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永城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节奏是音乐、舞蹈和歌唱这些最原始也最普遍的三位一体的艺术所同具的一个要素。节 奏不仅见于艺术作品,也见于人的生理活动。人体中呼吸、循环、运动等器官本身的、自然的、 有规律的起伏流转就是节奏。人用他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去应付审美对象时,如果对象所表 现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人就感到和谐愉快,否则就感到“拗”或“失调”,就不愉快 例如听京戏或鼓书,如果演奏艺术高超,像过去的杨小楼和刘宝全那样,我们便觉得每个字音 和每一拍的长短高低快慢都恰到好处,有“流转如弹丸”之妙。如果某句落掉一拍,或某板偏 高或偏低,我们全身筋肉就仿佛突然受到一种不愉快的震撼,这就叫作节奏感。为了跟上节奏, 我们常用手脚去“打板”,其实全身筋肉都在“打板”。这里还有心理上的“预期”作用。节 奏总有一种习惯的模式。听到上一板,我们就“预期”下一板的长短高低快慢如何,如果下 板果然符合预期,美感便加强,否则美感就遭到破坏。在这种美或不美的节奏感里,你能说它是 纯粹主观的或纯粹客观的吗?或者说它纯粹是心理的或纯粹是生理的吗? 节奏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也是心理和生理的统一,它是内心生活(思想和情趣)的传达媒 介。艺术家把应表现的思想和情趣表现在音调和节奏里,听众就从这音调节奏中体验或感染到 那种思想和情趣,从而引起同情和共鸣 举具体事例来说,试比较分析一下这两段诗: 噫吁嘁,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李白《蜀道难》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 扬……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一韩愈《听颖师弹琴》 李诗突兀沉雄,使人得到崇高风格中的惊惧感觉,节奏比较慢,起伏不平。韩诗变化多姿, 妙肖琴音由缠绵细腻,突然转到高昂开阔,反复荡漾,紧接的两句就上升的艰险和下降的突兀 作了强烈的对比。音调节奏恰恰传出琴音本身的变化。正确的朗诵须使音调节奏暗示出意象 和情趣的变化发展,这就必然要引起呼吸、循环、发音等器官乃至全身筋肉的活动。你能离开 这些复杂的生理活动而谈欣赏音调节奏的美感吗?你能离开这种具体的美感而抽象地谈美的 本质吗? 节奏主要见于声音,但也不限于声音,形体长短、大小、粗细相错综,颜色深浅、浓淡和不 同调质相错综,也都可以见出规律和节奏。建筑也有它所特有的节奏,所以过去美学家们把建 筑比作“冻结的或凝固的音乐 部文艺作品在布局上要有“起承转合”的节奏。我读姚 雪垠的《李自成》,特别欣赏他在戎马仓皇的紧张局面之中穿插些明末宫廷生活之类安逸闲散 的配搭,既见出反衬,也见出起伏的节奏,否则便会平板单调。我们有些音乐和文学方面的作品 往往一味高昂紧张,就有缺乏节奏感的毛病。“张而不弛,吾不为也!” (节选自朱光潜《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有改动) 1.下列关于“节奏”的表述,不符合题意的一项是() A.音乐、舞蹈和歌唱,这些最原始、最普遍的三位一体的艺术不能缺少的一个要素是节奏。 B.节奏可以是呼吸、循环、运动等人体器官符合生理自然规律的起伏流转。 C.当我们面对审美对象时,审美对象表现的节奏必须符合我们的生理自然节奏 D.引起听众同情共鸣的艺术,艺术家一定会把应表现的思想和情趣表现在音调和节奏里
- 1 - 河南省永城市 2018-2019 学年高一语文 3 月月考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节奏是音乐、舞蹈和歌唱这些最原始也最普遍的三位一体的艺术所同具的一个要素。节 奏不仅见于艺术作品,也见于人的生理活动。人体中呼吸、循环、运动等器官本身的、自然的、 有规律的起伏流转就是节奏。人用他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去应付审美对象时,如果对象所表 现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人就感到和谐愉快,否则就感到“拗”或“失调”,就不愉快。 例如听京戏或鼓书,如果演奏艺术高超,像过去的杨小楼和刘宝全那样,我们便觉得每个字音 和每一拍的长短高低快慢都恰到好处,有“流转如弹丸”之妙。如果某句落掉一拍,或某板偏 高或偏低,我们全身筋肉就仿佛突然受到一种不愉快的震撼,这就叫作节奏感。为了跟上节奏, 我们常用手脚去“打板”,其实全身筋肉都在“打板”。这里还有心理上的“预期”作用。节 奏总有一种习惯的模式。听到上一板,我们就“预期”下一板的长短高低快慢如何,如果下一 板果然符合预期,美感便加强,否则美感就遭到破坏。在这种美或不美的节奏感里,你能说它是 纯粹主观的或纯粹客观的吗?或者说它纯粹是心理的或纯粹是生理的吗? 节奏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也是心理和生理的统一,它是内心生活(思想和情趣)的传达媒 介。