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财政学》课程教学资源:教学大纲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43,文件大小:142.5KB,团购合买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财政学的基本理论,明确财政,的职能、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国家预算、预算管理体制、财政平衡、财政政策、财政监督等基本内容,在进一步掌握财政基本原理基础上,提高理解运用财政政策的能力。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财政学》教学大纲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财政学的基本理论,明确财政,的职能、财 政收入、财政支出、国家预算、预算管理体制、财政平衡、财政政策、财政监督 等基本内容,在进一步掌握财政基本原理基础上,提髙理解运用财政政策的能力 第一章财政的概念(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学习应重点掌握财政范畴及财政构成要素,并理解好 市场与财政的关系,明确市场失灵领域恰是政府活动的有效区,从而全面理解财 政这一范畴的深刻内涵。 第一节什么是财政(2学时) 财政的产生 财政既是分配范畴,又是历史范畴。财政的产生有两个条件:一是财政产生 的社会政治条件,即只有在国家产生后,财政分配才能从一般的经济分配中独立 出来,才有了独立的、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再分配。 在原始社会初期,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低,没有剩余产品,没有分工和交换 没有私有制,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这一时期,由于不存在单独的为满足社会公 共需要而进行再分配,所以不会有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财政存在。在原始社 会里没有独立意义的财政。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进一步发展与此相适应,出现了私有制、剥削和阶级对 立。由于社会分裂为阶级,以及阶级对立的加剧,区别于氏族公社的根本标志 公共权力最终产生了,即产生了国家。 在私有制社会里,国家本身通常不直接占有生产资料,也不直接从事生产劳 动,因此,它必须凭借拥有的政治权力,强制地无偿地征收一部分社会产品,以 满足其各方面的需要。这样就从整个社会产品分配中,分离出一种由国家直接参 与的社会产品分配,这就是国家财政。可见,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1 《财政学》教学大纲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财政学的基本理论,明确财政,的职能、财 政收入、财政支出、国家预算、预算管理体制、财政平衡、财政政策、财政监督 等基本内容,在进一步掌握财政基本原理基础上,提高理解运用财政政策的能力。 第一章 财政的概念 (4 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学习应重点掌握财政范畴及财政构成要素,并理解好 市场与财政的关系,明确市场失灵领域恰是政府活动的有效区,从而全面理解财 政这一范畴的深刻内涵。 第一节 什么是财政(2 学时) 一、财政的产生 财政既是分配范畴,又是历史范畴。财政的产生有两个条件:一是财政产生 的社会政治条件,即只有在国家产生后,财政分配才能从一般的经济分配中独立 出来,才有了独立的、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再分配。 在原始社会初期,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低,没有剩余产品,没有分工和交换, 没有私有制,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这一时期,由于不存在单独的为满足社会公 共需要而进行再分配,所以不会有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财政存在。在原始社 会里没有独立意义的财政。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进一步发展与此相适应,出现了私有制、剥削和阶级对 立。由于社会分裂为阶级,以及阶级对立的加剧,区别于氏族公社的根本标志— —公共权力最终产生了,即产生了国家。 在私有制社会里,国家本身通常不直接占有生产资料,也不直接从事生产劳 动,因此,它必须凭借拥有的政治权力,强制地无偿地征收一部分社会产品,以 满足其各方面的需要。这样就从整个社会产品分配中,分离出一种由国家直接参 与的社会产品分配,这就是国家财政。可见,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的集中分配,包括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是生产力与生产 关系的统一。 财政产生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国家职能的扩展, 财政本身也不断发展变化。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国家的性质、职98不同,财政分配范围、财政的职能,以及财政管理制度等方面 都存在很大的差别。 、财政构成要素分析 财政构成要素的分析,主要体现在财政分配的主体、客体及目的三个方面 )财政分配的主体 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财政分配以国家分配为前提,国家的性质决定财政的性质。国家直接决定着 财政的产生、发展和范围。 在财政分配中.国家处于主动的、支配的地位。 3.国家的职能决定财政分配的范围。国家职能的实现离不开财政的财力保证, 国家职能范围的大小决定了财政资金的流向及其数量 (二)财政分配的客体 财政收入主要是来源于剩余产品。理论上,只有剩余产品才可能而且需要从 一般分配中独立出来,形成一种超越生产单位和个人以外的特殊分配,而且剩余 产品的数量也决定了财政分配的数量界限及其在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实 践上,构成各国财政收入的主体的流转税和公司税,直接来源于企业所创造的剩 余产品价值。但从各国的财政实践来看,财政分配的对象要宽得多,往年累积的 社会财富和当年创造的社会产品均可成为财政分配的对象 (三)财政分配的目的 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保证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这种需要属于社会公共需要 所谓社会公共需要,是指向社会提供安全、秩序、公民基本权利和经济发展 的社会条件等方面的需要。通过财政分配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主要有:(1)保证执行 国家职能的需要,(2)介于社会公共需要和个人需要之间在性质上难以严格划分的 一些需要。(3)大型公共设施,甚至包括基础产业,如邮政、电讯、民航、铁路、 公路、煤气、电力、钢铁以及城市公共设施等

