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章 分析哲学(下)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PT,文档页数:16,文件大小:63KB,团购合买
• 第一节 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 • 第二节 日常语言哲学 • 第三节 蒯因的逻辑实用主义 • 第四节 克里普克的本质主义 • 第五节 分析哲学的最新发展--戴维森与达米特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PT)

第十章分析哲学(下) 第一节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 维特根斯坦自1929年春春重返剑桥之后,对哲学的性质和 任务、语言的性质和作用等都提出了与前期完全不同的看法,这些思想通常被称作“后期哲学” 其与前期的一个重要区别,是抛弃了用逻辑分析的手段建构世界和命题的逻辑结构的理想,从对 命题意义的静态的逻辑分析转向了对语言用法的动态分析。 他对前期思想的批判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彻底抛弃了传统哲学关于世界本质的看法, 指出了对象存在的相对性,用“家族相似性”概念取代了“本质”概念。2、放弃了对语言意义 的追求,强调对语言用法的观察,否定作为语言所指对象的“意义”的存在,把意义概念本身也 归结为对它的不同使用。3、彻底抛弃了传统哲学对哲学的认识,即把哲学理解为一种理论体系 的看法,提出哲学的任务是描述日常语言的用法,哲学就是对日常语言语法规则的研究。4、哲 学其实是我们错误地使用语言而产生的结果,哲学研究的任务是治疗理智上的疾病,而一旦这个 疾病得到了治愈,哲学也就消失了。这些思想对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产生了重要影响 但前后期思想之间还是有共同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两者关心的主题都是对思想的语言表达, 而不是传统哲学所讨论的思想本身;;两者都把哲学理解为一种活动;;两者对哲学问题的处理 方式上相似,都把哲学问题的出现看做是思想混乱和理智疾病的产物,因而解决它们的方法不是 根据问题的要求来回答问题,而是通过分析问题的方法而最终消解它们;此外,在关于科学与哲 学的关系、关于“可说与不可说”东西的看法上、在对待形而上学的态度上,维特根斯坦的思想 都存在着一定的连贯性。因此我们有理由把他的前后期看做一个整体

第十章 分析哲学(下) • 第一节 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 • 一、前后期两种哲学的关系 维特根斯坦自1929年春春重返剑桥之后,对哲学的性质和 任务、语言的性质和作用等都提出了与前期完全不同的看法,这些思想通常被称作“后期哲学”。 其与前期的一个重要区别,是抛弃了用逻辑分析的手段建构世界和命题的逻辑结构的理想,从对 命题意义的静态的逻辑分析转向了对语言用法的动态分析。 • 他对前期思想的批判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彻底抛弃了传统哲学关于世界本质的看法, 指出了对象存在的相对性,用“家族相似性”概念 取代了“本质”概念。2、放弃了对语言意义 的追求,强调对语言用法的观察,否定作为语言所指对象的“意义”的存在,把意义概念本身也 归结为对它的不同使用。3、彻底抛弃 了传统哲学对哲学的认识,即把哲学理解为一种理论体系 的看法,提出哲学的任务是描述日常语言的用法,哲学就是对日常语言语法规则的研究。4、哲 学其实是我们错误地使用语言而产生的结果,哲学研究的任务是治疗理智上的疾病,而一旦这个 疾病得到了治愈,哲学也就消失了。这些思想对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产生了重要影响。 • 但前后期思想之间还是有共同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两者关心的主题都是对思想的语言表达, 而不是传统哲学所讨论的思想本身;;两者都把哲学理解为一种活动;;两者对哲学问题的处理 方式上相似,都把哲学问题的出现看做是思想混乱和理智疾病的产物,因而解决它们的方法不是 根据问题的要求来回答问题,而是通过分析问题的方法而最终消解它们;此外,在关于科学与哲 学的关系、关于“可说与不可说”东西的看法上、在对待形而上学的态度上,维特根斯坦的思想 都存在着一定的连贯性。因此我们有理由把他的前后期看做一个整体

第一节(续1) 它是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的核心内容。认为语言的语言在于它们在实际 中的应用,而语言的运用应当像足球运动那样遵守规则。他批判奥古斯丁的语言图像论,后者把 语言看做实在的图像,认为语言中的每个词都对应着实在中的相应实体,都是实在对象的名称, 而句子则是这些名称的组合。 他认为对语言游戏无法定义,只能描述或显示,但不能解释或说明。语言游戏具有如下明: 特征:1、它具有自主性,不依赖于任何外在对象,而在于使用的对错与否;2、它不需要用其他 的目的或标准来说明,也不是推论的结果,而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无需对它加以反思;3 它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不能把它们归结为某种单一的本质;4、它必须遵守规则,不同的规则 带来了不同的游戏,也决定了不同语言的用法。事实上,《哲学研究》就是对各种语言游戏的描 述和显示的总汇,是对它们所做的“风景速写集”。 语言游戏的关键就是要遵守规则,但我们在遵守规则时往往会碰到 这样一个悖论:我们是在不了解规则的情况下从事语言游戏的,而我们又只能是在遵守了规则的 情况下去从事语言游戏的。维特根斯坦提出这个悖论的目的,是为了指岀理论精神在实际的语言 活动面前苍白无力,强调实际参与语言游戏的重要性。理论上的悖论忽略了实际活动,而要解决 这个悖论,就必须放弃理论的解释和说明,直接投入到语言游戏的实践中。我们总是以遵守规则 作为先决条件,但不是先学会了规则规则再开始游戏。我们只有在语言游戏中才能感受到规则的 存在,才能谈得上遵守规则;规则也不是我们预先习得的,而是在游戏中显示出来的。 他明确地把遵守规则的过程看做是“盲目的”,无需引导,是自然而然地不断地重复相同的 东西,是一种训练过程。他还强调遵守规则是一种人们日常生活中不断重复的习惯。强调活动, 注重参与,这是贯穿维特根斯坦整个哲学的重要特征

