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2版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23,文件大小:1.17MB,团购合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 作业习题第2版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所创立的理论总称。 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时势造英雄”,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成为新世界观的创始人,完全是客观社会历史条件所致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等辮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 物。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改造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史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革命,就在于他们彻底抛弃了资产阶级时代的一切 旧思想 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与时俱进。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一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只为无产阶级服务的 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关键就在于它确立了崇高的社会理想 问答题 试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瞄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干年思想 家”网上评选。结果马克思位列榜首。在有人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终结论”的今天, 这个评选结果发人深思。试结合课程内容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基本结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如何理 解这一段话? 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 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德文版序言中指岀:“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 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由于最近25年来 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 后来尤其有了…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试结合上述内 容,谈谈我们应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 材料题 材料1:“在共产主义作为理论的时候,那么它就是无产阶级立场在这个斗争中的理论表现,是 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理论概括。”(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年版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马克思是19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三种主要思 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同法国所有革命学说相联系的法国社会主义的绻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 作业习题第2版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所创立的理论总称。 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时势造英雄”, 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成为新世界观的创始人,完全是客观社会历史条件所致。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 物。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改造。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史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革命,就在于他们彻底抛弃了资产阶级时代的一切 旧思想。 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与时俱进。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一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只为无产阶级服务的。 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关键就在于它确立了崇高的社会理想。 问答题 试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瞄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 家”网上评选。结果马克思位列榜首。在有人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终结论”的今天, 这个评选结果发人深思。试结合课程内容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基本结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如何理 解这一段话? 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 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 变化, 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由于最近25年来 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 后来尤其有了……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 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试结合上述内 容,谈谈我们应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 材料题 材料1:“在共产主义作为理论的时候,那么它就是无产阶级立场在这个斗争中的理论表现,是 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理论概括。”(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马克思是19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三种主要思 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同法国所有革命学说相联系的法国社会主义的继承

者和天才的完成者。马克思的观点极其彻底而严整,这是马克思的对手也承认的,这些观点总起来 就构成作为世界各文明国家工人运动的理论和纲领的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摘自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材料2:“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 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 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 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项任务。”(摘自《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材料3:“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 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 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我们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末期和抗战初期写了《实 践论》、《矛盾论》,这些都是适应于当时的需要而不能不写的。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 代,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 的。”(摘自《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年版) 用形而上学的观点来看待马克思主义,把它看成僵死的东西,这是教条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 的基本原则,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这就是修正主义。”“教条主义和修正主义都是违反马克 思主义的。”(摘自《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 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 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摘自《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材料1恩格斯曾经多次强调,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他说:“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 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 加以重复的教条”。“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 史条件为转移。”(摘自新华网) 材料2我深深感到,当今世界和我们所处的时代,同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多深刻变化。无论从国际 还是从国内看,我们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从理论上、实践上做出回答并加以解决,否 则我们就不能更好地前进。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果因循守旧、停滞 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摘自《江泽民文选》第3卷第 335页) 材料3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弄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不在于记住它的一切结论和 细节,而在于把握它的鲜明特点和基本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后继者,对已 经改变的实践进行新的理论概括,又用创新理论指导发展了的实践的历史。因此,对待马克思主 义,切忌把它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做出的个别结论僵死化、凝固化,而应当根据不同历史条件,创造 性地加以运用。那种只知背诵马克思主义词句,把马克思主义个别结论神圣化的教条主义态度,不 但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恰恰是马克思主义的大敌。(摘自《求是》2009年3月9日) 结合上述材料请回答 (1)材料1、2、3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 (2)结合上述材料,请回答如何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辨析题 哲学就是世界观 旧唯物主义是一种错误的世界观

