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度下期彭州市高一五校联考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共150分钟,满分150分 命题人:张锦审题人:刘丰 试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 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条码粘贴处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題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 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 答题区城答题的答隶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I卷阅读题(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 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 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 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 就做一首诗献給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 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 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瞍赋”、“曚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 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 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 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 什么区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 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中/华一资*源%库
2016~2017 学年度下期彭州市高一五校联考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共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命题人:张锦 审题人:刘丰 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 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条码粘贴处”。 2.选择题使用 2B 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 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 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 I 卷 阅读题(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 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 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 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 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 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 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 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 “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 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 什么区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 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中/华-资*源%库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 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 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 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緣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 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这当中有“人之多言, 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 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一个叛臣。 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 逐渐变为纯粹的语文言文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 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 《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 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 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 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 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 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 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 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中/华-资*源%库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有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 上来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 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 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 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 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 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这当中有“人之多言, 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 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一个叛臣。 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 ,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 逐渐变为纯粹的语文言文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 际 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 《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 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 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 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 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 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 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 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中/华-资*源%库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有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 上来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 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 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了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的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 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 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文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 不然则仍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 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 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将军赋采薇 戴安澜任第73旅旅长后,回顾多年对日作战的经验教训,认定要取得胜利必须依靠部 属努力,而部属的旺盛士气来自他们的爱国热情。他特意抄录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和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激发大家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 为了抗战大业,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自由报》记者宗祺仁前来采访, 与他彻夜讨论时局,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这时有人提醒戴安 澜,说宗是共产党,须多加提防。他坦然答道:“现在是国共合作抗战,何防之有?宗是否 共产党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闻记者,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我 正缺少这样的爱国志士。几天后,他还把自己的军事著作交给宗褀仁修改并题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决定派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当命令到达时,已升任第200 师师长的戴安澜高唱《满江红》,并向官兵宣讲诸葛亮远征的事迹,以“鞠躬尽瘁,死而后 已”的精神激励官兵。赴缅途中,他激情满怀,赋《远征》二首以明志。