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孝感市2011-2012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统 考试语文试题 试卷类型:A (本试卷共8页,全卷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 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综合题中的非选择题和作文题用0.5毫米黑色的签字笔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各 题相对应的区域内,答在 试题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语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崛(j)起 展(zh)露头角 编纂¢zu) 真知灼ahuo见 B.臧否(pi) 眼花缭(liao)乱 殷(yin)红 风驰电掣(che 剽Φpia)悍 叱咤(zl风云 翘(qi)首 嫉(j1)贤妒能 D.粗旷 言简意赅gi) 庠 序之教 1.C(A组中的“展”应为“崭”;B组中的“殷”应读“yon”:D组中的 犷”,读作gag)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湖北省京剧团创作演出的京剧《建安轶事》演绎了蔡文姬回归汉朝的生活和情感际 遇。“身还中原兮难舍大漠北,一把浊泪兮胡汉两地挥……”文姬的大段“二黄吟唱”悲凄 感人,让不少江城戏迷情难自己,频频拭泪。 B.今年元宵节,孝感城区举办的图书夜市、电影展映、灯谜竞猜、龙灯大团拜等系列 活动精彩纷呈;各集镇村湾的传统民俗活动也轮番上演,令人应接不暇 C.在有着“华中之肺”之称的神农架林区内,竟建起了100座小水电站,致使林区内 的堵河、南河、香溪河、沿渡河四大流域几乎断流。这种“大跃进”式发展小水电的做法 无疑是饮鸩止渴,不符合科学发展观。 D.《我的叔叔于勒》的叙述人决定了小说要以一个半大孩子的眼睛来看世界,他的视 角是仰视的,对成人世界的复杂与不可理喻,无法作出解释和判断。 2.D(D项选自人教社高中语文课标实验选修课教材《外国小说欣赏》“话题:叙述”板 块中的一段文字表述。句中的“不可理喻”属于望文生义,用得不恰当。“不可理喻”是指 “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愚昧或态度蛮横,不通情理”。所以,根据句子语境,应改 为孩子对成人世界的复杂“不可理解”或“难以理解”才恰当。A项中的“自已(yi)”,即 自己抑制住自己的感情的意思(多用于否定式),在此句语境中使用恰当。B项中的“应接
湖北省孝感市 2011-2012 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统一 考试语文试题 试卷类型:A (本试卷共 8 页,全卷共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 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综合题中的非选择题和作文题用 0.5 毫米黑色的签字笔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各 题相对应的区域内,答在 试题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语言基础知识(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崛.(jué)起 展.(zhǎn)露头角 编纂.(zuǎn) 真知灼.(zhuó)见 B.臧否.(pǐ) 眼花缭.(liáo)乱 殷.(yīn)红 风驰电掣.(chè) C.剽.(piāo)悍 叱咤.(zhà)风云 翘.(qiáo)首 嫉.(jí)贤妒能 D.粗旷.(kuànɡ) 言简意赅.(ɡāi) 没.(mò)落 庠.(xiánɡ)序之教 1.C(A组中的“展”应为“崭”;B组中的“殷”应读“yān”;D组中的“旷”应写成 “犷”,读作ɡuǎnɡ)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 ... 的一项是 A.湖北省京剧团创作演出的京剧《建安轶事》演绎了蔡文姬回归汉朝的生活和情感际 遇。“身还中原兮难舍大漠北,一把浊泪兮胡汉两地挥……”文姬的大段“二黄吟唱”悲凄 感人,让不少江城戏迷情难自已..,频频拭泪。 B.今年元宵节,孝感城区举办的图书夜市、电影展映、灯谜竞猜、龙灯大团拜等系列 活动精彩纷呈;各集镇村湾的传统民俗活动也轮番上演,令人应接不暇 ....。 C.在有着“华中之肺”之称的神农架林区内,竟建起了 100 座小水电站,致使林区内 的堵河、南河、香溪河、沿渡河四大流域几乎断流。这种“大跃进”式发展小水电的做法, 无疑是饮鸩止渴 ....,不符合科学发展观。 D.《我的叔叔于勒》的叙述人决定了小说要以一个半大孩子的眼睛来看世界,他的视 角是仰视的,对成人世界的复杂与不可理喻 ....,无法作出解释和判断。 2.D(D项选自人教社高中语文课标实验选修课教材《外国小说欣赏》“话题:叙述”板 块中的一段文字表述。句中的“不可理喻”属于望文生义,用得不恰当。“不可理喻”是指 “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愚昧或态度蛮横,不通情理”。所以,根据句子语境,应改 为孩子对成人世界的复杂“不可理解”或“难以理解”才恰当。A项中的“自已(yǐ)”,即 自己抑制住自己的感情的意思(多用于否定式),在此句语境中使用恰当。B项中的“应接
不暇”是形容美景繁多,来不及观赏,在此句语境中使用恰当。C项中的“饮鸩止渴”, 意思是用毒酒解渴,比喻只求解决目前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在此句语境中使用恰当) 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9月19日晩,第八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国家大剧院举行,湖北作家刘醒龙和 另四位作家张炜、毕飞宇、莫言、刘震云凭借他们的作品《天行者》、《你在高原》、《推拿》、 《蛙》、《一句顶一万句》获得中国文坛最高殊荣 B.新年伊始,湖北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精简会议、文件和领导同志事务性 活动的规定》,要求厉行“三短一简”,即开短会、发短文、讲短话、简办事,切实改进会风、 文风、话风、事风。 C.湖北省中山医院护士肖芳在街头遇见一位呼吸骤停、心脏停搏的大妈,便挺身上前 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终使大妈“起死回生”,被网友用手机拍成视频发在网上后,感动了 江城 D.“海派清口”创立人周立波在他主持的《壹周立波秀》节目里批评了很多人和事, 尽管他的言辞尖刻甚至偏激,但是谁又能否认他说的没有道理呢? 3.B(A项作家与作品对应不明,容易产生歧义;C项暗换主语,应在“被网友”前加上 此事”或“这件事”;D项最后的反问句属于一种三重否定,不合逻辑,根据语境应把否 定词“否认”改为“说”,使该反问句成为一个双重否定句,以表示对周立波言辞的肯定) 4.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A.作为旅游资源大市:荆州有两大旅游名片,一个是三国文化,一个是楚文化:荆州有两 个博物馆,一个建在地上,一个埋在地下。 B.张艺谋新拍摄的影片《金陵十三钗》好不好看?很难答。评价精神产品从来没有客观标 准,但如果问它值不值得买票看,答案是:值。 ℃.风光旖旎的东湖环湖路,宽阔畅通的武汉大道,落英衬书香的武大樱花大道,艺术与商 业完美结合的汉街……大“江城最美街景”,昨日在千万江城市民的瞩目中出炉。 D.“织围脖”(即“写微博”)是当前的一种时尚,不仅名人们热衷于“织围脖”,就连许 普通人也纷纷成为“织男”或“织女”,并乐此不疲 4.A(句中的冒号应改用逗号) 5.下列对文学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浩然是湖北襄阳人氏,他隐居襄阳期间创作的《夜归鹿门歌》虽有某种纪实之意 但主旨却是在表现一种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B.《红楼梦》是清代乾隆时期问世的一部长篇小说。现在人们说起《红楼梦》,往往指 的是曹雪芹的前80回和高鹗续补的后40回的总称 C.《雷雨》是现代剧作家曹禺于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第一部话剧,该剧通过周鲁两家八 个人物由于血缘纠葛和命运巧合而造成的矛盾冲突,剖析了社会和历史的深重罪孽 D.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剧作家,他不仅创作有《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 王》和《麦克白》“四大悲剧”,而且创作有《威尼斯商人》《人间喜剧》这样的浪漫喜剧 5.D(《人间喜剧》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创作的小说总集之名,内含 91部小说,它既不是戏剧,更不是莎士比亚的作品) 二.现代文阅读(29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每小题3分)
