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联盟 简称欧盟,是在欧洲共同体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根据191年12月签署的《欧洲联 盟条约》(《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宗旨是: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的空间,加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建立最终实行统 货币的经济货币联盟,促进成员国经济和社会的均衡 拥有25个成员国,面积369万平方公里,人口4.55亿 欧洲经济共同体(EEC)/欧洲联盟(EU) 背景:1)避免发生战争 2)有其客观经济基础,西欧国家遇到市场狭窄的问题,六国相比邻有紧密的经 贸关系 3)战后国际政治经济条件的变化,是推动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的重要条件 1952年7月25日“巴黎条约”内容是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1958年1月1日实施“罗马条约”,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建立原子能共同体条约 1967年 易名为“欧洲共同体”(关税同盟,共同农业政策) 1993年11月 欧洲联盟(统一大市场) 欧盟的扩大: EEC建立后,有5次扩大: 第一次扩大,英国,爱尔兰,丹麦加入 1981年 希腊加入 1986年西班牙,葡萄牙加入 1995年 奥地利,瑞典,芬兰加入 2004年波兰,捷克,匈牙利等十国加入 欧元区十二国 比利时,德国,希腊,西班牙,法国,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奥地利,葡萄 牙,芬 80年代中期以前,EEC在经济一体化上的主要进展: 1)建立关税同盟 经12年过渡,分三个阶段,于70年1月1日建成内容:对内建立取 消成员之间的贸易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对外实行统一的关税,实施共同的海关 税责,每个时期关税下调40%,最后3%,最终零关税(1968年7月1日提前完 2)实施共同农业政策,指EEC或EU组织农产品的共同市场和推进农业生产一体 化的计划和政策) (1)市场管理政策,包括市场法规,竞争规则,价格政策,农产品进出口 规则,其中价格政策是主要内容:目标价格,干预价格(生产者渴望 的最低价格),门槛价格(外来农产品到达EC港口的最低进口价格(征 收差价税)) (2)结构政策,用于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改善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条 件,缩小地区差别 (3)基金:1/3是欧洲农业指导基金,用于结构政策的指导部分 2/3是保证基金,用于农产品市场管理的保证部分 提前一年完成共同农业政策 3)建立欧洲货币体系 原因:(1)建立西欧货币稳定区以抵消美元危机的冲击 (2)有助于各成员国控制通货膨胀 (3)试图以稳定汇率入手,重新推动陷入停顿的一体化进程 内容:(1)创设欧洲货币单位,由八个成员国的货币组成,每一个货币在欧洲 货币单位的比重由各国在欧共体内部贸易额和GNP中所占的比重 加权决定,其权数每五年决定一次 (2)建立欧洲汇率机制,要求参加此机制的成员国货币对外实行联合浮 ,对内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成员国汇率波幅为正负2.25%, 稳定了成员国之间货币的汇价 (3)建立欧洲货币基金,各成员交付20%的黄金外率储备而创立
一.欧洲联盟 简称欧盟,是在欧洲共同体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根据 1991 年 12 月签署的《欧洲联 盟条约》(《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宗旨是: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的空间,加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建立最终实行统 一货币的经济货币联盟,促进成员国经济和社会的均衡 拥有 25 个成员国,面积 369 万平方公里,人口 4.55 亿 欧洲经济共同体(EEC)/欧洲联盟(EU) 背景:1)避免发生战争 2)有其客观经济基础,西欧国家遇到市场狭窄的问题,六国相比邻有紧密的经 贸关系 3)战后国际政治经济条件的变化,是推动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的重要条件 1952 年 7 月 25 日 “巴黎条约” 内容是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1958 年 1 月 1 日 实施“罗马条约”,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建立原子能共同体条约 1967年 易名为“欧洲共同体” (关税同盟,共同农业政策) 1993 年 11 月 欧洲联盟 (统一大市场) 欧盟的扩大: EEC 建立后,有 5 次扩大: 1973年 第一次扩大,英国,爱尔兰,丹麦加入 1981年 希腊加入 1986 年 西班牙,葡萄牙加入 1995年 奥地利,瑞典,芬兰加入 2004年 波兰,捷克,匈牙利等十国加入 欧元区十二国: 比利时,德国,希腊,西班牙,法国,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奥地利,葡萄 牙,芬兰 80 年代中期以前,EEC 在经济一体化上的主要进展: 1) 建立关税同盟 58 年起,经 12 年过渡,分三个阶段,于 70 年 1 月 1 日建成内容:对内建立取 消成员之间的贸易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对外实行统一的关税,实施共同的海关 税责,每个时期关税下调 40%,最后 3%,最终零关税(1968 年 7 月 1 日提前完 成) 2) 实施共同农业政策,指 EEC 或 EU 组织农产品的共同市场和推进农业生产一体 化的计划和政策) (1) 市场管理政策,包括市场法规,竞争规则,价格政策,农产品进出口 规则,其中价格政策是主要内容:目标价格,干预价格(生产者渴望 的最低价格),门槛价格(外来农产品到达 EEC 港口的最低进口价格(征 收差价税)) (2) 结构政策,用于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改善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条 件,缩小地区差别 (3) 基金:1/3 是欧洲农业指导基金,用于结构政策的指导部分 2/3 是保证基金,用于农产品市场管理的保证部分 提前一年完成共同农业政策 3) 建立欧洲货币体系 原因:(1)建立西欧货币稳定区以抵消美元危机的冲击 (2)有助于各成员国控制通货膨胀 (3)试图以稳定汇率入手,重新推动陷入停顿的一体化进程 内容:(1)创设欧洲货币单位,由八个成员国的货币组成,每一个货币在欧洲 货币单位的比重由各国在欧共体内部贸易额和 GNP 中所占的比重 加权决定,其权数每五年决定一次 (2)建立欧洲汇率机制,要求参加此机制的成员国货币对外实行联合浮 动,对内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成员国汇率波幅为正负 2.25%, 稳定了成员国之间货币的汇价 (3)建立欧洲货币基金,各成员交付 20%的黄金外率储备而创立
其中汇率机制最重要,欧洲货币体系是以欧洲货币单位为核心,以欧洲货币 基金为基础,拥有双重干预的汇率机制 汇率联盟与货币联盟的区别:统一货币、 四,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欧盟在一体化进程中取得的主要进展 1,建立内部大市场 先后通过三个文件 1985.6.《关于完善内部大市场的白皮书》 1986.2.《单一欧洲法令》 1988.3.《关于实施内部大市场计划》 目的:1992.12.31.以前建成内部大市场 内部大市场是在欧共体十二个成员国范围内实现商品,劳务,人员和资本的无国界的自 由流动。 障碍:1,有形障碍成员国相互边界上对护照的控制检査 2,技术壁垒成员国之间的不同技术标准,例如电器,汽车型号的标准,这些标准使 得商品的自由流动受到障碍 3,财政壁垒涉及附加价值税,销售税等间接税的定义,税率及其征收办法的统 1992年底终于克服除财政以外的障碍,基本建成统一大市场 1988年,欧共体12国的经济增长率超过美国 2,签署实施“马约”(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又一个里程碑 1991.12.9-12.101991年背景 苏联解体1990。10.3.东西德统一预示冷战结束 条约除前言外共七章,另外有7个协议的23个声明 欧洲货币机构主要任务:在价稳定的框架内促进成员国之间的经济政治协调并为过渡到 第三阶段作准备 进入第三阶段的四项国际标准:1)评估前一年,被评估国通胀率不高于成员国中物价上 涨率最低三国平均数的1.5个百分点(设平均数为2%,则不高于2%+1.5%=3.5%) 2)评估前一年长期利率不高于成员国中物价上涨率最低三国长期利率平均数的两个百分点 3)被评估国的财政赤字小于GDP的3%,被评估国的公债总额不得超过GDP的60% 4)被评估国两年内货币必须在欧洲货币体系规定的波幅内,没有贬值发生 阶段的主要内容: 1)建立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和欧洲中央银行 用单一货币代替成员国货币,欧洲中央银行将提供单一货币的供应,并从事外汇市场的市 场业务 2)通过多数表决制建立财政经济政策的新框架 在第三阶段开始时,将各国中央银行部分外汇储备总额500亿欧洲货币单位转移给欧洲中 央银行 将欧共体成员国在外交事务上原有的欧洲政治经济合作升格并发展为共同外交和安全政 3)制定了成员国之间在司法和民政事务上进行合作的机制,涉及到避难权,移民政策,反毒 马约突破了1)欧共体以往经济活动为内容的格局,开始向教育文化,外交,安全移民犯罪, 引入政治联盟的内容 主要包括三个内容:1)大幅修改了欧共体的三项基本条约,特别是调整了欧洲经济共同体 条约,大大扩大其活动领域,令人瞩目的是,分阶段实现经济与货币联盟 2)突破了原来仅仅在以关税同盟,共同市场为中心,推进了经济与货币联盟,尤其是建立了 中央银行,最终以单一货币取代成员国货币 不足:1)财政与货币政策在机制上不协调 2)实行联邦还是邦联?没有解决 3)建设欧洲经济区 欧共体,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成员国 1991.10.22达成欧洲经济区协议 1994.1.1正式启动 中心内容:除共同农业政策以外的有关欧共体内部大市场的安排,扩展到欧自联国家,从 而建立起一个包括两大集团在内的能够实现商品,人员,资本,劳务的自由流动 4)1991.年底,欧共体与中东欧洲国家签订了欧洲协定,联系国,组成了自由贸易区,以欧 盟为中心的三个同心圆,内周到外依次是:欧盟,欧洲经济区,欧洲协定,组成了欧洲经济