艺术家把应表现的思想和情趣表现在音调和节奏里,听众就从这音调节奏中体验或感染到 那种思想和情趣,从而引起同情和共鸣。 举具体事例来说,试比较分析一下这两段诗: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李白《蜀道难》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 扬……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韩愈《听颖师弹琴》 李诗突兀沉雄,使人得到崇高风格中的惊惧感觉,节奏比较慢,起伏不平。韩诗变化多姿, 妙肖琴音由缠绵细腻,突然转到高昂开阔,反复荡漾,紧接的两句就上升的艰险和下降的突兀 作了强烈的对比。音调节奏恰恰传出琴音本身的变化。正确的朗诵须使音调节奏暗示出意象 和情趣的变化发展,这就必然要引起呼吸、循环、发音等器官乃至全身筋肉的活动。你能离开 这些复杂的生理活动而谈欣赏音调节奏的美感吗?你能离开这种具体的美感而抽象地谈美的 本质吗? 节奏主要见于声音,但也不限于声音,形体长短、大小、粗细相错综,颜色深浅、浓淡和不 同调质相错综,也都可以见出规律和节奏。建筑也有它所特有的节奏,所以过去美学家们把建 筑比作“冻结的或凝固的音乐”。一部文艺作品在布局上要有“起承转合”的节奏。我读姚 雪垠的《李自成》,特别欣赏他在戎马仓皇的紧张局面之中穿插些明末宫廷生活之类安逸闲散 的配搭,既见出反衬,也见出起伏的节奏,否则便会平板单调。我们有些音乐和文学方面的作品 往往一味高昂紧张,就有缺乏节奏感的毛病。“张而不弛,吾不为也!” (节选自朱光潜《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有改动) 1.下列关于“节奏”的表述,不符合题意的一项是( ) A.音乐、舞蹈和歌唱,这些最原始、最普遍的三位一体的艺术不能缺少的一个要素是节奏。 B.节奏可以是呼吸、循环、运动等人体器官符合生理自然规律的起伏流转。 C.当我们面对审美对象时,审美对象表现的节奏必须符合我们的生理自然节奏。 D.引起听众同情共鸣的艺术,艺术家一定会把应表现的思想和情趣表现在音调和节奏里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欣赏高超的艺术表演,当觉得每个字音和每拍的长短高低快慢都恰到好处时,这说明我们进 入到一种美的节奏感里。 B.欣赏艺术表演,当全身筋肉仿佛突然受到一种不愉快的震撼时,这说明我们的筋肉打板时没 有跟上节奏 C.《蜀道难》的节奏较慢且起伏不平,李白在突兀沉雄的气象中让人得到崇高风格中的惊惧感 D.《听颖师弹琴》变化多姿,妙肖琴音,是因为诗的音调节奏传达了琴音本身的变化。 3.根据原文内容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正确的音调、节奏传达出作品的意象情趣及变化发展,这样的朗读一定很有美感。 B.节奏见于多种艺术形式中,因为无论是声音、形状、色彩抑或语言文字,都有自己的起伏流 转 C.“张而不弛,吾不为也!”作者引用这句话是为了说明特别高昂、紧张的音乐文学作品,我们 般人是到不了这种境界的 D.节奏感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既是生理的又是心理的;第一段结尾的两个反问,说明了节 奏美感的特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回乡 余显斌 将军离开的时候,才十八岁。那时,将军背着斗笠,戴着军帽,很精神,也很帅气 将军是跟着刘邓大军离开的。 将军离开时说,自己会回来的。将军拉着张婶的手说:“大妈,你救了我,到时我会回 来看你的。”将军红着眼眶又对吴哥说:“大哥,你等着,我一定会回来的。” 将军挥着手走了。将军这一走啊,南北东西,就是几十年 几十年里,将军汇来东西,打来电话,问张婶好,问吴哥好,问乡亲们好。将军说,自 己很想回来,可是,没有时间啊。将军说,自己一旦有时间,一定会回来,一定会看望乡亲 们的 大家都说,将军还记得老家,还记得大家呢。 张婶擦着眼睛说:“哎,孩子受苦了。”在张婶眼中,将军一直还是个孩子 吴哥也点着头,安慰道:“现在好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将军的电话慢慢少了。张婶有时会望着村口,自言自语道:“咋不 回来啊,是不是忘了老家啊?”吴哥摇着头,想说什么又没说,只是叹一口气 两人就谈起当年的将军,那样年轻,就是营长了,就带着部队打仗,就受伤了,在张婶 家养伤。那时,生活多苦啊,没啥好吃的,上顿红薯下顿红薯的。张婶说罢,长叹一声道:
- 2 -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欣赏高超的艺术表演,当觉得每个字音和每拍的长短高低快慢都恰到好处时,这说明我们进 入到一种美的节奏感里。 B.欣赏艺术表演,当全身筋肉仿佛突然受到一种不愉快的震撼时,这说明我们的筋肉打板时没 有跟上节奏。 C.《蜀道难》的节奏较慢且起伏不平,李白在突兀沉雄的气象中让人得到崇高风格中的惊惧感 觉。 D.《听颖师弹琴》变化多姿,妙肖琴音,是因为诗的音调节奏传达了琴音本身的变化。 3.根据原文内容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正确的音调、节奏传达出作品的意象情趣及变化发展,这样的朗读一定很有美感。 B.节奏见于多种艺术形式中,因为无论是声音、形状、色彩抑或语言文字,都有自己的起伏流 转。 