其一云:“万里旌 旗耀眼开,王师岀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其二云:“策马奔车走 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 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了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的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 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 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文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 不然则仍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 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 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将军赋采薇 戴安澜任第 73 旅旅长后,回顾多年对日作战的经验教训,认定要取得胜利必须依靠部 属努力,而部属的旺盛士气来自他们的爱国热情。他特意抄录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和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激发大家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 为了抗战大业,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自由报》记者宗祺仁前来采访, 与他彻夜讨论时局,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这时有人提醒戴安 澜,说宗是共产党,须多加提防。他坦然答道:“现在是国共合作抗战,何防之有?宗是否 共产党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闻记者,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我们 正缺少这样的爱国志士。几天后,他还把自己的军事著作交给宗祺仁修改并题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决定派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当命令到达时,已升任第 200 师师长的戴安澜高唱《满江红》,并向官兵宣讲诸葛亮远征的事迹,以“鞠躬尽瘁,死而后 已”的精神激励官兵。赴缅途中,他激情满怀,赋《远征》二首以明志。其一云:“万里旌 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其二云:“策马奔车走 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
入缅不久,日军主力迫近东瓜,军长杜聿明决定集中主力击溃日军。戴安澜立下誓言 “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国威之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这时,英军突 然撤走,我方援军未至,形势危急,戴安澜决心以身报国。他宣布:“本师长立遗嘱 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他 给夫人王荷馨写了绝命家书:“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 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报国家养育。为国家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 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望你珍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 面对日军发动步兵、炮兵和空军联合进攻,狂轰滥炸,施放毒气,戴安澜率部同仇敌忾,顽 强战斗,抗击四倍于己的日军长达十余日。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兼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史 迪成表示:“近代立功异域,扬中华声威者,以戴将军为第一人。”日本人战后回忆时也承 认:“该部队自始至终战斗意志旺盛,……虽是敌军,但令人佩服!自司令官饭田中将以下 各将官无不赞叹其勇气。” 东瓜保卫战虽然给予日军沉重打击,但因盟军失利,缅北战局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远 征军被迫突围。这时,英国要求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戴安澜发誓:“我 戴某人宁愿与日寇战死,绝不苟且偷生。”于是率部进入缅北野人山,向祖国方向艰难跋涉。 就在部队到达离祖国最近的一条公路时,突遭日军伏击,他立即命令分散突围,激战中,戴 安澜胸腹中弹,时值缅甸雨季,大雨滂沱,部队既要突破日军堵击,还需忍饥挨饿,穿越荒 山密林。1942年5月26曰,他们行至缅北茅邦村,戴安澜伤势恶化,以身殉国,年仅38 岁,弥留之际,参谋长问他下一步的行动路线,这时他已不能说话,手指地图,示意部队从 莫洛过瑞丽江向北回国,又让人扶着他面向祖国注视许久,安然而逝。 戴安澜牺牲后,遗体由官兵抬回国内,渡过瑞丽江后,乃将遗体火化,骨灰装入小木箱, 这一情景感动了沿途民众,一位老华侨痛心地说:“寿材这么小,怎能配得上将军的英名与 地位?”随即捐出自备的楠木寿材。腾冲县长率全县父老乡亲万人,沿街跪迎将军灵车。 随后,国民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美国总统罗斯福追授戴安澜懋绩勋章。国民政府在 广西全州举行安葬仪式,中共领袖毛泽东派人送来挽诗:“外辱需人御,将军赋采微。师称 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堂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朱 德等也敬献挽词、挽联。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士,并以毛泽东 主席的名义向遗嘱颁发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摘编自茅海建主编《国民党抗战殉国将领》等) 相关链接