第一节(续1) • 二、语言游戏说 它是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的核心内容。认为语言的语言在于它们在实际 中的应用,而语言的运用应当像足球运动那样遵守规则。他批判奥古斯丁的语言图像论,后者把 语言看做实在的图像,认为语言中的每个词都对应着实在中的相应实体,都是实在对象的名称, 而句子则是这些名称的组合。 • 他认为对语言游戏无法定义,只能描述或显示,但不能解释或说明。语言游戏具有如下明显 特征:1、它具有自主性,不依赖于任何外在对象,而在于使用的对错与否;2、它不需要用其他 的目的或标准来说明,也不是推论的结果,而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无需对它加以反思;3、 它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不能把它们归结为某种单一的本质;4、它必须遵守规则,不同的规则 带来了不同的游戏,也决定了不同语言的用法。事实上,《哲学研究》就是对各种语言游戏的描 述和显示的总汇,是对它们所做的“风景速写集”。 • 三、遵守规则的悖论 语言游戏的关键就是要遵守规则,但我们在遵守规则时往往会碰到 这样一个悖论:我们是在不了解规则的情况下从事语言游戏的,而我们又只能是在遵守了规则的 情况下去从事语言游戏的。维特根斯坦提出这个悖论的目的,是为了指出理论精神在实际的语言 活动面前苍白无力,强调实际参与语言游戏的重要性。理论上的悖论忽略了实际活动,而要解决 这个悖论,就必须放弃理论的解释和说明,直接投入到语言游戏的实践中。我们总是以遵守规则 作为先决条件,但不是先学会了规则规则再开始游戏。我们只有在语言游戏中才能感受到规则的 存在,才能谈得上遵守规则;规则也不是我们预先习得的,而是在游戏中显示出来的。 • 他明确地把遵守规则的过程看做是“盲目的”,无需引导,是自然而然地不断地重复相同的 东西,是一种训练过程。他还强调遵守规则是一种人们日常生活中不断重复的习惯。强调活动, 注重参与,这是贯穿维特根斯坦整个哲学的重要特征

第一节(续2) 既然游戏的规则是公共的,遵守规则就不可能是一个人 私下的行为,而一定是一种能够得到普遍理解和接受的公共行为。他由此认为语言 也不可能是私人的,任何语言游戏都是一种公共可理解的活动。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私人语言论证”。私人语言的“个 体词指的是只有说话者知道的东西,是指他当下的私人感觉。因此别人不能理解这 种语言”。他认为既然这种语言无法用于交流,就不是真正的语言,实际上可以说 不是语言。首先,我们只能根据他人的外在行为判断他人的话语,而无法判断这些 话语所涉及的心理内容。因此这种心理内容在通过语言的相互理解中实际上是可以 作为不相干的东西而无需被考虑。其次,私人语言的产生是由于我们误用了表达感 觉的动词。例如我们把使用第一人称的句子与其他句子等量齐观,这就混淆了它们 之间的区别,导致了以为存在可以表达私人感觉的语言这种错误看法。再次,肯定 私人语言存在以肯定私人对象的存在为前提,而任何人都无法知道他人的私人对象 是什么。最后,作为语言的必要条件,它们不仅能够交流和理解,而且应当有概括 某些情形的功能,但私人语言显然不具有这种功能 他反对私人语言的论证是对传统哲学观念的一种重要批判。后者的重要特征就 是认为只有每个人自己的思维或语言才是最直接、自明和五可怀疑的。笛卡尔的 “我思故我在”就是把个人的意识状态看做是最确定无疑的存在;在康德那里,主 观的知觉判断(即私人语言)如何成为客观的判断(即公共语言)是他哲学的中心 问题之一;在现代经验论那里,物质被解释为“感觉材料的构造”,即用私人语言 来建构公共语言。总之,承认私人语言的存在是近代哲学的前提之一,维特根斯坦 对私人语言的攻击正是否定了近代哲学的前提,它对当代心灵哲学产生了直接影响