C.“张而不弛,吾不为也!”作者引用这句话是为了说明特别高昂、紧张的音乐文学作品,我们 一般人是到不了这种境界的。 D.节奏感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既是生理的又是心理的;第一段结尾的两个反问,说明了节 奏美感的特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小题。 回乡 余显斌 将军离开的时候,才十八岁。那时,将军背着斗笠,戴着军帽,很精神,也很帅气。 将军是跟着刘邓大军离开的。 将军离开时说,自己会回来的。将军拉着张婶的手说:“大妈,你救了我,到时我会回 来看你的。”将军红着眼眶又对吴哥说:“大哥,你等着,我一定会回来的。” 将军挥着手走了。将军这一走啊,南北东西,就是几十年。 几十年里,将军汇来东西,打来电话,问张婶好,问吴哥好,问乡亲们好。将军说,自 己很想回来,可是,没有时间啊。将军说,自己一旦有时间,一定会回来,一定会看望乡亲 们的。 大家都说,将军还记得老家,还记得大家呢。 张婶擦着眼睛说:“哎,孩子受苦了。”在张婶眼中,将军一直还是个孩子。 吴哥也点着头,安慰道:“现在好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将军的电话慢慢少了。张婶有时会望着村口,自言自语道:“咋不 回来啊,是不是忘了老家啊?”吴哥摇着头,想说什么又没说,只是叹一口气。 两人就谈起当年的将军,那样年轻,就是营长了,就带着部队打仗,就受伤了,在张婶 家养伤。那时,生活多苦啊,没啥好吃的,上顿红薯下顿红薯的。张婶说罢,长叹一声道:
难为了这孩子,也不怪把我给忘了。” 吴哥仍不说话,咂吧着烟锅。那次,国军士兵听说一个解放军伤员在村里养伤,还是营 长,就赶来抓。自己听到消息后,赶到张婶家,背起将军就跑,躲在山上三天三夜啊。国军 士兵放火烧山。大火呼呼的,将一座山都烧秃了。自己和将军躲在一个水塘里,一人嘴里衔 着一根芦苇管,这才躲过一劫。 两个老人说着,仿佛再次回到了当年。 终于,张婶没有等到将军回来,闭眼前告诉孙子周根,将军回来了,替自己告诉将军啊, 当年,生活不好,受苦了啊。 周根点头,默默无言。 吴哥不久也走了,临走告诉儿子吴竹,将军回来了,告诉将军,老哥哥一直想着他呢 盼着他呢 吴竹也点着头,默无一言 两人都想,将军能回来吗,以老人们所说的年龄,将军现在也是花甲老人了。 听村长说,将军身体一直不好。当年的那颗子弹一直没有取出,还在脑袋里。老人们临 终的嘱托,能兑现吗? 他们心中,就有了心结 他们没想到,将军真的就回来 将军回来,是在一个深夜,四周静悄悄的,只有虫鸣唧唧 一辆车悄悄在夜色里来,又悄悄在夜色里离开。第二天,当村人听到消息后,都围着村 长炸开了:“将军回来了,咋不告诉我们一声啊?”有人叹气:“哎,老家毕竟是山里啊。” 周根咳了一声,这……这样,自己咋的告诉奶奶啊?奶奶听到这样的消息,会在地下瞑目 吴竹更是摇着头,一声不吭。 村长低沉着声音告诉大家,车子走了,将军没走,留了下来。见大家都睁着眼睛,四处 张望着。村长说,车子带回的不是将军,是将军的骨灰盒。将军十几年前枪伤就发作了,瘫 痪在床上,记忆力已经模糊,啥也不知道了。临死前,将军竞然清醒过来,告诉家人,他要 回家,要回到霍山去,那儿的乡亲在等着自己,张婶在等着自己,吴哥在等着自己,自己活 着不能回去,死后也要回去。 大家听了眼圈都红了,有人问:“葬……葬在哪儿啊?”村长说,将军死前吩咐,将自己 骨灰带回来,悄悄葬在霍山的土地上,不要举行追悼会,不要起坟,不要立碑,不要让人发
- 3 - “难为了这孩子,也不怪把我给忘了。” 吴哥仍不说话,咂吧着烟锅。那次,国军士兵听说一个解放军伤员在村里养伤,还是营 长,就赶来抓。自己听到消息后,赶到张婶家,背起将军就跑,躲在山上三天三夜啊。国军 士兵放火烧山。大火呼呼的,将一座山都烧秃了。自己和将军躲在一个水塘里,一人嘴里衔 着一根芦苇管,这才躲过一劫。 两个老人说着,仿佛再次回到了当年。 终于,张婶没有等到将军回来,闭眼前告诉孙子周根,将军回来了,替自己告诉将军啊, 当年,生活不好,受苦了啊。 周根点头,默默无言。 吴哥不久也走了,临走告诉儿子吴竹,将军回来了,告诉将军,老哥哥一直想着他呢, 盼着他呢。 吴竹也点着头,默无一言。 两人都想,将军能回来吗,以老人们所说的年龄,将军现在也是花甲老人了。 听村长说,将军身体一直不好。当年的那颗子弹一直没有取出,还在脑袋里。老人们临 终的嘱托,能兑现吗? 他们心中,就有了心结。 他们没想到,将军真的就回来了。 将军回来,是在一个深夜,四周静悄悄的,只有虫鸣唧唧。 一辆车悄悄在夜色里来,又悄悄在夜色里离开。第二天,当村人听到消息后,都围着村 长炸开了:“将军回来了,咋不告诉我们一声啊?”有人叹气:“哎,老家毕竟是山里啊。” 周根咳了一声,这……这样,自己咋的告诉奶奶啊?奶奶听到这样的消息,会在地下瞑目 吗? 吴竹更是摇着头,一声不吭。 村长低沉着声音告诉大家,车子走了,将军没走,留了下来。见大家都睁着眼睛,四处 张望着。村长说,车子带回的不是将军,是将军的骨灰盒。将军十几年前枪伤就发作了,瘫 痪在床上,记忆力已经模糊,啥也不知道了。临死前,将军竟然清醒过来,告诉家人,他要 回家,要回到霍山去,那儿的乡亲在等着自己,张婶在等着自己,吴哥在等着自己,自己活 着不能回去,死后也要回去。 大家听了眼圈都红了,有人问:“葬……葬在哪儿啊?”村长说,将军死前吩咐,将自己 骨灰带回来,悄悄葬在霍山的土地上,不要举行追悼会,不要起坟,不要立碑,不要让人发