其中汇率机制最重要,欧洲货币体系是以欧洲货币单位为核心,以欧洲货币 基金为基础,拥有双重干预的汇率机制 汇率联盟与货币联盟的区别:统一货币、 四,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后,欧盟在一体化进程中取得的主要进展 1,建立内部大市场 先后通过三个文件 1985.6. 《关于完善内部大市场的白皮书》 1986.2. 《单一欧洲法令》 1988.3. 《关于实施内部大市场计划》 目的:1992.12.31.以前建成内部大市场 内部大市场是在欧共体十二个成员国范围内实现商品,劳务,人员和资本的无国界的自 由流动。 障碍:1,有形障碍 成员国相互边界上对护照的控制检查 2,技术壁垒 成员国之间的不同技术标准,例如电器,汽车型号的标准,这些标准使 得商品的自由流动受到障碍 3,财政壁垒 涉及附加价值税,销售税等间接税的定义,税率及其征收办法的统一 1992 年底 终于克服除财政以外的障碍,基本建成统一大市场 1988 年,欧共体 12 国的经济增长率超过美国 2,签署实施“马约”(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又一个里程碑 1991.12.9-12.10 1991 年背景 苏联解体 1990。10.3.东西德统一 预示冷战结束 条约除前言外共七章,另外有 7 个协议的 23 个声明 欧洲货币机构主要任务:在价稳定的框架内促进成员国之间的经济政治协调并为过渡到 第三阶段作准备 进入第三阶段的四项国际标准:1)评估前一年,被评估国通胀率不高于成员国中物价上 涨率最低三国平均数的 1.5 个百分点(设平均数为 2%,则不高于 2%+1.5%=3.5%) 2)评估前一年长期利率不高于成员国中物价上涨率最低三国长期利率平均数的两个百分点 3)被评估国的财政赤字小于 GDP 的 3%,被评估国的公债总额不得超过 GDP 的 60% 4)被评估国两年内货币必须在欧洲货币体系规定的波幅内,没有贬值发生 第三阶段的主要内容: 1)建立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和欧洲中央银行 用单一货币代替成员国货币,欧洲中央银行将提供单一货币的供应,并从事外汇市场的市 场业务 2)通过多数表决制建立财政经济政策的新框架 在第三阶段开始时,将各国中央银行部分外汇储备总额 500 亿欧洲货币单位转移给欧洲中 央银行 将欧共体成员国在外交事务上原有的欧洲政治经济合作升格并发展为共同外交和安全政 策 3)制定了成员国之间在司法和民政事务上进行合作的机制,涉及到避难权,移民政策,反毒 反走私 马约突破了 1)欧共体以往经济活动为内容的格局,开始向教育文化,外交,安全移民犯罪, 引入政治联盟的内容 主要包括三个内容:1)大幅修改了欧共体的三项基本条约,特别是调整了欧洲经济共同体 条约,大大扩大其活动领域,令人瞩目的是,分阶段实现经济与货币联盟 2)突破了原来仅仅在以关税同盟,共同市场为中心,推进了经济与货币联盟,尤其是建立了 中央银行,最终以单一货币取代成员国货币 不足:1)财政与货币政策在机制上不协调 2)实行联邦还是邦联?没有解决 3)建设欧洲经济区 欧共体,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成员国 1991.10.22 达成欧洲经济区协议 1994.1.1 正式启动 中心内容:除共同农业政策以外的有关欧共体内部大市场的安排,扩展到欧自联国家,从 而建立起一个包括两大集团在内的能够实现商品,人员,资本,劳务的自由流动 4)1991.年底,欧共体与中东欧洲国家签订了欧洲协定,联系国,组成了自由贸易区,以欧 盟为中心的三个同心圆,内周到外依次是:欧盟,欧洲经济区,欧洲协定,组成了欧洲经济 圈
5)欧盟第四次扩大 奥地利,瑞典,芬 6)谈判签署“阿姆斯特丹条约 1997.10细化了“马约” 7)欧元启动2002 8)2004.5.1中东欧10国加入欧盟 APEC 目前南开大学APEC研究中心是国内首推的研究中心1995开始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于1989年,是亚太地区影响最大的地区合作组织,其宗旨是维护亚 太地区的经济发展,增进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经济交往,推进区域内的国际贸易和经济 合作。该组织现有21个成员地区,是亚太地区重要的政府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是本区域国 家和地区加强多边经济联系,交流和合作的重要组织之一,简称亚太经合组织,亚佩克 发展历程 1,APEC成立的背景 1)APEC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关亚洲太平洋地区经济合作的诸多构想和实践基础上形 成的 2)国际经济形式的变化 80年代苏美关系变化,由对峙->和解 1985.邓小平提出世界格局政治缓和 必然会朝经济合作发展 1.发展具备战争一》发展经济高科技(星球大战计划,尤里卡计划,科技兴国计 划 走出滞胀 3)亚洲经济增长四小龙持续增长普遍看好 2,APEC的成立 1999.11.第一届部长级会议,参加国12个,宣告APEC成立,开创了政府间合作的先河 1.初期发展阶段(1989-1992) 建立了作为一个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基本构架。第一,二届双部长会议上,各方就致力于地 区自由贸易与投资和技术合作达成了某些共识,确定…… 2.快速发展阶段(1993-1997) 自1993年起,APEC从部长级会议升格到了经济体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发展过程加快, 1993-1997这5年,每年都有新进展,解决了区域合作所面临的不同问题,是APEC进程的 五步曲”,94,95年的《茂物宣言》《大阪行动议程》,前一个规定了APEC实现贸易投资自 由化的时间表,发达成员不迟于2010年,发展中国家不迟于2020年:后一个则是把茂物提 出的蓝图具体化,9项原则,15个具体领域,提出各成员单边和集体行动计划,1997.1.1 正式实施 3.调整阶段(1998-2000 亚洲金融危机,始于1997年的“部门提前自由化”(EUSL)计划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亚太 地区的现实 4.稳定发展阶段(2001-今) APEC重审了坚持茂物确定的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的目标的重要性,并以《上海共识》 为起点,全面推动APEC贸易投资领域的各项合作,同时,“多哈发展议程”启动之后,为 WTO作贡献,也成为个成员关注的焦点 (二)特点因地区辽阔和复杂的政治经济情况 1.松散性APEC是一个松散的,论坛式的协调机构,各成员国拥有完全的经济和管理决策 权 2.开放性奉行“开放的地区主义”原则(给与成员方的利益同时给与非成员方) 3.区域内的次区域合作,存在众多次区域合作关系,形成了区域安排交叉的相互依存与合作 的态势(北美自由贸易区,美加 创新:组织模式创新 由四个不同层次的组织模式 a.AP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一天):开会地点一般不在首都,服装不正式, 议题不正式 b.双部长级会议(外交部长,经济部长)两天 C.APEC高官会(部长) d.各委员会
