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大纲 Engineering Surveying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8,文件大小:242.4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7221 英文名称:Engineering Surveying 、课程说明 1.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程 2.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 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必修 3.课程目的 (1)少:掌握测量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为学生从事工 程勘测、设计、施工、管理奠定基础。 (②):使学生能解决在各类工程建设中的有关测量问题! 4.学分与学时 学分为2.5.学时为48 5.建议先修课程 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计算机绘图、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6.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1少:工程测量(第1版).何西平、张鑫主编.黄河水利出版社.2008年 (2):工程测量(第1版.纪明喜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 参考书目: (1):测量学(第1版).张鑫、耿宏锁、李援农主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 (2):工程测量学(修订版.李青岳、陈永奇编著测绘出版社.1995年 (3):工程测量学(第1版.陈龙飞、金其坤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年 (4):军事工程测量学(第1版).于来法编著.军事出版社.1994年 (5):测量学(第2版).合肥工业大学等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年 (6:测量学(第1版).顾孝烈等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年 (7):建筑测量学教程(第1版).严莘稼等编.测绘出版社.1996年 (8):水利工程测量(第2版).陈慕良主编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1997年 7.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以及形像化教学要求高的特点,要在"少而 精上下功夫,采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方法,阐明本课程内容,并运用多种教

《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7221 英文名称: Engineering Surveying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程 2. 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 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水利水电工程专业 必修 3. 课程目的 (1): 掌握测量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为学生从事工 程勘测、设计、施工、管理奠定基础。 (2): 使学生能解决在各类工程建设中的有关测量问题。 4. 学分与学时 学分为2.5.学时为48 5. 建议先修课程 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计算机绘图、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1): 工程测量(第1版). 何西平、张鑫主编. 黄河水利出版社.2008年 (2): 工程测量(第1版). 纪明喜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 参考书目: (1): 测量学(第1版). 张鑫、耿宏锁、李援农主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 (2): 工程测量学(修订版). 李青岳、陈永奇编著.测绘出版社.1995年 (3): 工程测量学(第1版). 陈龙飞、金其坤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年 (4): 军事工程测量学(第1版). 于来法编著.军事出版社.1994年 (5): 测量学(第2版). 合肥工业大学等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年 (6): 测量学(第1版). 顾孝烈等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年 (7): 建筑测量学教程(第1版). 严莘稼等编.测绘出版社.1996年 (8): 水利工程测量(第2版). 陈慕良主编.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1997年 7.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以及形象化教学要求高的特点,要在"少而 精"上下功夫,采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方法,阐明本课程内容,并运用多种教

学手段如多媒体、挂图、模具等):进行教学,使学生较牢固的掌握课程内容。 8.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1):平时成绩占30%~50%,形式有:作业、实验、考勤、平时测验等环 节 2):考试成绩占50%~70%,形试有:闭卷考试。 9.课外自学要求 (1少:阅读大纲推荐的参考书目数量的1/3; (2):阅读当年出版的3种以上与测绘相关的中文期刊: (3):上交读书报告1篇。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基本内容: ()少:测量学研究的对像和任务以及作用、测量学的发展概况: (2: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概念、地面点位置的确定; (3):地球曲率对水平距离和高程的影响; (4:测量工作的原则与常用的度量单位。 基本要求: (1):了解测量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以及作用、测量学的发展概况: (2):理解高斯投影概念及原理: (③):掌握地面点位置的确定方法、地球曲率对水平距离和高程的影响、测量工作的原则。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大地水准面、水准面、绝对高程、高程基准面、地球曲率对距离和高程测量的 影响。 难点:地面点位的确定。 第二章水准测量 基本内容: (1小:水准测量的原理: (2):水准测量的仪器和工具,及其使用:

学手段(如多媒体、挂图、模具等): 进行教学,使学生较牢固的掌握课程内容。 8. 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 考试 成绩评定: 1): 平时成绩占30%~50%,形式有: 作业、实验、考勤、平时测验等环 节; 2): 考试成绩占50%~70%,形式有: 闭卷考试。 9. 课外自学要求 (1): 阅读大纲推荐的参考书目数量的1/3; (2): 阅读当年出版的3种以上与测绘相关的中文期刊; (3): 上交读书报告1篇。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 基本内容: (1): 测量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以及作用、测量学的发展概况; (2): 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概念、地面点位置的确定; (3): 地球曲率对水平距离和高程的影响; (4): 测量工作的原则与常用的度量单位。 基本要求: (1): 了解测量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以及作用、测量学的发展概况; (2): 理解高斯投影概念及原理; (3): 掌握地面点位置的确定方法、地球曲率对水平距离和高程的影响、测量工作的原则。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大地水准面、水准面、绝对高程、高程基准面、地球曲率对距离和高程测量的 影响。 难点: 地面点位的确定。 第二章 水准测量 基本内容: (1): 水准测量的原理; (2): 水准测量的仪器和工具,及其使用;

(3):普通水准测量, (4):水准仪的检验和校正 (⑤):水准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及消减方法: (6:数字水准仪。 基本要求: (1):了解数字水准仪的结构及测量原理 (2):理解水准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及消减方法: (③):掌握水准测量的原理、普通水准测量及其校核方法、角的检验与校正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水准测量的原理、水准器的作用与水准管分划值、仪器的操作与检验校正原 理、普通水准测量的施测程序、高差闭合差的调整、测量误差的消除方法。 难点:水准仪的检验和校正原理和方法、测量误差的影响因素和消除方法 第三章角度测量 教学内容: (1):角度测量的概念和原理 (2):光学经纬仪及其使用方法 (3):水平角的观测 (4分:竖直角观测 (⑤,:经纬仪的检验与校正; (6):影响水平角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 基本要求: (1):了解光学、电子经纬仪的构造,经纬仪的检验与校正 (2):理解光学、电子经纬仪测角原理 (3):掌握角度测量的基本方法与精度分析。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测角原理、读数方法、测回法和全圆测回法、竖直角观测方法、仪器的检验和 校正原理和方法、测角误差的影响因素和消除方法。 难点:全圆测回法、仪器的检验和校正原理和方法、测角误差的消除方法、竖直角的 计算。 第四章距离测量与直线定向 教学内容:

(3): 普通水准测量; (4): 水准仪的检验和校正; (5): 水准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及消减方法; (6): 数字水准仪。 基本要求: (1): 了解数字水准仪的结构及测量原理; (2): 理解水准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及消减方法; (3): 掌握水准测量的原理、普通水准测量及其校核方法、i角的检验与校正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水准测量的原理、水准器的作用与水准管分划值、仪器的操作与检验校正原 理、普通水准测量的施测程序、高差闭合差的调整、测量误差的消除方法。 难点: 水准仪的检验和校正原理和方法、测量误差的影响因素和消除方法。 第三章 角度测量 教学内容: (1): 角度测量的概念和原理; (2): 光学经纬仪及其使用方法; (3): 水平角的观测; (4): 竖直角观测; (5): 经纬仪的检验与校正; (6): 影响水平角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 基本要求: (1): 了解光学、电子经纬仪的构造,经纬仪的检验与校正; (2): 理解光学、电子经纬仪测角原理; (3): 掌握角度测量的基本方法与精度分析。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测角原理、读数方法、测回法和全圆测回法、竖直角观测方法、仪器的检验和 校正原理和方法、测角误差的影响因素和消除方法。 难点: 全圆测回法、仪器的检验和校正原理和方法、测角误差的消除方法、竖直角的 计算。 第四章 距离测量与直线定向 教学内容:

(1):距离丈量; (2:视距测量 (3:测距仪及其使用: (4:直线定向 (5):距离、方向与地面点直角坐标的关系。 基本要求 (1少:了解测距仪的构造: (2:理解测距仪测距原理; (③:掌握距离测量、校核的基本方法与精度分析。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视距测量、钢尺精密丈量及其成果整理、丈量误差、方位角的推算、测距仪使 用。 难点:精密丈量中三项改正数的计算、方位角的推算。 第五章全站仪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 (1):全站仪的构造及其功能 (2):全站仪角度、距离、坐标测量原理与方法, (③):全站仪测量精度分析。 基本要求: (1):了解全站仪的构造 (2):理解全站仪测量原理; (3):掌握全站仪角度、距离和坐标测量的基本方法与精度分析。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全站仪角度、距离和坐标测量的基本方法与精度分析 难点:全站仪测量精度分析 第六章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教学内容: (1):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其分类: (2):偶然误差的特性和算术平均值原理; (3:衡量精度的标准; (4):误差传播定律;

