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块考试语文试题 说明:本试题共4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 题卡上 2.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涂黑。笔答题 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丝绸之路与中西方文明交流 刘敏岳亮 在文明初起的时代,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星光熠熠,照亮了各处的夜空。一边天 生仲尼,万古长夜将尽;一边柏拉图走出洞穴,迎接明媚的阳光。虽然两个大陆 中间的广漠横无际涯,峻岭层峦叠嶂,但声声驼铃却串起了东西文明汇聚、世界 民族交融的动人故事,一卷卷绮丽的丝绸渲染了沿途壮美的风景。这条沟通中西、 美丽而又沧桑的文明纽带就是丝绸之路。 作为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条实际通道,丝绸之路有着多条路线和悠久的历 史。春秋战国之际,随着古代游牧民族的脚步,东西方之间贸易往来已经开始, 其路线被称为“草原之路”。这就是丝路的前身。草原之路,从黄河中游,北上 经蒙古草原,越阿尔泰山脉进入哈萨克草原;再经里海北岸、黑海北岸直达多瑙 河流域。正是通过这条道路,当时为中国所独有的丝绸进入西方世界。到两汉时 期,张骞受命西进通使西域,正式宣告了陆上丝路主干道的形成。及至唐代社会 的繁荣,先进的文明,开放的文化,吸引了世界各国来华贸易,陆上丝路弦歌不 绝,海上丝路也逐渐建立起来。 丝绸之路是一条鲜活的道路,它不仅加强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还 加强了彼此间的思想文化交流 隋唐时期,中国与波斯一直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双方使者不断,相互之间的 文化交流丰富多彩,不论是作为波斯物质文化代表的金银器,还是作为精神文化 的景教、摩尼教,都从波斯传入了中国,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撒马尔 罕壁画上手捧丝绢的唐朝使者,波斯、阿拉伯文献对中国物产、工艺传入的记录, 以及大量瓷器、丝织品的考古发现,都说明了中国文化向西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事实上,古代中西之间的交流,不论是丝绸、玉器、香料、陶瓷、珍禽等物质层 面的物品,还是佛教、景教、伊斯兰教、儒家思想、道教等思想层面的结晶,都 是通过这条东西交往的道路双方交流的。 在丝绸之路汇聚的多种宗教文化既相互碰撞,又和平共处,和谐共存。汉唐时期 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思想观念以佛教的影响力最为巨大。中华王朝不论迎佛也 好,辟佛也罢,都展现了佛教对代表中国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的新塑造。西域的 于阗王国是丝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不仅是商人驻足之处,也是西行东来的僧侣 歇脚所在。这里修筑了大量的佛寺,宝殿主尊是佛像,佛像两边上方都是千佛, 而下方则往往描绘地方神祇,其外部特征有似祆教神祗。由此可以看出,丝路上 的诸神之间并没有战争,而是安然地保佑着各自的信徒 按照塞缪尔·亨廷顿的观点,不同文化由于自我认知身份的差异而存在着激烈的 冲突。但历史经验表明,在冲突之外,文明之间还有着更为广泛的交流和竞争
山东省济宁市 2018 届高三第一次模块考试语文试题 说明:本试题共 4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 题卡上。 2.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涂黑。笔答题 必须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丝绸之路与中西方文明交流 刘敏 岳亮 在文明初起的时代,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星光熠熠,照亮了各处的夜空。一边天 生仲尼,万古长夜将尽;一边柏拉图走出洞穴,迎接明媚的阳光。虽然两个大陆 中间的广漠横无际涯,峻岭层峦叠嶂,但声声驼铃却串起了东西文明汇聚、世界 民族交融的动人故事,一卷卷绮丽的丝绸渲染了沿途壮美的风景。这条沟通中西、 美丽而又沧桑的文明纽带就是丝绸之路。 作为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条实际通道,丝绸之路有着多条路线和悠久的历 史。春秋战国之际,随着古代游牧民族的脚步,东西方之间贸易往来已经开始, 其路线被称为“草原之路”。这就是丝路的前身。草原之路,从黄河中游,北上 经蒙古草原,越阿尔泰山脉进入哈萨克草原;再经里海北岸、黑海北岸直达多瑙 河流域。正是通过这条道路,当时为中国所独有的丝绸进入西方世界。到两汉时 期,张骞受命西进通使西域,正式宣告了陆上丝路主干道的形成。及至唐代社会 的繁荣,先进的文明,开放的文化,吸引了世界各国来华贸易,陆上丝路弦歌不 绝,海上丝路也逐渐建立起来。 丝绸之路是一条鲜活的道路,它不仅加强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还 加强了彼此间的思想文化交流。 隋唐时期,中国与波斯一直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双方使者不断,相互之间的 文化交流丰富多彩,不论是作为波斯物质文化代表的金银器,还是作为精神文化 的景教、摩尼教,都从波斯传入了中国,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撒马尔 罕壁画上手捧丝绢的唐朝使者,波斯、阿拉伯文献对中国物产、工艺传入的记录, 以及大量瓷器、丝织品的考古发现,都说明了中国文化向西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事实上,古代中西之间的交流,不论是丝绸、玉器、香料、陶瓷、珍禽等物质层 面的物品,还是佛教、景教、伊斯兰教、儒家思想、道教等思想层面的结晶,都 是通过这条东西交往的道路双方交流的。 在丝绸之路汇聚的多种宗教文化既相互碰撞,又和平共处,和谐共存。汉唐时期 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思想观念以佛教的影响力最为巨大。中华王朝不论迎佛也 好,辟佛也罢,都展现了佛教对代表中国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的新塑造。西域的 于阗王国是丝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不仅是商人驻足之处,也是西行东来的僧侣 歇脚所在。这里修筑了大量的佛寺,宝殿主尊是佛像,佛像两边上方都是千佛, 而下方则往往描绘地方神祇,其外部特征有似祆教神祇。由此可以看出,丝路上 的诸神之间并没有战争,而是安然地保佑着各自的信徒。 按照塞缪尔•亨廷顿的观点,不同文化由于自我认知身份的差异而存在着激烈的 冲突。但历史经验表明,在冲突之外,文明之间还有着更为广泛的交流和竞争