者和天才的完成者。马克思的观点极其彻底而严整,这是马克思的对手也承认的,这些观点总起来 就构成作为世界各文明国家工人运动的理论和纲领的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摘自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材料2 :“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 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 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 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项任务。”(摘自《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材料3:“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 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 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我们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末期和抗战初期写了《实 践论》、《矛盾论》,这些都是适应于当时的需要而不能不写的。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 代,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 的。”(摘自《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用形而上学的观点来看待马克思主义,把它看成僵死的东西,这是教条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 的基本原则,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这就是修正主义。”“教条主义和修正主义都是违反马克 思主义的。”(摘自《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 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 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摘自《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材料1 恩格斯曾经多次强调,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他说:“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 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 加以重复的教条”。“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 史条件为转移。”(摘自新华网) 材料2 我深深感到,当今世界和我们所处的时代,同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多深刻变化。无论从国际 还是从国内看,我们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从理论上、实践上做出回答并加以解决,否 则我们就不能更好地前进。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果因循守旧、停滞 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摘自《江泽民文选》第3卷第 335页) 材料3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弄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不在于记住它的一切结论和 细节,而在于把握它的鲜明特点和基本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后继者,对已 经改变的实践进行新的理论概括,又用创新理论指导发展了的实践的历史。因此,对待马克思主 义,切忌把它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做出的个别结论僵死化、凝固化,而应当根据不同历史条件,创造 性地加以运用。那种只知背诵马克思主义词句,把马克思主义个别结论神圣化的教条主义态度,不 但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恰恰是马克思主义的大敌。(摘自《求是》2009年3月9日) 结合上述材料请回答: (1)材料1、2、3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 (2)结合上述材料,请回答如何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辨析题 哲学就是世界观。 旧唯物主义是一种错误的世界观

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物质就是从这一总和中的抽象出来的”。 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别人的意识对我来说是客观实在的。因此,别人的意识也是物 质 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因此物质就是运动,运动就是物质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一切意识,即使是十分荒谬的社会意识,也能找到它的现实依据 世界统一于存在。 心情愉快,则感到“光阴似箭”;心情抑郁,则感到“度日如年”,这表明,时间随人的感觉的变 化而变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的关键是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 史上的作用。 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问答题 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有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生存、生 活。”试阐述这段话中的哲学道理 如何理解“时间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 简述实践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 为什么说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 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成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 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请分析这段话中所包含的哲学道理 材料题 材料1笛卡尔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本性是广 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物质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独立,两者都是世界是本原。杜 林认为“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世界统一于存在”。(摘自《十六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和《哲学 教程》) 材料2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 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摘自《人类知识原理》) 材料3斯宾诺沙认为,物质自然界是唯一的实体,其余一切都是它的属性和具体样式。思维和广 延不是两个独立的实体,而是唯一的物质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一切物质都具有思维的属性;一切 个体都有心灵,只是程度不同。(《十八世纪末一一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的观点有何区别,错误的实质是什么。 (2)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的观点有何不同,错在哪里。 (3)材料3属于什么观点,错在哪里。 在由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 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眢是一面镜 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 结合上述材料请回答 (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什么基本关系? (2)如何理解“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 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3)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辨析题

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物质就是从这一总和中的抽象出来的”。 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别人的意识对我来说是客观实在的。因此,别人的意识也是物 质。 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因此物质就是运动,运动就是物质。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一切意识,即使是十分荒谬的社会意识,也能找到它的现实依据。 世界统一于存在。 心情愉快,则感到“光阴似箭”;心情抑郁,则感到“度日如年”,这表明,时间随人的感觉的变 化而变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的关键是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 史上的作用。 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问答题 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有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生存、生 活。”试阐述这段话中的哲学道理。 如何理解“时间‘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 简述实践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 为什么说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 “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成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 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请分析这段话中所包含的哲学道理。 材料题 材料1 笛卡尔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本性是广 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物质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独立,两者都是世界是本原。杜 林认为“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世界统一于存在”。(摘自《十六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和《哲学 教程》) 材料2 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 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摘自《人类知识原理》) 材料3 斯宾诺沙认为,物质自然界是唯一的实体,其余一切都是它的属性和具体样式。思维和广 延不是两个独立的实体,而是唯一的物质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一切物质都具有思维的属性;一切 个体都有心灵,只是程度不同。(《十八世纪末一一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的观点有何区别,错误的实质是什么。 (2)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的观点有何不同,错在哪里。 (3)材料3属于什么观点,错在哪里。 在由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 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 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 结合上述材料请回答: (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什么基本关系? (2)如何理解“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 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3)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辨析题