现墓地。 周根急了道:“我们该去放一挂鞭炮啊。” 吴竹点着头道:“对啊,清明了,也得去挂一串纸啊。” 村长摇着头,因为,将军说,当年在这儿,自己受伤,连累了乡亲们。也连累了这儿的 树木山林,遭到火烧,自己一想到就愧疚。如果,将来大家要祭奠自己,到了清明节,就栽 一棵树吧。栽一棵树,就等于替自己报答了故乡一份情意 大家再次沉默着,久久无语。 以后,每到清明,村子里的人都拿着树苗,在山上四处栽着。周根和吴竹栽的格外多, 山前山后,河边坝上。他们说,这是替他们的奶奶和父亲栽的,奶奶和父亲是将军的老友 定更想念将军。 村子,于是就掩映在一片绿色里,一片花光中,一片鸟鸣里。(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回乡”展开情节,主要写了乡亲们的“盼”和将军的“愿”,而这“盼”和“愿” 之间留给了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 B.“时间,一天天过去,将军的电话慢慢少了”,这既暗示了当时将军的身体状况不佳,也 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C.“难为了这孩子,也不怪把我给忘了”,这句话写出了张婶对将军的理解,她认为将军现 在生活好了,是不会回来的 D.小说通过“村长”这一形象,交代了“将军”后半生的生活状况,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同时,也丰满了将军这一形象 小说中将军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6.请简要分析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2018年,全国一多半的省份将从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实行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 考制度。所有省级行政区域均突破文理界限,由学生跨文理选科,均设置“3+3”的考试科目。 前一个“3”为必考科目,为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除个别省级行政区域仍执行教 育部委托的分省命题任务外,绝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域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后一个 3”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简称“学考”)选考科目,由各省级行政区域自主命题
- 4 - 现墓地。 周根急了道:“我们该去放一挂鞭炮啊。” 吴竹点着头道:“对啊,清明了,也得去挂一串纸啊。” 村长摇着头,因为,将军说,当年在这儿,自己受伤,连累了乡亲们。也连累了这儿的 树木山林,遭到火烧,自己一想到就愧疚。如果,将来大家要祭奠自己,到了清明节,就栽 一棵树吧。栽一棵树,就等于替自己报答了故乡一份情意。 大家再次沉默着,久久无语。 以后,每到清明,村子里的人都拿着树苗,在山上四处栽着。周根和吴竹栽的格外多, 山前山后,河边坝上。他们说,这是替他们的奶奶和父亲栽的,奶奶和父亲是将军的老友, 一定更想念将军。 村子,于是就掩映在一片绿色里,一片花光中,一片鸟鸣里。(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回乡”展开情节,主要写了乡亲们的“盼”和将军的“愿”,而这“盼”和“愿” 之间留给了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 B.“时间,一天天过去,将军的电话慢慢少了”,这既暗示了当时将军的身体状况不佳,也 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C.“难为了这孩子,也不怪把我给忘了”,这句话写出了张婶对将军的理解,她认为将军现 在生活好了,是不会回来的。 D.小说通过“村长”这一形象,交代了“将军”后半生的生活状况,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同时,也丰满了将军这一形象。 5.小说中将军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6.请简要分析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2018 年,全国一多半的省份将从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实行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 考制度。所有省级行政区域均突破文理界限,由学生跨文理选科,均设置“3+3”的考试科目。 前一个“3”为必考科目,为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除个别省级行政区域仍执行教 育部委托的分省命题任务外,绝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域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后一个 “3”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简称“学考”)选考科目,由各省级行政区域自主命题