公元751年,唐王朝与大食爆发战争,史称“怛罗斯之役”。这件小小的战事插 曲迅速被和平交流取代,唐朝大量被俘工匠随大食军队西归,直接导致了以中国 造纸术为代表的科技西传。随后,中亚撒马尔罕形成了一个造纸中心,并在以后 的岁月中将造纸术从西亚传入欧洲,埃及人的纸草和羊皮纸开始退出舞台。可以 说,怛罗斯之战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极具象征性。抛开军事上的胜败不论,中国 文明与阿拉伯文明在怛罗斯之外的广阔空间里竞争并共生,对双方文化的发展都 极具积极意义。文化多元、文明交往、和谐共存,这正是丝绸之路留给我们今天 最可宝贵的财富 (节选 自《丝绸之路与中西文明交流》,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战国时的“草原之路”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前身,两汉时期张骞受命通使 西域,使其发展为主干道,唐代时它变得更加繁忙 B.一些西方的现存壁画、文献记录及考古发现,都印证了中西文化曾经有过互 相交流与传播的事实,而且对彼此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入的 C.“草原之路”作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商贸之路,是春秋战国时期由沿丝绸之 路各国古代的游牧民族开拓而成的。 D.“怛罗斯之役”的影响,相较于以中国造纸术西传为代表的文化交流的意义, 其军事层面的胜败显得微不足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用“仲尼”“柏拉图”来借指中西两种文化,从而引出本文的话题 “丝绸之路” B.本文开篇引出话题,接着论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史,然后较为深入地阐 述了“丝绸之路”对文化交流起到的重要作用。 C.本文在谈及“丝绸之路”的作用时,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引用 论证等论证方法 D.本文最后一自然段,借“怛罗斯之役”否认塞缪尔·亨廷顿的观点,来证明文 明除冲突外,更多的是交流和竞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没有唐代社会的繁荣、先进的文明、开放的文化,就不会吸引世界各国 来华贸易,或许也就不会促进海上丝路的建立。 B.不论中华王朝是迎佛还是辟佛,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都对代表着中 国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不同的种族因为文化的差异必先会产生一些激烈的冲突,才会有各种文化的多 元、文明的交往,最终达成和谐共存, D.没有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多元性、文明交往及和谐共存的大背景,就不会有中 亚撒马尔罕造纸中心的形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渐渐消散的炊烟 老了。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 慢慢地,就没了热度,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还没了力气,直往西山 里坠。老木挤巴几下眼睛,定定神,继续往山凹里望。 记得还是放牛娃的时候,也喜欢坐在这块大石头上,往山凹里望。那片竹林里 是二蛋、毛哥和三顺的家。那长有一大团雪白梨花的梨树后面,是瞎眼奶奶家
公元 751 年,唐王朝与大食爆发战争,史称“怛罗斯之役”。这件小小的战事插 曲迅速被和平交流取代,唐朝大量被俘工匠随大食军队西归,直接导致了以中国 造纸术为代表的科技西传。随后,中亚撒马尔罕形成了一个造纸中心,并在以后 的岁月中将造纸术从西亚传入欧洲,埃及人的纸草和羊皮纸开始退出舞台。可以 说,怛罗斯之战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极具象征性。抛开军事上的胜败不论,中国 文明与阿拉伯文明在怛罗斯之外的广阔空间里竞争并共生,对双方文化的发展都 极具积极意义。文化多元、文明交往、和谐共存,这正是丝绸之路留给我们今天 最可宝贵的财富。 (节选 自《丝绸之路与中西文明交流》,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春秋战国时的“草原之路”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前身,两汉时期张骞受命通使 西域,使其发展为主干道,唐代时它变得更加繁忙。 B.一些西方的现存壁画、文献记录及考古发现,都印证了中西文化曾经有过互 相交流与传播的事实,而且对彼此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入的。 C.“草原之路”作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商贸之路,是春秋战国时期由沿丝绸之 路各国古代的游牧民族开拓而成的。 D.“怛罗斯之役”的影响,相较于以中国造纸术西传为代表的文化交流的意义, 其军事层面的胜败显得微不足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开篇用“仲尼”“柏拉图”来借指中西两种文化,从而引出本文的话题 “丝绸之路”。 B.本文开篇引出话题,接着论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史,然后较为深入地阐 述了“丝绸之路”对文化交流起到的重要作用。 C.本文在谈及“丝绸之路”的作用时,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引用 论证等论证方法。 D.本文最后一自然段,借“怛罗斯之役”否认塞缪尔•亨廷顿的观点,来证明文 明除冲突外,更多的是交流和竞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如果没有唐代社会的繁荣、先进的文明、开放的文化,就不会吸引世界各国 来华贸易,或许也就不会促进海上丝路的建立。 B.不论中华王朝是迎佛还是辟佛,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都对代表着中 国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不同的种族因为文化的差异必先会产生一些激烈的冲突,才会有各种文化的多 元、文明的交往,最终达成和谐共存。 D.没有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多元性、文明交往及和谐共存的大背景,就不会有中 亚撒马尔罕造纸中心的形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渐渐消散的炊烟 老了。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 慢慢地,就没了热度,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还没了力气,直往西山 里坠。老木挤巴几下眼睛,定定神,继续往山凹里望。 记得还是放牛娃的时候,也喜欢坐在这块大石头上,往山凹里望。那片竹林里, 是二蛋、毛哥和三顺的家。那长有一大团雪白梨花的梨树后面,是瞎眼奶奶家
眼睛虽瞎着,却灵醒得很,还没靠近梨树呢,就戳着棍子叫骂开了,龟孙子,又 磨牙了吗。但真到梨子大了熟了,每家每户的娃,人手一个是棍打不动的。那是 小琴的家,她的笑声最好听。那是黑妹家的两间茅草屋,她家最穷,她也最不讨 人喜欢。 老木闭着眼都能指出各家的位置。小时候,老木还和伙伴玩过这样的游戏,就是 根据各家屋顶上冒出来的炊烟,猜各家在烧什么好吃的东西。老木是赢得最多的, 也正是这一点,让伙伴们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老木笑了,露出豁了牙的嘴。其实那算不上什么秘密的。那时候,没有哪家有大 鱼大肉吃,除了玉米、南瓜和山芋,其他的就是想吃也吃不上。谁家种了什么东 西,什么东西种得多,哪天又收获了什么,在村子里窜上窜下的老木能不知道吗? 鼻子长,才是老木的神通。 可如今不行了,那些像树林一样密的炊烟呢?怎么就不见了?二蛋的儿子是包工 头,在城里买了房子,把二蛋老两口给接走了;黑妹考上了大学,据说当了官, 早就把家给搬到了省城;瞎眼奶奶的儿子媳妇和孙子孙媳妇都在外打工,那一树 梨子早就没人管了;三顺家的小子是最迟去打工的,据说也混得不错,一家人都 带出去不说,连山场和田地都不要了。 个个乡里乡亲,都只剩下印象了,而且越来越模糊。