2 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的集中分配,包括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是生产力与生产 关系的统一。 财政产生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国家职能的扩展, 财政本身也不断发展变化。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国家的性质、职 98 不同,财政分配范围、财政的职能,以及财政管理制度等方面 都存在很大的差别。 二、财政构成要素分析 财政构成要素的分析,主要体现在财政分配的主体、客体及目的三个方面。 (一)财政分配的主体 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财政分配以国家分配为前提,国家的性质决定财政的性质。国家直接决定着 财政的产生、发展和范围。 2.在财政分配中.国家处于主动的、支配的地位。 3.国家的职能决定财政分配的范围。国家职能的实现离不开财政的财力保证, 国家职能范围的大小决定了财政资金的流向及其数量。 (二)财政分配的客体 财政收入主要是来源于剩余产品。理论上,只有剩余产品才可能而且需要从 一般分配中独立出来,形成一种超越生产单位和个人以外的特殊分配,而且剩余 产品的数量也决定了财政分配的数量界限及其在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实 践上,构成各国财政收入的主体的流转税和公司税,直接来源于企业所创造的剩 余产品价值。但从各国的财政实践来看,财政分配的对象要宽得多,往年累积的 社会财富和当年创造的社会产品均可成为财政分配的对象。 (三)财政分配的目的 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保证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这种需要属于社会公共需要。 所谓社会公共需要,是指向社会提供安全、秩序、公民基本权利和经济发展 的社会条件等方面的需要。通过财政分配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主要有:(1)保证执行 国家职能的需要,(2)介于社会公共需要和个人需要之间在性质上难以严格划分的 一些需要。(3)大型公共设施,甚至包括基础产业,如邮政、电讯、民航、铁路、 公路、煤气、电力、钢铁以及城市公共设施等

第二节市场与财政(2学时) 公共产品的界定 早在1739年,休谟就提出一个公共产品的直观概念。萨缪尔逊在一篇论文中 给出一个关于纯粹公共产品的定义,他认为,所谓纯粹公共品是指这样一种产品, 即“每个人消费该产品不会造成他人消费的减少。”他还用数学式给出了公共产品 和私人产品的定义。 公共产品作为私人产品的对称,具有以下特征: 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即公共产品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而不能将其分 割成若干部分,分别归个人或集团消费。2.消费的非排他性,即某个人或集团对 公共产品的消费,并不影响或妨碍其他个人或集团同时消费该公共产品,也不会 减少其他个人或集团消费该公共产品的数量或质量。3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这里 的非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本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即多一个消费者引起的边 际成本为零。4.提供目的的非盈利性。即提供公共产品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追 求社会效益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二、市场失灵与政府活动的有效区 (一)市场缺陷 外在性。根据向外施加的是损害还是利益,把外在性分为消极的(负的)外 在性和积极性(正的)外在性。一般所说的外在性是指消极的外在性。 2.不完全竞争。对形成的自然垄断,如不加以适当的限制,就会阻碍市场经 济机制的有效运作 3.不完全性。市场的不完全性是指价格和利率的扭曲以及信息的不对称 4.分配不平等。有效率的市场必然导致收入分配的极大不平等。 (二)政府失败 1.决策失误。由于公共决策过程的复杂性和真实信息获取的困难,常常导致 政府的决策失误。2低效率。政府具有非盈利的特点。在进行一项经济活动中,其 成本和收入的性质及其关系不同于企业。这是导致政府低效率的根本原因。 三)市场缺陷与政府活动有效区事实上,市场作为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机 制常常起到比政府更好的作用。改革的现实,使我们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 路,使市场成都市社会资源配置的主角,这是改革历史的一大进步。如果将市场