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普遍现象,所以是不需要条件的 新生事物是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所以新生事物的存在是永恒的 新事物就是内容重新更新、形式更为新颖的事物 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 发展具有永恒性和普遍性 中国古人说“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弓蹶,骑土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 国家灭”,这说明事物是由量变引起质变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此,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存在意义不大 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 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度是事物变化的关节点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也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 然死亡的理解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包含的哲理是截然对立的,它们的分歧是哲 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的根本分歧 否定就是扬弃。 凡是先后相继出现的现象都是因果现象 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 在辩证思维中,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就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问答题 简述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及对于新生事物的正确态度。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善泳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这句话对我们有什么哲学启示? 只有判断和判断才能相互矛盾,事物是不能相互矛盾的,世界本身是不存在什么真正的矛 盾。”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哪里? 材料题 材料1列宁指出:“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的矛盾”。他还指出:“是 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 材料2杜林说:“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 材料3艾耶尔断言:“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陈述中才可能有矛盾。” 请回答 (1)材料1的观点是什么?是否正确? (2)对比材料1与材料2,指出材料2的错误 (3)对比材料1与材料3,分析材料3的错误。 材料1: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摘自韩愈《原道》) 玉不遇砥砺,不可以成器,人不遇困穷挫辱,不可以成德。(摘自《梅峰语录》卷上) 材料2:任何一件静止的东西,若不是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以运动力图进入它的位置使它不再处 于静止,即将永远静止 同样情形,任何一件运动的东西,除非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使它静止,即将永远运动。(摘自 霍布斯《论物体》,什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材料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在谈到黑格尔关于毎一事物 都是“和它自己的他物有差别”时认为“非常正确和重要;他物'是自己的他物,是向自己的对立面的 发展 有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发展(进化)观点:认为发展是减少 和增加,是重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 间的互相关系)。”(摘自《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请回答 (1)分析材料1的观点,说明其属于何种发展观 (2)分析材料2的观点,说明其属于何种发展观 (3)谈谈你对材料3的理解

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普遍现象,所以是不需要条件的。 新生事物是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所以新生事物的存在是永恒的。 新事物就是内容重新更新、形式更为新颖的事物。 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 发展具有永恒性和普遍性。 中国古人说“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 国家灭”,这说明事物是由量变引起质变。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此,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存在意义不大。 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 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度是事物变化的关节点。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也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 然死亡的理解。”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包含的哲理是截然对立的,它们的分歧是哲 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的根本分歧。 否定就是扬弃。 凡是先后相继出现的现象都是因果现象。 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 在辩证思维中,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就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问答题 简述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及对于新生事物的正确态度。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善泳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这句话对我们有什么哲学启示? “只有判断和判断才能相互矛盾,事物是不能相互矛盾的,世界本身是不存在什么真正的矛 盾。”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哪里? 材料题 材料1 列宁指出:“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的矛盾”。他还指出:“是 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 材料2 杜林说:“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 材料3 艾耶尔断言:“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陈述中才可能有矛盾。” 请回答: (1)材料1的观点是什么?是否正确? (2)对比材料1与材料2,指出材料2的错误。 (3)对比材料1与材料3,分析材料3的错误。 材料1: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摘自韩愈《原道》) 玉不遇砥砺,不可以成器,人不遇困穷挫辱,不可以成德。(摘自《梅峰语录》卷上) 材料2:任何一件静止的东西,若不是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以运动力图进入它的位置使它不再处 于静止,即将永远静止。 同样情形,任何一件运动的东西,除非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使它静止,即将永远运动。(摘自 霍布斯《论物体》,《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材料3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在谈到黑格尔关于每一事物 都是“和它自己的他物有差别”时认为“非常正确和重要;‘他物’是自己的他物,是向自己的对立面的 发展。” “有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发展(进化)观点:认为发展是减少 和增加,是重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 间的互相关系)。”(摘自《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请回答: (1)分析材料1的观点,说明其属于何种发展观。 (2)分析材料2的观点,说明其属于何种发展观。 (3)谈谈你对材料3的理解

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 动力。在人类历史上,眢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存在差异.种 文明才能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落。各种文明有历 史长短之分,无高低优劣之别。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各国交流的障碍 更不应该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 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补短 而不是定于一尊,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 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使人类更加和睦,让世 界更加丰富多彩;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 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摘自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运用辩证法的观点说明为什么不同文明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 展”。 (2)简述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对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意义。 好”与“快”,是对经济发展一种通俗的说法,“好”,讲的是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快”,讲的是 发展的速度。