入缅不久,日军主力迫近东瓜,军长杜聿明决定集中主力击溃日军。戴安澜立下誓言: “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国威之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这时,英军突 然撤走,我方援军未至,形势危急,戴安澜决心以身报国。他宣布:“本师长立遗嘱 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他 给夫人王荷馨写了绝命家书:“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 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报国家养育。为国家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 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望你珍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 面对日军发动步兵、炮兵和空军联合进攻,狂轰滥炸,施放毒气,戴安澜率部同仇敌忾,顽 强战斗,抗击四倍于己的日军长达十余日。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兼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史 迪成表示:“近代立功异域,扬中华声威者,以戴将军为第一人。”日本人战后回忆时也承 认:“该部队自始至终战斗意志旺盛,……虽是敌军,但令人佩服!自司令官饭田中将以下 各将官无不赞叹其勇气。” 东瓜保卫战虽然给予日军沉重打击,但因盟军失利,缅北战局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远 征军被迫突围。这时,英国要求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戴安澜发誓:“我 戴某人宁愿与日寇战死,绝不苟且偷生。”于是率部进入缅北野人山,向祖国方向艰难跋涉。 就在部队到达离祖国最近的一条公路时,突遭日军伏击,他立即命令分散突围,激战中,戴 安澜胸腹中弹,时值缅甸雨季,大雨滂沱,部队既要突破日军堵击,还需忍饥挨饿,穿越荒 山密林。1942 年 5 月 26 曰,他们行至缅北茅邦村,戴安澜伤势恶化,以身殉国,年仅 38 岁,弥留之际,参谋长问他下一步的行动路线,这时他已不能说话,手指地图,示意部队从 莫洛过瑞丽江向北回国,又让人扶着他面向祖国注视许久,安然而逝。 戴安澜牺牲后,遗体由官兵抬回国内,渡过瑞丽江后,乃将遗体火化,骨灰装入小木箱, 这一情景感动了沿途民众,一位老华侨痛心地说:“寿材这么小,怎能配得上将军的英名与 地位? ”随即捐出自备的楠木寿材。腾冲县长率全县父老乡亲万人,沿街跪迎将军灵车。 随后,国民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美国总统罗斯福追授戴安澜懋绩勋章。国民政府在 广西全州举行安葬仪式,中共领袖毛泽东派人送来挽诗:“外辱需人御,将军赋采微。师称 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堂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朱 德等也敬献挽词、挽联。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士,并以毛泽东 主席的名义向遗嘱颁发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摘编自茅海建主编《国民党抗战殉国将领》等) 相关链接
①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则不忮;功名之际要看得淡,淡则不求;生死之际要看得破, 破则不惧。人能不忮不求不俱,则无往而非乐境,而生气盎然矣.(戴安澜赠部属各官长题 词) ②军人一般以彪悍为荣,但是戴安阑与众不同,他多才多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 如果不是因为战乱和外敌入侵,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位儒雅名士,但国家危难却把他的命运引 上另外一条路.(戴复东等《我们的父亲戴安澜》)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戴安澜自幼对岳飞的《满江红》、文天样的《过零丁洋》等诗篇熟读成诵,常常手 自笔录并吟唱,以此激发自己和官兵的爱国热忱 B.在给夫人王荷馨的家书中,戴安澜表明了为国战死的决心,认为这是军人的极大光 荣,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妻子儿女日后的生活。 C.面对形势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困境,戴安澜坚决不同意要他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 国军队收容的提议,奋而率部突围,与日寇死战 D.戴安澜临危受命,率第200师官兵驰援缅甸,固守东瓜,收复棠吉,以浴血沙场、 为国捐躯的壮举,谱写了抗日救国的新《采薇》 5.戴安澜率第200师赴缅途中,赋《远征》二首以明志。诗中涉及哪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又 表达了什么志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4分) 6.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截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其中 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 云和梯田 张抗抗 传说中“中国最美的云和梯田”,隐匿于浙西南括苍山脉雾气迷蒙的群峰深处,弯弯绕 绕的盘山公路,倏然甩出一角空地。人在山腰,朝山下的开阔谷地望去,错落有致的梯级田 畔,覆盖了周围山坡,似一个硕大的环状天池,嵌于青葱滴翠的崇山峻岭之间