5)欧盟第四次扩大 1995 奥地利,瑞典,芬兰 6)谈判签署“阿姆斯特丹条约” 1997.10 细化了“马约” 7)欧元启动 2002 8)2004.5.1 中东欧 10 国加入欧盟 APEC 目前南开大学 APEC 研究中心是国内首推的研究中心 1995 开始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于 1989 年,是亚太地区影响最大的地区合作组织,其宗旨是维护亚 太地区的经济发展,增进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经济交往,推进区域内的国际贸易和经济 合作。该组织现有 21 个成员地区,是亚太地区重要的政府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是本区域国 家和地区加强多边经济联系,交流和合作的重要组织之一,简称亚太经合组织,亚佩克 一;发展历程 1,APEC 成立的背景 1)APEC 是在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有关亚洲太平洋地区经济合作的诸多构想和实践基础上形 成的 2)国际经济形式的变化 80 年代苏美关系变化,由对峙->和解 1985.邓小平提出世界格局 政治缓和 必然会朝经济合作发展 1. 发展具备战争-》发展经济高科技(星球大战计划,尤里卡计划,科技兴国计 划) 2. 走出滞胀 3)亚洲经济增长 四小龙持续增长 普遍看好 2,APEC 的成立 1999.11. 第一届部长级会议,参加国 12 个,宣告 APEC 成立,开创了政府间合作的先河 (一) 1.初期发展阶段(1989-1992) 建立了作为一个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基本构架。第一,二届双部长会议上,各方就致力于地 区自由贸易与投资和技术合作达成了某些共识,确定…… 2.快速发展阶段(1993-1997) 自 1993 年起,APEC 从部长级会议升格到了经济体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发展过程加快, 1993-1997 这 5 年,每年都有新进展,解决了区域合作所面临的不同问题,是 APEC 进程的 “五步曲”,94,95 年的《茂物宣言》《大阪行动议程》,前一个规定了 APEC 实现贸易投资自 由化的时间表,发达成员不迟于 2010 年,发展中国家不迟于 2020 年;后一个则是把茂物提 出的蓝图具体化,9 项原则,15 个具体领域,提出各成员单边和集体行动计划,1997.1.1 正式实施 3.调整阶段(1998-2000) 亚洲金融危机,始于 1997 年的“部门提前自由化”(EUSL)计划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亚太 地区的现实 4.稳定发展阶段(2001-今) APEC 重审了坚持茂物确定的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的目标的重要性,并以《上海共识》 为起点,全面推动 APEC 贸易投资领域的各项合作,同时,“多哈发展议程”启动之后,为 WTO 作贡献,也成为个成员关注的焦点 (二)特点 因地区辽阔和复杂的政治经济情况 1.松散性 APEC 是一个松散的,论坛式的协调机构,各成员国拥有完全的经济和管理决策 权 2.开放性 奉行“开放的地区主义”原则(给与成员方的利益同时给与非成员方) 3.区域内的次区域合作,存在众多次区域合作关系,形成了区域安排交叉的相互依存与合作 的态势(北美自由贸易区,美加 创新:组织模式创新 由四个不同层次的组织模式 a. APEC 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一天):开会地点一般不在首都,服装不正式, 议题不正式 b. 双部长级会议(外交部长,经济部长) 两天 c. APEC 高官会 (部长) d. 各委员会
运作方式创新:开放性,灵活性,渐近性 时间安排框架创新:每年10.11月开会,已经机制化了 活动内容框架创新:涉及领域宽泛(商品服务,投资市场准入,贸易投资便利化,经 济技术合作) 三)机制 成员: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泰国, 印度尼西,新加坡(初始12个) 1991.中国,香港(中),台湾(中)加入 1993.墨西哥,智利,巴布亚,新几内亚 1998.俄罗斯,秘鲁,越南 1998-今,无新成员加入,其原因是1997年底,决定10年不加,以巩固内部 1.经济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级别最高的机制) 2.部长级年会 3.专题部长级会议:不定期召开,讨论各专业的合作 4.高级官员会议(常设机制):每年召开3,4次会议 5.贸易投资委员会(高级官员会议下常设部门):设市场准入,服务投资等多个专家组 6.经济委员会(高级官员会议下设) 7.行政和预算委员会 8.高官会经济技术合作分委会:经济技术合作的等别,协调和实施工作 9.APEC工商咨询理事会 10.秘书处(新加坡)常设 第五章 第一节战后国际贸易商品 造成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 1.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不可再生原材料的节约,发明复合材料 2.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3.消费中食品,低附加值品所占的比重相对下降,耐用消费品等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日益 提高 4.地区贸易发展不平衡 第二节国际贸易政策及理论的演变 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对外进行商品,服务和技术交换活动时所采取的政策。从 单个国家和地区的角度出发,对外贸易政策两种基本类型:自由贸易政策(指国家对进出口 贸易活动一般不进行干预,减免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让商品和服务等自由进出口,在国内 外市场上自由竞争)。保护贸易政策(指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干预对外贸易,通过高关税和非 关税壁垒来限制外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以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同时,对本 国出口商品给与优惠或补贴,鼓励扩大出口,以提高本国商品的服务在外国市场上的竞争能 力 自由贸易政策及理论的演变 (一)自由贸易政策的演变 自由贸易盛行时期主要有两个阶段 1.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自由贸易政策 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据统治地位,自由贸易政策是这一时期国际贸易 的基调,自由贸易政策主张是从18世纪末开始形成的,19世纪70年代达到高峰, 但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西方国家在这一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也不相同 2.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的贸易自由化 战后,随着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两个表现:1)关税大幅度降低2)非关税壁垒 逐渐减少 这段时期的贸易自由化是在西方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日益加强的条件下出现 的。它既反映了垄断资本的利益,也反映了生产力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自由贸易理论的演变 1.重农学派及休谟的自由贸易理论 最早提出自由贸易理论的是重农学派(代表人物:〔法)魁奈)主张以农产品为中 心发展自由贸易 〔英〕休谟发展了此理论,提出了“物价与金银活动的调整机能”理论,一国入超, 黄金流出 2.斯密的绝对成本论
运作方式创新:开放性,灵活性,渐近性 时间安排框架创新:每年 10.11 月开会,已经机制化了 活动内容框架创新:涉及领域宽泛(商品服务,投资市场准入,贸易投资便利化,经 济技术合作) (三)机制 成员: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泰国, 印度尼西,新加坡 (初始 12 个) 1991.中国,香港(中),台湾(中)加入 1993.墨西哥,智利,巴布亚,新几内亚 1998.俄罗斯,秘鲁,越南 1998-今,无新成员加入,其原因是 1997 年底,决定 10 年不加,以巩固内部 1. 经济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级别最高的机制) 2. 部长级年会 3. 专题部长级会议:不定期召开,讨论各专业的合作 4. 高级官员会议(常设机制):每年召开 3,4 次会议 5. 贸易投资委员会(高级官员会议下常设部门):设市场准入,服务投资等多个专家组 6. 经济委员会(高级官员会议下设) 7. 行政和预算委员会 8. 高官会经济技术合作分委会:经济技术合作的等别,协调和实施工作 9. APEC 工商咨询理事会 10. 秘书处(新加坡)常设 第五章 第一节 战后国际贸易商品 造成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 1.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不可再生原材料的节约,发明复合材料 2. 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3. 消费中食品,低附加值品所占的比重相对下降,耐用消费品等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日益 提高 4. 地区贸易发展不平衡 第二节 国际贸易政策及理论的演变 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对外进行商品,服务和技术交换活动时所采取的政策。从 单个国家和地区的角度出发,对外贸易政策两种基本类型:自由贸易政策(指国家对进出口 贸易活动一般不进行干预,减免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让商品和服务等自由进出口,在国内 外市场上自由竞争)。保护贸易政策(指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干预对外贸易,通过高关税和非 关税壁垒来限制外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以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同时,对本 国出口商品给与优惠或补贴,鼓励扩大出口,以提高本国商品的服务在外国市场上的竞争能 力。 