3 第二节 市场与财政 (2 学时) 一、公共产品的界定 早在 1739 年,休谟就提出一个公共产品的直观概念。萨缪尔逊在一篇论文中 给出一个关于纯粹公共产品的定义,他认为,所谓纯粹公共品是指这样一种产品, 即“每个人消费该产品不会造成他人消费的减少。”他还用数学式给出了公共产品 和私人产品的定义。 公共产品作为私人产品的对称,具有以下特征: 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即公共产品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而不能将其分 割成若干部分,分别归个人或集团消费。2.消费的非排他性,即某个人或集团对 公共产品的消费,并不影响或妨碍其他个人或集团同时消费该公共产品,也不会 减少其他个人或集团消费该公共产品的数量或质量。3.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这里 的非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本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即多一个消费者引起的边 际成本为零。4.提供目的的非盈利性。即提供公共产品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追 求社会效益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二、市场失灵与政府活动的有效区 (一)市场缺陷 1.外在性。根据向外施加的是损害还是利益,把外在性分为消极的(负的)外 在性和积极性(正的)外在性。一般所说的外在性是指消极的外在性。 2.不完全竞争。对形成的自然垄断,如不加以适当的限制,就会阻碍市场经 济机制的有效运作。 3.不完全性。市场的不完全性是指价格和利率的扭曲以及信息的不对称。 4.分配不平等。有效率的市场必然导致收入分配的极大不平等。 (二)政府失败 1.决策失误。由于公共决策过程的复杂性和真实信息获取的困难,常常导致 政府的决策失误。2.低效率。政府具有非盈利的特点。在进行一项经济活动中,其 成本和收入的性质及其关系不同于企业。这是导致政府低效率的根本原因。 (三)市场缺陷与政府活动有效区事实上,市场作为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机 制常常起到比政府更好的作用。改革的现实,使我们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 路,使市场成都市社会资源配置的主角,这是改革历史的一大进步。如果将市场

与政府的经济活动做一全面分析的话,就会发现,政府失灵的领域,恰是市场大 有作为的领域,而市场的缺陷又恰是政府经济活动的有效区。 复习与思考 1.财政是如何产生的。 2.为什么说财政分配主体是国家。 3.怎样理解市场失灵与政府活动的有效区 怎样理解财政分配的目的。 第二章财政的职能(3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学习要求着重掌握财政职能的具体内容,理解公平与 效率的关系,特别是公平与效率原则如何在财政分配中得以贯彻。 第一节财政职能的内涵(0.6学时) 财政的职能,是指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它是财政这 一经济范畴本质的反映,具有客观必然性,计划经济条件下,一般认为,财政具 有三种职能。(1)分配资金的职能。(2)调节经济的职能。(3)监督管理职能。 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 性作用,就必须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重塑国家财政的职能。,近年来,我国学 术界普遍重视财政职能的研究,将其概括为: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财政调节收 入分配职能;财政保持经济稳定职能 第二节资源配置职能(0.5学时) 、资源配置职能的含义 所谓资源配置,是指通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 配,实现资源结构的合理化,使其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 益 资源置职能的内容

4 与政府的经济活动做一全面分析的话,就会发现,政府失灵的领域,恰是市场大 有作为的领域,而市场的缺陷又恰是政府经济活动的有效区。 复习与思考: 1.财政是如何产生的。 2.为什么说财政分配主体是国家。 3.怎样理解市场失灵与政府活动的有效区。 4.怎样理解财政分配的目的。 第二章 财政的职能(3 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学习要求着重掌握财政职能的具体内容,理解公平与 效率的关系,特别是公平与效率原则如何在财政分配中得以贯彻。 第一节 财政职能的内涵(0.6 学时) 财政的职能,是指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它是财政这 一经济范畴本质的反映,具有客观必然性,计划经济条件下,一般认为,财政具 有三种职能。(1)分配资金的职能。(2)调节经济的职能。(3)监督管理职能。 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 性作用,就必须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重塑国家财政的职能。, 近年来,我国学 术界普遍重视财政职能的研究,将其概括为: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财政调节收 入分配职能;财政保持经济稳定职能。 第二节 资源配置职能 (0.5 学时) 一、资源配置职能的含义 所谓资源配置,是指通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 配,实现资源结构的合理化,使其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 益。 二、资源置职能的内容