①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则不忮;功名之际要看得淡,淡则不求;生死之际要看得破, 破则不惧。人能不忮不求不俱,则无往而非乐境,而生气盎然矣.(戴安澜赠部属各官长题 词) ②军人一般以彪悍为荣,但是戴安阑与众不同,他多才多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 如果不是因为战乱和外敌入侵,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位儒雅名士,但国家危难却把他的命运引 上另外一条路.(戴复东等《我们的父亲戴安澜》)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戴安澜自幼对岳飞的《满江红》、文天样的 《过零丁洋》等诗篇熟读成诵,常常手 自笔录并吟唱,以此激发自己和官兵的爱国热忱。 B.在给夫人王荷馨的家书中,戴安澜表明了为国战死的决心,认为这是军人的极大光 荣,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妻子儿女日后的生活。 C.面对形势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困境,戴安澜坚决不同意要他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 国军队收容的提议,奋而率部突围,与日寇死战。 D.戴安澜临危受命,率第 200 师官兵驰援缅甸,固守东瓜,收复棠吉,以浴血沙场、 为国捐躯的壮举,谱写了抗日救国的新《采薇》。 5.戴安澜率第 200 师赴缅途中,赋《远征》二首以明志。诗中涉及哪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又 表达了什么志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截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 其中 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云和梯田 张抗抗 传说中“中国最美的云和梯田”,隐匿于浙西南括苍山脉雾气迷蒙的群峰深处,弯弯绕 绕的盘山公路,倏然甩出一角空地。人在山腰,朝山下的开阔谷地望去,错落有致的梯级田 畔,覆盖了周围山坡,似一个硕大的环状天池,嵌于青葱滴翠的崇山峻岭之间
阳光迎面扑来,俯视崇头镇外的山中梯田,好似面对着一座宽大露天体育馆。若是早几 个时辰,此处可见著名的“云和梯田日出”奇景。无论冬夏——太阳每天都攀着湿淋淋、银 闪闪、绿油油或是金灿灿的梯子,从山间的水田里升起来 此时,眼前那些高低起落、依次递接的田畔,或大或小或长或短,依山就势形状各异, 顺着山坡一块块不规则地蜿蜒开去。一层层沉降,通往山洼里黑瓦白墙的小村落:一层层升 高,则通往山顶的云端去了 远眺层层梯田,犹如面对着一座盘旋陡立的天梯。 正是清明时节,梯田已开始灌水,咕嘟咕嘟的流水声箜箜作响,犹如节律均匀的弹拨乐。 山水自上而下流入,即使是再小的田池,边缘都留有缺口,一畦注满,便自动流向下一层的 田畔,有如大江大河里一级级的“梯级电站”。田畔蓄满水后,一畦畦平展展、亮汪汪得晃 眼,似有神灵夜半在山上置放了无数面镜子。天亮之后,整座山谷成了一个镜子创意博览会 孤形椭圆形拱形牛角形簸箕形……一面一面无数面镜子,顺着山坡,妥妥帖帖地铺展开 去。田埂上刚发芽的青草,一圈圈一道道,为镜子镶上了翠绿的镜框。镜面朝天,映出蓝天 里朵朵浮荡的白云· 尚未到开犁节,几头水牛悠然在田间啃着嫩草,田畔里盛满明晃晃的清水。这个时节, 梯田是透明而宁静的,给人遐想的空间。水孕万物,水气氤氫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的梯 田四季,如同幻象一般浮现 梯田在湿润的微风中苏酲,一簇簇一行行低矮茁壮的水稻秧,齐刷刷地摇曳,绿茸茸油 汪汪,在秧苗底部的空隙里,闪过荧荧的波光,银水绿影——一那是水灵灵的春梯田。 春梯田,是一轴淡淡的水墨画。 梯田的夏季从绿色中来。由嫩绿而碧绿再墨绿……浓浓的绿、重重的绿,绿得绵密绿得 厚重,犹如一针针一线线的刺绣,扎透了梯田的毎一层泥土,直到把整座山谷织成绿色的绒 夏梯田,是一帧精美绝伦的绣品。 秋季稻熟时,饱满的稻穗洒下遍地碎金,一座金山谷、满山金池塘。一层络黄一层褐黄 一层澄黄,稻浪的金色涟漪从山脚一波波升上山顶,又从山顶一波波往下流淌…那是全色 的秋梯田。 秋梯田,是一幅色彩浓郁的油画
阳光迎面扑来,俯视崇头镇外的山中梯田,好似面对着一座宽大露天体育馆。若是早几 个时辰,此处可见著名的“云和梯田日出”奇景。无论冬夏——太阳每天都攀着湿淋淋、银 闪闪、绿油油或是金灿灿的梯子,从山间的水田里升起来。 此时,眼前那些高低起落、依次递接的田畔,或大或小或长或短,依山就势形状各异, 顺着山坡一块块不规则地蜿蜒开去。一层层沉降,通往山洼里黑瓦白墙的小村落;一层层升 高,则通往山顶的云端去了。 远眺层层梯田,犹如面对着一座盘旋陡立的天梯。 正是清明时节,梯田已开始灌水,咕嘟咕嘟的流水声箜箜作响,犹如节律均匀的弹拨乐。 山水自上而下流入,即使是再小的田池,边缘都留有缺口,一畦注满,便自动流向下一层的 田畔,有如大江大河里一级级的“梯级电站”。田畔蓄满水后,一畦畦平展展、亮汪汪得晃 眼,似有神灵夜半在山上置放了无数面镜子。天亮之后,整座山谷成了一个镜子创意博览会 ——弧形椭圆形拱形牛角形簸箕形……一面一面无数面镜子,顺着山坡,妥妥帖帖地铺展开 去。田埂上刚发芽的青草,一圈圈一道道,为镜子镶上了翠绿的镜框。镜面朝天,映出蓝天 里朵朵浮荡的白云…… 尚未到开犁节,几头水牛悠然在田间啃着嫩草,田畔里盛满明晃晃的清水。这个时节, 梯田是透明而宁静的,给人遐想的空间。水孕万物,水气氤氲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的梯 田四季,如同幻象一般浮现: 梯田在湿润的微风中苏醒,一簇簇一行行低矮茁壮的水稻秧,齐刷刷地摇曳,绿茸茸油 汪汪,在秧苗底部的空隙里,闪过荧荧的波光,银水绿影——那是水灵灵的春梯田。 春梯田,是一轴淡淡的水墨画。 梯田的夏季从绿色中来。由嫩绿而碧绿再墨绿……浓浓的绿、重重的绿,绿得绵密绿得 厚重,犹如一针针一线线的刺绣,扎透了梯田的每一层泥土,直到把整座山谷织成绿色的绒 毯。 夏梯田,是一帧精美绝伦的绣品。 秋季稻熟时,饱满的稻穗洒下遍地碎金,一座金山谷、满山金池塘。一层络黄一层褐黄 一层澄黄,稻浪的金色涟漪从山脚一波波升上山顶,又从山顶一波波往下流淌……那是金色 的秋梯田。 秋梯田,是一幅色彩浓郁的油画