不暇”是形容美景繁多,来不及观赏,在此句语境中使用恰当。C项中的“饮鸩止渴”, 意思是用毒酒解渴,比喻只求解决目前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在此句语境中使用恰当) 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9 月 19 日晚,第八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国家大剧院举行,湖北作家刘醒龙和 另四位作家张炜、毕飞宇、莫言、刘震云凭借他们的作品《天行者》、《你在高原》、《推拿》、 《蛙》、《一句顶一万句》获得中国文坛最高殊荣。 B.新年伊始,湖北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精简会议、文件和领导同志事务性 活动的规定》,要求厉行“三短一简”,即开短会、发短文、讲短话、简办事,切实改进会风、 文风、话风、事风。 C.湖北省中山医院护士肖芳在街头遇见一位呼吸骤停、心脏停搏的大妈,便挺身上前 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终使大妈“起死回生”,被网友用手机拍成视频发在网上后,感动了 江城。 D.“海派清口”创立人周立波在他主持的《壹周立波秀》节目里批评了很多人和事, 尽管他的言辞尖刻甚至偏激,但是谁又能否认他说的没有道理呢? 3.B(A项作家与作品对应不明,容易产生歧义;C项暗换主语,应在“被网友”前加上 “此事”或“这件事”;D项最后的反问句属于一种三重否定,不合逻辑,根据语境应把否 定词“否认”改为“说”,使该反问句成为一个双重否定句,以表示对周立波言辞的肯定) 4.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符合 ...规范的一项是 A.作为旅游资源大市:荆州有两大旅游名片,一个是三国文化,一个是楚文化;荆州有两 个博物馆,一个建在地上,一个埋在地下。 B.张艺谋新拍摄的影片《金陵十三钗》好不好看?很难答。评价精神产品从来没有客观标 准,但如果问它值不值得买票看,答案是:值。 C.风光旖旎的东湖环湖路,宽阔畅通的武汉大道,落英衬书香的武大樱花大道,艺术与商 业完美结合的汉街……十大“江城最美街景”,昨日在千万江城市民的瞩目中出炉。 D.“织围脖”(即“写微博”)是当前的一种时尚,不仅名人们热衷于“织围脖”,就连许多 普通人也纷纷成为“织男”或“织女”,并乐此不疲。 4.A(句中的冒号应改用逗号) 5.下列对文学常识的叙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孟浩然是湖北襄阳人氏,他隐居襄阳期间创作的《夜归鹿门歌》虽有某种纪实之意, 但主旨却是在表现一种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B.《红楼梦》是清代乾隆时期问世的一部长篇小说。现在人们说起《红楼梦》,往往指 的是曹雪芹的前 80 回和高鹗续补的后 40 回的总称。 C.《雷雨》是现代剧作家曹禺于 20 世纪 30 年代创作的第一部话剧,该剧通过周鲁两家八 个人物由于血缘纠葛和命运巧合而造成的矛盾冲突,剖析了社会和历史的深重罪孽。 D.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剧作家,他不仅创作有《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 王》和《麦克白》“四大悲剧”,而且创作有《威尼斯商人》《人间喜剧》这样的浪漫喜剧。 5.D(《人间喜剧》是 19 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创作的小说总集之名,内含 91 部小说,它既不是戏剧,更不是莎士比亚的作品) 二.现代文阅读(29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题。(9 分,每小题 3 分)
孝”与“教” 高伟 “弘扬中华文化,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 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孝是人与生俱来的美好情感,是人类道德的基石。育人先育德,立德先 立孝。作为中华民族未来发展基石和栋梁的青少年,更要知孝,懂孝,行孝。 中国传统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孝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孝”的社会价值与 的社会价值是统而为一的。不仅如此,由于血亲意义上的朴素性和普泛性,“孝”正是 的伦理基础 “百善孝为先”,孝是最起码的伦理道德,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朴素感情。这种朴素感 情是其他一切伦理道德的精神基础。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始于事 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是个体与社会间沟通的基本的伦理尺度,因而奠定了“教 的伦理学基础。“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先民 倾向于认为,一个能够“孝”与“悌”的人,是不会“恶于人”“慢于人”,或犯上作乱的 而这正是“教”的社会意义的终极追求 从语用学的角度讲,“教”字,左从“孝”而右从“文”,意思是说人们只有在具有基本内在 伦理准备的基础上,行有余力,则可以学“文”,因而在中国传统文化视野里,“孝”为本, 学“文”为末,本立而道生。反过来讲,学“文”的终极目标也在于强化“孝”的社会政治 价值。换言之,对中国传统教育哲学而言,根本的问题不在于学不学“文”,而在于学“文” 的目的是什么;不在于学到了多少“文”,而是这些“文”具有多少伦理价值。教育的根本 价值就在于立足于血亲意义上的“孝”,达到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圆融和谐。这条道路,也就 是由“德”而提升为“道”的道路 在现代,有些论者认为提倡“孝”是一种有悖于现代化的退步行为。对此,必须强调指 出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孝”,不是“二十四孝图”所宣扬的愚忠、愚孝,而是在本真的 意义上拓展而成以达到个体与群体和谐共处的伦理纽带。本真的孝是平等性而非片面性的, 是正常而非反常的,是生成拓展的而非家族本位的。“孝”常相对于“慈”,所以并非“父欲 子亡,子不得不亡”,而是体现亲子的平等性。原始形态的孝是子代对亲代的一种发自内心 的真挚情感,所以并非只是出于哗众取宠或入仕进阶的功利需要的“愚孝”或“伪孝”,而 是一种自然情感的真诚流露。孝虽原为奉养父母,但却可以拓展为家国天下的一种精神依据。 对个体而言,“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对国家而言,“孝以事亲,顺 以听命,错诸天下,无所不行”。孝成为一切伦理规范的内在衡准,“居处不庄,非孝也:事 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因此,在 拓展意义上,孝并非仅指“能养”,还包括“尊亲”、“弗辱”在内的境界与层次。在现代社 会日益远离传统文化并日益摧毁传统文化以建立新文明的今天,有必要特别强调教育的内在 伦理价值,也就是强调建立在“孝”“悌”基础上的人所共知的普泛性伦理价值。我们的道 德教育要牢记一个起码的道理,即一个根本不能“孝”、“悌”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爱其家 国的 弘扬中华孝文化,还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如果人们都能够 从起码的“能养”,始终如一地向“尊亲”、“弗辱”的境界努力,从而使孝的含义由奉养父 母提升为奉献于国家与社会的高度,那么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都将是和谐圆满的,而这正是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所追求的最为根本的教育价值。 选自网文,略有改动)