一.自由贸易政策及理论的演变 (一) 自由贸易政策的演变 自由贸易盛行时期主要有两个阶段: 1.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自由贸易政策 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据统治地位,自由贸易政策是这一时期国际贸易 的基调,自由贸易政策主张是从 18 世纪末开始形成的,19 世纪 70 年代达到高峰, 但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西方国家在这一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也不相同 2. 20 世纪 50 年代至 21 世纪初的贸易自由化 战后,随着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两个表现:1)关税大幅度降低 2)非关税壁垒 逐渐减少 这段时期的贸易自由化是在西方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日益加强的条件下出现 的。它既反映了垄断资本的利益,也反映了生产力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 自由贸易理论的演变 1. 重农学派及休谟的自由贸易理论 最早提出自由贸易理论的是重农学派(代表人物:〔法〕魁奈)主张以农产品为中 心发展自由贸易 〔英〕休谟发展了此理论,提出了“物价与金银活动的调整机能”理论,一国入超, 黄金流出 2. 斯密的绝对成本论
〔英)资产阶段经济学古典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之 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亚当嘶密认为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 件可以使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绝对低于别国,因而在该产品的生产和交换 上处于绝对有利地位,各国按照各自的有利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实行了自由贸易 政策,将会使得各国的自由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从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物 质财富,并使各国从贸易中获利 3.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 1817《政治经济学与禀赋原理》 以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为核心的自由贸易思想 李嘉图认为:国家之间应按“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 4.穆勒和马歇尔的相互需求论 约翰·穆勒〔英〕1848《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应用》 贸易条件及其变动主要由两国对贸易对象国商品的相互需求强度决定的,在国际间 商品交换比例的上下范围内,一国对另一国出口商品的需求越强,而另一国对该国 出口商品的需求越弱,则贸易条件对该国越不利,该国通过对外贸易获取的利益就 越少,国际间交换比例越接近对方国家国内交换比例,对本国越有利,贸易利益越 大 5.马歇尔《国际贸易纯理论》1879《经济学原理》1890 提供曲线来说明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如何共同决定贸易条件及其变动情况。他运用几 何图解的方法使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更加前进一步,表达也更清晰明确 6.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论 国应出口那些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要素的商品 保护贸易政策及理论的演变 (一)保护贸易政策的演变 1.16至18世纪的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政策 2.19世纪70年代至一战前的保护贸易政策 3.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超保护贸易政策 4.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的新保护贸易主义 两方面 1,出口鼓励政策:1)发出口补贴2)低价倾销(出口国以低于其国内市场的价格向国 外销售,出口国低于生产成本销售)3)鼓励出口的产业政策(特点:补贴生产):不管 商品出口或在国内销售都得到政府的资助,包括:税收减免,低利贷款等 2,进口保护:1)进口关税2)进口配额与“自愿出口限制 3)反倾销:征反倾销 税,是一种相当于倾销差价的额外税4)其他非关税壁垒:包括苛刻的技术标准,繁琐的 海关收税,歧视性的政府购买,进出口的垄断经营,外汇管制的不合理的汇率 (二)理论的演变 1,重商主义 (1)早期的重商主义(15世纪-16世纪中叶) 欧洲货币差额论,重金主义或货币主义,把增加国内货币积累防止货币外流视为 对外贸易政策的指导原则,认为国家应采取行政或立法手段,直接控制货币流动 柰止金银输出,在对外贸易方面,注重“少买”和“限入”,最好是只卖不买,使 得每笔交易对每个国家保持顺差,以使金银流入国内 (2)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论 美独立后的首任财政部长,1791.12《关于制造业的报告》 他的政策主张对美国政府的内外经济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3)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论 1841《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提出了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以经济发展阶段论 为依据,以保护……(没有抄完) (4)凯恩斯主义的超保护贸易学说 主张国家干预,强调应推行超保护贸易政策,实行顺差 追随者:马克卢普,哈罗德 在凯恩斯的投资乘数论的基础上,引申出对外贸易乘数论 (5)普雷维什的中心一外围理论 〔阿根廷)外围国家贸易条件不断变化 (6)战略性贸易政策 指国家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可以凭借生产补贴,出口补贴和保 护国内市场等政策手段,扶持本国战略性工业的成长,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 争力,从而谋取规模经济之外的额外收益,并借机夺取他国市场份额
〔英〕资产阶段经济学古典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斯密 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亚当·斯密认为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 件可以使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绝对低于别国,因而在该产品的生产和交换 上处于绝对有利地位,各国按照各自的有利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实行了自由贸易 政策,将会使得各国的自由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从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物 质财富,并使各国从贸易中获利。 3.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 1817 《政治经济学与禀赋原理》 以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为核心的自由贸易思想, 李嘉图认为:国家之间应按“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 4. 穆勒和马歇尔的相互需求论 约翰·穆勒〔英〕1848《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应用》 贸易条件及其变动主要由两国对贸易对象国商品的相互需求强度决定的,在国际间 商品交换比例的上下范围内,一国对另一国出口商品的需求越强,而另一国对该国 出口商品的需求越弱,则贸易条件对该国越不利,该国通过对外贸易获取的利益就 越少,国际间交换比例越接近对方国家国内交换比例,对本国越有利,贸易利益越 大。 5. 马歇尔《国际贸易纯理论》 1879 《经济学原理》 1890 提供曲线来说明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如何共同决定贸易条件及其变动情况。他运用几 何图解的方法使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更加前进一步,表达也更清晰明确 6. 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论 一国应出口那些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要素的商品 二.