如何处理“好”与“快”的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一直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 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这就决定了“快”始终是我们面对的一个突出任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们党较好地处理了“快”与“好”的关系,但 后来由于受“左”的影响,也有过深刻教训。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在实 践中正确处理“快”与“好”的关系,始终强调既要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又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 效益,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发展的态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摘自新华网《如何理 解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9月29日))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又好又快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是质与量的辩证统 ,是在质量第一的前提下,在以效益和质量为中心的基础上,追求质与量、速度与效益的辮证统 材料:万有引力是人类在17世纪发现的。人类为什么能够在这一世纪发现万有引力?有人认为是 因为在1642年诞生了它的发现者牛顿。一位诗人充满激情地讴歌牛顿:“世界的法则隐藏在黑暗中。 上帝说,生个牛顿吧,于是世界一片光明。”按照这种逻辑,如果历史上不曾诞生牛顿,或者牛顿小 时候得场伤寒夭折了,人类就会与万有引力失之交臂。按照这种逻辑推演下去,没有哥白尼,我们 直到今天也弄不清太阳系的结构;没有达尔文,我们直到今天也不懂得生物进化论;没有哥伦布, 美洲在什么地方欧洲人直到今天也稀里糊涂 科学史上重大的发现和发明是有契机的。传闻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苹果落地绐他的启示,瓦特 发明蒸汽机是沸腾的热水产生岀的蒸汽顶开了壸盖绐他的启示,鲁班发明锯是一次带齿的茅草划破 了手指绐他的启发……这些传闻不一定真有其事,但其逻辑是真实的。有人据此说道:“我之所以没 有做出伟大的发明或者发现,是因为没有遇到机遇。可是智者告诉我们,生活中缺少的不是机遇, 而是发现。”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夆的头脑。”请回答: (1)运用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牛顿、哥白尼、达尔文、哥伦布的历史贡献进行解 析 (2)运用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原理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有关原理剖析路易巴斯德的“在 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一命题 材料1辩证法就是对非统一性的一贯认识.予盾是统一性掩盖下的非统一性…….否定一个否 定,并不导致肯定;这只能证明否定得不够彻底 这种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不再一致了 相反,它怀疑一切统一性。(摘自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 材料2辩证法的特征和本质的东西并不是单纯的否定,并不是任意的否定,并不是怀疑的否定 动摇、疑惑(当然,辩证法自身包含着否定因素,并且这是它的最重要的因素),并不是这些。而 是作为联系环节、作为发展环节的否定,是保持肯定的东西的,即没有动摇、没有任何折衷的否 定。(摘自列宁《黑格尔一书摘要》) 材料3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 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对 外开放政策,……同时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抵制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决不允许资产阶级生 活方式在我国泛滥。(摘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 请回答 (1)试根据所学原理对材料1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 动力。在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存在差异.各种 文明才能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落。各种文明有历 史长短之分,无高低优劣之别。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各国交流的障碍, 更不应该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 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补短 而不是定于一尊,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 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使人类更加和睦,让世 界更加丰富多彩;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 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摘自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运用辩证法的观点说明为什么不同文明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 展”。 (2)简述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对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意义。 “好”与“快”,是对经济发展一种通俗的说法,“好”,讲的是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快”,讲的是 发展的速度。如何处理“好”与“快”的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一直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 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这就决定了“快”始终是我们面对的一个突出任 务。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们党较好地处理了“快”与“好”的关系,但 后来由于受“左”的影响,也有过深刻教训。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在实 践中正确处理“快”与“好”的关系,始终强调既要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又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 效益,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发展的态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摘自新华网《如何理 解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9月29日))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又好又快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是质与量的辩证统 一,是在质量第一的前提下,在以效益和质量为中心的基础上,追求质与量、速度与效益的辩证统 一。 材料:万有引力是人类在17世纪发现的。人类为什么能够在这一世纪发现万有引力?有人认为是 因为在1642年诞生了它的发现者牛顿。一位诗人充满激情地讴歌牛顿:“世界的法则隐藏在黑暗中。 上帝说,生个牛顿吧,于是世界一片光明。”按照这种逻辑,如果历史上不曾诞生牛顿,或者牛顿小 时候得场伤寒夭折了,人类就会与万有引力失之交臂。按照这种逻辑推演下去,没有哥白尼,我们 直到今天也弄不清太阳系的结构;没有达尔文,我们直到今天也不懂得生物进化论;没有哥伦布, 美洲在什么地方欧洲人直到今天也稀里糊涂。 科学史上重大的发现和发明是有契机的。传闻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苹果落地给他的启示,瓦特 发明蒸汽机是沸腾的热水产生出的蒸汽顶开了壶盖给他的启示,鲁班发明锯是一次带齿的茅草划破 了手指给他的启发……这些传闻不一定真有其事,但其逻辑是真实的。有人据此说道:“我之所以没 有做出伟大的发明或者发现,是因为没有遇到机遇。可是智者告诉我们,生活中缺少的不是机遇, 而是发现。”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请回答: (1)运用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牛顿、哥白尼、达尔文、哥伦布的历史贡献进行解 析。 (2)运用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原理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有关原理剖析路易·巴斯德的“在 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一命题。 材料1 辩证法就是对非统一性的一贯认识……矛盾是统一性掩盖下的非统一性……否定一个否 定,并不导致肯定;这只能证明否定得不够彻底。……这种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不再一致了…… 相反,它怀疑一切统一性。(摘自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 材料2 辩证法的特征和本质的东西并不是单纯的否定,并不是任意的否定,并不是怀疑的否定、 动摇、疑惑(当然,辩证法自身包含着否定因素,并且这是它的最重要的因素),并不是这些。而 是作为联系环节、作为发展环节的否定,是保持肯定的东西的,即没有动摇、没有任何折衷的否 定。(摘自列宁《黑格尔一书摘要》) 材料3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 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对 外开放政策,……同时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抵制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决不允许资产阶级生 活方式在我国泛滥。(摘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 请回答: (1)试根据所学原理对材料1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比较材料和,指出其根本区别,并说明应如何理解“没有动摇、没有任何折衷的否定的 (3)根据材料2和3,阐明我们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辨析题 人们可以改变规律运行的条件,从而改变规律运行的结果,所以说人们可以改变规律 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于它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的 尊重客观规律,就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会导致唯心主义 人们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 问答题 简述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异同。 马克思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 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段话包含了什么哲理?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包含 什么哲学思想?(这表明人的意识具有对象性或任意性。) 简述人的自觉活动与社会规律客观性的关系 材料题 自从地球上出现了最美的花朵 思维着的精神以来,我们周围世界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巨 大的变化。大至山河土地,小至生产和生活用具,到处都有劳动的双手加工制作的东西。地球的各 个角落,遍布着人类的足迹。今天,人类活动的范畴已开始冲出地球,飞向遥远的天体,在日益 阔的宇宙空间显示出自己的威力。