙夷的(1 分); 而孟子则认为,“劳力者”只能“治于人”,而且要肩负“食人”的繁重责任, 地位是显然低于“劳心者”的(1 分)。可见,在孔子和孟子的意识中,不同的 劳动、不同的职业是有高低贵贱之分的。(1 分)在儒家的思想中,一直强调“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也曾强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价值观 念,因此,这体现了儒家对体力劳动的轻视。(2 分) 答案示例二:不同意(1 分)。材料中,孔子和的主要用意在于强调居“上”位 者,哪里需要学习种庄稼、种菜之类的知识,只要重视礼、义、信也就足够了(1 分),而孟子则充分指出劳动有“劳心”和“劳力”的不同(1 分)。可见,他 们的主要观点在于强调社会分工的不同,而并没有轻视体力劳动的意思(1 分)。 孔子曾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主张的正是各司其职,做好自己本职分内 之事,孟子则推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仁政思想,也没用鄙视劳动 人民的意思,因此,以上两则材料体现的只是儒家对社会分工不同的认识而已(2 分)。 22.审题提示: ①要耐得住寂寞。②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出了成就。③个人定位很重要。④怎样 对社会做出了贡献。⑤有限与无限。⑥不要被潮流所裹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