1.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2.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3.调 节资源在政府部门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4.调节政府部门的内部资源配置。 第三节收入分配职能(0.7学时) 收入分配职能的含义 收入分配是指合理的收入分配,即正确调节了政府与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 关系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实现了收入公平的分配。收入分配通常 是指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在我国,国民收入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一个国 家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社会总产品扣除在生产中消耗掉 的生产资料价值后的剩余部分,即为国民收入。国民收入创造出来之后,通过 分配形成流量的收入分配格局和存量的财富分配格局。无论一个国家的经济体 制如何,其国民收入分配都必须经过初次分配和若干次再分配等层次,简称国民 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其中,国民收入初次分配通常是指在直接参与物质生 产的各社会集团和社会成早之间进行的分配;而再次分配则是指在国民收入初次 分配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各种分配。 从某种意义上讲,财政收支活动是国民收入分配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重要环节。它即参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活动,又参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二、收入分配职能的内容 1.通过税收调节企业的利润水平。2.通过税收调节居民个人收入的水平。3.改 善低收入者取得收入的条件和能力。 第四节经济稳定职能(0.6学时) 、经济稳定的含义 经济稳定包括多方面的含义。通常是指:第一,充分就业。它是指有能力且 原意工作的劳动者,能找到工作做。第二,物价水平稳定。第三,国际收支平衡。 经济稳定职能的内容 1.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2.通过财政的自动稳定 制度,实现稳定目标。3.处理好经济稳定与经济长期增长的关系

5 1.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2.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3.调 节资源在政府部门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4.调节政府部门的内部资源配置。 第三节 收入分配职能 (0.7 学时) 一、收入分配职能的含义 收入分配是指合理的收入分配,即正确调节了政府与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 关系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实现了收入公平的分配。 收入分配通常 是指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在我国,国民收入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一个国 家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社会总产品扣除在生产中消耗掉 的生产资料价值后的剩余部分,即为国民收入。国民收入创造出来之后,通过 分配形成流量的收入分配格局和存量的财富分配格局。无论一个国家的经济体 制如何,其国民收入分配都必须经过初次分配和若干次再分配等层次,简称国民 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其中,国民收入初次分配通常是指在直接参与物质生 产的各社会集团和社会成早之间进行的分配;而再次分配则是指在国民收入初次 分配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各种分配。 从某种意义上讲,财政收支活动是国民收入分配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重要环节。它即参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活动,又参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二、收入分配职能的内容 1.通过税收调节企业的利润水平。2.通过税收调节居民个人收入的水平。3.改 善低收入者取得收入的条件和能力。 第四节 经济稳定职能 (0.6 学时) 一、经济稳定的含义 经济稳定包括多方面的含义。通常是指:第一,充分就业。它是指有能力且 原意工作的劳动者,能找到工作做。第二,物价水平稳定。第三,国际收支平衡。 二、经济稳定职能的内容 1.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2.通过财政的自动稳定 制度,实现稳定目标。3.处理好经济稳定与经济长期增长的关系

第五节公平与效率(0.6学时) 考察财政诸职能的矛盾与协调,最终可归结为公平与效率的冲突与权衡。财 政职能发挥如何,关键在于处理好财政分配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社会经济福利准则 社会福利准则具体体现为效率准则与公平准则。 )效率准则 效率实质上属于生产力范畴。效率与效益是有区别的。效益指收益超过成本 或收益超过损失。效益不等于效率,只有最高效益才为效率。 二)公平准则 公平包括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横向公平指同等经济地位的同等待遇,纵向 公平即对不同经济地位的人区别对待。公平的程度如何可用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 数来衡量。 二、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在西方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见是把公平与效率视为不可兼得的两个目标, 要么牺牲公平以换取效率的提高,要么牺牲一些效率以实现更多的公平。 我们认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平与效率并不是两上截然对立的 价值体系,而是两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目标,社会主义经济必须而且能够兼顾公平 与效率两个目标。 三、公平、效率与财政分配 (一)效率原则在财政分配中的贯彻 在财政分配中贯彻效率原则,主要应当把握以下三个环节。 1.合理确定财政分配规模。2.提髙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率。3.强化财政对经 济的宏观调控。 (二)公平原则在财政分配中的贯彻 1.划清市场分配和政府分配的范围和界限。2.强化个人收入的税收调节。3.改 革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复习与思考 1.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职能的界定 6