所有这一切,都囉结着思维着的精神'的功绩。”“我们必须时时记 住:我们統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一一相反 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 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请指出上述材料所蕴涵的哲学原理,并阐述这一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辨析题 求知欲”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个人所有的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马克思主义之前的一切认识论都是非科学的根本原因是否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辨析“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元物别无感”中所包含的认识论倾向。 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获得感性经验。 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但可以避免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就是最坏的见证人 郑板桥曾提到他画竹的过程:当他晨起“看竹”时,产生了“眼中之竹”;然后胸中涌起“画意”, 此乃,“胸中之竹”;最后,“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形成了“手中之竹”。他反复强调“眼中之 竹”不同于“胸中之竹”,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前者有局限性,后者无局限 根据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统一的关系,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正确的观点是熟知起 源于真知(或熟知即真知或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2)比较材料1和2,指出其根本区别,并说明应如何理解“没有动摇、没有任何折衷的否定”的 含义。 (3)根据材料2和3,阐明我们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辨析题 人们可以改变规律运行的条件,从而改变规律运行的结果,所以说人们可以改变规律。 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于它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的。 尊重客观规律,就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会导致唯心主义。 人们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 问答题 简述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异同。 马克思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 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段话包含了什么哲理?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包含 什么哲学思想?(这表明人的意识具有对象性或任意性。) 简述人的自觉活动与社会规律客观性的关系。 材料题 “自从地球上出现了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以来,我们周围世界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巨 大的变化。大至山河土地,小至生产和生活用具,到处都有劳动的双手加工制作的东西。地球的各 个角落,遍布着人类的足迹。今天,人类活动的范畴已开始冲出地球,飞向遥远的天体,在日益广 阔的宇宙空间显示出自己的威力。所有这一切,都凝结着‘思维着的精神’的功绩。”“我们必须时时记 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一一相反 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 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请指出上述材料所蕴涵的哲学原理,并阐述这一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辨析题 “求知欲”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一个人所有的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马克思主义之前的一切认识论都是非科学的根本原因是否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辨析“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元物别无感”中所包含的认识论倾向。 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获得感性经验。 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但可以避免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就是最坏的见证人。 郑板桥曾提到他画竹的过程:当他晨起“看竹”时,产生了“眼中之竹”;然后胸中涌起“画意”, 此乃,“胸中之竹”;最后,“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形成了“手中之竹”。他反复强调“眼中之 竹”不同于“胸中之竹”,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前者有局限性,后者无局限性。 根据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统一的关系,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正确的观点是熟知起 源于真知(或熟知即真知或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问答题

问答题 简述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 简述能动的反映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如何理解“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简述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对立 简述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局限性 为什么有时候说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武器? 简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能动的反映论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这一观 点说明了什么? 什么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实现这一次飞跃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简述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的重要性,实现第二次飞跃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简述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怎样理解认识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试用这一原理说明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俱进 材料题 材料1无论如何,对德国的许多青年作家来说,“唯物主义这个词只是一个套语,他们把这个套 语当作标签贴到各种事物上去,再不作进一步的研究,就是说,他们一把这个标签贴上去,就以为 问题已经解决了,但是我们的历史观首先是进行研究工作的指南,并不是按照黑格尔学派的方式构 造体系的方法。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必须详细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存在的条件,然后设法从这些 条件中找出相应的政治、司法、美学、哲学、宗教等等的观点。(摘自《恩格斯致施米特》(1890 年8月5日)) 材料2从来也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的理论当作什么必须普遍遵循的哲学历史公式,当 作种超过对某种社会经济形态的说明以外的东西。(摘自《列宁选集》第1卷) 材料3恩格斯在谈到他自己和他那位赫赫有名的朋友时说过:他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 指南这个经典式的定义异常鲜明有力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往往被人忽视的那一方面。而忽视那一 方面,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一种片面的、畸形的、僵死的东西,就会阉割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 魂,破坏它的根本的理论基础辩证法,即关于包罗万象和充满矛盾的历史发展的学说;就会破 坏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的一定的实际任务,即随着每一次新的历史转变而改变着的任务之间的联系 (摘自列宁《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1910年12月23日)) 材料4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 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道理所在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 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 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 思主义理论的道理所在。(摘自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分析材料1、2,运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解释马克思主义与实践的关系 (2)分析材料3,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3)分析材料4,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原理,简述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品质的原因。 为遏制房价进一步上涨,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房 市新政实施后,京沪深等多个城市房租上涨,平均涨幅超10%。房租与房价尽管不完全是一回事 儿,但二者之间毕竟是唇齿关系。上述材料表明什么哲理? 王阳明有一段著名的对话:“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日:‘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 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日:“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 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的错误之处在于什么地方 为什么?( 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 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效仿,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 80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 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 的大门