浙江省外语种目和3门选考科目均一年两考,每个学生最多有两次机会:其他省目前对 外语科目提供两次机会,很多省份均表示要创造条件增加提供两次机会的科目 学考的具体安排和作用方面,浙江省实行高中学考与高考科目在同一次考试中相结合的办法 同一科目命制两种试卷,一种为“必考题”(满分70分),作为单纯的“高中学考”;一种 为“必考题+加试题”(满分100分),“一考两用”。其中“必考题”的成绩作为“高中学 考”成绩使用;“必考题+加试题”作为“高考选考”成绩使用。两种试卷同时在不同试场开 考,后一种试卷多半小时的考试时间,其中必考题试题相同。两种试卷的考试均允许学生跨 年级参加,每位考生最多有两次考试机会。 其他地区把高中学考区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分开组织考试。合格性考试分散 在高中三年安排,等级性考试一般安排在高三年级,仅限当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参加,其中上 海市对地理和生物两科分别在高二(下)和高三(下)提供两次机会,每位考生只能参加 次考试。合格性考试是高中学生毕业和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等级性考试用于统 高考招生 摘编自边新灿等《中国考试:全国30个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比较》) 材料二 2017年高考中,计划在浙江招生的近1400所高校里,有500多所高校没有提出选考科目 要求。各高校所有专业(类)中,54%不限选考科目,46%设限选考科目,其中设限范围为3 门的占33%,2门的占8%,1门的占5%。选择物理、化学、生物组合的考生,可选考95%的专 业:选择政治、历史、地理组合的考生,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科生,可选考66%的专业,比现 行高考34%的选择面,高出近一倍。 物理 物理 64% 化学 技术 36% 技术 生物 32% 考生 生物 历史 地理 5% 政治 3% 政治 各高校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比例各科目考生选考比例 (摘编自“浙江省教育考试网”刊文《2017年浙江省高考选科组合报考统计》)
- 5 - 浙江省外语种目和 3 门选考科目均一年两考,每个学生最多有两次机会;其他省目前对 外语科目提供两次机会,很多省份均表示要创造条件增加提供两次机会的科目。 学考的具体安排和作用方面,浙江省实行高中学考与高考科目在同一次考试中相结合的办法。 同一科目命制两种试卷,一种为“必考题”(满分 70 分),作为单纯的“高中学考”;一种 为“必考题+加试题”(满分 100 分),“一考两用”。其中“必考题”的成绩作为“高中学 考”成绩使用;“必考题+加试题”作为“高考选考”成绩使用。两种试卷同时在不同试场开 考,后一种试卷多半小时的考试时间,其中必考题试题相同。两种试卷的考试均允许学生跨 年级参加,每位考生最多有两次考试机会。 其他地区把高中学考区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分开组织考试。合格性考试分散 在高中三年安排,等级性考试一般安排在高三年级,仅限当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参加,其中上 海市对地理和生物两科分别在高二(下)和高三(下)提供两次机会,每位考生只能参加一 次考试。合格性考试是高中学生毕业和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等级性考试用于统一 高考招生。 (摘编自边新灿等《中国考试:全国 30 个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比较》) 材料二: 2017 年高考中,计划在浙江招生的近 1400 所高校里,有 500 多所高校没有提出选考科目 要求。各高校所有专业(类)中,54%不限选考科目,46%设限选考科目,其中设限范围为 3 门的占 33%,2 门的占 8%,1 门的占 5%。选择物理、化学、生物组合的考生,可选考 95%的专 业;选择政治、历史、地理组合的考生,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科生,可选考 66%的专业,比现 行高考 34%的选择面,高出近一倍。 各高校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比例 各科目考生选考比例 (摘编自“浙江省教育考试网”刊文《2017 年浙江省高考选科组合报考统计》)