每次走过已经不再有人居 住的老宅,老木都会站上半天,总感觉门会突然打开,会有人笑嘻嘻地走出来, 叫老木进去坐坐,喝口水,唠上一时半会。可除了一刻不离跟随自己的阿黄,什 么也没有。总是阿黄的几声叫,把老木给唤醒,滞重的脚步才继续缓慢挪动 汪,汪,汪。阿黄在叫了,有气无力的,就在身边。以前的阿黄可不是这样。记 得儿子媳妇才出门那会,有老伴陪着,倒没感觉什么。地种着,田耕着,孙儿孙 女带着,照样其乐融融,只是多受些累,但老木心里踏实。一场病,把老伴给送 到了山上,再也不回来了。儿子媳妇要老木一起出门,说一家人在一起放心,可 老木不愿意。 老木舍不下那几间土屋,只有在那屋里,身心才舒坦;舍不下田地里用汗水浸泡 的庄稼,那也是儿女呀,是自己的根;舍不下屋对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谁去给 她清除坟头上的杂草。 阿黄是老伴走后的第三天头上出现的。瘦得皮包骨头,一身的瘌子,是老木治好 了它的病,然后收养了它,从此形影不离。老木到哪,阿黄一准到哪,听到阿黄 的叫声,老木才踏实。可阿黄的皮也塌拉下来了,越发灰暗,声音早没了洪亮, 以前一叫就是高亢的连声,现在成了短促沉闷的一下一下了。 柿子树后面,有炊烟升起来了,若隐若现,淡淡的白。老木来劲了,仔细地瞅 老木站起身来,想看清楚,到底是哪一家。老木成木桩了,好半天才跌坐回冰冷 的石头,那是李家的女儿在给她娘做“三七”,根本就不是什么炊烟 想到李家嫂子的过世,老木又添了心事。全庄子的人都来了,还站不满一堂屋。 最关键的,是没几个能做事的人。一个个佝腰驼背,稍微出点力,就动弹不了了。 该走的程序省了大半,将就着才把人送上了山,抬棺的本家老二还闪了腰。 等自己老了的时候,儿子媳妇又到哪张罗帮忙的人呢?听说城里都是火化,以前 老木一听到火化就动气。人活一辈子吃苦受累也就罢了,死了连个全尸都没有, 造孽呀。可现在老木不这样想了,人死了,还知道什么呢,能肥几棵庄稼也算是 做了好事。烧就烧吧,总比没人料理要好
眼睛虽瞎着,却灵醒得很,还没靠近梨树呢,就戳着棍子叫骂开了,龟孙子,又 磨牙了吗。但真到梨子大了熟了,每家每户的娃,人手一个是棍打不动的。那是 小琴的家,她的笑声最好听。那是黑妹家的两间茅草屋,她家最穷,她也最不讨 人喜欢。 老木闭着眼都能指出各家的位置。小时候,老木还和伙伴玩过这样的游戏,就是 根据各家屋顶上冒出来的炊烟,猜各家在烧什么好吃的东西。老木是赢得最多的, 也正是这一点,让伙伴们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老木笑了,露出豁了牙的嘴。其实那算不上什么秘密的。那时候,没有哪家有大 鱼大肉吃,除了玉米、南瓜和山芋,其他的就是想吃也吃不上。谁家种了什么东 西,什么东西种得多,哪天又收获了什么,在村子里窜上窜下的老木能不知道吗? 鼻子长,才是老木的神通。 可如今不行了,那些像树林一样密的炊烟呢?怎么就不见了?二蛋的儿子是包工 头,在城里买了房子,把二蛋老两口给接走了;黑妹考上了大学,据说当了官, 早就把家给搬到了省城;瞎眼奶奶的儿子媳妇和孙子孙媳妇都在外打工,那一树 梨子早就没人管了;三顺家的小子是最迟去打工的,据说也混得不错,一家人都 带出去不说,连山场和田地都不要了。 一个个乡里乡亲,都只剩下印象了,而且越来越模糊。每次走过已经不再有人居 住的老宅,老木都会站上半天,总感觉门会突然打开,会有人笑嘻嘻地走出来, 叫老木进去坐坐,喝口水,唠上一时半会。可除了一刻不离跟随自己的阿黄,什 么也没有。总是阿黄的几声叫,把老木给唤醒,滞重的脚步才继续缓慢挪动。 汪,汪,汪。阿黄在叫了,有气无力的,就在身边。以前的阿黄可不是这样。记 得儿子媳妇才出门那会,有老伴陪着,倒没感觉什么。地种着,田耕着,孙儿孙 女带着,照样其乐融融,只是多受些累,但老木心里踏实。一场病,把老伴给送 到了山上,再也不回来了。儿子媳妇要老木一起出门,说一家人在一起放心,可 老木不愿意。 老木舍不下那几间土屋,只有在那屋里,身心才舒坦;舍不下田地里用汗水浸泡 的庄稼,那也是儿女呀,是自己的根;舍不下屋对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谁去给 她清除坟头上的杂草。 阿黄是老伴走后的第三天头上出现的。瘦得皮包骨头,一身的瘌子,是老木治好 了它的病,然后收养了它,从此形影不离。老木到哪,阿黄一准到哪,听到阿黄 的叫声,老木才踏实。可阿黄的皮也塌拉下来了,越发灰暗,声音早没了洪亮, 以前一叫就是高亢的连声,现在成了短促沉闷的一下一下了。 柿子树后面,有炊烟升起来了,若隐若现,淡淡的白。老木来劲了,仔细地瞅。 老木站起身来,想看清楚,到底是哪一家。老木成木桩了,好半天才跌坐回冰冷 的石头,那是李家的女儿在给她娘做“三七”,根本就不是什么炊烟。 想到李家嫂子的过世,老木又添了心事。全庄子的人都来了,还站不满一堂屋。 最关键的,是没几个能做事的人。一个个佝腰驼背,稍微出点力,就动弹不了了。 该走的程序省了大半,将就着才把人送上了山,抬棺的本家老二还闪了腰。 等自己老了的时候,儿子媳妇又到哪张罗帮忙的人呢?听说城里都是火化,以前 老木一听到火化就动气。人活一辈子吃苦受累也就罢了,死了连个全尸都没有, 造孽呀。可现在老木不这样想了,人死了,还知道什么呢,能肥几棵庄稼也算是 做了好事。烧就烧吧,总比没人料理要好
山凹里终于有炊烟袅袅地升起来了,甚至没有老木抽的烟锅里的烟浓厚,就那么 稀稀落落着,不用风,转眼即逝。阿黄也沉默了,一双浑浊的老眼默默地望,老 木也是,直到暮色像沉重的幕布,缓缓合拢……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每次走过己经不再有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站上半天,总感觉门会突然 打开,会有人笑嘻嘻地走出来,叫老木进去坐坐,喝口水,唠上一时半会。”突 出了老木对乡村往日生活的留恋,从侧面烘托了当年村里人丁兴旺和融洽的邻里 关系 B.小说除塑造忠诚地守候土地的老木这一形象外,还刻画了忠诚地守护主人的 阿黄的形象,他们都经历了生活的辛苦和时代的变迁 C.小说以“阿黄也沉默了,一双浑浊的老眼默默地望,老木也是,直到暮色像 沉重的幕布,缓缓合拢……”结尾,透露出老木对现实乡村荒凉的无奈之情,余 味悠长,耐人寻味。 D.小说主要通过老木的所见所忆所感,展现了朴素自然的乡村在城镇进程中发 生的巨大变化,情节跌宕起伏,结构精致紧凑,语言朴实,主题鲜明 5.小说“以渐渐消散的炊烟”为题,有什么作用?(5分) 6.本文反映农村人口渐渐向城镇转移、村庄渐渐消逝的城镇化事实。有人说,这 是一种时代的进步,但也有人说这是一种发展的退步,你是怎样认为的?请结合 小说内容加以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18日公布了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主要情况。2016 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较2015年增加了0.02本。从成年 国民对各类出版物阅读量的考察看,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的 7.86本中,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21本。报纸和期刊 的人均阅读量分别为44.66期(份)和3.44期(份),分别低于2015年的54.76 期(份)和4.91期(份)。 制图:蔡华伟数据来源: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 (摘编自《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査:2016年人均读书近8本》,2017年4 月19日《人民日报》)