问答题 简述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 简述能动的反映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如何理解“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简述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对立。 简述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局限性。 为什么有时候说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武器? 简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能动的反映论。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这一观 点说明了什么? 什么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实现这一次飞跃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简述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的重要性,实现第二次飞跃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简述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怎样理解认识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试用这一原理说明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俱进? 材料题 材料1 无论如何,对德国的许多青年作家来说,“唯物主义”这个词只是一个套语,他们把这个套 语当作标签贴到各种事物上去,再不作进一步的研究,就是说,他们一把这个标签贴上去,就以为 问题已经解决了,但是我们的历史观首先是进行研究工作的指南,并不是按照黑格尔学派的方式构 造体系的方法。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必须详细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存在的条件,然后设法从这些 条件中找出相应的政治、司法、美学、哲学、宗教等等的观点。(摘自《恩格斯致施米特》(1890 年8月5日)) 材料2 从来也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的理论当作什么必须普遍遵循的哲学历史公式,当 作—种超过对某种社会经济形态的说明以外的东西。(摘自《列宁选集》第1卷) 材料3 恩格斯在谈到他自己和他那位赫赫有名的朋友时说过:他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 指南这个经典式的定义异常鲜明有力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往往被人忽视的那一方面。而忽视那一 方面,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一种片面的、畸形的、僵死的东西,就会阉割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 魂,破坏它的根本的理论基础——辩证法,即关于包罗万象和充满矛盾的历史发展的学说;就会破 坏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的一定的实际任务,即随着每一次新的历史转变而改变着的任务之间的联系。 (摘自列宁《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1910年12月23日)) 材料4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 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道理所在。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 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 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 思主义理论的道理所在。(摘自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分析材料1、2,运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解释马克思主义与实践的关系。 (2)分析材料3,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3)分析材料4,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原理,简述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品质的原因。 为遏制房价进一步上涨,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房 市新政实施后,京沪深等多个城市房租上涨,平均涨幅超10%。房租与房价尽管不完全是一回事 儿,但二者之间毕竟是唇齿关系。上述材料表明什么哲理? 王阳明有一段著名的对话:“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 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 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的错误之处在于什么地方? 为什么?( 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 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效仿,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 80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 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 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 的大门

上述材料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哲理的?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人类不断地认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 历史,也是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不断加深的历史。在传统农业社会,存在福人口与土地等资源的矛 盾。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口与矿产等资源的矛盾又进一步凸显出来。人口 膨胀与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的生存,要树立人类的资源危机意识,促进人与自 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结合材料,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变化,并就当前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提出解 决思路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辨析题 有用就是真理”。 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含义是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与阶级立场无关 真理具有客观性,因此,真理就是规律 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真理不具有客观性 真理总是近似正确的认识 绝对真理是对客观世界绝对的、无条件的认识,因此,绝对真理永恒不变的终极真理。 列宁曾指出:“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 工人阶级。”因此,马克思主义终极真理。 谎言重复一千次,就会变成真理 多数人拥护就是真理 马克思主义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党提岀的新方针、新政策还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不能说是正确的,因而不能坚决贯彻执行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真理与价值亳不相干 问答题 简述真理及其客观性 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 简述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试述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并用这一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简述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为什么时候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简述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材料题 材料1言必有三表。…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摘自墨翟 《非命上》) 材料2所有概念、学说、系统,不管它们怎样精致,怎样坚实,必须视为假设.…们是工具 和一切工具同样,它的价值不在于它们本身,而在于它们所能造就的结果中显现出来的功效 既然工具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因此真假均不是判断的特性。工具往往是有效或无效的,适当 的或不适当的,经济的或浪费的。(摘自杜威《哲学的改造》、《逻辑:探索的理论》) 材料3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 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摘自马 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材料4实践标准实质上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 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 种进行无情的斗争。(摘自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请回答 (1)试根据所学原理对材料2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2)比较材料1、2和3,指出它们在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上的区别与联系