“孝”与“教” 高 伟 “弘扬中华文化,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 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孝是人与生俱来的美好情感,是人类道德的基石。育人先育德,立德先 立孝。作为中华民族未来发展基石和栋梁的青少年,更要知孝,懂孝,行孝。 中国传统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孝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孝”的社会价值与“教” 的社会价值是统而为一的。不仅如此,由于血亲意义上的朴素性和普泛性,“孝”正是“教” 的伦理基础。 “百善孝为先”,孝是最起码的伦理道德,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朴素感情。这种朴素感 情是其他一切伦理道德的精神基础。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始于事 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是个体与社会间沟通的基本的伦理尺度,因而奠定了“教” 的伦理学基础。“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先民 倾向于认为,一个能够“孝”与“悌”的人,是不会“恶于人”、“慢于人”,或犯上作乱的。 而这正是“教”的社会意义的终极追求。 从语用学的角度讲,“教”字,左从“孝”而右从“文”,意思是说人们只有在具有基本内在 伦理准备的基础上,行有余力,则可以学“文”,因而在中国传统文化视野里,“孝”为本, 学“文”为末,本立而道生。反过来讲,学“文”的终极目标也在于强化“孝”的社会政治 价值。换言之,对中国传统教育哲学而言,根本的问题不在于学不学“文”,而在于学“文” 的目的是什么;不在于学到了多少“文”,而是这些“文”具有多少伦理价值。教育的根本 价值就在于立足于血亲意义上的“孝”,达到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圆融和谐。这条道路,也就 是由“德”而提升为“道”的道路。 在现代,有些论者认为提倡“孝”是一种有悖于现代化的退步行为。对此,必须强调指 出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孝”,不是“二十四孝图”所宣扬的愚忠、愚孝,而是在本真的 意义上拓展而成以达到个体与群体和谐共处的伦理纽带。本真的孝是平等性而非片面性的, 是正常而非反常的,是生成拓展的而非家族本位的。“孝”常相对于“慈”,所以并非“父欲 子亡,子不得不亡”,而是体现亲子的平等性。原始形态的孝是子代对亲代的一种发自内心 的真挚情感,所以并非只是出于哗众取宠或入仕进阶的功利需要的“愚孝”或“伪孝”,而 是一种自然情感的真诚流露。孝虽原为奉养父母,但却可以拓展为家国天下的一种精神依据。 对个体而言,“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对国家而言,“孝以事亲,顺 以听命,错诸天下,无所不行”。孝成为一切伦理规范的内在衡准,“居处不庄,非孝也;事 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因此,在 拓展意义上,孝并非仅指“能养”,还包括“尊亲”、“弗辱”在内的境界与层次。在现代社 会日益远离传统文化并日益摧毁传统文化以建立新文明的今天,有必要特别强调教育的内在 伦理价值,也就是强调建立在“孝”“悌”基础上的人所共知的普泛性伦理价值。我们的道 德教育要牢记一个起码的道理,即一个根本不能“孝”、“悌”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爱其家 国的。 弘扬中华孝文化,还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如果人们都能够 从起码的“能养”,始终如一地向“尊亲”、“弗辱”的境界努力,从而使孝的含义由奉养父 母提升为奉献于国家与社会的高度,那么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都将是和谐圆满的,而这正是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所追求的最为根本的教育价值。 ( 选自网文,略有改动)
6.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实质上是一种将“孝”与“教”的社会价值统而为一的文化 B.孔子认为,“孝”是道德修养的根本所在,也是一切教育活动的终结点 C.中国传统教育哲学认为,学“文”的根本目的是发掘其中的伦理价值。 D.原始社会的孝是子代对亲代的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不是“愚孝”或“伪孝”。 6.C(C项见原文第4自然段的相关表述。A项见原文第2自然段的相关表述,此项将原 文说的“某种意义上”偷换成了“实质上”,把本是难以或无法明确归类的一种表述,偷换 成了一个肯定而明确的判断。B项见原文第3自然段中孔子的原话:“夫孝,德之本也,教 之所由生也……”这后一分句的意思是“(孝)是一切教育或教化活动的出发点。”此项后一 分句曲解了孔子的话,即把“孝”与“教”的关系弄反了,并把“出发点”说成了终结点 D项见原文第5自然段的相关表述,原文是说“原始形态”而非“原始社会”) 7.下列表述,不属于“弘扬孝文化”的现实意义的一项是 A.孝是人与生俱来的美好情感,是人类道德的基石。育人先育德,立德先立孝。作为中华 民族未来发展基石和栋梁的青少年,更要知孝,懂孝,行孝。 B.对中国传统教育哲学而言,根本的问题不在于学不学“文”,而在于学“文”的目 的是什么,不在于学到了多少“文”,而是这些“文”具有多少伦理价值。 C.在现代,许多论者认为提倡“孝”是一种有悖于现代化的退步行为。但是,我们这 里所说的“孝”,不是“二十四孝图”所宣扬的愚忠、愚孝,而是在本真的意义上拓展而成 的达到个体与群体和谐共处的伦理纽带。 D.如果使孝的含义由奉养父母提升为奉献于国家与社会的高度,那么个人发展与社会 发展都将和谐圆满,而这正是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所追求的最为根本的教育价值 7.B(从文段中的语境来看,B项主要是谈传统教育哲学的意义,而不是在谈“弘扬孝文 化”的现实意义。而A项是从“育人先育德,立德先立孝”的角度来谈“弘扬孝文化”的现 实意义。C项是从“达到个体与群体和谐共处”的角度来谈“弘扬孝文化”的现实意义。 D项是从“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的角度来谈“弘扬孝文化”的现实意义)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多学校推行“五心”(忠心、爱心、关心、信心、孝心)教育,是因为“孝心” 教育是一种最基础的伦理教育 B.要使人成为不“恶于人”,不“慢于人”,具有“孝”“悌”品德的人,关键还得靠 教育或教化发挥作用 C.当前的应试教育也有其可取之处,它与古代的学“文”一样具有强化“孝”的社会 政治价值的作用 D.弘扬中华孝文化,应摈弃像“二十四孝图”中所宣扬的那些愚忠、愚孝,而使孝的 含义由奉养父母提升为奉献于国家与社会的高度 8.C(根据原文第4自然段的内容,可发现C项将“应试教育”同学“文”等同看待是混 淆概念。根据原文第1自然段中所指出的“育人先育德,立德先立孝。作为中华民族未来发 展基石和栋梁的青少年,更要知孝,懂孝,行孝”,可知A项的理解和分析是正确的。根据 原文第3自然段中所引述孔子的话“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以及“先民倾向于 认为,一个能够‘孝’与‘悌’的人,……这正是‘教’的社会意义的终极追求”,可知B 项的理解和分析是正确的。根据原文第5、6自然段中所指出的“必须强调指出的是,我们 这里所说的‘孝’,不是‘二十四孝图’所宣扬的愚忠、愚孝, 弘扬中华孝文化,还是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使孝的含义由奉养父母提升为奉献于国家