6 第五节 公平与效率 (0.6 学时) 考察财政诸职能的矛盾与协调,最终可归结为公平与效率的冲突与权衡。财 政职能发挥如何,关键在于处理好财政分配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一、社会经济福利准则 社会福利准则具体体现为效率准则与公平准则。 (一)效率准则 效率实质上属于生产力范畴。效率与效益是有区别的。效益指收益超过成本 或收益超过损失。效益不等于效率,只有最高效益才为效率。 (二)公平准则 公平包括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横向公平指同等经济地位的同等待遇,纵向 公平即对不同经济地位的人区别对待。公平的程度如何可用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 数来衡量。 二、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在西方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见是把公平与效率视为不可兼得的两个目标, 要么牺牲公平以换取效率的提高,要么牺牲一些效率以实现更多的公平。 我们认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平与效率并不是两上截然对立的 价值体系,而是两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目标,社会主义经济必须而且能够兼顾公平 与效率两个目标。 三、公平、效率与财政分配 (一)效率原则在财政分配中的贯彻; 在财政分配中贯彻效率原则,主要应当把握以下三个环节。 1.合理确定财政分配规模。2.提高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率。3.强化财政对经 济的宏观调控。 (二)公平原则在财政分配中的贯彻 1.划清市场分配和政府分配的范围和界限。2.强化个人收入的税收调节。3.改 革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复习与思考 1.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职能的界定

2.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内容 3.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内容 4.财政经济稳定职能的内容 5.公平与效率在财政分配中是如何贯彻的 第三章财政支出总论(4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财政支出的分类,掌握财政支出 的规模及增长趋势,特别是关于财政支出增长的理论。迹应掌握财政支出效益的 特点及评价方法。 第一节财政支出分类(1学时) 财政支出是国家通过财政收入所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有计划的分配过 程。通过对财政资金的分配,以满足整个社会再生产和国家各方面活动的资金需 要,从而为实现国家的各种职能服务。国此,财政支出是财政分配活动的重要环 节,它反映了国家的政策,规定了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 按经济性质分类 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财政支出可分为购买支出和转移支出两大类 1.购买支出是指政府在商品的劳务市场上购买商品和劳务的出。2.转移支 出是指敢府不获得直接经济补偿的单方面支出 按经济性质对财政支出分类,可纵观财政支出的经济影响。其一,购买支出 与转移支出对资源配置及收入分配的影响是不同的。其二,购买支出与转移支出 对政府及徽观经济缉织所产生的约束作用是不一样的。 按具体用途分类 从我国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看,主要包括以下各种支出项目。 基本建设支出、2.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3.简易建筑费支出。4地质 勘探费支出。5科技三项费用支出。6.流动资金支出。7.支援农村生产支出。8.农 林水利气象、工交、商业等部门事业费支出。9.城市维护费支出。10.文教卫生 科学及其他部门事业费支出。11.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支出。2,国防支出。13.行 政管理费支出。14.武装警察部队支出。15.公检法支出

7 2.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内容。 3.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内容。 4.财政经济稳定职能的内容。 5.公平与效率在财政分配中是如何贯彻的。 第三章 财政支出总论 (4 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财政支出的分类,掌握财政支出 的规模及增长趋势,特别是关于财政支出增长的理论。迹应掌握财政支出效益的 特点及评价方法。 第一节 财政支出分类 (1 学时) 财政支出是国家通过财政收入所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有计划的分配过 程。通过对财政资金的分配,以满足整个社会再生产和国家各方面活动的资金需 要,从而为实现国家的各种职能服务。国此,财政支出是财政分配活动的重要环 节,它反映了国家的政策,规定了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 一、按经济性质分类 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财政支出可分为购买支出和转移支出两大类。 1.购买支出是指政府在商品的劳务市场上购买商品和劳务的出。2.转移支 出是指敢府不获得直接经济补偿的单方面支出。 按经济性质对财政支出分类,可纵观财政支出的经济影响。其一,购买支出 与转移支出对资源配置及收入分配的影响是不同的。其二,购买支出与转移支出 对政府及徽观经济缉织所产生的约束作用是不一样的。 二、按具体用途分类 从我国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看,主要包括以下各种支出项目。 1.基本建设支出、2.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3.简易建筑费支出。4.地质 勘探费支出。5.科技三项费用支出。6.流动资金支出。7.支援农村生产支出。8.农 林水利气象、工交、商业等部门事业费支出。9.城市维护费支出。10.文教卫生、 科学及其他部门事业费支出。11. 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支出。12,国防支出。13.行 政管理费支出。14.武装警察部队支出。15.公检法支出