第一节(续2) • 四、私人语言论证 既然游戏的规则是公共的,遵守规则就不可能是一个人 私下的行为,而一定是一种能够得到普遍理解和接受的公共行为。他由此认为语言 也不可能是私人的,任何语言游戏都是一种公共可理解的活动。 •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私人语言论证”。私人语言的“个 体词指的是只有说话者知道的东西,是指他当下的私人感觉。因此别人不能理解这 种语言”。他认为既然这种语言无法用于交流,就不是真正的语言,实际上可以说 不是语言。首先,我们只能根据他人的外在行为判断他人的话语,而无法判断这些 话语所涉及的心理内容。因此这种心理内容在通过语言的相互理解中实际上是可以 作为不相干的东西而无需被考虑。其次,私人语言的产生是由于我们误用了表达感 觉的动词。例如我们把使用第一人称的句子与其他句子等量齐观,这就混淆了它们 之间的区别,导致了以为存在可以表达私人感觉的语言这种错误看法。再次,肯定 私人语言存在以肯定私人对象的存在为前提,而任何人都无法知道他人的私人对象 是什么。最后,作为语言的必要条件,它们不仅能够交流和理解,而且应当有概括 某些情形的功能,但私人语言显然不具有这种功能。 • 他反对私人语言的论证是对传统哲学观念的一种重要批判。后者的重要特征就 是认为只有每个人自己的思维或语言才是最直接、自明和五可怀疑的。笛卡尔的 “我思故我在”就是把个人的意识状态看做是最确定无疑的存在;在康德那里,主 观的知觉判断(即私人语言)如何成为客观的判断(即公共语言)是他哲学的中心 问题之一;在现代经验论那里,物质被解释为“感觉材料的构造”,即用私人语言 来建构公共语言。总之,承认私人语言的存在是近代哲学的前提之一,维特根斯坦 对私人语言的攻击正是否定了近代哲学的前提,它对当代心灵哲学产生了直接影响

第二节日常语言哲: 日常语言哲学20世纪30-40年代形 成于英国。其思想来源主要受到摩尔和后期维特根斯坦思想的影响。它通常分为剑桥 学派和牛津学派。前者的代表人物是约翰威斯顿,他的思想主要受到后期维特根斯坦 的影响。后者在40-50年代达到鼎盛,主要代表人物是奥斯丁、赖尔、斯特劳森 日常语言哲学家认为,日常语言本身是完善的,概念混乱的根源是由于人们违背 了日常语言的正确用法,为了消除概念混乱,只需要恢复日常语言的正确用法,没有 必要另外构造一种人工语言。他们承认形而上学有其积极作用。他们对古典学和语言 学有更深的造诣,侧重对语词在具体使用场合的语言分析和对语词与句子的分类硏究。 日常语言哲学学派对分析哲学的主要贡献在于,首先,他们(特别是牛津哲学家) 十分注重对日常语言的细致分析,揭示了日常语言的丰富内容。他们认为哲学任务就 是阐释语词的逻辑语法,充分地描述语言的涉及作用。其次,他们大多数承认形而上 学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主张通过研究形而上学命题去理解概念系统的结构。最后, 在意义和指称问题上,他们开创了言语行为理论研究方向。强调意义与指称的区分

第二节 日常语言哲学 • 一、日常语言哲学的形成与基本特征 日常语言哲学20世纪30-40年代形 成于英国。其思想来源主要受到摩尔和后期维特根斯坦思想的影响。它通常分为剑桥 学派和牛津学派。前者的代表人物是约翰 威斯顿,他的思想主要受到后期维特根斯坦 的影响。后者在40-50年代达到鼎盛,主要代表人物是奥斯丁、赖尔、斯特劳森。 • 日常语言哲学家认为,日常语言本身是完善的,概念混乱的根源是由于人们违背 了日常语言的正确用法,为了消除概念混乱,只需要恢复日常语言的正确用法,没有 必要另外构造一种人工语言。他们承认形而上学有其积极作用。他们对古典学和语言 学有更深的造诣,侧重对语词在具体使用场合的语言分析和对语词与句子的分类研究。 • 日常语言哲学学派对分析哲学的主要贡献在于,首先,他们(特别是牛津哲学家) 十分注重对日常语言的细致分析,揭示了日常语言的丰富内容。他们认为哲学任务就 是阐释语词的逻辑语法,充分地描述语言的涉及作用。其次,他们大多数承认形而上 学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主张通过研究形而上学命题去理解概念系统的结构。最后, 在意义和指称问题上,他们开创了言语行为理论研究方向。强调意义与指称的区分