6.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实质上是一种将“孝”与“教”的社会价值统而为一的文化。 B.孔子认为,“孝”是道德修养的根本所在,也是一切教育活动的终结点。 C.中国传统教育哲学认为,学“文”的根本目的是发掘其中的伦理价值。 D.原始社会的孝是子代对亲代的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不是“愚孝”或“伪孝”。 6.C(C项见原文第4自然段的相关表述。A项见原文第 2 自然段的相关表述,此项将原 文说的“某种意义上”偷换成了“实质上”,把本是难以或无法明确归类的一种表述,偷换 成了一个肯定而明确的判断。B项见原文第 3 自然段中孔子的原话:“夫孝,德之本也,教 之所由生也……”这后一分句的意思是“(孝)是一切教育或教化活动的出发点。”此项后一 分句曲解了孔子的话,即把“孝”与“教”的关系弄反了,并把“出发点”说成了终结点。 D项见原文第 5 自然段的相关表述,原文是说“原始形态”而非“原始社会”) 7.下列表述,不属于 ...“弘扬孝文化”的现实意义的一项是 A.孝是人与生俱来的美好情感,是人类道德的基石。育人先育德,立德先立孝。作为中华 民族未来发展基石和栋梁的青少年,更要知孝,懂孝,行孝。 B.对中国传统教育哲学而言,根本的问题不在于学不学“文”,而在于学“文”的目 的是什么,不在于学到了多少“文”,而是这些“文”具有多少伦理价值。 C.在现代,许多论者认为提倡“孝”是一种有悖于现代化的退步行为。但是,我们这 里所说的“孝”,不是“二十四孝图”所宣扬的愚忠、愚孝,而是在本真的意义上拓展而成 的达到个体与群体和谐共处的伦理纽带。 D.如果使孝的含义由奉养父母提升为奉献于国家与社会的高度,那么个人发展与社会 发展都将和谐圆满,而这正是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所追求的最为根本的教育价值。 7.B(从文段中的语境来看,B项主要是谈传统教育哲学的意义,而不是在谈“弘扬孝文 化”的现实意义。而A项是从“育人先育德,立德先立孝”的角度来谈“弘扬孝文化”的现 实意义。C项是从“达到个体与群体和谐共处” 的角度来谈“弘扬孝文化”的现实意义。 D项是从“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的角度来谈“弘扬孝文化”的现实意义)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许多学校推行“五心”(忠心、爱心、关心、信心、孝心)教育,是因为“孝心” 教育是一种最基础的伦理教育。 B.要使人成为不“恶于人”,不“慢于人”,具有“孝”“悌”品德的人,关键还得靠 教育或教化发挥作用。 C.当前的应试教育也有其可取之处,它与古代的学“文”一样具有强化“孝”的社会 政治价值的作用。 D.弘扬中华孝文化,应摈弃像“二十四孝图”中所宣扬的那些愚忠、愚孝,而使孝的 含义由奉养父母提升为奉献于国家与社会的高度。 8.C(根据原文第 4 自然段的内容,可发现C项将“应试教育”同学“文”等同看待是混 淆概念。根据原文第 1 自然段中所指出的“育人先育德,立德先立孝。作为中华民族未来发 展基石和栋梁的青少年,更要知孝,懂孝,行孝”,可知A项的理解和分析是正确的。根据 原文第 3 自然段中所引述孔子的话“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以及“先民倾向于 认为,一个能够‘孝’与‘悌’的人,……这正是‘教’的社会意义的终极追求”,可知B 项的理解和分析是正确的。根据原文第 5、6 自然段中所指出的“必须强调指出的是,我们 这里所说的‘孝’,不是‘二十四孝图’所宣扬的愚忠、愚孝,……弘扬中华孝文化,还是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使孝的含义由奉养父母提升为奉献于国家
与社会的高度”,可知D项的理解和分析是正确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20分) 【俄国】契诃夫 “我有事找你商量。”军事初级中学教员,十四品文官列甫·普斯佳科夫对他的朋友列 坚佐夫中尉说,“要不是极其需要,我也就不来麻烦你了。好朋友,请你把斯坦尼斯拉夫勋 章借给我。今天,我要到商人斯皮奇金家里去赴宴。你是知道斯皮奇金那个混蛋的:他非常 喜欢勋章,他把那些脖子上或者纽扣眼上没挂着什么勋章的人几乎都看成坏人。再者他又有 两个女儿……娜斯嘉和齐娜,…我是把你看做朋友才跟你说的……你借给我吧,劳你的 驾!”普斯佳科夫这些话是结结巴巴、涨红脸,不住胆怯地回过头去看房门而说出口的 中尉骂了几句,然后同意了 普斯佳科夫坐上出租马车到斯皮奇金家去。他略微敞开皮大衣,看他的胸口,别人的勋 章在他胸口金光闪闪,釉子发亮。 “不知怎么,自己都对自己多添了几分敬意呢!”教员想着,嗽了嗽喉咙,“区区一个小 玩意儿,至多也不过值5个卢布,却造成多么大的声势!” 到斯皮奇金的家门口,他敞开皮大衣,开始慢吞吞地把车钱付给赶车的。赶车的,依他 看来,一见到他的肩章、纽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似乎就愣住了。普斯佳科夫得意地嗽 下喉咙,走进房子里,在前厅脱掉皮大衣,昂起头,挺起胸脯,走进大厅里。 可是这时他看见一件可怕的事,他的同事,法语教员特兰勃良,同齐娜并排坐着。普斯 佳科夫头一个想法就是扯下勋章,或者往回跑。可是勋章缀得很结实,往后退也已经不可能。 他赶紧用右手盖住勋章,拱起背来,很别扭地向大家一鞠躬,同谁也没握手,沉重地在空椅 子上坐下,恰好坐在他的法国同事对面 仆人在普斯佳科夫面前摆下一盆汤。他用左手拿起汤匙来,然而又想起在上流社会不宜 于用左手吃东西,就赶紧声明己经吃过饭,不想再吃了。 普斯佳科夫灵魂里充满钻心的苦痛和煎熬般的烦恼,汤盆里腾起馋人的香气,清蒸鲟鱼 冒出异常开胃的热气。教员有心放开右手,用左手盖住勋章,可是这显得颇不方便。“天主 啊,快点结束这顿饭!我要到饭馆里去吃它一顿!”他对自己说。 他胆怯地用一只眼睛瞥了一下法国人。发现对方正瞧着他,却也是极其忸怩不安,也是 什么东西都没吃。两个人互相看着,越发慌张,就低下眼睛看面前的空碟子 “他识破了,这个混蛋!”普斯佳科夫暗想。 吃第五道菜了,有人提议:“为在座的女士们的青春干杯!”宴席上的人乱哄哄地站起来, 普斯佳科夫也站起来,用左手拿起酒杯 “列甫·普斯佳科夫,请您把这杯酒交给娜斯嘉!”有人递给他一杯酒 这令普斯佳科夫大为恐慌,他不得不使用右手了。勋章和勋章上那根揉皱的红丝带终于 见了天日!教员脸色煞白,低下头去,心虚地往法国人那边瞥一眼一一法国人正在看他,眼 睛里满是惊讶和疑问,嘴唇却很快露出狡猾的笑意,困窘神情也很快消失了。 “尤里·特兰勃良!”主人对法国人说,“请您把这瓶酒放回原处!” 特兰勃良迟疑不定地伸出右手去接那个酒瓶,于是……啊,真是时来运转!普斯佳科夫 看见他胸前原来也有一枚勋章。而且是安娜勋章!法国人也在捣鬼!普斯佳科夫高兴得笑起 来,往椅子上一坐,浑身松了劲。如今再也不必遮盖斯坦尼斯拉夫勋章了! “啊啊, 嗯! 斯皮奇金看见教员胸前的勋章,哼哼哈哈地说。 “是啊!”普斯佳科夫说,“真是怪事,尤里·特兰勃良!年前我们那儿呈报上去领勋章
与社会的高度”, 可知D项的理解和分析是正确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2 题。(20 分) 勋 章 【俄国】契诃夫 “我有事找你商量。”军事初级中学教员,十四品文官列甫·普斯佳科夫对他的朋友列 坚佐夫中尉说,“要不是极其需要,我也就不来麻烦你了。好朋友,请你把斯坦尼斯拉夫勋 章借给我。今天,我要到商人斯皮奇金家里去赴宴。你是知道斯皮奇金那个混蛋的:他非常 喜欢勋章,他把那些脖子上或者纽扣眼上没挂着什么勋章的人几乎都看成坏人。再者他又有 两个女儿……娜斯嘉和齐娜,……我是把你看做朋友才跟你说的……你借给我吧,劳你的 驾!”普斯佳科夫这些话是结结巴巴、涨红脸,不住胆怯地回过头去看房门而说出口的。 中尉骂了几句,然后同意了。 普斯佳科夫坐上出租马车到斯皮奇金家去。他略微敞开皮大衣,看他的胸口,别人的勋 章在他胸口金光闪闪,釉子发亮。 “不知怎么,自己都对自己多添了几分敬意呢!”教员想着,嗽了嗽喉咙,“区区一个小 玩意儿,至多也不过值 5 个卢布,却造成多么大的声势!” 到斯皮奇金的家门口,他敞开皮大衣,开始慢吞吞地把车钱付给赶车的。赶车的,依他 看来,一见到他的肩章、纽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似乎就愣住了。普斯佳科夫得意地嗽一 下喉咙,走进房子里,在前厅脱掉皮大衣,昂起头,挺起胸脯,走进大厅里。 可是这时他看见一件可怕的事,他的同事,法语教员特兰勃良,同齐娜并排坐着。普斯 佳科夫头一个想法就是扯下勋章,或者往回跑。