材料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 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改革后,学生在校成绩以及综合 素质将成为重要的录取依据和参考。根据河南省高考方案,高考招生录取基于“两依据、 参考”。“两依据”是指统一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参考”就是指把综合素质评价 作为招生录取参考条件。 以河南为例,有专家指出,河南版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在评价内容上,思想品 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大方面与教育部保持高度一致。但也有其 特色,例如在思想品德方面,增加了违规违纪和有无违法情况的评价内容,便于学校管理与 记录。 不只河南,全国多省份都明确将综合素质纳入到学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因素。专家认为, 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扭转“唯分数论”的重要举措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刊文《27省份高考改革方案出炉综合素质成录取重要参考》) 材料四 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域均明确要逐步减少、合并乃至取消录取批次。浙江从新高考首届 学生毕业的2017年起,除特殊类型(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定向招生等)提前录取外 统一高考招生取消所有录取学校批次,纳入统一高考招生的本科院校和专科(高职)院校同 时填报志愿、投档录取。 按专业(类)还是按院校填报志愿和投档录取?志愿设置成为关注焦点。各省级行政区 域,基本上都明确高校按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范围,基本上确定了“1门对应即可”的机 制。但具体是按院校还是按专业投档,只有少数省份已经在改革方案中提及。浙江在2014年 即明确“考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实行基于专业的志愿运行模式,录取时直接投档 到专业录取,充分尊重学生既要选学校又要选专业的选择权 (摘编自“南昌教育信息网”刊文《借读全国各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新的学业水平考料目设置3门必考科目和效果 打破文理限制 试和高考制度 3门选考科目 考生拥有更多选擇权 高中学考与高 浙江省学业水平特点为考科目同次考结果>学生可跨年级考试 考试方案 试相结合 有最多两次机会
- 6 - 材料三: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 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改革后,学生在校成绩以及综合 素质将成为重要的录取依据和参考。根据河南省高考方案,高考招生录取基于“两依据、一 参考”。“两依据”是指统一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参考”就是指把综合素质评价 作为招生录取参考条件。 以河南为例,有专家指出,河南版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在评价内容上,思想品 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大方面与教育部保持高度一致。但也有其 特色,例如在思想品德方面,增加了违规违纪和有无违法情况的评价内容,便于学校管理与 记录。 不只河南,全国多省份都明确将综合素质纳入到学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因素。专家认为, 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扭转“唯分数论”的重要举措。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刊文《27 省份高考改革方案出炉综合素质成录取重要参考》) 材料四: 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域均明确要逐步减少、合并乃至取消录取批次。浙江从新高考首届 学生毕业的 2017 年起,除特殊类型(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定向招生等)提前录取外, 统一高考招生取消所有录取学校批次,纳入统一高考招生的本科院校和专科(高职)院校同 时填报志愿、投档录取。 按专业(类)还是按院校填报志愿和投档录取?志愿设置成为关注焦点。各省级行政区 域,基本上都明确高校按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范围,基本上确定了“1 门对应即可”的机 制。但具体是按院校还是按专业投档,只有少数省份已经在改革方案中提及。浙江在 2014 年 即明确“考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实行基于专业的志愿运行模式,录取时直接投档 到专业录取,充分尊重学生既要选学校又要选专业的选择权。 (摘编自“南昌教育信息网”刊文《借读全国各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B.