保护贸易政策及理论的演变 (一) 保护贸易政策的演变 1. 16 至 18 世纪的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政策 2. 19 世纪 70 年代至一战前的保护贸易政策 3.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超保护贸易政策 4.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至今的新保护贸易主义 两方面: 1,出口鼓励政策:1)发出口补贴 2)低价倾销(出口国以低于其国内市场的价格向国 外销售,出口国低于生产成本销售) 3)鼓励出口的产业政策(特点:补贴生产):不管 商品出口或在国内销售都得到政府的资助,包括:税收减免,低利贷款等 2,进口保护:1)进口关税 2)进口配额与“自愿出口限制” 3)反倾销:征反倾销 税,是一种相当于倾销差价的额外税 4)其他非关税壁垒:包括苛刻的技术标准,繁琐的 海关收税,歧视性的政府购买,进出口的垄断经营,外汇管制的不合理的汇率 (二) 理论的演变 1,重商主义 (1)早期的重商主义(15 世纪-16 世纪中叶) 欧洲货币差额论,重金主义或货币主义,把增加国内货币积累防止货币外流视为 对外贸易政策的指导原则,认为国家应采取行政或立法手段,直接控制货币流动, 禁止金银输出,在对外贸易方面,注重“少买”和“限入”,最好是只卖不买,使 得每笔交易对每个国家保持顺差,以使金银流入国内 (2)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论 美独立后的首任财政部长,1791.12 《关于制造业的报告》 他的政策主张对美国政府的内外经济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3)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论 1841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提出了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以经济发展阶段论 为依据,以保护……(没有抄完) (4)凯恩斯主义的超保护贸易学说 主张国家干预,强调应推行超保护贸易政策,实行顺差 追随者:马克卢普,哈罗德 在凯恩斯的投资乘数论的基础上,引申出对外贸易乘数论 (5)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 〔阿根廷〕外围国家贸易条件不断变化 (6)战略性贸易政策 指国家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可以凭借生产补贴,出口补贴和保 护国内市场等政策手段,扶持本国战略性工业的成长,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 争力,从而谋取规模经济之外的额外收益,并借机夺取他国市场份额
代表人物:保罗·克鲁格曼(规模经济),波特 新:产业内贸易理论和政策格鲁贝尔 第三节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 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 没讲,跳 六章战后国际金融与国际货币体系及其演变 第四节国际货币体系 151页核心内容:1,国际本位货币的确定和国际储备货币形成的机制 2,汇率制度的确定 3,国际收支平衡的调节机制 三个历史时期 1890-1914金本位时期 2,1945-1973固定汇率时期,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 3,1976以来国际货币多元化和浮动汇率时期 国际金本位制 (一)国际金本位制及其类型 国的本位货币以一定量的黄金来表示的货币制度,而本位货币就是指一国货 币制度的基准而言,可分为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而这三 种类型就是金本位制的历史演变过程。 金汇兑本位制的特点是:本国货币并不直接与黄金挂钩,而是通过他国货币与 黄金间接挂钩,即本国货币可以在政府规定的汇率下自由兑换成另一种采用金 币或金块本位的国际的货币 1,黄金充当了国际货币 2,各国货币汇率由他们的含金量比例决定 3,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 (三)作用 1,保持汇率稳定 2,调节国际收支 3,促进资本流动 4,协调各国的经济政策 (四)缺陷 1,国际间流通的货币量受到黄金的限制 2,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收支逆差国金币的大量外流,对国内经济影响巨大,甚至造成经济衰退 布雷顿森林体系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 1,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 2,规定了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没抄完) (二)特点157页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1,从美元荒,美元过剩到美元危机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初期,欧洲各资本主义国家正经历着生产停滞 物资和资金短缺,需要从美国进口各种商品,但又缺乏美元来支付。这种缺乏美元 的现象称为“美元荒”。但是从50年代中期起,美国的国际收支逐渐从顺差变为逆 差。随着美元和黄金大量的从美国流出,世界市场上充斥着美元,造成美元过剩 2,拯救美元危机措施未能奏效162页 三.牙买加体系 (一)牙买加体系的内容 1,增加IMF会员国缴纳的基金份额,OPEC国家的比重提高一倍 2,黄金非货币化 3,浮动汇率合法化:IMF要求和各国尽力减小波幅 4,关于储备资产:SDR(低黄金)由IMF根据各会员国上年年底缴纳份额余额 的比例进行分配 5,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流通:以出售黄金所得的收入设立“信托资金”, 以优惠的条件资助持续发生巨额收支逆差的国家,放松贷款条件,延长偿还期 限,扩大信用贷款部分的总额
代表人物:保罗·克鲁格曼(规模经济),波特 新:产业内贸易理论和政策 格鲁贝尔 第三节 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 一,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 没讲,跳 第六章 战后国际金融与国际货币体系及其演变 第四节 国际货币体系 151 页 核心内容: 1,国际本位货币的确定和国际储备货币形成的机制 2,汇率制度的确定 3,国际收支平衡的调节机制 三个历史时期: 1,1890-1914 金本位时期 2,1945-1973 固定汇率时期,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 3,1976 以来 国际货币多元化和浮动汇率时期 一.国际金本位制 (一) 国际金本位制及其类型 一国的本位货币以一定量的黄金来表示的货币制度,而本位货币就是指一国货 币制度的基准而言,可分为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而这三 种类型就是金本位制的历史演变过程。 金汇兑本位制的特点是:本国货币并不直接与黄金挂钩,而是通过他国货币与 黄金间接挂钩,即本国货币可以在政府规定的汇率下自由兑换成另一种采用金 币或金块本位的国际的货币。 (二) 特点 1,黄金充当了国际货币 2,各国货币汇率由他们的含金量比例决定 3,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 (三) 作用 1,保持汇率稳定 2,调节国际收支 3,促进资本流动 4,协调各国的经济政策 (四) 缺陷 1,国际间流通的货币量受到黄金的限制 2,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3,国际收支逆差国金币的大量外流,对国内经济影响巨大,甚至造成经济衰退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 (一)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 1,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 2,规定了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没抄完) (二)特点 157 页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1,从美元荒,美元过剩到美元危机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初期,欧洲各资本主义国家正经历着生产停滞, 物资和资金短缺,需要从美国进口各种商品,但又缺乏美元来支付。这种缺乏美元 的现象称为“美元荒”。但是从 50 年代中期起,美国的国际收支逐渐从顺差变为逆 差。随着美元和黄金大量的从美国流出,世界市场上充斥着美元,造成美元过剩…… 2,拯救美元危机措施未能奏效 162 页 三.牙买加体系 (一) 牙买加体系的内容 1,增加 IMF 会员国缴纳的基金份额,OPEC 国家的比重提高一倍 2,黄金非货币化 3,浮动汇率合法化:IMF 要求和各国尽力减小波幅 4,关于储备资产:SDR(低黄金)由 IMF 根据各会员国上年年底缴纳份额余额 的比例进行分配 5,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流通:以出售黄金所得的收入设立“信托资金”, 以优惠的条件资助持续发生巨额收支逆差的国家,放松贷款条件,延长偿还期 限,扩大信用贷款部分的总额