第二节(续1) 赖尔( Gilbert ryle,1900-1976)被认为是牛津学派的创始 人。他早年曾研究胡塞尔和迈农,后又接受过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从1932年发表 《系统地引人误解的表达方式》一文起转向日常语言哲学。1945-1968年担任牛津大 学形而上学教授,1947年继摩尔任《心》杂志主编,它对日常语言哲学在英国的传播 起了很大作用。赖尔的代表作是《心当代概念》。 赖尔的工作典型地代表了日常语言晢学的分析方法,即一个个地解决具体问题。 他首次提岀,哲学的任务在于从语言形式中发现错误论题和荒谬理论的根源,排除哲 学命题中的语言混乱,而晢学分析解释者我们经常能够用一些新的句法形式来陈述事 实,从而表现出其他句法形式不能表现出的内容 根据赖尔的分析,某些语词或表达形式之所以经常引起误解,是因为它们的语法 形式不能表现出它们的逻辑形式。他希望用罗素的摹状词理论重新表述这些陈述,就 可以消除传统晢学中的混乱和争执。赖尔运用这种分析方法对传统哲学经常使用的范 畴做出了区分,他利用对句型框架(或称不完全表达式)的填空来揭示范畴的类型。 他为自己定的目标是澄清传统哲学在身心问题上的错误观点。他认为笛卡儿的二 元论犯了一种“范畴错误”,即把属于一种范畴的事实用适合描述属于另一种范畴的 事实来表达,或者说,把概念放进本来不包括它们的逻辑类型之中。描述心灵的语词 实际上只是描述一种活动、一种作用,而不是在描述实体。表面上关于心灵描述的表 达式,实际上都是在描述他行为的或预测身体行为的描述,真正发生的只有物理事件 或物理过程。赖尔对心灵活动的这种分析被认为是一种行为主义。他的观点对后来心 灵哲学中的功能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他通过揭示范畴错误对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的批 判,为分析哲学彻底清除身心问题上的二元论提供了典范

第二节(续1) • 二、赖尔论心的概念 赖尔(Gilbert Ryle,1900-1976)被认为是牛津学派的创始 人。他早年曾研究胡塞尔和迈农,后又接受过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从1932年发表 《系统地引人误解的表达方式》一文起转向日常语言哲学。1945-1968年担任牛津大 学形而上学教授,1947年继摩尔任《心》杂志主编,它对日常语言哲学在英国的传播 起了很大作用。赖尔的代表作是《心当代概念》。 • 赖尔的工作典型地代表了日常语言哲学的分析方法,即一个个地解决具体问题。 他首次提出,哲学的任务在于从语言形式中发现错误论题和荒谬理论的根源,排除哲 学命题中的语言混乱,而哲学分析解释者我们经常能够用一些新的句法形式来陈述事 实,从而表现出其他句法形式不能表现出的内容。 • 根据赖尔的分析,某些语词或表达形式之所以经常引起误解,是因为它们的语法 形式不能表现出它们的逻辑形式。他希望用罗素的摹状词理论重新表述这些陈述,就 可以消除传统哲学中的混乱和争执。赖尔运用这种分析方法对传统哲学经常使用的范 畴做出了区分,他利用对句型框架(或称不完全表达式)的填空来揭示范畴的类型。 • 他为自己定的目标是澄清传统哲学在身心问题上的错误观点。他认为笛卡儿的二 元论犯了一种“范畴错误”,即把属于一种范畴的事实用适合描述属于另一种范畴的 事实来表达,或者说,把概念放进本来不包括它们的逻辑类型之中。描述心灵的语词 实际上只是描述一种活动、一种作用,而不是在描述实体。表面上关于心灵描述的表 达式,实际上都是在描述他行为的或预测身体行为的描述,真正发生的只有物理事件 或物理过程。赖尔对心灵活动的这种分析被认为是一种行为主义。他的观点对后来心 灵哲学中的功能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他通过揭示范畴错误对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的批 判,为分析哲学彻底清除身心问题上的二元论提供了典范

第二节(续2) 奥斯汀( John Austin,1911960)是著名的牛 津哲学家,日常语言哲学的主要代表。他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为日常语言哲学提供了 直接的理论基础,并对当代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著作有《哲学论文集》 (1961)、《如何以言行事》(1961)、《感觉与可感觉》(1962)等。 与赖尔相比,奥斯丁更强调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为哲学硏究找到一个新的起点。 他坚信,传统哲学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根源,是因为哲学家们忽略了日常语言在意 义和用法上的某些细微差别,只要哲学家们专心于弄清那些与哲学有关的基本概念, 仔细地硏究我们使用语言的规则,就可以澄清哲学上的混乱,并使哲学研究真正取得 有益成果。正是基于这种思想,他提出了著名的“言语行为理论”。其中论述了句子 通常可以完成的三种言语行为:语意行为、语旨行为和语效行为。他认为只有语效行 为才真正完成了言语行为。 奥斯丁强调对句子的分类研究,目的在于表明这样一个中心思想“说话就是做 事”,说话就是人们在具体场合下完成的一种类似身体活动的行为,即“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是人类的一种特殊行为方式,我们在从事言语行为时并没有对错或真假之分, 只有恰当或得体与否之别。 奥斯丁直接把言语行为看做人类行为的一部分,这与维特根斯坦把语言游戏看做 是人类生活形式的一部分有异曲同工之处。不同的是,奥斯汀更注重对语言用法更加 细致的、近似语言学的分析。在60—70年代,奥斯丁的理论被美国分析哲学家塞尔等 人继承和发展,成为目前语言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也引起了近20年来英美 分析哲学家对语用学的研究