三、按国家职能分类 按财政支出与国家职能的关系来划分,可以把财政支出划分 为以下几大类: 1.经济建设支出。2.社会文教支出。3.行政管理支出。4.国防支出。5.债 务支出。6。其它支出。 四、按照最终用途分类 补偿性支出。2.消费性支出。3.积累性支出 第二节财政支出的规模及增长趋势(1.5学时) 、关于财政支出增长的理论 )瓦格纳定律 瓦格纳根据对19世纪西方一些国家(包括日本)政府财政经验的观察,得出了 政府活动及其财政支出有不断增长趋势的结论。 (二)皮科克和韦斯曼的阶梯发展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皮科克( Peacock)和韦斯曼(Wi既m8n)认为,在正常情况下,经 济发展,收入水平上升,政府以不变税率课征的税收收入水平也会上升,因而政 府财政支出水平也表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一旦发生较大社会振荡,就要求政府 支出急剧增加,政府为筹措急剧增加的支出所需资金,不得不提高税收水平,以 新增的政府财政支出取代了相应的水平支出部分,危机过后,政府财政支出也并 不降到原来的水平 (三)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增长理论 二人认为,在经济发展早期阶段,政府往往下大力增加投资,在经济发展到 “发达”阶段后,公共支出主要用于提高国民素质和经济福利水平,在经济发展 中期阶段,政府经济增加投资。经济起飞之后,政府支出仍保持增长 、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 政府财政支出的规模一般用两个指标来反映:绝对财政支出和相对财政支出。 世界上普遍通行两大核算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简称SNA)和国民经济平衡 表现系(简称MPS),前者通行于实行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 家,后者通行于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

8 三、按国家职能分类 按财政支出与国家职能的关系来划分,可以把财政支出划分 为以下几大类: 1.经济建设支出。2.社会文教支出。3.行政管理支出。4.国防支出。5.债 务支出。6。其它支出。 四、按照最终用途分类 l.补偿性支出。2.消费性支出。3.积累性支出。 第二节 财政支出的规模及增长趋势(1.5 学时) 一、关于财政支出增长的理论 (一)瓦格纳定律 瓦格纳根据对 19 世纪西方一些国家(包括日本)政府财政经验的观察,得出了 政府活动及其财政支出有不断增长趋势的结论。 (二)皮科克和韦斯曼的阶梯发展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皮科克(Peacook)和韦斯曼(Wi 既 m8n)认为,在正常情况下,经 济发展,收入水平上升,政府以不变税率课征的税收收入水平也会上升,因而政 府财政支出水平也表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一旦发生较大社会振荡,就要求政府 支出急剧增加,政府为筹措急剧增加的支出所需资金,不得不提高税收水平,以 新增的政府财政支出取代了相应的水平支出部分,危机过后,政府财政支出也并 不降到原来的水平。 (三)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增长理论 二人认为,在经济发展早期阶段,政府往往下大力增加投资,在经济发展到 “发达”阶段后,公共支出主要用于提高国民素质和经济福利水平,在经济发展 中期阶段,政府经济增加投资。经济起飞之后,政府支出仍保持增长。 二、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 政府财政支出的规模一般用两个指标来反映:绝对财政支出和相对财政支出。 世界上普遍通行两大核算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简称 SNA)和国民经济平衡 表现系(简称 MPS),前者通行于实行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 家,后者通行于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

三、财政支出增长的原 1.政治原因。2.经济原因。3.社会原因。 第三节财政支出效益分析(15学时) 、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特点 1.计算效益的范围不同。2.衡量效益的标准不同。3.效益的表现形式不同。 、评价财政支出效益的方法 ()“成本一效益”分析法 “成本一效益”分析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国家所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实现 该目标的各种方案,对这些可供选择的方案,用一定的方法计算出各方案的全部 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通过计算成本一效益的比率,来比较不同项目或方案 的效益,确定优先采用的次序。 (二)最低费用选择法 最低费用选择法,是指对每个备选的财政支出方案进行经济分析时,只计算 备选方案的有形成本,而不用货币计算备选方案支出的社会效益,并以成本最低 为择优的标准。 (三)“公共劳务”收费法 公共劳务”收费法,就是通过制定和调整“公共劳务”的价格或收费标准, 来改进“公共劳务”的使用状况,使之达到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目的 对“公共劳务”的定价,一般有四种情况,即免费;低价、平价和高价。 复习与思考 购买支出、转移支出对经济的影响。 关于财政支出增长理论的内容 3.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 4.财政支出效益的特点 5.评价财政支出效益方法的内容