可是勋章缀得很结实,往后退也已经不可能。 他赶紧用右手盖住勋章,拱起背来,很别扭地向大家一鞠躬,同谁也没握手,沉重地在空椅 子上坐下,恰好坐在他的法国同事对面。 仆人在普斯佳科夫面前摆下一盆汤。他用左手拿起汤匙来,然而又想起在上流社会不宜 于用左手吃东西,就赶紧声明已经吃过饭,不想再吃了。 普斯佳科夫灵魂里充满钻心的苦痛和煎熬般的烦恼,汤盆里腾起馋人的香气,清蒸鲟鱼 冒出异常开胃的热气。教员有心放开右手,用左手盖住勋章,可是这显得颇不方便。“天主 啊,快点结束这顿饭!我要到饭馆里去吃它一顿!”他对自己说。 他胆怯地用一只眼睛瞥了一下法国人。发现对方正瞧着他,却也是极其忸怩不安,也是 什么东西都没吃。两个人互相看着,越发慌张,就低下眼睛看面前的空碟子。 “他识破了,这个混蛋!”普斯佳科夫暗想。 吃第五道菜了,有人提议:“为在座的女士们的青春干杯!”宴席上的人乱哄哄地站起来, 普斯佳科夫也站起来,用左手拿起酒杯。 “列甫·普斯佳科夫,请您把这杯酒交给娜斯嘉!”有人递给他一杯酒。 这令普斯佳科夫大为恐慌,他不得不使用右手了。勋章和勋章上那根揉皱的红丝带终于 见了天日!教员脸色煞白,低下头去,心虚地往法国人那边瞥一眼——法国人正在看他,眼 睛里满是惊讶和疑问,嘴唇却很快露出狡猾的笑意,困窘神情也很快消失了。 “尤里·特兰勃良!”主人对法国人说,“请您把这瓶酒放回原处!” 特兰勃良迟疑不定地伸出右手去接那个酒瓶,于是……啊,真是时来运转!普斯佳科夫 看见他胸前原来也有一枚勋章。而且是安娜勋章!法国人也在捣鬼!普斯佳科夫高兴得笑起 来,往椅子上一坐,浑身松了劲。如今再也不必遮盖斯坦尼斯拉夫勋章了! “啊啊,……嗯!……”斯皮奇金看见教员胸前的勋章,哼哼哈哈地说。 “是啊!”普斯佳科夫说,“真是怪事,尤里·特兰勃良!年前我们那儿呈报上去领勋章
的人多么少呀!我们那儿的人那么多,可是领到的却只有您和我!这可真是怪事!” 特兰勃良快活地频频点头,亮出他的左边衣领,那上面赫然闪着一枚安娜三级勋章 饭后,普斯佳科夫走遍各处房间,让那些小姐看他的勋章。虽然他饥肠辘辘,可是心里 却轻飘飘的,逍遥自在。 要是我早知道这样,”他嫉妒地瞧着同斯皮奇金谈勋章的特兰勃良,心里暗想,“那我 就会戴上一枚符拉季米尔勋章。唉,真没想到啊!” 只有这个想法才使得他难过。至于其余方面,他倒是完全幸福的。 (选自《契诃夫小说全集》,朱逸森译,有删改) 【注】安娜三级勋章比斯坦尼斯拉夫三级勋章高一个等级,而符拉季米尔勋章又比安娜 级勋章高两个等级。 9.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因为斯皮奇金非常喜欢勋章,“他把那些脖子上或者纽扣眼上没挂着什么勋章的人几 乎都看成坏人”,所以普斯佳科夫特地去跟他的朋友列坚佐夫中尉借来了勋章。 B.“列甫·普斯佳科夫,请您把这杯酒交给娜斯嘉!”有人递给他一杯酒。这个细节的 出现,使得故事情节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C.“普斯佳科夫得意地嗽一下喉咙,走进房子里,在前厅脱掉皮大衣,昂起头,挺起 胸脯,走进大厅里”,“可是这时他看见一件可怕的事,他的同事,法语教员特兰勃良,同齐 娜并排坐着。普斯佳科夫头一个想法就是扯下勋章,或者往回跑”。这样描写达到了强烈对 比的效果,用多种手段刻画了人物的性格,推动了故事向前发展 D.“普斯佳科夫高兴得笑起来,往椅子上一坐,浑身松了劲。如今再也不必遮盖斯坦 尼斯拉夫勋章了!”当明白了事情的原委,使得“普斯佳科夫”顿时放松了戒心,不再为自 己的虚荣心而感到不好意思,这样写使得小说的结尾有了强烈的升华效果。 契诃夫是一位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他创作的小说《勋章》同《装在套子里的人》 一样,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嘲讽像“普斯佳科夫”和“别里科夫”这样的中学教员,而是为 了深刻揭露和批判当时俄国的某种社会现实。 9.A、D(A项的分析和概括不全面,除了斯皮奇金非常喜欢勋章,“他把那些脖子上或者 纽扣眼上没挂着什么勋章的人几乎都看成坏人”这一原因外,其实普斯佳科夫向朋友借勋章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商人斯皮奇金“有两个女儿……娜斯嘉和齐娜”,可见普斯佳 科夫是想凭借“勋章”来追求或接近商人的两个女儿。D项说“这样写使得小说的结尾有了 强烈的升华效果”不恰当,因为故事到此并没有结束,而是只起到继续揭示主题的作用。答 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个给4分,共4分) 10.运用所学《外国小说欣赏》中的有关知识,简析《勋章》这篇小说的叙述特点与作用。(4 分) 特点: 作用: 10.特点:小说运用的是第三人称叙事方式,这是一种“全知视角”。(2分,其中指出“第 三人称”1分,指出“全知视角”1分) 作用:这种叙事方式可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表达比较自由,既可以深入人 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如 在小说《勋章》中,作者就以这种“全知视角”,不仅细致地描述了主人公“普斯佳科夫” 的心理活动,而且还简要地描述了其他人物在宴会场合内外的不同神态、心理、言行,以及 所发生的事情等。这种叙述方式比第一人称显得视角更开阔,描写更客观,叙事更冷静,更
的人多么少呀!我们那儿的人那么多,可是领到的却只有您和我!这可真是怪事!” 特兰勃良快活地频频点头,亮出他的左边衣领,那上面赫然闪着一枚安娜三级勋章。 饭后,普斯佳科夫走遍各处房间,让那些小姐看他的勋章。虽然他饥肠辘辘,可是心里 却轻飘飘的,逍遥自在。 “要是我早知道这样,”他嫉妒地瞧着同斯皮奇金谈勋章的特兰勃良,心里暗想,“那我 就会戴上一枚符拉季米尔勋章。唉,真没想到啊!” 只有这个想法才使得他难过。至于其余方面,他倒是完全幸福的。 (选自《契诃夫小说全集》,朱逸森译,有删改) 【注】安娜三级勋章比斯坦尼斯拉夫三级勋章高一个等级,而符拉季米尔勋章又比安娜 三级勋章高两个等级。 9.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 ...的两项是(4 分) A.因为斯皮奇金非常喜欢勋章,“他把那些脖子上或者纽扣眼上没挂着什么勋章的人几 乎都看成坏人”,所以普斯佳科夫特地去跟他的朋友列坚佐夫中尉借来了勋章。 B.“列甫·普斯佳科夫,请您把这杯酒交给娜斯嘉!”有人递给他一杯酒。这个细节的 出现,使得故事情节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C.“普斯佳科夫得意地嗽一下喉咙,走进房子里,在前厅脱掉皮大衣,昂起头,挺起 胸脯,走进大厅里”,“可是这时他看见一件可怕的事,他的同事,法语教员特兰勃良,同齐 娜并排坐着。普斯佳科夫头一个想法就是扯下勋章,或者往回跑”。这样描写达到了强烈对 比的效果,用多种手段刻画了人物的性格,推动了故事向前发展。 D.“普斯佳科夫高兴得笑起来,往椅子上一坐,浑身松了劲。如今再也不必遮盖斯坦 尼斯拉夫勋章了!”当明白了事情的原委,使得“普斯佳科夫”顿时放松了戒心,不再为自 己的虚荣心而感到不好意思,这样写使得小说的结尾有了强烈的升华效果。 E.契诃夫是一位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他创作的小说《勋章》同《装在套子里的人》 一样,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嘲讽像“普斯佳科夫”和“别里科夫”这样的中学教员,而是为 了深刻揭露和批判当时俄国的某种社会现实。 9.A、D(A项的分析和概括不全面,除了斯皮奇金非常喜欢勋章,“他把那些脖子上或者 纽扣眼上没挂着什么勋章的人几乎都看成坏人”这一原因外,其实普斯佳科夫向朋友借勋章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商人斯皮奇金“有两个女儿……娜斯嘉和齐娜”,可见普斯佳 科夫是想凭借“勋章”来追求或接近商人的两个女儿。D项说“这样写使得小说的结尾有了 强烈的升华效果”不恰当,因为故事到此并没有结束,而是只起到继续揭示主题的作用。答 对一项给 2 分,答对两个给 4 分,共 4 分) 10.运用所学《外国小说欣赏》中的有关知识,简析《勋章》这篇小说的叙述特点与作用。(4 分) 特点: ▲ 作用: ▲ 10.特点:小说运用的是第三人称叙事方式,这是一种“全知视角”。(2 分,其中指出“第 三人称”1 分,指出“全知视角”1 分) 作用:这种叙事方式可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表达比较自由,既可以深入人 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如 在小说《勋章》中,作者就以这种“全知视角”,不仅细致地描述了主人公“普斯佳科夫” 的心理活动,而且还简要地描述了其他人物在宴会场合内外的不同神态、心理、言行,以及 所发生的事情等。这种叙述方式比第一人称显得视角更开阔,描写更客观,叙事更冷静,更