山凹里终于有炊烟袅袅地升起来了,甚至没有老木抽的烟锅里的烟浓厚,就那么 稀稀落落着,不用风,转眼即逝。阿黄也沉默了,一双浑浊的老眼默默地望,老 木也是,直到暮色像沉重的幕布,缓缓合拢……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每次走过已经不再有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站上半天,总感觉门会突然 打开,会有人笑嘻嘻地走出来,叫老木进去坐坐,喝口水,唠上一时半会。”突 出了老木对乡村往日生活的留恋,从侧面烘托了当年村里人丁兴旺和融洽的邻里 关系。 B.小说除塑造忠诚地守候土地的老木这一形象外,还刻画了忠诚地守护主人的 阿黄的形象,他们都经历了生活的辛苦和时代的变迁。 C.小说以“阿黄也沉默了,一双浑浊的老眼默默地望,老木也是,直到暮色像 沉重的幕布,缓缓合拢……”结尾,透露出老木对现实乡村荒凉的无奈之情,余 味悠长,耐人寻味。 D.小说主要通过老木的所见所忆所感,展现了朴素自然的乡村在城镇进程中发 生的巨大变化,情节跌宕起伏,结构精致紧凑,语言朴实,主题鲜明。 5.小说“以渐渐消散的炊烟”为题,有什么作用?(5 分) 6.本文反映农村人口渐渐向城镇转移、村庄渐渐消逝的城镇化事实。有人说,这 是一种时代的进步,但也有人说这是一种发展的退步,你是怎样认为的?请结合 小说内容加以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18 日公布了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主要情况。2016 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 7.86 本,较 2015 年增加了 0.02 本。从成年 国民对各类出版物阅读量的考察看,2016 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的 7.86 本中,纸质图书阅读量为 4.65 本,电子书阅读量为 3.21 本。报纸和期刊 的人均阅读量分别为 44.66 期(份)和 3.44 期(份),分别低于 2015 年的 54.76 期(份)和 4.91 期(份)。 制图:蔡华伟 数据来源: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 (摘编自《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2016 年人均读书近 8 本》,2017 年 4 月 19 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我国的全民阅读活动起步较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中共中央宣传部 文化部、教育部等联合其他部委共同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阅读社会” 2000年,全国知识工程领导小组把每年的12月定为“全民读书月”,把全民阅 读推向持续性和制度化:2006年中共中央宣传部等11个部门联合发起全民阅读 倡议书,在全社会倡导“多读书、读好书”;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 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2014年以来,“倡导全民阅读”连续3年写入国务 院政府工作报告;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倡导全民阅读”、“推动国民素质和社会 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列为“十三五”时期的重要工作;《全民阅读“十三五”时 期发展规划》于2016年12月27日印发,这是我国制定的首个国家级“全民阅 读”规划。同时,《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也于2017年3月31日公布,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于2017年3月1日正式实施,它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明 确了各级政府是承担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主体,将有力地推动《公共图书馆法》 尽早出台。 (摘编自杜春芳《我国全民阅读的策略研究》) 材料三 中国是出版大国,出版图书的种类数量都是世界第一。但中国的公共图书馆资源 奇缺。根据文化部的最新统计数据,2012年,全国共有县级以上独立建制的公 共图书馆3076个;全国公共图书馆总藏量有7.89亿册(件),人均拥有公共图书 馆藏书0.58册。但相较于奇缺的图书馆资源,利用这些资源的人却更少。全国 公共图书馆持证读者人数只有582万,仅占全国总人口的0.47%。而中国公共图 书馆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仅为0.4次。这些数字都是美英日等国家的十几分之 (摘编自《中国人阅读现状:有书也不看》,2014年2月7日中国新闻网) 材料四 “全民阅读只有落实到每个家庭,才是真正的全民阅读。”作为全民阅读活动的 参与者和积极推动者,王余光对于推进全民阅读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近几年 我到过不少基层单位,也看到了当前取得的很多成绩,但如果没有落实到每个家 庭、每个人身上,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就只是一句空话。” 王余光向大家推荐了苏州图书馆的做法:“苏州图书馆在2011年启动‘悦读宝 贝计划’,该计划免费为0-3岁婴幼儿发放‘阅读大礼包’,礼包里包括婴幼 儿读物、《亲子阅读》指导书、‘阅读测量尺’等,为家长提供阅读指导服务, 同时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培养孩子阅读习惯,让每一个家庭都能够在阅读 中受益。 (摘编自《全民阅读:深入人心如火如荼》,2017年1月20日《中国新闻出 版广电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材料一中对我国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研究发现,纸质图书仍受到一半多读 者的青睐。 B.根据材料一可知,手机阅读率増长迅速,远远超过国民综合阅读增长率。在当 今社会,手机阅读已经成为常态 C.最受手机阅读接触者欢迎的电子书类型中,“文学经典”仅次于“都市言 情”。可见,提倡手机阅读是推进全民阅读的有效途径
材料二: 我国的全民阅读活动起步较晚,开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中共中央宣传部、 文化部、教育部等联合其他部委共同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阅读社会”。 2000 年,全国知识工程领导小组把每年的 12 月定为“全民读书月”,把全民阅 读推向持续性和制度化;2006 年中共中央宣传部等 11 个部门联合发起全民阅读 倡议书,在全社会倡导“多读书、读好书”;2012 年 11 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 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2014 年以来,“倡导全民阅读”连续 3 年写入国务 院政府工作报告;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倡导全民阅读”、“推动国民素质和社会 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列为“十三五”时期的重要工作;《全民阅读“十三五”时 期发展规划》于 2016 年 12 月 27 日印发,这是我国制定的首个国家级“全民阅 读”规划。同时,《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也于 2017 年 3 月 31 日公布,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于 2017 年 3 月 1 日正式实施,它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明 确了各级政府是承担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主体,将有力地推动《公共图书馆法》 尽早出台。 (摘编自杜春芳《我国全民阅读的策略研究》) 材料三: 中国是出版大国,出版图书的种类数量都是世界第一。但中国的公共图书馆资源 奇缺。根据文化部的最新统计数据,2012 年,全国共有县级以上独立建制的公 共图书馆 3076 个;全国公共图书馆总藏量有 7.89 亿册(件),人均拥有公共图书 馆藏书 0.58 册。但相较于奇缺的图书馆资源,利用这些资源的人却更少。全国 公共图书馆持证读者人数只有 582 万,仅占全国总人口的 0.47%。而中国公共图 书馆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仅为 0.4 次。这些数字都是美英日等国家的十几分之 一。 (摘编自《中国人阅读现状:有书也不看》,2014 年 2 月 7 日中国新闻网) 材料四: “全民阅读只有落实到每个家庭,才是真正的全民阅读。”作为全民阅读活动的 参与者和积极推动者,王余光对于推进全民阅读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近几年, 我到过不少基层单位,也看到了当前取得的很多成绩,但如果没有落实到每个家 庭、每个人身上,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就只是一句空话。” 王余光向大家推荐了苏州图书馆的做法:“苏州图书馆在 2011 年启动‘悦读宝 贝计划’,该计划免费为 0—3 岁婴幼儿发放‘阅读大礼包’,礼包里包括婴幼 儿读物、《亲子阅读》指导书、‘阅读测量尺’等,为家长提供阅读指导服务, 同时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培养孩子阅读习惯,让每一个家庭都能够在阅读 中受益。” (摘编自《全民阅读:深入人心 如火如荼》,2017 年 1 月 20 日《中国新闻出 版广电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根据材料一中对我国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研究发现,纸质图书仍受到一半多读 者的青睐。 B.根据材料一可知,手机阅读率增长迅速,远远超过国民综合阅读增长率。在当 今社会,手机阅读已经成为常态。 C.最受手机阅读接触者欢迎的电子书类型中,“文学经典”仅次于“都市言 情”。可见,提倡手机阅读是推进全民阅读的有效途径
D.数据显示,2016年的综合阅读率为79.9%。这意味着有20.1%的人拒绝任何阅 读行为,包括阅读图书、期刊、报纸、手机、网络等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我国国民对图书的阅读已逐渐形成习惯,与我国政府对全民阅读的持续关注并 上升到国家战略有很最重要的关系。 B.材料一说明了我国全民阅读的现状,其余的三则材料则从不同的方面提供了如 何推进全民阅读的策略。 C.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只有4.65本;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 降低纸质图书的售价,让更多的人买得起书,以此推进全民阅读 D.相较于美英日等国,中国的公共图书馆资源十分匮乏,图书馆藏书的流通率也 很低,这些都说明中国人读书现状堪忧 E.只要抓住每个家庭中的孩子,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就 能深入推进全民阅读 9.怎样才能有效深入推进全民阅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天馥,字湘北,河南永城人。先世在明初以军功得世袭庐州卫指挥佥事,家合 肥。有族子占永城卫①籍,天馥以其籍举乡试。顺治十五年,成进士,选庶吉士, 授检讨。博闻约取,究心经世之学,名藉甚。累擢内阁学士,充经筵讲官。每侍 直,有所见,悉陈无隐,圣祖器之。康熙十九年夏,旱,命偕大学士明珠会三法 司虑囚,有矜疑者,悉从末减。寻擢户部侍郎,调吏部。杜绝苞苴,严峻一无所 私,铨政称平。二十七年,迁工部尚书。河道总督靳辅议筑髙家堰重堤,束水出 清口,停濬②海口:于成龙主疏濬下河。上召二人诣京师入对仍各持一说下廷臣 详议天馥谓下河海口当濬髙家堰重堤宜停筑上然之。历刑、兵、吏诸部。 三十一年,拜武英殿大学士。上曰:“机务重任,不可用喜事人。天馥老成清慎, 学行俱优,朕知其必不生事。”三十二年,以母忧回籍。上赐贞松榜御书,勉以 儒者之学,复谓,天馥侍朕三十余年,未尝有失,三年易过,命悬缺以待。三十 四年,服将阕,起故官,入阁视事。上亲征厄鲁特,平定朔漠,兵革甫息,天馥 务以清静和平,与民休息。尝谓:“变法不如守法。奉行成宪,不失尺寸,乃所 以报也 十八年,卒,谥文定。 天馥在位,留意人才,尝应诏举彭鹏、陆陇其、邵嗣尧,卒为名臣。为学士时, 冬月虑囚,有知县李方广坐当死,天馥言其有才,得缓决,寻以赦免。刑部囚多 瘐毙,为庀屋材,多为之所,别罪之轻重以居,活者尤众。事亲孝,居丧庐墓, 有双白燕飞至,不去,人名其居为白燕庐。子孚青,进士,官编修。父丧归,不 复出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五十四》)
D.数据显示,2016 年的综合阅读率为 79.9%。这意味着有 20.1%的人拒绝任何阅 读行为,包括阅读图书、期刊、报纸、手机、网络等。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我国国民对图书的阅读已逐渐形成习惯,与我国政府对全民阅读的持续关注并 上升到国家战略有很最重要的关系。 B.材料一说明了我国全民阅读的现状,其余的三则材料则从不同的方面提供了如 何推进全民阅读的策略。 C.2016 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只有 4.65 本;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 降低纸质图书的售价,让更多的人买得起书,以此推进全民阅读。 D.相较于美英日等国,中国的公共图书馆资源十分匮乏,图书馆藏书的流通率也 很低,这些都说明中国人读书现状堪忧。 E.只要抓住每个家庭中的孩子,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就 能深入推进全民阅读。 9.怎样才能有效深入推进全民阅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李天馥,字湘北,河南永城人。先世在明初以军功得世袭庐州卫指挥佥事,家合 肥。有族子占永城卫①籍,天馥以其籍举乡试。顺治十五年,成进士,选庶吉士, 授检讨。博闻约取,究心经世之学,名藉甚。累擢内阁学士,充经筵讲官。每侍 直,有所见,悉陈无隐,圣祖器之。康熙十九年夏,旱,命偕大学士明珠会三法 司虑囚,有矜疑者,悉从末减。寻擢户部侍郎,调吏部。杜绝苞苴,严峻一无所 私,铨政称平。二十七年,迁工部尚书。河道总督靳辅议筑高家堰重堤,束水出 清口,停濬②海口;于成龙主疏濬下河。上召二人诣京师入对仍各持一说下廷臣 详议天馥谓下河海口当濬高家堰重堤宜停筑上然之。历刑、兵、吏诸部。 三十一年,拜武英殿大学士。上曰:“机务重任,不可用喜事人。天馥老成清慎, 学行俱优,朕知其必不生事。”三十二年,以母忧回籍。上赐贞松榜御书,勉以 儒者之学,复谓,天馥侍朕三十余年,未尝有失,三年易过,命悬缺以待。三十 四年,服将阕,起故官,入阁视事。上亲征厄鲁特,平定朔漠,兵革甫息,天馥 务以清静和平,与民休息。尝谓:“变法不如守法。奉行成宪,不失尺寸,乃所 以报也。”三十八年,卒,谥文定。 天馥在位,留意人才,尝应诏举彭鹏、陆陇其、邵嗣尧,卒为名臣。为学士时, 冬月虑囚,有知县李方广坐当死,天馥言其有才,得缓决,寻以赦免。刑部囚多 瘐毙,为庀屋材,多为之所,别罪之轻重以居,活者尤众。事亲孝,居丧庐墓, 有双白燕飞至,不去,人名其居为白燕庐。子孚青,进士,官编修。父丧归,不 复出。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五十四》)