(二)牙买加体系的特点 (三)牙买加体系的评价 1,基本上摆脱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基准,通货国家与附属国家相互牵连的弊端,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特立芬难题” 2,比较灵活的混合 (没抄完) 消极: 1,国际货币多元化趋势日益加强,而多元国际货币缺乏统一的货币标准,不稳 2,主要工业国家全部采用浮动汇率制,汇率波动频繁而剧烈 3,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的不健全 79页 (一)马克思关于资本输出的理论 1,资本主义条件下必然产生“过剩资本”,形成资本输出的物资基础和必要前 2,资本输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过剩资本的一条必要出路 3,追求高额利润率和获取高额利润是过剩资本输往海外的最根本的内在动力 4,接受资本输入的国家成为资本输出国家的从属和附庸 (二)列宁关于资本输出的理论 1,资本输出是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最后阶段的重要特征 2,帝国主义阶段出现大规模的资本输出具有客观必然性 3,资本输出是帝国主义国家进行对外扩张的重要手段,是金融资本对全世界进 行剥削和统治的重要基础 二.西方关于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理论 (一)垄断优势理论 1,对外直接投资是结构性市场非完善的产物,因而“纯正”的经济学和贸易理 论并不适用于解释对外直接投 2,企业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所获得的各种垄断优势是该企业从事海外直接投 资的决定因素或主要推动力量 3,跨国公司倾向于以海外直接投资方式来利用其独特的垄断优势 (三)市场内部化理论 (四)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企业采用的生产和销售方式是由该企业本身所拥有的所有权,内部化和区 位优势 (五)比较优势理论 1,从国际分工原则出发,以比较成本,比较利润为基础的比较优势指导一国的 对外直接投资 2,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可以通过出口………………………(没抄完) (六)跨国公司理论的新发展 第二节 国际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以国际直接投资为媒介,以取得企业经营权或者经营 控制权为手段,以获取多重效益为目的,在国外从事制造业,商业,服务业和 金融业的一种投资行为 特点 1,拥有企业的控制权 2,实现生产要素的跨国活动 3,跨国公 三.战后国际投资的迅速发展 (一)战后国家投资迅猛发展的表现 1,规模日益扩大 2,由单向流动变为对向流动
(二) 牙买加体系的特点 (三) 牙买加体系的评价 1,基本上摆脱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基准,通货国家与附属国家相互牵连的弊端,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特立芬难题” 2,比较灵活的混合 3, …………………………(没抄完) 消极: 1,国际货币多元化趋势日益加强,而多元国际货币缺乏统一的货币标准,不稳 定 2,主要工业国家全部采用浮动汇率制,汇率波动频繁而剧烈 3,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的不健全 79 页 第一节 一. (一) 马克思关于资本输出的理论 1,资本主义条件下必然产生“过剩资本”,形成资本输出的物资基础和必要前 提 2,资本输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过剩资本的一条必要出路 3,追求高额利润率和获取高额利润是过剩资本输往海外的最根本的内在动力 4,接受资本输入的国家成为资本输出国家的从属和附庸 (二) 列宁关于资本输出的理论 1,资本输出是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最后阶段的重要特征 2,帝国主义阶段出现大规模的资本输出具有客观必然性 3,资本输出是帝国主义国家进行对外扩张的重要手段,是金融资本对全世界进 行剥削和统治的重要基础 二.西方关于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理论 (一) 垄断优势理论 1,对外直接投资是结构性市场非完善的产物,因而“纯正”的经济学和贸易理 论并不适用于解释对外直接投资 2,企业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所获得的各种垄断优势是该企业从事海外直接投 资的决定因素或主要推动力量 3,跨国公司倾向于以海外直接投资方式来利用其独特的垄断优势 (二)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三) 市场内部化理论 (四)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企业采用的生产和销售方式是由该企业本身所拥有的所有权,内部化和区 位优势 (五) 比较优势理论 1,从国际分工原则出发,以比较成本,比较利润为基础的比较优势指导一国的 对外直接投资 2,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可以通过出口……………………(没抄完) (六) 跨国公司理论的新发展 第二节 一. 国际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以国际直接投资为媒介,以取得企业经营权或者经营 控制权为手段,以获取多重效益为目的,在国外从事制造业,商业,服务业和 金融业的一种投资行为 二.特点 1,拥有企业的控制权 2,实现生产要素的跨国活动 3,跨国公司 三.战后国际投资的迅速发展 (一) 战后国家投资迅猛发展的表现 1,规模日益扩大 2,由单向流动变为对向流动
3,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日益活跃 4,区域内相互投资日益扩大 5,国际直接投资部门结构的重大变化 6,跨国并购成为一种重要的直接投资形式 原因:a,第三次科技革命 b,资本供给,大量过剩资本和资本独立性 C,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而欧,日本恢复 第三节 TNCS的含义 国内学者认为,TNCS指通过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设立并交配国外,公支机构和子公司, 凭借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按照全球战略在世界范围内从事国际生产销售或其他经 营活动,获取垄断高额利润的国际化垄断企业组织 TNCS的发展及其特征 (一)两大阶段 1,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TNCS海外直接投资是主导 二)主要特征 迅速发展的原因 1,111页 第四节 TNCS的全球战略 二.全球经营策略 (一)所有权策略 1,股权占有策略:是全球战略的核心部分 2,非股权参与 (二)转移价格 1,从价税高,价格定低 2,所得税高,价格定高,降低利润 3,外汇管制,对外国子公司的利润汇出实行限制或征税,价格定高 4,出现或即将出现较高的通货膨胀,为了避免资金在该国大量积累在向该国子公司 转移产品时,价格定高 经营策略调整132页 (一)发展战略变化 1,从创办新企业战略向并购战略发展 2,并外直接投资战略从一元转向多元 3,直接投资战略向契约化战略转移 4,从单枪匹马作战转向战略联盟 5,从一切以每国利益为重的战略向当地化战略转移 (二)经营策略调整的原 140页 1,各国跨国公司的发展出现了新的不平衡,不论是强者还是弱者,为 了 重点:自由贸易保护贸易 国际直接投资的特点和表现 第一节战后科技革命 科技革命的含义,内涵(特点,原因,概念) 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总称 科学革命是指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重要发现,即人们在 认识客观世界上质的飞跃。技术革命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手段和方法上的重大发明和 突破,即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上质的飞跃。 三次技术革命 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 1,信息技术 开创了人类智力解放的新纪元,使机器操纵机器成为可能 2,新能源技术