(1): 距离丈量; (2): 视距测量; (3): 测距仪及其使用; (4): 直线定向; (5): 距离、方向与地面点直角坐标的关系。 基本要求: (1): 了解测距仪的构造; (2): 理解测距仪测距原理; (3): 掌握距离测量、校核的基本方法与精度分析。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视距测量、钢尺精密丈量及其成果整理、丈量误差、方位角的推算、测距仪使 用。 难点: 精密丈量中三项改正数的计算、方位角的推算。 第五章全站仪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 (1): 全站仪的构造及其功能; (2): 全站仪角度、距离、坐标测量原理与方法; (3): 全站仪测量精度分析。 基本要求: (1): 了解全站仪的构造; (2): 理解全站仪测量原理; (3): 掌握全站仪角度、距离和坐标测量的基本方法与精度分析。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全站仪角度、距离和坐标测量的基本方法与精度分析。 难点: 全站仪测量精度分析。 第六章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教学内容: (1): 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其分类; (2): 偶然误差的特性和算术平均值原理; (3): 衡量精度的标准; (4): 误差传播定律;

(⑤):算术平均值及观测值的中误差 基本要求: (1)少:了解非等精度观测平差方法; (2):理解误差传播定律; (3:掌握等精度观测平差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中误差的定义;误差的定义、分类、特性、影响及其处理方法;算术平均值原 理;相对误差;绝对误差;误差传播定律。 难点:中误差的定义公式的应用;线性函数中误差的计算。 第七章控制测量 教学内容: (1少:控制测量的概念 (2:导线测量; (3:三、四等水准和五等水准测量; (4):三角高程测量; (⑤):GPS控制测量 基本要求: (1):了解GPS控制测量的基本原理; (2):理解GPS控制测量基线解算方法, (③):掌握导线测量、四等水准测量的基本方法与数据处理。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建立控制网的原则、方式和作用;闭合导线、附合导线的坐标计算;三、四等 水准测量;GPS控制测量方法。 难点:附合导线角度闭合差与角度改正数之间的符号关系;GPS控制测量基线解算方 法。 第八章地形测量 教学内容: (1):地形图的基本知识: (2):测图前的准备工作: (3):碎部测量: (4):地形图绘制

(5): 算术平均值及观测值的中误差。 基本要求: (1): 了解非等精度观测平差方法; (2): 理解误差传播定律; (3): 掌握等精度观测平差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中误差的定义;误差的定义、分类、特性、影响及其处理方法;算术平均值原 理;相对误差;绝对误差;误差传播定律。 难点: 中误差的定义公式的应用;线性函数中误差的计算。 第七章 控制测量 教学内容: (1): 控制测量的概念; (2): 导线测量; (3): 三、四等水准和五等水准测量; (4): 三角高程测量; (5): GPS控制测量。 基本要求: (1): 了解GPS控制测量的基本原理; (2): 理解GPS控制测量基线解算方法; (3): 掌握导线测量、四等水准测量的基本方法与数据处理。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建立控制网的原则、方式和作用;闭合导线、附合导线的坐标计算;三、四等 水准测量;GPS控制测量方法。 难点: 附合导线角度闭合差与角度改正数之间的符号关系;GPS控制测量基线解算方 法。 第八章地形测量 教学内容: (1): 地形图的基本知识; (2): 测图前的准备工作; (3): 碎部测量; (4): 地形图绘制