【注】①卫:古代九畿之一。为各级诸侯的领地及外族所居之地。②濬:同“浚” 深挖河道使水疏通。 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召二人/诣京师/入对仍各持一说/下廷臣详议天馥/谓下河海口当濬/高家堰 重堤宜停筑/上然之。 B.上召二人诣京师入对/仍各持一说/下廷臣详议/天馥谓下河海口当濬/高家堰 重堤宜停筑/上然之。 C.上召二人/诣京师/入对仍各持一说下廷臣/详议天馥/谓下河海口当濬/髙家堰 重堤宜停筑上/然之 D.上召二人诣京师入对/仍各持一说/下廷臣详议天馥/谓下河海口当濬/高家堰 重堤宜停筑上/然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庶吉士:亦称庶常。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通过科举考 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 解经籍等责,是为明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 B.三法司:中国旧制三个司法机关的合称,在封建旧制中“三法司体制”一直起 着重要的作用。明清两代以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为三法司,遇有重大案件,由 三法司会审,亦称“三司会审” C.服阙:古人在朝中作官,若遇父母去世,一般应该回家守孝服丧三年,称之为 “丁忧”。待守丧期满,除去孝服,才可重新出来做官,叫做“服阕”。 D.庐墓:庐墓的意思是指古人于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 守护坟墓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天馥学识渊博,深受器重。顺治十五年,考中进士,多次升迁之后担任内 阁学士,充任经筵讲官,曾先后在刑部、兵部、吏部任职。 B.李天馥为官清明。他性情严厉,不徇私情,拒绝一切馈赠贿赂,考核官吏政绩 时(人们)称赞他公平。 C.李天馥非常爱惜人才,也善于发现人才。对犯罪而有才的知县李某,他为之说 情,使其得以免于死刑。他举荐的人,后来都成为一代名臣 D.李天馥爱护百姓。主张战乱之后应该清静和平,休养生息:甚至想方设法改善 罪囚的服刑条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上亲征厄鲁特,平定朔漠,兵革甫息,天馥务以清静和平,与民休息。 (2)为学士时,冬月虑囚,有知县李方广坐当死,天馥言其有才,得缓决,寻 以赦免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倦夜①
【注】①卫:古代九畿之一。为各级诸侯的领地及外族所居之地。②濬:同“浚”, 深挖河道使水疏通。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上召二人/诣京师/入对仍各持一说/下廷臣详议天馥/谓下河海口当濬/高家堰 重堤宜停筑/上然之。 B.上召二人诣京师入对/仍各持一说/下廷臣详议/天馥谓下河海口当濬/高家堰 重堤宜停筑/上然之。 C.上召二人/诣京师/入对仍各持一说下廷臣/详议天馥/谓下河海口当濬/高家堰 重堤宜停筑上/然之。 D.上召二人诣京师入对/仍各持一说/下廷臣详议天馥/谓下河海口当濬/高家堰 重堤宜停筑上/然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庶吉士:亦称庶常。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通过科举考 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 解经籍等责,是为明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 B.三法司:中国旧制三个司法机关的合称,在封建旧制中“三法司体制”一直起 着重要的作用。明清两代以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为三法司,遇有重大案件,由 三法司会审,亦称“三司会审”。 C.服阙:古人在朝中作官,若遇父母去世,一般应该回家守孝服丧三年,称之为 “丁忧”。待守丧期满,除去孝服,才可重新出来做官,叫做“服阕”。 D.庐墓:庐墓的意思是指古人于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 守护坟墓。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李天馥学识渊博,深受器重。顺治十五年,考中进士,多次升迁之后担任内 阁学士,充任经筵讲官,曾先后在刑部、兵部、吏部任职。 B.李天馥为官清明。他性情严厉,不徇私情,拒绝一切馈赠贿赂,考核官吏政绩 时(人们)称赞他公平。 C.李天馥非常爱惜人才,也善于发现人才。对犯罪而有才的知县李某,他为之说 情,使其得以免于死刑。他举荐的人,后来都成为一代名臣。 D.李天馥爱护百姓。主张战乱之后应该清静和平,休养生息;甚至想方设法改善 罪囚的服刑条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上亲征厄鲁特,平定朔漠,兵革甫息,天馥务以清静和平,与民休息。 (2)为学士时,冬月虑囚,有知县李方广坐当死,天馥言其有才,得缓决,寻 以赦免。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倦 夜①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② 【注】①此诗为广德二年写于成都。当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西北吐蕃兵又 骚扰中原,并于广德元年十月,直捣长安,逼得唐代宗李豫一度逃往陕州避难。 ②徂(cu):过去;逝。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竹凉侵卧内”暗示诗人宅旁有竹林,“绿竹助秋声”,夜风吹动,竹 叶萧萧,入耳生凉,引出后文的秋景 B.“野月满庭隅”描绘出一副郊野茫茫、秋空明净的村居月夜图,也使人 联想到诗人思绪的广阔和遥远。 C.“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是写月亮西沉,萤火虫闪着微弱的光芒, 竹林旁栖宿的鸟儿已然睡醒,互相呼唤着准备起飞,来迎接新的一天, D.“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两句含蓄的暗示了诗人失眠的原因,传达 了忧愤的心情。 E.这首诗前六句写景,由远及近,用空间的变换暗示时间的推移,正是“情 中之景”。 15.本诗题目是“倦夜”,诗歌正文却无一字提到“倦”,诗人是怎样体现“倦” 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在《逍遥游》开篇,庄子在写出了鹏不知有几千里长的背后,又用形象生 动的笔法写出了鹏“ 的壮观气势。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句,援引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轻启兵端最终落败的古事,告诚南宋朝廷慎之又慎。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当今时代,许多人学艺不精,缺少刻苦钻研、务实上进的精神,以浮躁的心态 对待工作,鲁鱼亥豕的低级错误经常发生 ②今年“两会”上一些代表委员的发言少了穿靴戴帽的套话,多了实实在在的内 容,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③我跟他认识也有几十年了,但除了见面点头,几句寒暄,就没有别的,因此至 今还是白头如新。 ④某些管理机构缺乏“大数据思维”,以邻为壑,不与相关机构共享信息资源 公共数据中心的建设将有助于改变这种情况 ⑤就日本名古屋市长关于“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危言危行,外交部发言人表示支 持南京市做出暂停与名古屋官方交往的决定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② 【注】①此诗为广德二年写于成都。