能使读者理性思考。(要求联系作品实际来说明其作用,2分:未能联系作品实际来谈的, 只给1分) (本题共4分) 1.小说《勋章》中出现了哪几次情节“摇摆”和主人公心理变化?从中刻画了“普斯佳科 夫”的哪些性格特点?(6分) 答: 11.情节“摇摆”和心理变化:①是由焦虑到欣喜,如普斯佳科夫先是为没有“勋章”去赴 富商宴会而心中焦虑发愁,当他向朋友列坚佐夫中尉借到“勋章”便得意洋洋;②是由得意 到紧张,如普斯佳科夫得意地走进宴会大厅突然看到同事特兰勃良也出现在宴会上时,顿时 因害怕被人揭穿而紧张不已;③是由害怕到炫耀,如当普斯佳科夫看到同事也是带着别人的 勋章”来赴宴会时,便“高兴得笑起来”,随后便在宴会上到处炫耀他借来的“勋章”。(能 指出小说中的三次情节“摇摆”和主人公心理变化给3分,语言概括简明1分,第1问共4 分) 小说通过这些情节“摇摆”和主人公心理变化,生动地刻画了“普斯佳科夫”追慕虚荣、 喜欢炫耀、颇有心计等性格特点。(第2问共2分)(本题共6分) 12.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中指出:对于小说而言,“主题鲜明”不是一个优点 主题应孕育于形象中:小说的主题通过对材料的客观描绘、隐喻、象征暗示出来。这样 来,人们对一篇小说的主题便有了多种解释的可能。请结合文本内容赏析契诃夫这篇 小说的标题一—“勋章”及其作用,谈谈你对这篇小说主题的理解和看法。(6分) 12.(本题是一个体现新课改精神的探究题,《课标语文高考大纲》中关于“探究”的第2 点要求就是“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只要符合作品实际、言之成理就可以。本 题分两步给分,即赏析标题给3分,概括主题给3分,共6分) 示例①:小说以“勋章”为标题,是在用它作为某种象征,即用“勋章”来象征某种社 会地位、象征某种尊贵身份、象征某种显赫头衔、象征某种权位等级等。“商人斯皮奇金” 十分看重有“勋章”的人,可能是想寻求牢固的政治靠山:中学教员“普斯佳科夫”和“特 兰勃良”千方百计借来“勋章”戴着出席宴会,可能是想跻身上流社会、寻找攀龙附凤的机 会。因此,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在通过当时人们对“勋章”的态度 来揭露和批判当时俄国社会浮华而虚伪的本质 示例②:小说以“勋章”为标题,是在用它作为一根主线,即把作品中的各位人物如何 看重“勋章”、如何借用“勋章”、如何炫耀“勋章”、如何比较“勋章”如何幻想更高级别 “勋章”等,都用“勋章”这根主线贯穿起来。作家契诃夫以此表现了对当时俄国社会中许 多人追慕虚荣、弄虚作假成风的社会现实的辛辣嘲讽与深刻批判 示例③:小说以“勋章”为标题,是在用它作为一面镜子,好让各种人物在“勋章”这 面镜子面前充分展露出心理上、行为上的丑态。“十四品文官普斯佳科夫”借别人的勋章去 赴会是为了增加取悦主人女儿的资本;“商人斯皮奇金”把那些脖子上或者纽扣眼上没挂着 什么勋章的人几乎都看成坏人:“赶车的”似乎一见到普斯佳科夫的肩章、纽扣、斯坦尼斯 拉夫勋章就愣住了:“法语教员特兰勃良”同样为了虚荣而借了他人的“勋章”来戴:“普斯 佳科夫”虽然饥肠辘辘却到处炫耀他的“勋章”……因此,这篇小说的主题是契诃夫在通过 “勋章”这面镜子,来反映和嘲讽当时人们追慕虚荣的现实,揭露和批判当时俄国社会浮华 虚伪的本质
能使读者理性思考。(要求联系作品实际来说明其作用,2 分;未能联系作品实际来谈的, 只给 1 分) (本题共 4 分) 11.小说《勋章》中出现了哪几次情节“摇摆”和主人公心理变化?从中刻画了“普斯佳科 夫”的哪些性格特点?(6 分) 答: ▲ 11.情节“摇摆”和心理变化:①是由焦虑到欣喜,如普斯佳科夫先是为没有“勋章”去赴 富商宴会而心中焦虑发愁,当他向朋友列坚佐夫中尉借到“勋章”便得意洋洋;②是由得意 到紧张,如普斯佳科夫得意地走进宴会大厅突然看到同事特兰勃良也出现在宴会上时,顿时 因害怕被人揭穿而紧张不已;③是由害怕到炫耀,如当普斯佳科夫看到同事也是带着别人的 “勋章”来赴宴会时,便“高兴得笑起来”,随后便在宴会上到处炫耀他借来的“勋章”。(能 指出小说中的三次情节“摇摆”和主人公心理变化给 3 分,语言概括简明 1 分,第 1 问共 4 分) 小说通过这些情节“摇摆”和主人公心理变化,生动地刻画了“普斯佳科夫”追慕虚荣、 喜欢炫耀、颇有心计等性格特点。(第 2 问共 2 分)(本题共 6 分) 12.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中指出:对于小说而言,“主题鲜明”不是一个优点; 主题应孕育于形象中;小说的主题通过对材料的客观描绘、隐喻、象征暗示出来。这样 一来,人们对一篇小说的主题便有了多种解释的可能。请结合文本内容赏析契诃夫这篇 小说的标题——“勋章”及其作用,谈谈你对这篇小说主题的理解和看法。(6 分) 答: ▲ 12.(本题是一个体现新课改精神的探究题,《课标语文高考大纲》中关于“探究”的第 2 点要求就是“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只要符合作品实际、言之成理就可以。本 题分两步给分,即赏析标题给 3 分,概括主题给 3 分,共 6 分) 示例①:小说以“勋章”为标题,是在用它作为某种象征,即用“勋章”来象征某种社 会地位、象征某种尊贵身份、象征某种显赫头衔、象征某种权位等级等。“商人斯皮奇金” 十分看重有“勋章”的人,可能是想寻求牢固的政治靠山;中学教员“普斯佳科夫”和“特 兰勃良”千方百计借来“勋章”戴着出席宴会,可能是想跻身上流社会、寻找攀龙附凤的机 会。因此,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在通过当时人们对“勋章”的态度, 来揭露和批判当时俄国社会浮华而虚伪的本质。 示例②:小说以“勋章”为标题,是在用它作为一根主线,即把作品中的各位人物如何 看重“勋章”、如何借用“勋章”、如何炫耀“勋章”、如何比较“勋章”、如何幻想更高级别 “勋章”等,都用“勋章”这根主线贯穿起来。作家契诃夫以此表现了对当时俄国社会中许 多人追慕虚荣、弄虚作假成风的社会现实的辛辣嘲讽与深刻批判。 示例③:小说以“勋章”为标题,是在用它作为一面镜子,好让各种人物在“勋章”这 面镜子面前充分展露出心理上、行为上的丑态。“十四品文官普斯佳科夫”借别人的勋章去 赴会是为了增加取悦主人女儿的资本;“商人斯皮奇金”把那些脖子上或者纽扣眼上没挂着 什么勋章的人几乎都看成坏人;“赶车的”似乎一见到普斯佳科夫的肩章、纽扣、斯坦尼斯 拉夫勋章就愣住了;“法语教员特兰勃良”同样为了虚荣而借了他人的“勋章”来戴;“普斯 佳科夫”虽然饥肠辘辘却到处炫耀他的“勋章”……因此,这篇小说的主题是契诃夫在通过 “勋章”这面镜子,来反映和嘲讽当时人们追慕虚荣的现实,揭露和批判当时俄国社会浮华 虚伪的本质
三.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完成13-17题。(21分) 秋湖觞芰图序 去年此日,湖水入图:闰月今秋,莲花展节。踏芳草而旧径出,讯竹林而新雨来。芰荷 深浅,不减于昔游;朋友舍离,已殊于前度。感四时之代谢,惜二难之重并。嘉会不常,芳 筵宜再 于时,晓凉犹嫩,残暑欲收。水涨茱萸之湾,风清杨柳之郭。画舫预停于堤曲,寺钟倏 动于城阴。老僧来迎,群贤毕至。则由慧因寺前发棹也。 俄而锦缆徐牵,彩虹乍落。桥亭暂过,天水忽空。入香海之慈云,有琅玕之别馆。绿波泛 客,疑乘太乙之星;白羽摇芬,可结远公之社。则就净香园小憩也 于是过莲性之寺,沿筱园之堤,厥有层楼,颇宜宣高咏。旁屋三架前沼二方微飕 送馨初日生艳拂绮席陈兰肴吸碧莆冫杯削华峰之藕歌遗山双蕖之 怨咏灵运五字之诗则酌酒于髙咏楼也 既而余觞告终,清兴未已。将返山阴之棹,复回曲院之风。别港渺以通幽,清磬悠然在水。 庵半掩,千树交阴。竹露品茶,林风醒酒。则归途访桃花庵也 嗟乎!何地无水,何处无花?或因人事之乖,不免胜游之少。惟此大江南北,时和岁稔, 政简刑清,官有余闲,民无异志,得从诸君之后,重开昨岁之筵,可以娱嘉宾,容拙吏。谓 非厚幸,宜得纪传。爰有董、巨山水之家,徐、黄丹青之手,分之而各写一胜, 均 有千秋。其图惠因寺者,为钱塘钱玉鱼。其图净香园者,为长洲袁竹室。其图桃花庵者,为 如皋陈肖生。其图高咏楼者,为全椒吴山尊也。图中之客,凡十有八人各有诗。是为序 【注】①〔秋湖觞芰〕“秋湖”’指江苏扬州的瘦西湖,作者曾燠(y)于乾隆五十七 年(1992年)出任两淮盐运史,并在扬州设有驿馆,因在闰六月游湖,故称“秋湖”。“觞”, 古代称酒杯,此处含有饮酒欣赏的意思。“芰”(ⅱ),指菱、荷一类水生植物。②〔香海之 慈云〕指“香海慈云”,它是位于湖中小金山上的一个私家园林,也是古代扬州二十四景之 ③〔远公之社〕指佛教领袖慧远在庐山为弘扬佛法而开创的莲社。④〔双蕖(q)之怨 “双蕖怨”为古代乐府曲名。⑤和⑥中的〔董、巨、徐、黄〕指的是董源、巨然、徐熙、黄 筌,他们都是南唐一一北宋时期的著名画家。 1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晓凉犹嫩,残暑欲收 嫩:轻、微 B.桥亭暂过,天水忽空 空:空旷、开阔 或因人事之乖 乖:不顺、不和谐 D.可以娱嘉宾,容拙吏 拙:笨拙、不聪慧 13.D(此句中的“嘉宾”和“拙吏”应是一种对仗和对比的关系,既然“嘉宾”是“尊贵 的客人”的意思,那么,“拙吏”就应该是“普通的官员”或“一般的官员”才能体现出对 仗和对比。所以把句中的“拙”解释为“笨拙、不聪慧”是不正确和说不通的,应解释为“普 通、一般”才恰当)