落雪了。梯田在飘飞的雪花中欣然更衣换妆。白雪覆盖了层层田畔,厚重或是蓬松, 畦白色又一畦白色。雪后初晴,云和梯田披上了宽大的银色缎袍,瞬时有了一种雍容华贵的 气度。 那是云和梯田最令人激动、最美的时刻 梯田的平面上,一层层落满了白雪,而每一级梯田的侧面土墙,则是一道道背风少雪的 立面。梯级落差若是高些,土地的黑色或深褐色便明显浓重,自然而然地甩出了一条条层次 分明的黑色弧线。满山的梯田在纯净的白雪映衬下,所有蜿蜒起伏的曲线骤然凸显。那阡陌 纵横婀娜多姿的线条,如此洒脱流畅、随心所欲,似行云流水亦如空谷传扬的无声旋律,浅 唱低吟…… 冬梯田,是一幅轮廓分明、庄严冷峻的黑白木刻。 梯田之神奇美妙,在于一年四季变幻着炫示着迥然相异的色彩与风景。梯田之魅力,更 在于它并非自然奇观,而是农耕文明积淀千年的人文极品。 那一刻,脑中跳出一句俗语: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知! 相传,云和梯田已有千年历史。由闽北迁徙浙南的畲族山民,是云和梯田 最早的垦殖者。“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田地最为宝贵。聪明勤劳的农人先祖,用锄头 镰刀和汗水,伐去山上的灌木与荆棘,挖去乱石拣尽杂砾,在高低起落的坡地上,经年累月 日复一日,开垦出一小块一小块、一小片一小片的田地。或宽或窄的梯田,一长条一小块, 不规则地依山势上下伸展。最小的梯田田畔,被称为“巴掌田”,即便春种一兜稻秧、秋收 把稻谷,也不会轻易放弃。历经千百年实践,先人积累了垦种梯田的丰富经验。无论何样 贫瘠陡峭的山地,但凡人迹所至之处,就有了人造的梯田。梯田以水田、树木、竹林调节气 候,保持四季的气温与湿度,建立起一个自我循环的生态环境,具有固化山体植被、保护水 土流失之功。 曾有疑问:水往低处流,而梯田逐级升高。古代无水泵,水梯田之水,从何而来 云和人说:山有多高,水有多高。 水有多高,梯田就有多高。 恍然,凡是适合开垦梯田的山地,山上必有水源:泉眼溪流、林木蓄水、雾气雨水… 农人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修堤筑埂,通过水笕汋渠,将水流引λ梯级田畔。自古以来,垦 种梯田的人家,多有“刻木定水”的民约,根据每块田的面积,协商分配各家所需水量。进 入21世纪的现代社会,梯田用水则有了更为合理、科学的调配机制。 水是梯田的生命之源。水梯田是用水养出来的
落雪了。梯田在飘飞的雪花中欣然更衣换妆。白雪覆盖了层层田畔,厚重或是蓬松,一 畦白色又一畦白色。雪后初晴,云和梯田披上了宽大的银色缎袍,瞬时有了一种雍容华贵的 气度。 那是云和梯田最令人激动、最美的时刻—— 梯田的平面上,一层层落满了白雪,而每一级梯田的侧面土墙,则是一道道背风少雪的 立面。梯级落差若是高些,土地的黑色或深褐色便明显浓重,自然而然地甩出了一条条层次 分明的黑色弧线。满山的梯田在纯净的白雪映衬下,所有蜿蜒起伏的曲线骤然凸显。那阡陌 纵横婀娜多姿的线条,如此洒脱流畅、随心所欲,似行云流水亦如空谷传扬的无声旋律,浅 唱低吟…… 冬梯田,是一幅轮廓分明、庄严冷峻的黑白木刻。 梯田之神奇美妙,在于一年四季变幻着炫示着迥然相异的色彩与风景。梯田之魅力,更 在于它并非自然奇观,而是农耕文明积淀千年的人文极品。 那一刻,脑中跳出一句俗语: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知! 相传,云和梯田已有千年历史。由闽北迁徙浙南的畲族山民,是云和梯田 最早的垦殖者。“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田地最为宝贵。聪明勤劳的农人先祖,用锄头 镰刀和汗水,伐去山上的灌木与荆棘,挖去乱石拣尽杂砾,在高低起落的坡地上,经年累月 日复一日,开垦出一小块一小块、一小片一小片的田地。或宽或窄的梯田,一长条一小块, 不规则地依山势上下伸展。最小的梯田田畔,被称为“巴掌田”,即便春种一兜稻秧、秋收 一把稻谷,也不会轻易放弃。历经千百年实践,先人积累了垦种梯田的丰富经验。无论何样 贫瘠陡峭的山地,但凡人迹所至之处,就有了人造的梯田。梯田以水田、树木、竹林调节气 候,保持四季的气温与湿度,建立起一个自我循环的生态环境,具有固化山体植被、保护水 土流失之功。 曾有疑问:水往低处流,而梯田逐级升高。古代无水泵,水梯田之水,从何而来? 云和人说:山有多高,水有多高。 水有多高,梯田就有多高。 恍然,凡是适合开垦梯田的山地,山上必有水源:泉眼溪流、林木蓄水、雾气雨水…… 农人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修堤筑埂,通过水笕沟渠,将水流引入梯级田畔。自古以来,垦 种梯田的人家,多有“刻木定水”的民约,根据每块田的面积,协商分配各家所需水量。进 入 21 世纪的现代社会,梯田用水则有了更为合理、科学的调配机制。 水是梯田的生命之源。水梯田是用水养出来的
梯田自成一体的耕作方式,梯田独创的灌溉系统,为中国及东亚的稻作文化,增添了灿 烂的一笔。 回望云和梯田,田埂棱角分明,梯级层次清晰,如同一部刻录着中国千年农耕文明成果 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体史册。 在这个以“移动”为时尚的时代,尚有一种“不可移动”的物体——“梯田”,默默守 望着人类共同的家园。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或大或小或长或短”“弧形椭圆形拱形牛角形簸箕形……”,这两句话词语间不 加标点,使语气连贯,给读者以目不暇接之感。 B.作者在云和梯田饱览了四季变换之景,故能将梯田描写得具体生动,富于美感。 C.在山区建成的云和水梯田,是人力征服大自然的产物,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改天换地 的气魄与艰苦奋斗的精神 D.“镜面朝天,映岀蓝天里朵朵浮荡的白云”,颇有“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 徊”的摹景神韵。 E.文章通过对云和梯田的优美描写,突出表现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反映出作者对农 耕生活的向往。 8.结合全文内容,简述云和梯田的“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9.文章最后一段,“梯田”加上引号有什么作用?谈谈你对该段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韦凑宇彦宗,京兆万年人。永淳初,解褐婺州参军事。徙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才之 表于朝,迁扬州法曹。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貴戚,吏莫敢绳,凑按治, 杖杀之,远近称伏。入为相王府属,时姚崇兼府长史,尝曰:“韦子识远文详,吾恨晚得之。” 六迁司农少卿。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睿宗立,徙太府,兼通事舍人。景云初,作金仙 观,凑谏,以为:“方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 恐天下有受其饥者。”不听。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蜮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