基本要求: (1):了解RTK碎部测量的基本方法; (2:理解数字地形猖测绘的原理: (3):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知识、经纬仪测绘法、全站仪碎部测量、等高线的特性及其绘制。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等高线原理;地性线及地形特征点;目估法勾绘等高线;经纬仪测绘法;全站 仪碎部测量。 难点:等高线的特性及其绘制;地貌特征点、地貌地性线的识别和应用;碎部点的选 会 第九章地形图的阅读与应用 教学内容: (1):地形图的比例尺、地形图图式、坐标系统与高程系统: (2: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 (3:地形图阅读; (4):地形图应用的基本内容; (⑤):地形图在水利工程规划中应用。 基本要求: (1少:了解地形图在水利工程规划中应用: (2:理解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 (③):掌握地形图的比例尺、地形图图式、坐标系统与高程系统、地形图阅读方法、地形图应用的 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地形图的应用;地形图的选用;面积的计算。 难点:地形图的选用;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 第十章施工放样的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 (1)少:施工测量的基本工作: (2:测设点位的基本方法: (3:曲线放样: (4):全站仪坐标放样

基本要求: (1): 了解RTK碎部测量的基本方法; (2): 理解数字地形图测绘的原理; (3): 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知识、经纬仪测绘法、全站仪碎部测量、等高线的特性及其绘制。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等高线原理;地性线及地形特征点;目估法勾绘等高线;经纬仪测绘法;全站 仪碎部测量。 难点: 等高线的特性及其绘制;地貌特征点、地貌地性线的识别和应用;碎部点的选 择。 第九章地形图的阅读与应用 教学内容: (1): 地形图的比例尺、地形图图式、坐标系统与高程系统; (2): 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 (3): 地形图阅读; (4): 地形图应用的基本内容; (5): 地形图在水利工程规划中应用。 基本要求: (1): 了解地形图在水利工程规划中应用; (2): 理解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 (3): 掌握地形图的比例尺、地形图图式、坐标系统与高程系统、地形图阅读方法、地形图应用的 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地形图的应用;地形图的选用;面积的计算。 难点: 地形图的选用;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 第十章施工放样的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 (1): 施工测量的基本工作; (2): 测设点位的基本方法; (3): 曲线放样; (4): 全站仪坐标放样

基本要求: (1):了解施工测量的基本工作 (2):理解缓和曲线放样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③):掌握测设点位的基本方法、圆曲线放样、全站仪坐标放样。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测设点位的基本方法、圆曲线测设、全站仪施工放样。 难点:缓和曲线的测设。 第十一章工程施工测量※ 教学内容: (1):施工控制测量: (2:线路工程测量 (3):混凝土坝的施工放样 (4):士坝的施工放样 (⑤):土地平整 (6):变形观测。 基本要求: 了解各种工程测量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施工控制测量、线路工程测量。 难点:混凝土坝的施工放样。 三、课程学时分配 本课程计划48学时,其中讲课32学时,实验16学时。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见课程学时分配 课程学时分配表 课程内容 讲课实验习题讨论小计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水准测量 3 第三章角度测量 4 4 第四章距离测量及直线定向 32 第五章全站仪及其应用 2 1 3

基本要求: (1): 了解施工测量的基本工作; (2): 理解缓和曲线放样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3): 掌握测设点位的基本方法、圆曲线放样、全站仪坐标放样。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测设点位的基本方法、圆曲线测设、全站仪施工放样。 难点: 缓和曲线的测设。 第十一章工程施工测量※ 教学内容: (1): 施工控制测量; (2): 线路工程测量; (3): 混凝土坝的施工放样; (4): 土坝的施工放样; (5): 土地平整; (6): 变形观测。 基本要求: 了解各种工程测量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施工控制测量、线路工程测量。 难点: 混凝土坝的施工放样。 三、课程学时分配 本课程计划48学时,其中讲课32学时,实验16学时。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见课程学时分配 表。 课程学时分配表 课程内容 讲课 实验 习题 讨论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水准测量 4 3 7 第三章 角度测量 4 4 8 第四章 距离测量及直线定向 3 2 5 第五章 全站仪及其应用 2 1 3

第六章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2 第七章小区域控制测量 10 第八代章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濮测绘 第力章大Y例尺地形图的应用 十章施工放样的基本 第十一章工程施工测量※ 合计 32 16 修订人:张鑫 审核人:王维新 2008年10月20日

第六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2 2 第七章 小区域控制测量 5 5 10 第八章 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 4 4 第九章 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应用 2 2 第十章 施工放样的基本方法 4 1 5 第十一章 工程施工测量※ 合计 32 16 48 修订人: 张 鑫 审核人: 王维新 2008年10月20日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