第二节(续2) • 三、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 奥斯汀(John Austin,1911-1960)是著名的牛 津哲学家,日常语言哲学的主要代表。他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为日常语言哲学提供了 直接的理论基础,并对当代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著作有《哲学论文集》 (1961)、《如何以言行事》(1961)、《感觉与可感觉》(1962)等。 • 与赖尔相比,奥斯丁更强调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为哲学研究找到一个新的起点。 他坚信,传统哲学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根源,是因为哲学家们忽略了日常语言在意 义和用法上的某些细微差别,只要哲学家们专心于弄清那些与哲学有关的基本概念, 仔细地研究我们使用语言的规则,就可以澄清哲学上的混乱,并使哲学研究真正取得 有益成果。正是基于这种思想,他提出了著名的“言语行为理论”。其中论述了句子 通常可以完成的三种言语行为:语意行为、语旨行为和语效行为。他认为只有语效行 为才真正完成了言语行为。 • 奥斯丁强调对句子的分类研究,目的在于表明这样一个中心思想“说话就是做 事”,说话就是人们在具体场合下完成的一种类似身体活动的行为,即“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是人类的一种特殊行为方式,我们在从事言语行为时并没有对错或真假之分, 只有恰当或得体与否之别。 • 奥斯丁直接把言语行为看做人类行为的一部分,这与维特根斯坦把语言游戏看做 是人类生活形式的一部分有异曲同工之处。不同的是,奥斯汀更注重对语言用法更加 细致的、近似语言学的分析。在60-70年代,奥斯丁的理论被美国分析哲学家塞尔等 人继承和发展,成为目前语言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也引起了近20年来英美 分析哲学家对语用学的研究

第二节(续3) 斯特劳森( Peter Strawson,1919-)是继奥斯丁之后最著名的牛津学派 分析哲学家,是日常语言哲学在50年代之后的主要代表。他与罗素在摹状词理论上的争论,被看做是日常语言哲学 和理想语言哲学之间的直接交锋,而他提出的描述的形而上学理论,则被看做是分析哲学复兴形而上学的前兆。他 1968年继赖尔后担任牛津形而上学教授,直到1979年退休。主要著作有:《论指称》(1950、《逻辑理论导论》 (1952)、《个体:论描述的形而上学》(1959)、《感觉的界限》(1966)、《自由和愤慨》(1974)、《怀疑 论和自然主义》(1985)、《分析与形而上学》(1992)等。 斯特劳森指出,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混淆了指称某个实体和断定某个实体的存在。他认为我们在指称某个实体时 只假定了它的存在,但并没有断定它的存在,我们也不能从关于这个实体的论述中推断出它的存在。他还进一步指 出,罗素的混淆产生于把句子本身与句子的使用混为一谈。为此,他要求严格区分句子本身、句子的使用以及句子 的被说出。句子本身无所谓真假对错,只有当句子被使用于特定的语境时才会变成真的获假的。一个命题可能非真 非假但却有意义,同样,我们不能根据命题有无意义而严格地断定它的真假。 值得一提的是,斯特劳森是日常语言哲学家中惟一对数理逻辑倍加推崇并把它用于分析自然语言的牛津晢学家。 与其他日常语言哲学家的另一个重要不同,是他在分析哲学中恢复了形而上学的地位,提出了“描述的形而上学” 理论。在他看来,形而上学有着经久不衰的哲学价值。这表现在,每个时代的哲学家都用自己的哲学术语,而这些 术语中却包含着前人的思想和自己时代的思想特征。惟有形而上学用这些非永恒的术语描述出永恒的关系。只有描 述的形而上学才能够为我们揭示思想结构的这种一般特征。 他希望通过对殊相的思考,展现我们概念框架的某些一般的特征。他认为物质客体和人这两类最基本的殊相是 我们认识的基础,也是我们概念框架的基础。在传统晢学中,殊相只能作为主词出现在命题中,而共相在命题中既 可以作主词也可以作谓词。他认为,谓词的意义是由它在命题中的逻辑关系确定的。在真正的命题主谓关系中,共 相就只能作为谓词而不能作为主词出现在命题中 斯特劳森的描述的形而上学理论的意义在于,首先,它改变了以往分析哲学家过分注重分析语言细节的形象 使分析哲学从狭隘的视角中解脱出来,为分析哲学开辟了系统研究的先河;其次,它重新肯定了形而上学在概念分 析中的地位,明确地把晢学研究的目标确定为对概念框架和思想结构的研究。这就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研究,是对本 体论问题的重新肯定。他的这个理论直接导致了分析哲学对形而上学和本体论问题态度的根本改变,并并被看做是 在分析哲学中恢复本体论研究的先驱