9 三、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 1.政治原因。2.经济原因。3.社会原因。 第三节 财政支出效益分析(1.5 学时) 一、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特点 1.计算效益的范围不同。2.衡量效益的标准不同。3.效益的表现形式不同。 二、评价财政支出效益的方法 (一)“成本一效益”分析法 “成本一效益”分析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国家所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实现 该目标的各种方案,对这些可供选择的方案,用一定的方法计算出各方案的全部 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通过计算成本一效益的比率,来比较不同项目或方案 的效益,确定优先采用的次序。 (二)最低费用选择法 最低费用选择法,是指对每个备选的财政支出方案进行经济分析时,只计算 备选方案的有形成本,而不用货币计算备选方案支出的社会效益,并以成本最低 为择优的标准。 (三)“公共劳务”收费法 “公共劳务”收费法,就是通过制定和调整“公共劳务”的价格或收费标准, 来改进“公共劳务”的使用状况,使之达到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目的。 对“公共劳务”的定价,一般有四种情况,即免费;低价、平价和高价。 复习与思考 1.购买支出、转移支出对经济的影响。 2.关于财政支出增长理论的内容。 3.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 4.财政支出效益的特点。 5.评价财政支出效益方法的内容

第四章投资性支出(4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应重点掌握投资的含义,政府投资的特点及财政投资 支出范围的界定,尤其对基础产生发展的政策选择应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理解 好财政农业支出的范围及原则 第一节政府投资的一般分析(15学时) 、投资的含义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投资的含义 投资可描述为:为获了预期收入而投入资本(资本)或资源的经济活动。我国现 行的国民收入统计口径是:国民收入:消费积累,传统的财政理论也习惯于将财 政支出分为积累性支出与社会消费性支出。事实上,积累与投资是有区别的。 (二)投资与经济增长 投资是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的动力,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所谓投资的乘 数作用是指每增加一元投资所导致的收入增长的倍数,乘数与边际消费倾向同向 变化,边际消费倾向越大,乘数越大;同边际储蓄倾向呈反方向变化。 二、政府投资的特点及财政投资支出范围的界定 (一)政府投资的特点 投资目的不同。2.资金来源与使用规模不同。3.投资的管理形式不同。 (二)财政投资支出范围的界定 1.具有服务对象的公共性。2.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性。3.具有服务效益的 社会性 第二节基础产业投资(15学时) 基础产业的重要地位 基础产业是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设施和工业。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 机场、港口、桥梁、通信、水利及城市供排水、供气、供电设施和提供无形产品 或服务的科教文卫等部门所需的固定资产。 基础产业投资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微观盈利小、社会效益大等特 10

10 第四章 投资性支出 (4 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应重点掌握投资的含义,政府投资的特点及财政投资 支出范围的界定,尤其对基础产生发展的政策选择应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理解 好财政农业支出的范围及原则。 第一节 政府投资的一般分析 (1.5 学时) 一、投资的含义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投资的含义 投资可描述为:为获了预期收入而投入资本(资本)或资源的经济活动。我国现 行的国民收入统计口径是:国民收入:消费积累,传统的财政理论也习惯于将财 政支出分为积累性支出与社会消费性支出。事实上,积累与投资是有区别的。 (二)投资与经济增长 投资是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的动力,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所谓投资的乘 数作用是指每增加一元投资所导致的收入增长的倍数,乘数与边际消费倾向同向 变化,边际消费倾向越大,乘数越大;同边际储蓄倾向呈反方向变化。 二、政府投资的特点及财政投资支出范围的界定 (一)政府投资的特点 1.投资目的不同。2.资金来源与使用规模不同。3.投资的管理形式不同。 (二)财政投资支出范围的界定 1.具有服务对象的公共性。2.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性。3.具有服务效益的 社会性。 第二节 基础产业投资(1.5 学时) 一、基础产业的重要地位 基础产业是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设施和工业。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 机场、港口、桥梁、通信、水利及城市供排水、供气、供电设施和提供无形产品 或服务的科教文卫等部门所需的固定资产。 基础产业投资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微观盈利小、社会效益大等特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43页,可试读15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