梯田自成一体的耕作方式,梯田独创的灌溉系统,为中国及东亚的稻作文化,增添了灿 烂的一笔。 回望云和梯田,田埂棱角分明,梯级层次清晰,如同一部刻录着中国千年农耕文明成果 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体史册。 在这个以“移动”为时尚的时代,尚有一种“不可移动”的物体——“梯田”,默默守 望着人类共同的家园。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或大或小或长或短”“弧形椭圆形拱形牛角形簸箕形……”,这两句话词语间不 加标点,使语气连贯,给读者以目不暇接之感。 B.作者在云和梯田饱览了四季变换之景,故能将梯田描写得具体生动,富于美感。 C.在山区建成的云和水梯田,是人力征服大自然的产物,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改天换地 的气魄与艰苦奋斗的精神。 D.“镜面朝天,映出蓝天里朵朵浮荡的白云”,颇有“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 徊”的摹景神韵。 E.文章通过对云和梯田的优美描写,突出表现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反映出作者对农 耕生活的向往。 8.结合全文内容,简述云和梯田的“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最后一段,“梯田”加上引号有什么作用?谈谈你对该段的理解。(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永淳初,解褐..婺州参军事。徙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才之, 表于朝,迁扬州法曹。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 杖杀之,远近称伏.。入为相王府属,时姚崇兼府长史,尝曰:“韦子识远文详,吾恨晚得之。” 六迁司农少卿。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睿宗立,徙太府,兼通事舍人。景云初,作金仙 观,凑谏,以为:“方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 恐天下有受其饥者。”不听。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蚑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
帝诏外详议。中书令崔缇、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凑曰:“食厚禄,死不敢顾,况 圣世必无死乎?”朝廷为减费万计。出为陕、汝、岐三州刺史。开元初,欲建碑靖陵,凑以 古园陵不立碑,又方旱不可兴工,谏而止。迁将作大匠。诏复孝敬皇帝庙号义宗,凑谏曰 “传云:‘必也正名。’礼:祖有功,宗有德,其庙百世不毁。历代称宗者,皆方制海内, 德泽可尊,列于昭穆,是谓不毁。孝敬皇帝未尝南面,且别立寝庙,无称宗之义。”遂罢。 迁右卫大将军,玄宗谓曰:“故事,诸卫大将军与尚书更为之,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 其毋辞”寻徙河南尹,封彭堿郡公。会洛阳主簿王钧以赇抵死,诏曰:“两台御史、河南 尹纵吏侵渔,《春秋》重责帅,其岀凑曹州刺史,侍御史张洽通州司马。”久之,迁太原尹, 兼北都军器监,边备修举,诏赐时服劳勉之。及病,遣上医临治。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 数:屡次 B.交通贵戚,吏莫敢绳 绳:制裁 C.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伏:认罪 D.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 忤:触犯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韦凑富有胆识,深受长官好评。任扬州法曹时,孟神爽触犯法令,勾结权要,韦凑 果断处置,依法杖杀:入为相王属吏,上司遗憾与他相见太晚 B.韦凑参议朝政,敢于据理力争。景云初年,朝廷议建金仙观,他认为农事季节,建 观必使农民抛弃耕作;皇上不听从,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 C.韦凑学识渊博,善于以古证今。开元初年,朝廷议在靖陵建碑,他上奏说明古代园 陵不立碑:议论孝敬皇帝庙号时,他又引经据典说不可称“宗 D.韦凑因受株连,遭到皇上责罚。部属洛阳主簿犯事,皇上认为韦凑放纵属吏侵吞牟 利,理应负责于是将韦凑降职为曹州刺史 1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帝诏外详议。中书令崔缇、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 ”凑曰:“食厚禄,死不敢顾,况 圣世必无死乎?”朝廷为减费万计。出为陕、汝、岐三州刺史。开元初,欲建碑靖陵,凑以 古园陵不立碑,又方旱不可兴工,谏而止。迁将作大匠。诏复孝敬皇帝庙号义宗,凑谏曰: “传云:‘必也正名。’礼:祖有功,宗有德,其庙百世不毁。历代称宗者,皆方制海内, 德泽可尊,列于昭穆,是谓不毁。孝敬皇帝未尝南面..,且别立寝庙,无称宗之义。”遂罢。 迁右卫大将军,玄宗谓曰:“故事..,诸卫大将军与尚书更为之,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 其毋辞!”寻徙河南尹,封彭城郡公。会洛阳主簿王钧以赇抵死,诏曰:“两台御史、河南 尹纵吏侵渔,《春秋..》重责帅,其出凑曹州刺史,侍御史张洽通州司马。”久之,迁太原尹, 兼北都军器监,边备修举,诏赐时服劳勉之。及病,遣上医临治。