3,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日益活跃 4,区域内相互投资日益扩大 5,国际直接投资部门结构的重大变化 6,跨国并购成为一种重要的直接投资形式 原因: a,第三次科技革命 b,资本供给,大量过剩资本和资本独立性 c,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而欧,日本恢复 第三节 一.TNCS 的含义 国内学者认为,TNCS 指通过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设立并交配国外,公支机构和子公司, 凭借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按照全球战略在世界范围内从事国际生产销售或其他经 营活动,获取垄断高额利润的国际化垄断企业组织 二.TNCS 的发展及其特征 (一) 两大阶段 1,战后初期到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 TNCS 海外直接投资是主导 2,……………… (二) 主要特征 三.迅速发展的原因 1,111 页 第四节 一.TNCS 的全球战略 二.全球经营策略 (一) 所有权策略 1,股权占有策略:是全球战略的核心部分 2,非股权参与 (二) 转移价格 1,从价税高,价格定低 2,所得税高,价格定高,降低利润 3,外汇管制,对外国子公司的利润汇出实行限制或征税,价格定高 4,出现或即将出现较高的通货膨胀,为了避免资金在该国大量积累在向该国子公司 转移产品时,价格定高 三.经营策略调整 132 页 (一)发展战略变化: 1,从创办新企业战略向并购战略发展 2,并外直接投资战略从一元转向多元 3,直接投资战略向契约化战略转移 4,从单枪匹马作战转向战略联盟 5,从一切以每国利益为重的战略向当地化战略转移 (二)经营策略调整的原因 140 页 1, 各 国 跨 国 公 司 的 发 展 出 现 了 新 的 不 平 衡 , 不 论 是 强 者 还 是 弱 者 , 为 了…………………… 重点:自由贸易 保护贸易 国际直接投资的特点和表现 第一节 战后科技革命 一.科技革命的含义,内涵(特点,原因,概念) 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总称 科学革命是指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重要发现,即人们在 认识客观世界上质的飞跃。技术革命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手段和方法上的重大发明和 突破,即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上质的飞跃。 三次技术革命: 二.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 1,信息技术 开创了人类智力解放的新纪元,使机器操纵机器成为可能 2,新能源技术
3,新材料技术 4,空间技术 5,生物技术 6,海洋技术:立体开发海洋 三.战后科技革命的主要特点250页 四 战后科学技术的主要原因 1,对高额利润的争夺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原因 2,科技力量的壮大和应用,是科技发展的关键,而教育的发展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对 掌握知识和出现大批科技人才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3,科技信息是急剧增加和传递手段的现代化有助于科技革命的发生 4,各国对科技领域的投入增加为战后科技革命提供了重要条件 5,战争,军备竞赛以及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对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 的推动作用,促使一批精尖技术的产生 6,国际协作与科技情报交流,先进技术的引进对科技革命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二节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 一.产业机构的含义264页 (一)三次产业的分类264页 (二)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变化 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变化269页 (四)产业结构的融合与软化趋势273页 产业结构软化趋势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体力劳动的资源的投入相对减少 脑力劳动和科学技术的投入相对增大,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 主导地位和作用日益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所替代 业结构转换的动因275页 四,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 第三节科技革命对各国经济的影响 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发展 1,科技革命创建了前所未有的强大生产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各国经济的发展 (1)战后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80%左右是通过科学技术实现的 (2)战后的科技革命,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还促使了生产过程中原料 能源和时间的节约 2,科技革命引起了各国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 (1)就业结构的变化 (2)产业结构变化 (3)企业机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4)产业地区配置的变化 (5)管理职能和管理手段的变化 6)教育的变化 科技革命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 1,科技革命推动了经济国际化 (1)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和投资国际化以及相应的跨国公司的发展 (2)科技革命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贸易结构和贸易方向的变化 结构:一是国际贸易中初级产品的比重下降 二是技术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显著提高 (3)科技革命促进了科技人员的国际流动和国际间劳务合作的发展 科技革命加剧了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1)发达国家之间的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由于其他国家在科技方面加快追赶美国,日本走在前列,还有澳洲,加拿大 (2)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凡是积极对外开放,引进科技成果的国家,其经济发展速度也相对较快,国家 经济面貌的改变也比较迅速,从而出现了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 3,科技领域的竞争和争夺日益激烈 重点:概念三大产业的内容和发展趋势 科技进步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容易出大题)
3,新材料技术 4,空间技术 5,生物技术 6,海洋技术:立体开发海洋 三.战后科技革命的主要特点 250 页 四.战后科学技术的主要原因 1,对高额利润的争夺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原因 2,科技力量的壮大和应用,是科技发展的关键,而教育的发展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对 掌握知识和出现大批科技人才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3,科技信息是急剧增加和传递手段的现代化有助于科技革命的发生 4,各国对科技领域的投入增加为战后科技革命提供了重要条件 5,战争,军备竞赛以及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对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 的推动作用,促使一批精尖技术的产生 6,国际协作与科技情报交流,先进技术的引进对科技革命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二节 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 一.产业机构的含义 264 页 二.科技革命与产业结构 (一)三次产业的分类 264 页 (二) 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变化 (三) 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变化 269 页 (四) 产业结构的融合与软化趋势 273 页 产业结构软化趋势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体力劳动的资源的投入相对减少 脑力劳动和科学技术的投入相对增大,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 主导地位和作用日益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所替代 三.产业结构转换的动因 275 页 四,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 第三节 科技革命对各国经济的影响 一.