第二节(续3) 四、斯特劳森论描述的形而上学 斯特劳森(Peter Strawson,1919-)是继奥斯丁之后最著名的牛津学派 分析哲学家,是日常语言哲学在50年代之后的主要代表。他与罗素在摹状词理论上的争论,被看做是日常语言哲学 和理想语言哲学之间的直接交锋,而他提出的描述的形而上学理论,则被看做是分析哲学复兴形而上学的前兆。他 1968年继赖尔后担任牛津形而上学教授,直到1979年退休。主要著作有:《论指称》(1950)、《逻辑理论导论》 (1952)、《个体:论描述的形而上学》(1959)、《感觉的界限》(1966)、《自由和愤慨》(1974)、《怀疑 论和自然主义》(1985)、《分析与形而上学》(1992)等。 斯特劳森指出,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混淆了指称某个实体和断定某个实体的存在。他认为我们在指称某个实体时 只假定了它的存在,但并没有断定它的存在,我们也不能从关于这个实体的论述中推断出它的存在。他还进一步指 出,罗素的混淆产生于把句子本身与句子的使用混为一谈。为此,他要求严格区分句子本身、句子的使用以及句子 的被说出。句子本身无所谓真假对错,只有当句子被使用于特定的语境时才会变成真的获假的。一个命题可能非真 非假但却有意义,同样,我们不能根据命题有无意义而严格地断定它的真假。 值得一提的是,斯特劳森是日常语言哲学家中惟一对数理逻辑倍加推崇并把它用于分析自然语言的牛津哲学家。 与其他日常语言哲学家的另一个重要不同,是他在分析哲学中恢复了形而上学的地位,提出了“描述的形而上学” 理论。在他看来,形而上学有着经久不衰的哲学价值。这表现在,每个时代的哲学家都用自己的哲学术语,而这些 术语中却包含着前人的思想和自己时代的思想特征。惟有形而上学用这些非永恒的术语描述出永恒的关系。只有描 述的形而上学才能够为我们揭示思想结构的这种一般特征。 他希望通过对殊相的思考,展现我们概念框架的某些一般的特征。他认为物质客体和人这两类最基本的殊相是 我们认识的基础,也是我们概念框架的基础。在传统哲学中,殊相只能作为主词出现在命题中,而共相在命题中既 可以作主词也可以作谓词。他认为,谓词的意义是由它在命题中的逻辑关系确定的。在真正的命题主谓关系中,共 相就只能作为谓词而不能作为主词出现在命题中。 斯特劳森的描述的形而上学理论的意义在于,首先,它改变了以往分析哲学家过分注重分析语言细节的形象, 使分析哲学从狭隘的视角中解脱出来,为分析哲学开辟了系统研究的先河;其次,它重新肯定了形而上学在概念分 析中的地位,明确地把哲学研究的目标确定为对概念框架和思想结构的研究。这就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研究,是对本 体论问题的重新肯定。他的这个理论直接导致了分析哲学对形而上学和本体论问题态度的根本改变,并并被看做是 在分析哲学中恢复本体论研究的先驱

第三节蒯因的逻辑实证主义 蒯因( WVQuine,1908-)是当代 著名的美国哲学家、逻辑学家,50-60年代美国分析哲学的主要代表,逻辑实用主义 的创始人。他早年受教于怀特海、刘易斯等名师门下,后受到罗素、卡尔纳普等哲学 和逻辑思想的影响。1948年起一直任哈佛大学教授,直到1979年退休。主要著作有: 《逻辑方法》(1950)、《从逻辑的观点看》(1953)、《词与对象》(1960)、 《本体论的相对性》(1969)、《逻辑哲学》(1970)、《指称之根》(1974) 《理论和事物》(1981)等 蒯因的思想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30-40年代主要受到实证主义的影响,40年代 起开始批判后者的基本观点,50年代在这种批判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逻辑实用主义。 后者的主要特征是把实用主义与逻辑经验主义结合起来,用实用主义的思维方式补充 逻辑经验主义。具体表现在:1、在对科学客观内容的理解上,认为科学的概念体系 实质上是依据过去经验来预测未来经验的工具;2、在对科学知识的看法上,认为人们 对具有经验内容的科学命题的选择没有确定的标准,整个科学都是一种方便的语言形 式和方便的概念体系或概念结构;在对本体论的看法上,主张从语言角度研究本体论 问题,提出“本体论承诺”的概念,认为本体论与科学体系同样以方便有用为标准, 两者都可以并存 逻辑经验主义是50年代分析哲学在美国发展的主要形式它是在逻辑经验主义的基 础上吸取了实用主义的部分观点,从而使注重逻辑分析的逻辑经验主义得以在注重经 验实践的实用主义家乡美国土地上扎根生长。蒯因对逻辑经验主义在美国的衰落和分 析哲学在50年代后的转向起了关键作用,对分析哲学的发展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其 中以反对经验论的两个教条、本体论的承诺以及翻译的不确定性和整体论思想最为著 名