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 数:屡次。 B.交通贵戚,吏莫敢绳. 绳:制裁。 C.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伏:认罪。 D.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 忤:触犯。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韦凑富有胆识,深受长官好评。任扬州法曹时,孟神爽触犯法令,勾结权要,韦凑 果断处置,依法杖杀;入为相王属吏,上司遗憾与他相见太晚。 B.韦凑参议朝政,敢于据理力争。景云初年,朝廷议建金仙观,他认为农事季节,建 观必使农民抛弃耕作;皇上不听从,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 C.韦凑学识渊博,善于以古证今。开元初年,朝廷议在靖陵建碑,他上奏说明古代园 陵不立碑;议论孝敬皇帝庙号时,他又引经据典说不可称“宗”。 D.韦凑因受株连,遭到皇上责罚。部属洛阳主簿犯事,皇上认为韦凑放纵属吏侵吞牟 利,理应负责于是将韦凑降职为曹州刺史。 1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 分)
(1)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5分) (2)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5题。 春夕旅怀唐]崔涂①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②烟景有谁争? 【注】①崔涂:终生飘泊,自称是“孤独异乡人”,此诗是诗人旅居湘鄂的时候写的。 ②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归隐之处。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代的大好山 水 14.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首联上句描绘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下句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化,写我 依依不舍送春归去 B.颔联第二句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子规啼声与三更月色,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 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中/华-资*源%库 C.颈联“故园书动”写自己长久在外,因而家中的书一直没有被翻动过,充满寥落之意。 D.诗中前四句都是对春夕之景的描绘,写春景之寥落:;后四句重在抒情,抒发了凄婉 动人的愁绪 E.“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两句运用了设问的手法,其言外之意是说, 故乡五湖美好的风光是没有人和我争的 15.本诗蕴含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赤壁赋》中“ 两句,借助具体形 象,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把凄凉婉转、悲凉幽怨的箫声表现得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 凄然下泪 (2)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指出生死不同,人生不应消极,表明他对生死问题的看法 暗含积极进取之心的句子是
(1) 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4~15 题。 春夕旅怀[唐]崔涂①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②烟景有谁争? 【注】①崔涂:终生飘泊,自称是“孤独异乡人”,此诗是诗人旅居湘鄂的时候写的。 ②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归隐之处。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代的大好山 水。 14.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两项是:( )( )(4 分) A.首联上句描绘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下句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化,写我 依依不舍送春归去。 B.颔联第二句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子规啼声与三更月色,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 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中/华-资*源%库 C.颈联“故园书动”写自己长久在外,因而家中的书一直没有被翻动过,充满寥落之意。 D.诗中前四句都是对春夕之景的描绘,写春景之寥落;后四句重在抒情,抒发了凄婉 动人的愁绪。 E.“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两句运用了设问的手法,其言外之意是说, 故乡五湖美好的风光是没有人和我争的。 15.本诗蕴含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赤壁赋》中“ , ”两句,借助具体形 象,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把凄凉婉转、悲凉幽怨的箫声表现得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 凄然下泪。 (2)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指出生死不同,人生不应消极,表明他对生死问题的看法, 暗含积极进取之心的句子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