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发展 1,科技革命创建了前所未有的强大生产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各国经济的发展 (1) 战后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80%左右是通过科学技术实现的 (2) 战后的科技革命,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还促使了生产过程中原料, 能源和时间的节约 2,科技革命引起了各国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 (1) 就业结构的变化 (2) 产业结构变化 (3) 企业机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4) 产业地区配置的变化 (5) 管理职能和管理手段的变化 (6) 教育的变化 二.科技革命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 1,科技革命推动了经济国际化 (1) 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和投资国际化以及相应的跨国公司的发展 (2) 科技革命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贸易结构和贸易方向的变化 结构:一是国际贸易中初级产品的比重下降 二是技术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显著提高 (3) 科技革命促进了科技人员的国际流动和国际间劳务合作的发展 2,科技革命加剧了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1) 发达国家之间的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由于其他国家在科技方面加快追赶美国,日本走在前列,还有澳洲,加拿大 (2) 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凡是积极对外开放,引进科技成果的国家,其经济发展速度也相对较快,国家 经济面貌的改变也比较迅速,从而出现了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 3,科技领域的竞争和争夺日益激烈 重点:概念 三大产业的内容和发展趋势 科技进步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容易出大题)
第九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经济发展292页 第一节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概况 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的含义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大工业时期所特有的一种周期性爆发的经济现象,基 本特点是生产过剩 经济周期是指资本主义再生产从一次危机开始好下 一次危机开始之间的时期,一个经 济周期可分为4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高涨。这个过程是螺旋上升趋势(超过上一次 危机的最高点)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概况 1,1948-1952先在美国爆发,同步性 2,1957-1958同步,物价温和上涨 3,1969-1971首先在加拿大,对美国的影响最大,不同步 4,1973-1975出现了滞胀,失业率高,美元危机,能源危机,使危机变得有深度 5,1979-1982仅次于1929-1933的大危机,凯恩斯理论不攻自破 6,1990-1993 第二节战后资本主义危机与经济周期的特点 经济周期的阶段性不明显311页 1,原因:战后各国政府通过财政货币政策 (没抄完) 二.生产下降幅度较小,原因313页 三.生产过剩危机和财政金融危机交织发生314页 四.周期性危机与结构性危机交织发生 五.经济发展停滞,通货膨胀,同时伴随高失业率的一种经济现象 二节影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周期的主要因素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各国经济带来的不同后果 战后科技革命的作用 新兴产业的兴起,矛盾加深 三.国家垄断主义的作用 四.影响经济危机和周期的其他因素 1,跨国公司 2,美国推行对外扩张政策,扩军备战的影响 3,银行和商业部门扩大对个人信贷的作用 4,以美元为支柱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的作用 名词解释:经济危机周期滞胀 第十章西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国家经济协调 第一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329页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表现330页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特征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私人垄断支持的表现331页 1,建立国有企业,收购面临破产的私人企业 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原因332页 第二节西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西方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理论 1,凯恩斯主义 2,货币主义 二.西方国家宏观调控的政治措施及效果 1.宏观经济目标 2.财政政策 3.货币政策
第九章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经济发展 292 页 第一节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概况 一.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的含义 1,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大工业时期所特有的一种周期性爆发的经济现象,基 本特点是生产过剩 2,经济周期是指资本主义再生产从一次危机开始好下一次危机开始之间的时期,一个经 济周期可分为 4 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高涨。这个过程是螺旋上升趋势(超过上一次 危机的最高点)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概况 1,1948-1952 先在美国爆发,同步性 2,1957-1958 同步,物价温和上涨 3,1969-1971 首先在加拿大,对美国的影响最大,不同步 4,1973-1975 出现了滞胀,失业率高,美元危机,能源危机,使危机变得有深度 5,1979-1982 仅次于 1929-1933 的大危机,凯恩斯理论不攻自破 6,1990-1993 第二节 战后资本主义危机与经济周期的特点 一.经济周期的阶段性不明显 311 页 1,原因:战后各国政府通过财政货币政策…………(没抄完) 二.生产下降幅度较小,原因 313 页 三.生产过剩危机和财政金融危机交织发生 314 页 四.周期性危机与结构性危机交织发生 五.经济发展停滞,通货膨胀,同时伴随高失业率的一种经济现象 第二节 影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周期的主要因素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各国经济带来的不同后果 二.战后科技革命的作用 新兴产业的兴起,矛盾加深 三.国家垄断主义的作用 四.影响经济危机和周期的其他因素 1,跨国公司 2,美国推行对外扩张政策,扩军备战的影响 3,银行和商业部门扩大对个人信贷的作用 4,以美元为支柱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的作用 名词解释:经济危机 周期 滞胀 第十章 西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国家经济协调 第一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329 页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表现 330 页 1, 2, 3,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特征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私人垄断支持的表现 331 页 1,建立国有企业,收购面临破产的私人企业 ……………… 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原因 332 页 第二节 西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一.西方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理论 1,凯恩斯主义 2,货币主义 二.西方国家宏观调控的政治措施及效果 1. 宏观经济目标 2. 财政政策 3. 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