第三节 蒯因的逻辑实证主义 • 一、蒯因与逻辑实用主义的兴起 蒯因(W V Quine,1908-)是当代 著名的美国哲学家、逻辑学家,50-60年代美国分析哲学的主要代表,逻辑实用主义 的创始人。他 早年受教于怀特海、刘易斯等名师门下,后受到罗素、卡尔纳普等哲学 和逻辑思想的影响。1948年起一直任哈佛大学教授,直到1979年退休。主要著作有: 《逻辑方法》(1950)、《从逻辑的观点看》(1953)、《词与对象》(1960)、 《本体论的相对性》(1969)、《逻辑哲学》(1970)、《指称之根》(1974)、 《理论和事物》(1981)等。 • 蒯因的思想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30-40年代主要受到实证主义的影响,40年代 起开始批判后者的基本观点,50年代在这种批判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逻辑实用主义。 后者的主要特征是把实用主义与逻辑经验主义结合起来,用实用主义的思维方式补充 逻辑经验主义。具体表现在:1、在对科学客观内容的理解上,认为科学的概念体系 实质上是依据过去经验来预测未来经验的工具;2、在对科学知识的看法上,认为人们 对具有经验内容的科学命题的选择没有确定的标准,整个科学都是一种方便的语言形 式和方便的概念体系或概念结构;在对本体论的看法上,主张从语言角度研究本体论 问题,提出“本体论承诺”的概念,认为本体论与科学体系同样以方便有用为标准, 两者都可以并存。 • 逻辑经验主义是50年代分析哲学在美国发展的主要形式它是在逻辑经验主义的基 础上吸取了实用主义的部分观点,从而使注重逻辑分析的逻辑经验主义得以在注重经 验实践的实用主义家乡美国土地上扎根生长。蒯因对逻辑经验主义在美国的衰落和分 析哲学在50年代后的转向起了关键作用,对分析哲学的发展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其 中以反对经验论的两个教条、本体论的承诺以及翻译的不确定性和整体论思想最为著 名。 •

第三节(续1) 他通过对逻辑实证主义的批判从根本上动摇了逻 辑经验主义的基础。逻辑实证主义等现代经验论大都受到两个教条的制约:第一是相 信分析真理与事实真理之间的严格区分;第二是还原论。 他认为分析真理与事实真理的区分毫无根据。首先,作为这种区分依据的“分析” 概念就值得怀疑;其次,把以意义为根据而不依赖于事实作为分析真理的特征,并不 能真正解释分析真理的本质,因为中无疑是错误地把意义等同于外延,从而导致混淆 意义与指称的错误;第三,通常认为的分析陈述,经过分析表明都不是分析陈述。最 后,真理一般依赖于语言和语言之外的事实。分析陈述和综合陈述之间的分界实际上 划不出来。意义的证实论对一个陈述与证实或否证它的经验之间的关系的解释采用的 是还原论,即认为每个有意义的陈述都可翻译为一个关于直接经验的真假陈述。这种 还原论的前提是假定每个陈述都可以从与它相关的其他陈述中分离出来,独立地在经 验上加以证实或否证。而这样假定的前提不仅与当代哲学对意义单位的一致认识背道 而驰,而且违反了科学进步的事实。他的“整体论”观点认为有经验意义的单位是整 个科学。蒯因认为经验论的两个教条都建立在分离语言与事实的基础之上。 蒯因对经验论两个教条当代批判,是对逻辑经验主义运动、以至整个分析哲学的 颠覆。具体表现在:其一,这两个教条是逻辑经验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抛弃它们就 意味着抛弃了形式科学与事实科学的区分,同时也就承认本体论和形而上学存在的合 理性。其二,这是来自分析哲学内部的批判,具有旁人无法替代当代毁灭力量。其三 这种批判采取了实用主义的立场,主张用实用主义弥补逻辑经验主义理论中的不足, 因而使整个分析哲学开始转向更为灵活和温和的经验论,具有更为强烈的约定论和实 用主义色彩

第三节(续1) • 二、反对经验论的两个教条 他通过对逻辑实证主义的批判从根本上动摇了逻 辑经验主义的基础。逻辑实证主义等现代经验论大都受到两个教条的制约:第一是相 信分析真理与事实真理之间的严格区分;第二是还原论。 • 他认为分析真理与事实真理的区分毫无根据。首先,作为这种区分依据的“分析” 概念就值得怀疑;其次,把以意义为根据而不依赖于事实作为分析真理的特征,并不 能真正解释分析真理的本质,因为中无疑是错误地把意义等同于外延,从而导致混淆 意义与指称的错误;第三,通常认为的分析陈述,经过分析表明都不是分析陈述。最 后,真理一般依赖于语言和语言之外的事实。分析陈述和综合陈述之间的分界实际上 划不出来。意义的证实论对一个陈述与证实或否证它的经验之间的关系的解释采用的 是还原论,即认为每个有意义的陈述都可翻译为一个关于直接经验的真假陈述。这种 还原论的前提是假定每个陈述都可以从与它相关的其他陈述中分离出来,独立地在经 验上加以证实或否证。而这样假定的前提不仅与当代哲学对意义单位的一致认识背道 而驰,而且违反了科学进步的事实。他的“整体论”观点认为有经验意义的单位是整 个科学。蒯因认为经验论的两个教条都建立在分离语言与事实的基础之上。 • 蒯因对经验论两个教条当代批判,是对逻辑经验主义运动、以至整个分析哲学的 颠覆。具体表现在:其一,这两个教条是逻辑经验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抛弃它们就 意味着抛弃了形式科学与事实科学的区分,同时也就承认本体论和形而上学存在的合 理性。其二,这是来自分析哲学内部的批判,具有旁人无法替代当代毁灭力量。其三, 这种批判采取了实用主义的立场,主张用实用主义弥补逻辑经验主义理论中的不足, 因而使整个分析哲学开始转向更为灵活和温和的经验论,具有更为强烈的约定论和实 用主义色彩