折江以外其他各 合格性考试 省学业水平考试考试分等级性考试推断不会出现不同年级学生 方案 参加同一次考试的现象 依据高考和学考成 河南省高考生录取绩,参考综合素质|的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改革方案 评价 扭转“唯分数论”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各省施行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后,录取方式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投档到院校录取 变为投档到专业录取,录取批次将逐步取消。 B.改革后,试题命制将实行统一命题和自主命题相结合,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必考 科目试题,各省自主命制选考科目试题 C.从2017届浙江考生选考数据看,考生选考受高校各专业指定的选考科目、科目组合可 选考专业比例的影响较大 D.改革后,考试成绩不再是高考录取的唯一依据,考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弥补考试分数的 不足,从而打破“一考定终生” 9.针对高考改革带来的变化,高一的同学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 识。(6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试题。 李白传 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 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 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 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 食,亲为调羹,迢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髙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 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白益傲放,与贺之章、李适之、汝阳王琎、 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 7 - C. D.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各省施行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后,录取方式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投档到院校录取 变为投档到专业录取,录取批次将逐步取消。 B.改革后,试题命制将实行统一命题和自主命题相结合,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必考 科目试题,各省自主命制选考科目试题。 C.从 2017 届浙江考生选考数据看,考生选考受高校各专业指定的选考科目、科目组合可 选考专业比例的影响较大。 D.改革后,考试成绩不再是高考录取的唯一依据,考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弥补考试分数的 不足,从而打破“一考定终生”。 9.针对高考改革带来的变化,高一的同学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 识。(6 分) 二、古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试题。 李白传 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 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 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 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 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 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白益傲放,与贺之章、李适之、汝阳王琎、 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 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 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 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 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 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B.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C.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D.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11.下列对文中所涉及划线字的有关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常说的“四书五经”,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书》《礼》 《易》《春秋》。 B.皇帝的命令称“诏”“敕”“圣旨”“谕旨”“上谕”等。假托或假冒皇帝的命令,称为“矫 诏”。 C.文中“不知翰林至此”,此处应指“翰林学士”,是朝廷中负责起草皇帝诏书的。古代负责 诏书起草的工作非常重要,实际上是参与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工作。 D.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的名字中有“白”字。李白天赋过人,才华横溢。 B.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李白后经贺知章的推荐,担任翰林。 C.在朝廷上下,李白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这说明李白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 人 D.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后来,李白受牵连下狱,郭子仪又请求官府赦免李白的死罪 13.把下例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 (2)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二)古代诗歌鉴赏(9分)
- 8 -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 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 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 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 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 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B.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C.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D.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11.下列对文中所涉及划线字的有关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古人常说的“四书五经”,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书》《礼》 《易》《春秋》。 B.皇帝的命令称“诏”“敕”“圣旨”“谕旨”“上谕”等。假托或假冒皇帝的命令,称为“矫 诏”。 C.文中“不知翰林..至此”,此处应指“翰林学士”,是朝廷中负责起草皇帝诏书的。古代负责 诏书起草的工作非常重要,实际上是参与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工作。 D.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的名字中有“白”字。李白天赋过人,才华横溢。 B.