三.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完成 13—17 题。(21 分) 秋湖觞芰①图序 〔清〕曾 燠 去年此日,湖水入图;闰月今秋,莲花展节。踏芳草而旧径出,讯竹林而新雨来。芰荷 深浅,不减于昔游;朋友舍离,已殊于前度。感四时之代谢,惜二难之重并。嘉会不常,芳 筵宜再。 于时,晓凉犹嫩.,残暑欲收。水涨茱萸之湾,风清杨柳之郭。画舫预停于堤曲,寺钟倏 动于城阴。老僧来迎,群贤毕至。则由慧因寺前发棹也。 俄而锦缆徐牵,彩虹乍落。桥亭暂过,天水忽空.。入香海之慈云②,有琅玕之别馆。绿波泛 客,疑乘太乙之星;白羽摇芬,可结远公之社③。则就净香园小憩也。 于是过莲性之寺,沿筱园之堤,厥有层楼,颇宜高咏。旁 屋 三 架 前 沼 一 方 微 飕 送 馨 初 日 生 艳 拂 绮 席 陈 兰 肴 吸 碧 莆 之 杯 削 华 峰 之 藕 歌 遗 山 双 蕖 之 怨 ④ 咏 灵 运 五 字 之 诗 则 酌 酒 于 高 咏 楼 也 。 既而余觞告终,清兴未已。将返山阴之棹,复回曲院之风。别港渺以通幽,清磬悠然在水。 一庵半掩,千树交阴。竹露品茶,林风醒酒。则归途访桃花庵也。 嗟乎!何地无水,何处无花?或因人事之乖.,不免胜游之少。惟此大江南北,时和岁稔, 政简刑清,官有余闲,民无异志,得从诸君之后,重开昨岁之筵,可以娱嘉宾,容拙.吏。谓 非厚幸,宜得纪传。爰有董、巨⑤山水之家,徐、黄⑥丹青之手,分之而各写一胜,合之而均 有千秋。其图惠因寺者,为钱塘钱玉鱼。其图净香园者,为长洲袁竹室。其图桃花庵者,为 如皋陈肖生。其图高咏楼者,为全椒吴山尊也。图中之客,凡十有八人各有诗。是为序。 【注】①〔秋湖觞芰〕“秋湖”,指江苏扬州的瘦西湖,作者曾燠(yù)于乾隆五十七 年(1992 年)出任两淮盐运史,并在扬州设有驿馆,因在闰六月游湖,故称“秋湖”。“觞”, 古代称酒杯,此处含有饮酒欣赏的意思。“芰”(jì),指菱、荷一类水生植物。②〔香海之 慈云〕指“香海慈云”,它是位于湖中小金山上的一个私家园林,也是古代扬州二十四景之 一。③〔远公之社〕指佛教领袖慧远在庐山为弘扬佛法而开创的莲社。④〔双蕖(qú)之怨〕 “双蕖怨”为古代乐府曲名。⑤和⑥中的〔董、巨、徐、黄〕指的是董源、巨然、徐熙、黄 筌,他们都是南唐——北宋时期的著名画家。 1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晓凉犹嫩.,残暑欲收 嫩:轻、微。 B.桥亭暂过,天水忽空. 空:空旷、开阔。 C.或因人事之乖. 乖:不顺、不和谐。 D.可以娱嘉宾,容拙.吏 拙:笨拙、不聪慧。 13.D(此句中的“嘉宾”和“拙吏”应是一种对仗和对比的关系,既然“嘉宾”是“尊贵 的客人”的意思,那么,“拙吏”就应该是“普通的官员”或“一般的官员”才能体现出对 仗和对比。所以把句中的“拙”解释为“笨拙、不聪慧”是不正确和说不通的,应解释为“普 通、一般”才恰当)
14.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作者“胜游”(即“畅快游览”)感觉的一组是(3分) ①踏芳草而旧径出,讯竹林而新雨来 朋友舍离,已殊于前度 ③嘉会不常,芳筵宜再 ④晓凉犹嫩,残暑欲收 ⑤绿波泛客,疑乘太乙之星 ⑥竹露品茶,林风醒酒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⑤⑥ D.②③⑥ 14.C(题干上己作解释说明:“胜游”即“畅快游览”的意思。而且题目的要求是找出属 于反映作者“胜游”感觉的一组句子。若仔细品析一下试题中所列举的6个句子,不难看出: ②是表示作者的一种遗憾,③是表达作者对朋友相聚的热情,④是作者交代出游前的天气 因此这三个句子均不属于作者的“胜游”感觉。而只有①⑤⑥三项,就都包含或体现了作者 的“胜游”感觉。其详细解说请参见附录的文言文译文)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这篇给诗集作的序文中,采用了大量骈散结合的句式,抒写了文人墨客游山 玩水的乐趣,颇有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意蕴。 B.本文不但记叙了作者和朋友们游览瘦西湖等主要景点的行游过程,而且交代了《秋 湖觞芰图》中每幅作品的创作背景 C.本文不仅行文有序,而且描写生动,议论精当,说明简明,语言琅琅上口,有一种 音韵之美 D.本文虽然只是简要叙述与文人墨客一起闲游秋湖、作画吟诗的情形,但从中也蕴含 着一种对当时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社会和谐的赞美。 15.A(根据标题和文本内容来看,这不是一篇给“诗集”作的序文,而是给一本名为《秋 湖觞芰图》的“画集”写的序文。B项的文本依据是:文章的第2、3、4、5自然段分别记 叙了游览瘦西湖四个景点的行游过程,同时这四个自然段的最后一句一—“则由慧因寺前发 棹也”“则就净香园小憩也”“则酌酒于高咏楼也”“则归途访桃花庵也”就是在分别交代《秋 湖觞芰图》中每幅作品的创作背景。C项的文本依据:一是文章主要按照时间、行踪来进行 记叙,因此“行文有序”:像“晓凉犹嫩,残暑欲收。水涨茱萸之湾,风清杨柳之郭”“绿 波泛客,疑乘太乙之星”、“微飕送馨,初日生艳。拂绮席,陈兰肴,吸碧莆之杯,削华峰之 藕,歌遗山双蕖之怨,咏灵运五字之诗”、“别港渺以通幽,清磬悠然在水。一庵半掩,千树 交阴。竹露品茶,林风醒酒”等句子则都体现的是“描写生动”像“嗟乎!何地无水,何 处无花?或因人事之乖,不免胜游之少。惟此大江南北,时和岁稔,政简刑清,官有余闲, 民无异志,得从诸君之后,重开昨岁之筵,可以娱嘉宾,容拙吏”这些句子体现的就是“议 论精当”:像第2、3、4、5四个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则由慧因寺前发棹也”“则就净香园小 憩也”“则酌酒于高咏楼也”“则归途访桃花庵也”和最后自然段中的“爰有董、巨山水之家 徐、黄丹青之手,分之而各写一胜,合之而均有千秋。其图惠因寺者,为钱塘钱玉鱼。其图 净香园者,为长洲袁竹室。其图桃花庵者,为如皋陈肖生。其图高咏楼者,为全椒吴山尊也 图中之客,凡十有八人各有诗”等就都体现的是“说明简明”:同时,这篇序文骈散结合、 长短句结合,因而显得“语言琅琅上口,有一种音韵之美”。D项的文本依据是:“嗟乎!何 地无水,何处无花?或因人事之乖,不免胜游之少。惟此大江南北,时和岁稔,政简刑清, 官有余闲,民无异志,得从诸君之后,重开昨岁之筵,可以娱嘉宾,容拙吏。”这里面显然 “蕴含着一种对当时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社会和谐的赞美”)
14.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作者“胜游”(即“畅快游览”)感觉的一组是(3 分) ① 踏芳草而旧径出,讯竹林而新雨来 ② 朋友舍离,已殊于前度 ③ 嘉会不常,芳筵宜再 ④ 晓凉犹嫩,残暑欲收 ⑤ 绿波泛客,疑乘太乙之星 ⑥ 竹露品茶,林风醒酒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⑤⑥ D.②③⑥ 14.C(题干上已作解释说明:“胜游”即“畅快游览”的意思。而且题目的要求是找出属 于反映作者“胜游”感觉的一组句子。若仔细品析一下试题中所列举的6个句子,不难看出: ②是表示作者的一种遗憾,③是表达作者对朋友相聚的热情,④是作者交代出游前的天气。 因此这三个句子均不属于作者的“胜游”感觉。而只有①⑤⑥三项,就都包含或体现了作者 的“胜游”感觉。其详细解说请参见附录的文言文译文)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在这篇给诗集作的序文中,采用了大量骈散结合的句式,抒写了文人墨客游山 玩水的乐趣,颇有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意蕴。 B.本文不但记叙了作者和朋友们游览瘦西湖等主要景点的行游过程,而且交代了《秋 湖觞芰图》中每幅作品的创作背景。 C.本文不仅行文有序,而且描写生动,议论精当,说明简明,语言琅琅上口,有一种 音韵之美。 