上述材料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哲理的?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人类不断地认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 历史,也是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不断加深的历史。在传统农业社会,存在福人口与土地等资源的矛 盾。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口与矿产等资源的矛盾又进一步凸显出来。人口 膨胀与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的生存,要树立人类的资源危机意识,促进人与自 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结合材料,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变化,并就当前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提出解 决思路。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辨析题 “有用就是真理”。 “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含义是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与阶级立场无关。 真理具有客观性,因此,真理就是规律。 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真理不具有客观性。 真理总是近似正确的认识。 绝对真理是对客观世界绝对的、无条件的认识,因此,绝对真理永恒不变的终极真理。 列宁曾指出:“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 工人阶级。”因此,马克思主义终极真理。 谎言重复一千次,就会变成真理。 多数人拥护就是真理。 马克思主义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党提出的新方针、新政策还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不能说是正确的,因而不能坚决贯彻执行。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真理与价值毫不相干。 问答题 简述真理及其客观性。 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 简述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试述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并用这一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简述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为什么时候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简述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材料题 材料1 言必有三表。……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摘自墨翟 《非命上》) 材料2 所有概念、学说、系统,不管它们怎样精致,怎样坚实,必须视为假设……它们是工具, 和一切工具同样,它的价值不在于它们本身,而在于它们所能造就的结果中显现出来的功效。…… 既然工具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因此真假均不是判断的特性。工具往往是有效或无效的,适当 的或不适当的,经济的或浪费的。(摘自杜威《哲学的改造》、《逻辑:探索的理论》) 材料3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 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摘自马 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材料4 实践标准实质上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 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 种进行无情的斗争。(摘自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请回答: (1)试根据所学原理对材料2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2)比较材料1、2和3,指出它们在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上的区别与联系

(3)分析材料3,阐明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为什么“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 个实践的问题”? (4)分析材料4,解释实践标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原因。 材料1:杜林认为,“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的。…因此,把认识的正确性设想成是受时间和 现实变化影响的,那是完全愚蠢的。”所以严格知识的可靠性和日常认识的充足性,不容许我们在深 思熟虑的情况下对知识的原则的绝对适用性表示失望 材料2:黑格尔认为,真理是包含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包含在科学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而科学 从认识的较低阶段上升到较高阶段,愈升愈高,但是永远不能通过所谓绝对真理的发现而达到这样 点,在这一点上它再也不能前进一步,除了袖手一旁惊愕地看着这个已经获得的绝对真理出神, 就再也无事可做了 材料3:恩格斯认为,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各种实现的;拥有无条 件的真理权的那种认识是在一系列相对的谬误中实现的;二者都只有通过人类生活的无限延续才能 完全实现 这个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人类世代 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 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 按它的个别实现和每次的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 请回答 (1)如何评价材料1中“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的这个判断 (2)“永远不能通过所谓绝对真理的发现而达到这样一点,在这一点上它再也不能前进一步, 除了袖手一旁惊愕地看着这个已经获得的绝对真理岀神,就再也无事可做了。”这句话蕴含的真理观 与“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这句话所蕴含的真理观根本区别何在? (3)如何理解材料3所指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基本含义?材料3的真理观与材料2的真理观 有何联系 材料: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写道:“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 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他们又 说:“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 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 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 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论述包含了什么哲学原理?并运用该原理论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 辨析题 切从实际出发,关键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主观世界。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辨析题 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 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在于否认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社会历史观的根本缺陷是否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地理环境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主要内容。 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的要素是多元的 宗教产生和发展是宗教教义欺骗人民的结果。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它与社会存在相互独立,并行不悖。 只有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分析材料3,阐明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为什么“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 个实践的问题”? (4)分析材料4,解释实践标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原因。 材料1:杜林认为,“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的。……因此,把认识的正确性设想成是受时间和 现实变化影响的,那是完全愚蠢的。”所以严格知识的可靠性和日常认识的充足性,不容许我们在深 思熟虑的情况下对知识的原则的绝对适用性表示失望。 材料2:黑格尔认为,真理是包含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包含在科学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而科学 从认识的较低阶段上升到较高阶段,愈升愈高,但是永远不能通过所谓绝对真理的发现而达到这样 一点,在这一点上它再也不能前进一步,除了袖手一旁惊愕地看着这个已经获得的绝对真理出神, 就再也无事可做了。 材料3:恩格斯认为,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各种实现的;拥有无条 件的真理权的那种认识是在一系列相对的谬误中实现的;二者都只有通过人类生活的无限延续才能 完全实现。……这个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人类世代 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 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 按它的个别实现和每次的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 请回答: (1)如何评价材料1中“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的”这个判断? (2)“永远不能通过所谓绝对真理的发现而达到这样一点,在这一点上它再也不能前进一步, 除了袖手一旁惊愕地看着这个已经获得的绝对真理出神,就再也无事可做了。”这句话蕴含的真理观 与“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这句话所蕴含的真理观根本区别何在? (3)如何理解材料3所指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基本含义?材料3的真理观与材料2的真理观 有何联系? 材料: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写道:“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 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他们又 说:“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 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 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论述包含了什么哲学原理?并运用该原理论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辨析题 一切从实际出发,关键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主观世界。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辨析题 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 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在于否认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社会历史观的根本缺陷是否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地理环境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主要内容。 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的要素是多元的。 宗教产生和发展是宗教教义欺骗人民的结果。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它与社会存在相互独立,并行不悖。 