当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西北吐蕃兵又 骚扰中原,并于广德元年十月,直捣长安,逼得唐代宗李豫一度逃往陕州避难。 ②徂(cú):过去;逝。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竹凉侵卧内”暗示诗人宅旁有竹林,“绿竹助秋声”,夜风吹动,竹 叶萧萧,入耳生凉,引出后文的秋景。 B.“野月满庭隅”描绘出一副郊野茫茫、秋空明净的村居月夜图,也使人 联想到诗人思绪的广阔和遥远。 C.“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是写月亮西沉,萤火虫闪着微弱的光芒, 竹林旁栖宿的鸟儿已然睡醒,互相呼唤着准备起飞,来迎接新的一天。 D.“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两句含蓄的暗示了诗人失眠的原因,传达 了忧愤的心情。 E.这首诗前六句写景,由远及近,用空间的变换暗示时间的推移,正是“情 中之景”。 15.本诗题目是“倦夜”,诗歌正文却无一字提到“倦”,诗人是怎样体现“倦” 的?(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5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在《逍遥游》开篇,庄子在写出了鹏不知有几千里长的背后,又用形象生 动的笔法写出了鹏“ , ”的壮观气势。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 , ” 三句,援引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轻启兵端最终落败的古事,告诚南宋朝廷慎之又慎。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各句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①当今时代,许多人学艺不精,缺少刻苦钻研、务实上进的精神,以浮躁的心态 对待工作,鲁鱼亥豕的低级错误经常发生。 ②今年“两会”上一些代表委员的发言少了穿靴戴帽的套话,多了实实在在的内 容,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③我跟他认识也有几十年了,但除了见面点头,几句寒暄,就没有别的,因此至 今还是白头如新。 ④某些管理机构缺乏“大数据思维”,以邻为壑,不与相关机构共享信息资源, 公共数据中心的建设将有助于改变这种情况。 ⑤就日本名古屋市长关于“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危言危行,外交部发言人表示支 持南京市做出暂停与名古屋官方交往的决定
⑥孝心不会因时代而改变的,冬温夏清的本质,出自孝心。子女行孝,随时皆可, 给父母一杯水,也是在行孝道,不必等到不用做工养家时,才来行孝道。 A②③⑥B.①④⑤ C.①②⑥ D.①③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着今天 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奠定了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B.我刚四岁,爸爸就离开了奶奶和妈妈去广东打工,一直到我七岁的时候才回来 我孤僻、不爱说话的性格,大概就与此有关吧。 C.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诉求实现了从生存到生态、从温饱到环保, “会呼吸的痛”让人们渴望干净的空气和水。 D.最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节能环 保、经济实惠的新能源汽车逐渐进入老百姓的生活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你是班上的“笔杆子”,我想向《高中生》投稿,烦请你把我的这篇大作斧正 B.明日是我的18岁华诞,我准备明晚邀请几位好友一起庆祝,到时,请你屈驾 光临。 C.李教授出差路过此地,受到了同窗好友的热情接待,分别时,他连说:“叨光! 叨光!” D.我起身与舅舅告别,舅舅送我到大门口说:“实在对不起,我太忙了,我留步 了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语,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它主要负责传递兴奋的信息。多巴胺的释放会让 我们感到快乐,①。研究表明,人们在玩网络游戏的时候,大脑会释放出 大量的多巴胺。_②,会使大脑中的多巴胺分泌持续走高。如果玩网络游戏 成瘾,③,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大脑损伤。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 分) 法官从那些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一定会专心办案,效率也就会 提高。办案效率提高了,审案也必定会更加公正。审判更加公正了,人民群体对 公平正义的获得感明显提升,对法院工作的认可度相应提髙。因此,司法改革要 成功,我们只能从解放法官入手 ①法官从那些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不一定就会专心办案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②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
⑥孝心不会因时代而改变的,冬温夏凊的本质,出自孝心。子女行孝,随时皆可, 给父母一杯水,也是在行孝道,不必等到不用做工养家时,才来行孝道。 A.②③⑥ B. ①④⑤ C.①②⑥ D.①③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 A.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着今天 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奠定了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B.我刚四岁,爸爸就离开了奶奶和妈妈去广东打工,一直到我七岁的时候才回来, 我孤僻、不爱说话的性格,大概就与此有关吧。 C.经过 30 多年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诉求实现了从生存到生态、从温饱到环保, “会呼吸的痛”让人们渴望干净的空气和水。 D.最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节能环 保、经济实惠的新能源汽车逐渐进入老百姓的生活。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 分) A.你是班上的“笔杆子”,我想向《高中生》投稿,烦请你把我的这篇大作斧正 一下。 B.明日是我的 18 岁华诞,我准备明晚邀请几位好友一起庆祝,到时,请你屈驾 光临。 C.李教授出差路过此地,受到了同窗好友的热情接待,分别时,他连说:“叨光! 叨光!” D.我起身与舅舅告别,舅舅送我到大门口说:“实在对不起,我太忙了,我留步 了。”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语,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它主要负责传递兴奋的信息。多巴胺的释放会让 我们感到快乐, __①_ _。研究表明,人们在玩网络游戏的时候,大脑会释放出 大量的多巴胺。