D.本文虽然只是简要叙述与文人墨客一起闲游秋湖、作画吟诗的情形,但从中也蕴含 着一种对当时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社会和谐的赞美。 15.A(根据标题和文本内容来看,这不是一篇给“诗集”作的序文,而是给一本名为《秋 湖觞芰图》的“画集”写的序文。B项的文本依据是:文章的第 2、3、4、5 自然段分别记 叙了游览瘦西湖四个景点的行游过程,同时这四个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则由慧因寺前发 棹也”“则就净香园小憩也”“则酌酒于高咏楼也”“则归途访桃花庵也”就是在分别交代《秋 湖觞芰图》中每幅作品的创作背景。C项的文本依据:一是文章主要按照时间、行踪来进行 记叙,因此“行文有序”;像“晓凉犹嫩,残暑欲收。水涨茱萸之湾,风清杨柳之郭”、“绿 波泛客,疑乘太乙之星”、“微飕送馨,初日生艳。拂绮席,陈兰肴,吸碧莆之杯,削华峰之 藕,歌遗山双蕖之怨,咏灵运五字之诗”、“别港渺以通幽,清磬悠然在水。一庵半掩,千树 交阴。竹露品茶,林风醒酒”等句子则都体现的是“描写生动”;像“嗟乎!何地无水,何 处无花?或因人事之乖,不免胜游之少。惟此大江南北,时和岁稔,政简刑清,官有余闲, 民无异志,得从诸君之后,重开昨岁之筵,可以娱嘉宾,容拙吏”这些句子体现的就是“议 论精当”;像第 2、3、4、5 四个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则由慧因寺前发棹也”“则就净香园小 憩也”“则酌酒于高咏楼也”“则归途访桃花庵也”和最后自然段中的“爰有董、巨山水之家, 徐、黄丹青之手,分之而各写一胜,合之而均有千秋。其图惠因寺者,为钱塘钱玉鱼。其图 净香园者,为长洲袁竹室。其图桃花庵者,为如皋陈肖生。其图高咏楼者,为全椒吴山尊也。 图中之客,凡十有八人各有诗”等就都体现的是“说明简明”;同时,这篇序文骈散结合、 长短句结合,因而显得“语言琅琅上口,有一种音韵之美”。D项的文本依据是:“嗟乎!何 地无水,何处无花?或因人事之乖,不免胜游之少。惟此大江南北,时和岁稔,政简刑清, 官有余闲,民无异志,得从诸君之后,重开昨岁之筵,可以娱嘉宾,容拙吏。”这里面显然 “蕴含着一种对当时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社会和谐的赞美”)
16.用斜线(/)给上面文段中的画线部分断句。(5分) 旁屋三架前沼一方微飕送馨初日生艳拂绮席陈 肴吸碧莆之杯削华峰之藕歌遗山双蕖之怨咏灵 五字之诗则酌酒于高咏楼也 16.断句示例:旁屋三架/前沼一方/微飕送馨/初日生艳/拂绮席/陈兰肴/吸碧莆之杯 削华峰之藕/歌遗山双蕖之怨/咏灵运五字之诗/则酌酒于高咏楼也。(此文段共有10 处需作断句,每处断句正确给0.5分,共5分) 1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画舫预停于堤曲,寺钟倏动于城阴。(3分) 译文 (2)分之而各写一胜,合之而均有千秋。(4分) 译文 17.(1)游船预先停在堤边拐弯的地方,寺庙里的钟声忽然在城北敲响。(得分点:“倏” “忽然”、“动”一—“敲响”,译对各1分,句子大意正确1分,共3分。说明:句中的 “阴”,通常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也可泛指“北面”) (2)他们分别各画了一幅美景图,合起来看都各具特色。(得分点:“写”一—“画”、“胜” “美景图”,“千秋”一—“各具特色”,译对各1分,句子大意正确1分,共4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去年今天,我们把瘦西湖湖水画进了图里;今年逢上闰六月,正好是莲花开放的时节。我们 踏着芳草沿着老路岀门,沿着竹林来到新雨过后的湖边。只见深深浅浅的菱叶和荷叶,同去 年游览时看到的景况一点没变;只是因为有的朋友告别离开了,所以这次已不同于上一次了。 我们感触着一年四季新陈代谢的变化,更珍惜朋友双方难得的重逢相聚。虽然好的聚会不能 常常有,但美的宴席却应该再次摆设。 在这个时候,早晨的凉气还很轻微,残余的暑气将要收敛了。湖水涨满了茱萸湾,清风吹拂 着城墙边的杨柳。游船预先停在堤边拐弯的地方,寺庙里的钟声忽然在城北敵响。有老僧前 来迎接大家,许多嘉宾都到齐了。那就是在从慧因寺前乘船出发呀 不一会儿就解开彩色的缆绳由纤夫牵着慢慢往前行,看上去就像忽然落下一道彩虹。一穿过 桥亭,前面的天空和水面忽然显得空旷开阔起来。大家上岸走进湖中小金山上的“香海慈云” 园林,看见这里建有像琅玕美玉似的宫室。游客行走在绿树丛中就好像漂浮在绿色波涛里 样,又好像怀疑自己是在乘着太乙之星遨游:那白羽飘摇出来的芳香,仿佛可以联结上慧远 大师的莲社。那就是在靠近净香园的地方稍事休息呀。 于是过了莲性寺,沿着筱园的堤岸向前走,那边有一座楼,很适宜放声吟咏。旁边有三间屋 子,屋前有一个小池。微微的凉风送来香气,才升起的太阳散发着光芠。我们铺好鲜丽的 布,摆上美味佳肴,品尝着用碧莆之杯盛的酒,切削着丛华峰那边采来的藕,歌咏着元遗山 的乐府曲,吟诵着谢灵运的五言诗。那就是在髙咏楼饮酒作乐呀 随后,余下的酒已经喝完,大家清雅的兴致却还没有消散。一行人正准备登上返回山阴的游 船时,又从曲院那边飘来一阵阵带有荷香的微风。另有一条水路可以通向渺茫幽远的地方, 有种磬乐般奏出的声音清悠地回荡在水面。前面有一座庵堂被树丛半遮着,许多树木枝条交 错留下浓阴。我们来到还挂着露珠的竹林里喝茶,让林风吹拂着醒酒。那就是在返回的途中
16.用斜线(/)给上面文段中的画线部分断句。(5 分) 旁 屋 三 架 前 沼 一 方 微 飕 送 馨 初 日 生 艳 拂 绮 席 陈 兰 肴 吸 碧 莆 之 杯 削 华 峰 之 藕 歌 遗 山 双 蕖 之 怨 咏 灵 运 五字之诗则酌酒于高咏楼 也。 16.断句示例:旁屋三架/前沼一方/微飕送馨/初日生艳/拂绮席/陈兰肴/吸碧莆之杯 /削华峰之藕/歌遗山双蕖之怨/咏灵运五字之诗/则酌酒于高咏楼也。(此文段共有 10 处需作断句,每处断句正确给0.5分,共 5 分) 1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 分) ⑴ 画舫预停于堤曲,寺钟倏动于城阴。(3 分) 译文: ▲ ⑵分之而各写一胜,合之而均有千秋。(4 分) 译文: ▲ 17.⑴ 游船预先停在堤边拐弯的地方,寺庙里的钟声忽然在城北敲响。(得分点:“倏”— —“忽然”、“动”——“敲响”,译对各1分,句子大意正确1分,共3分。说明:句中的 “阴”,通常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也可泛指“北面”) ⑵他们分别各画了一幅美景图,合起来看都各具特色。(得分点:“写”——“画”、“胜” ——“美景图”,“千秋”——“各具特色”,译对各1分,句子大意正确1分,共 4 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去年今天,我们把瘦西湖湖水画进了图里;今年逢上闰六月,正好是莲花开放的时节。我们 踏着芳草沿着老路出门,沿着竹林来到新雨过后的湖边。只见深深浅浅的菱叶和荷叶,同去 年游览时看到的景况一点没变;只是因为有的朋友告别离开了,所以这次已不同于上一次了。 我们感触着一年四季新陈代谢的变化,更珍惜朋友双方难得的重逢相聚。虽然好的聚会不能 常常有,但美的宴席却应该再次摆设。 在这个时候,早晨的凉气还很轻微,残余的暑气将要收敛了。湖水涨满了茱萸湾,清风吹拂 着城墙边的杨柳。游船预先停在堤边拐弯的地方,寺庙里的钟声忽然在城北敲响。有老僧前 来迎接大家,许多嘉宾都到齐了。那就是在从慧因寺前乘船出发呀。 不一会儿就解开彩色的缆绳由纤夫牵着慢慢往前行,看上去就像忽然落下一道彩虹。一穿过 桥亭,前面的天空和水面忽然显得空旷开阔起来。大家上岸走进湖中小金山上的“香海慈云” 园林,看见这里建有像琅玕美玉似的宫室。游客行走在绿树丛中就好像漂浮在绿色波涛里一 样,又好像怀疑自己是在乘着太乙之星遨游;那白羽飘摇出来的芳香,仿佛可以联结上慧远 大师的莲社。那就是在靠近净香园的地方稍事休息呀。 于是过了莲性寺,沿着筱园的堤岸向前走,那边有一座楼,很适宜放声吟咏。旁边有三间屋 子,屋前有一个小池。微微的凉风送来香气,才升起的太阳散发着光芒。我们铺好鲜丽的桌 布,摆上美味佳肴,品尝着用碧莆之杯盛的酒,切削着从华峰那边采来的藕,歌咏着元遗山 的乐府曲,吟诵着谢灵运的五言诗。那就是在高咏楼饮酒作乐呀。 随后,余下的酒已经喝完,大家清雅的兴致却还没有消散。一行人正准备登上返回山阴的游 船时,又从曲院那边飘来一阵阵带有荷香的微风。另有一条水路可以通向渺茫幽远的地方, 有种磬乐般奏出的声音清悠地回荡在水面。前面有一座庵堂被树丛半遮着,许多树木枝条交 错留下浓阴。我们来到还挂着露珠的竹林里喝茶,让林风吹拂着醒酒。那就是在返回的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