只有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仓廪实必知礼仪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因而人类历史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劳动者是首要生产力二者是矛盾的 科学技术是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生产关系属于意识形态 社会生产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人的活动受思想、意志的制约,因此,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 的精神关系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际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既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因而只要变革生产关系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 经济基础就是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经济基础的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经济体制是一种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因此,它与经济基础没有直接的关系 上层建筑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就一定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国家本质上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机构。 国家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政府终归是少数人的政府,不管这些少数人使用一个人的名义,还是使用许多人的名义。” 国家是各阶级利益的调节者。 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是可以重复出现的 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 问答题 简述唯心史观的不同形式及其根本缺陷。 “人们的意识决定于人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个原理看来简单,但是仔细考察下也会立即发 现,这个原理的最初结论就给一切唯心主义,甚至绐最隐蔽的唯心主义当头一棒。关于一切历史的 东西的全部传统的和习惯的观点都被这个原理否定了。”请分析一下这段话的内涵 十八世纪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认为,“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 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土地贫瘠,使人勤奋、俭朴、耐劳、勇敢和适宜于战争;…地 膏腴使人因生活宽豁而柔弱、怠情、贪生怕死。”请分析他的观点。 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 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 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的原理说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方针的正确性 试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联系实际说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试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井用以阐明社会主义建设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 要性。 试述社会意识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并用以阐明我国现阶段抵御剥削 阶级腐朽思想侵蚀的必要性。 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试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原理,并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试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并阐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 根据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事实,说明坚持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作用的一致性。 材料题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面对中国的衰败和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形形色色的人们提出过五花八门 的主张:以慈禧为代表的地主阶级顽固派坚持祸国殃民的“祖宗之法不可变”,以龚自珍、林则徐、 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倡导在维护封建统治前提下的“自改革”,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 洋务派官僚企图实行修补封建制度的新政”,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期望建立平均主义的小生 产的王国,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改良派力主“维新变法”,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提出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中国共产党则主张通过人民革命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然

仓廪实必知礼仪。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因而人类历史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劳动者是首要生产力二者是矛盾的。 科学技术是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生产关系属于意识形态。 社会生产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人的活动受思想、意志的制约,因此,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 的精神关系。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际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既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因而只要变革生产关系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 经济基础就是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经济基础的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经济体制是一种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因此,它与经济基础没有直接的关系。 上层建筑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就一定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国家本质上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机构。 国家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政府终归是少数人的政府,不管这些少数人使用一个人的名义,还是使用许多人的名义。” 国家是各阶级利益的调节者。 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是可以重复出现的。 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 问答题 简述唯心史观的不同形式及其根本缺陷。 “人们的意识决定于人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个原理看来简单,但是仔细考察下也会立即发 现,这个原理的最初结论就给一切唯心主义,甚至给最隐蔽的唯心主义当头一棒。关于一切历史的 东西的全部传统的和习惯的观点都被这个原理否定了。” 请分析一下这段话的内涵。 十八世纪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认为,“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 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土地贫瘠,使人勤奋、俭朴、耐劳、勇敢和适宜于战争;……土地 膏腴使人因生活宽豁而柔弱、怠情、贪生怕死。”请分析他的观点。 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 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 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的原理说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方针的正确性。 试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联系实际说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试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并用以阐明社会主义建设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 要性。 试述社会意识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并用以阐明我国现阶段抵御剥削 阶级腐朽思想侵蚀的必要性。 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试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原理,并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试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并阐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 根据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事实,说明坚持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作用的一致性。 材料题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面对中国的衰败和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形形色色的人们提出过五花八门 的主张:以慈禧为代表的地主阶级顽固派坚持祸国殃民的“祖宗之法不可变”,以龚自珍、林则徐、 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倡导在维护封建统治前提下的“自改革”,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 洋务派官僚企图实行修补封建制度的“新政”,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期望建立平均主义的小生 产的王国,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改良派力主“维新变法”,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提出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中国共产党则主张通过人民革命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然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23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