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李白后经贺知章的推荐,担任翰林。 C.在朝廷上下,李白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这说明李白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 人。 D.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后来,李白受牵连下狱,郭子仪又请求官府赦免李白的死罪。 13.把下例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 (2)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二)古代诗歌鉴赏(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 ②愁坐:含忧默坐。唐李白《酬崔五郎中》诗:“奈何怀良图,郁悒独愁坐。”书空:是晋人 殷浩的典故,意思是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 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 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 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 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15.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以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句子是 (2)《蜀道难》中诗人用_ 两句,从侧面写出 蜀道的高险,以此衬托入蜀的艰难。 (3)《琵琶行》中借月烘托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的句子是 第II卷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小题。(9分)
- 9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1-12 题。 对 雪 ① 杜 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 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②愁坐:含忧默坐。唐李白《酬崔五郎中》诗:“奈何怀良图,郁悒独愁坐。”书空:是晋人 殷浩的典故,意思是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 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 凉之情。 B. “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 的艰苦。 C. “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 温暖的渴望。 D. 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 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15. 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以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句子是 , (2)《蜀道难》中诗人用 , 两句,从侧面写出 蜀道的高险,以此衬托入蜀的艰难。 (3)《琵琶行》中借月烘托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的句子是 , 第 II 卷 表达题(80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小题。(9 分)
高考,是社会的共同话语。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共同经历和共同记忆,每逢高考都 有许多人回忆自己当年的高考情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这些“前辈”们的回忆文章,几乎 地对当年的学习考试经历不以为苦,或者是苦而不自知。比如,“因为没有太强的目 标感,备考时倒不太焦灼,本来是多顾多虑的人,考前却有着少见的轻松,安安稳稳睡, 考”,“踏进考场的那一刻内心有种说不上来的感觉,我们准备了这么久就是为了这一天,可 这一天就跟平常的模拟考试没什么区别” ),但细细回顾那些所谓 或者痛苦煎熬的回忆,却大多源自与高考 和学习无甚必然关联的其他事情。这些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的淡定回忆,证明实行 了四十一年的高考制度,甚至与之配套的高中学习制度,并未对学生和考生造成想象中的生理 和心理的巨压。高考仍然是人们可以自我把握的梦想,即使梦想破碎也被认可的社会流动方 式。更关键的是高考改革的稳健性和高考传统的连续性,这种稳健和连续,足以让我们断定, 干年后,当千禧宝宝考生回忆起2018年的高考,也依然」 这并不是说高考不需要改革,高考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效率与公平。但无论高考考试 和招生如何改革,高考长期以来带给国人、带给考生的那种令人稳定、从容、自信的优点,只 能增强、不能削弱。在审慎、稳健的改革精神指引之下,相对封闭环境的考生才能苦不自知 相对开放环境的考生才能佛系应考共冋保持平静的心灵,因之髙考改革才能行稳致远、扬长 补短。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无一例外循规蹈矩刻骨铭心如出一辙 B.众口一词循规蹈矩肝肠寸断大同小异 无一例外按部就班刻骨铭心大同小异 D.众口一词按部就班肝肠寸断如出一辙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并非每个人的高中生活和高考时刻,都值得回忆 B.并非每个人的高中和高考时刻,都那么丰富多彩,令人难忘 C.当然,也并非每个人都有值得回忆的高中生活和高考时刻 D.当然,也并非每个人回忆起高中和高考时刻,都能如此淡定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相对封闭环境的考生才能苦不自知,相对开放环境的考生才能佛系应考,共同保持平静的心 灵,因之高考改革才能扬长补短、行稳致远
- 10 - 高考,是社会的共同话语。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共同经历和共同记忆,每逢高考都 有许多人回忆自己当年的高考情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这些“前辈”们的回忆文章,几乎 地对当年的学习考试经历不以为苦,或者是苦而不自知。比如,“因为没有太强的目 标感,备考时倒不太焦灼,本来是多顾多虑的人,考前却有着少见的轻松,安安稳稳睡, 考”,“踏进考场的那一刻内心有种说不上来的感觉,我们准备了这么久就是为了这一天,可 这一天就跟平常的模拟考试没什么区别”。 ( ),但细细回顾那些所谓 或者痛苦煎熬的回忆,却大多源自与高考 和学习无甚必然关联的其他事情。这些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的淡定回忆,证明实行 了四十一年的高考制度,甚至与之配套的高中学习制度,并未对学生和考生造成想象中的生理 和心理的巨压。高考仍然是人们可以自我把握的梦想,即使梦想破碎也被认可的社会流动方 式。更关键的是高考改革的稳健性和高考传统的连续性,这种稳健和连续,足以让我们断定,若 干年后,当千禧宝宝考生回忆起 2018 年的高考,也依然 。 这并不是说高考不需要改革,高考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效率与公平。但无论高考考试 和招生如何改革,高考长期以来带给国人、带给考生的那种令人稳定、从容、自信的优点,只 能增强、不能削弱。在审慎、稳健的改革精神指引之下,相对封闭环境的考生才能苦不自知, 相对开放环境的考生才能佛系应考,共同保持平静的心灵,因之高考改革才能行稳致远、扬长 补短。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无一例外 循规蹈矩 刻骨铭心 如出一辙 B.众口一词 循规蹈矩 肝肠寸断 大同小异 C.无一例外 按部就班 刻骨铭心 大同小异 D.众口一词 按部就班 肝肠寸断 如出一辙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并非每个人的高中生活和高考时刻,都值得回忆 B.并非每个人的高中和高考时刻,都那么丰富多彩,令人难忘 C.当然,也并非每个人都有值得回忆的高中生活和高考时刻 D.当然,也并非每个人回忆起高中和高考时刻,都能如此淡定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相对封闭环境的考生才能苦不自知,相对开放环境的考生才能佛系应考,共同保持平静的心 灵,因之高考改革才能扬长补短、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