__②___,会使大脑中的多巴胺分泌持续走高。如果玩网络游戏 成瘾, __③___,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大脑损伤。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 分) 法官从那些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一定会专心办案,效率也就会 提高。办案效率提高了,审案也必定会更加公正。审判更加公正了,人民群体对 公平正义的获得感明显提升,对法院工作的认可度相应提高。因此,司法改革要 成功,我们只能从解放法官入手。 ①法官从那些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不一定就会专心办案 ② ③ 四、作文(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①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②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
③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容若) ④谁游戏人生,谁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就永远是一个奴隶。(歌德) ⑤门外的繁华不是我的繁华。(钱钟书) ⑥打铁还需自身硬。(重申)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以其中两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 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育才中学2015级高三第一学期第一次模块考试 语文试题答案 1.C(A依据文意,成为主干道的不是“草原之路”,而是张骞出使之路;B依据 文意,“西方的现存壁画、文献记录及考古发现”主要说明中国文化向西传播的 广度和深度;D依据文意,“其军事层面的胜败显得微不足道”过于绝对) 2.C(文中没有运用对比论证) 3.C(“不同的种族因为文化的差异必先会产生一些激烈的冲突”过于绝对) 4.D“小说情节跌宕起伏,结构精致紧凑”有误。本文为较松散的、开放的情 节结构。 5.①“炊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连接着老木的童年往事和现在的生活。(1分) ②“炊烟”的“渐渐消散”表明村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暗示村庄的人越来越 少,人们已渐渐离开了世世代代生存的故土。(2分)③表现出老木对故土的依 恋,引发读者对时代变迁的感叹。(2分)(①线索作用,1分。②语句本身含 义及作用,2分。③对于主题的作用,2分。) 6.示例一:这是一种发展的退步。①乡村自然的风光和乡村朴素的生活在城镇化 进程中逐渐消失。(2分)②老木留恋的乡村淳朴融洽的邻里关系随着人们离开 村庄而逐渐消失。(2分)③老木对家园的难舍,对土地的眷恋,对老伴的念念 不忘,这些珍贵的情感将要和这村庄的炊烟一样,渐渐消散,渐渐被人遗忘。(2 分) 示例二: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①城镇化是历史的必然趋势,离开村庄、土地并 不代表着对美好情感的舍弃。(2分)②城镇化进程促使人们寻求更好的发展 (2分)③城镇化进程促使人们勇于改变生活,创造美好的明天。(2分) (每个要点2分。如果没有写明“退步”或者“进步”,在此题得分的基础上酌 情扣1分。) 7.C根据图表显示,手机阅读是碎片化阅读、浅层次阅读。 8.ADB项中材料三介绍了我国当前图书馆资源欠缺的现状,并没有提供推进 全民阅读的策略;C项“降低纸质图书的售价,让更多的人买得起书,以此推进 全民阅读”于文无据;E E.只要抓住每个家庭中的孩子,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就 能深入推进全民阅读 9.(1)政府在全民阅读中强化责任,完善体制,加强宏观指导和政策调控。 (2)严把阅读内容质量关,为全民阅读提供更多优质阅读内容。 (3)推进全民阅读需要落实到每个家庭,每个人。 (4)完善图书馆设施建设,为国民提供良好的阅读条件、阅读环境。 (5)规范和引导数字化阅读的内容,加强网络监管力度,推动传统阅读和数字 阅读有机结合。(答对四条即可得满分) 10.B
③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容若) ④谁游戏人生,谁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就永远是一个奴隶。(歌德) ⑤门外的繁华不是我的繁华。(钱钟书) ⑥打铁还需自身硬。(重申)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以其中两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 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育才中学 2015 级高三第一学期第一次模块考试 语文试题答案 1.C(A 依据文意,成为主干道的不是“草原之路”,而是张骞出使之路;B 依据 文意,“西方的现存壁画、文献记录及考古发现”主要说明中国文化向西传播的 广度和深度;D 依据文意,“其军事层面的胜败显得微不足道”过于绝对) 2.C(文中没有运用对比论证) 3.C(“不同的种族因为文化的差异必先会产生一些激烈的冲突”过于绝对) 4.D “小说情节跌宕起伏,结构精致紧凑”有误。本文为较松散的、开放的情 节结构。 5.①“炊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连接着老木的童年往事和现在的生活。(1 分) ②“炊烟”的“渐渐消散”表明村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暗示村庄的人越来越 少,人们已渐渐离开了世世代代生存的故土。(2 分)③表现出老木对故土的依 恋,引发读者对时代变迁的感叹。(2 分)(①线索作用,1 分。②语句本身含 义及作用,2 分。③对于主题的作用,2 分。) 6.示例一:这是一种发展的退步。①乡村自然的风光和乡村朴素的生活在城镇化 进程中逐渐消失。(2 分)②老木留恋的乡村淳朴融洽的邻里关系随着人们离开 村庄而逐渐消失。(2 分)③老木对家园的难舍,对土地的眷恋,对老伴的念念 不忘,这些珍贵的情感将要和这村庄的炊烟一样,渐渐消散,渐渐被人遗忘。(2 分) 示例二: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①城镇化是历史的必然趋势,离开村庄、土地并 不代表着对美好情感的舍弃。(2 分)②城镇化进程促使人们寻求更好的发展。 (2 分)③城镇化进程促使人们勇于改变生活,创造美好的明天。(2 分) (每个要点 2 分。如果没有写明“退步”或者“进步”,在此题得分的基础上酌 情扣 1 分。) 7.C 根据图表显示,手机阅读是碎片化阅读、浅层次阅读。 8.AD B 项中材料三介绍了我国当前图书馆资源欠缺的现状,并没有提供推进 全民阅读的策略;C 项“降低纸质图书的售价,让更多的人买得起书,以此推进 全民阅读”于文无据;E E.只要抓住每个家庭中的孩子,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就 能深入推进全民阅读。 9.(1)政府在全民阅读中强化责任,完善体制,加强宏观指导和政策调控。 (2)严把阅读内容质量关,为全民阅读提供更多优质阅读内容。 (3)推进全民阅读需要落实到每个家庭,每个人。 (4)完善图书馆设施建设,为国民提供良好的阅读条件、阅读环境。 (5)规范和引导数字化阅读的内容,加强网络监管力度,推动传统阅读和数字 阅读有机结合。(答对四条即可得满 分) 1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