第三节(续2) 逻辑实证主义把传统哲学研究世界和事物的存在的本体论问题归 入形而上学而予以抛弃,蒯因重新提出存在问题,认为研究“何物存在”的问题应当是哲学的重 要内容。 蒯因认为,传统哲学赋予不存在的事物以存在的特性,这种悖论的出现完全是由于哲学家们 误用了“存在”一词。同时哲学家们还混淆了意义与指称,以为如果一个单称名词在被使用时要 有意义,就必须是某种东西的名称。但他认为,可以在句子中有意义地使用单个名词而无需预设 这些名词所指称的对象,可以使用谓词而无需承认它们是抽象东西的名称,可以认为某些句子是 有意义的而无需默认存在一个被称作意义的东西(反对把意义看做一种抽象实体) 些表示不定量词的名称即逻辑上所说的“约束变项”或“量化变项”。如“有个东西”、 无一东西”、“一切东西”,都使我们陷入了一种对本体论的承诺。就是说,只要我们使用了 这样的量化变项,我们就已经做出了关于存在这种变项所指称事物的承诺。对这些存在物的承诺 也就意味着一种本体论。这就是他的“本体论的承诺”观点。在他看来,当一个理论谈论一个事 物,它就是在对这个事物的存在做出本体论的承诺。而当我们接受了一种理论,我们也就有义务 接受一种本体论。后者不是传统哲学中的那种对世界本原或事物本性的研究体系,而是一种最简 单的、可以把原始经验的零乱材料置于其中并加以整理的概念框架。他还认为,正如采用什么样 的科学理论体系属于选择什么样的语言系统一样,采用什么样的本体论同样也是属于选择不同的 语言。但物理对象的存在不是根据经验上的定义,而仅仅是作为一种不可简化的假定物、因此它 们在概念上只是作为一种方便的中介物而被引入理论。蒯因就此把简单性作为选择本体论的标准。 蒯因的本体论承诺实质上是一种约定论“科学理论以约定为基础,而选用约定的标准是根据 它们的实用性。任何理论都是虚构的产物,我们在构造理论时也就约定了这个理论所指事物的存 在。蒯因的这种思想对50年代后分析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分析哲学家们不再拒斥本 体论和形而上学问题,反而把对存在问题的研究作为自己思考的重要内容。同时,对存在谓词的 讨论也重新成为当代数理逻辑的焦点之

第三节(续2) • 三、本体论的承诺 逻辑实证主义把传统哲学研究世界和事物的存在的本体论问题归 入形而上学而予以抛弃,蒯因重新提出存在问题,认为研究“何物存在”的问题应当是哲学的重 要内容。 • 蒯因认为, 传统哲学赋予不存在的事物以存在的特性,这种悖论的出现完全是由于哲学家们 误用了“存在”一词。同时哲学家们还混淆了意义与指称,以为如果一个单称名词在被使用时要 有意义,就必须是某种东西的名称。但他认为,可以在句子中有意义地使用单个名词而无需预设 这些名词所指称的对象,可以使用谓词而无需承认它们是抽象东西的名称,可以认为某些句子是 有意义的而无需默认存在一个被称作意义的东西(反对把意义看做一种抽象实体) • 一些表示不定量词的名称即逻辑上所说的“约束变项”或“量化变项”。如“有个东西”、 “无一东西”、“一切东西”,都使我们陷入了一种对本体论的承诺。就是说,只要我们使用了 这样的量化变项,我们就已经做出了关于存在这种变项所指称事物的承诺。对这些存在物的承诺 也就意味着一种本体论。这就是他的“本体论的承诺”观点。 在他看来,当一个理论谈论一个事 物,它就是在对这个事物的存在做出本体论的承诺。而当我们接受了一种理论,我们也就有义务 接受一种本体论。后者不是传统哲学中的那种对世界本原或事物本性的研究体系,而是一种最简 单的、可以把原始经验的零乱材料置于其中并加以整理的概念框架。 他还认为,正如采用什么样 的科学理论体系属于选择什么样的语言系统一样,采用什么样的本体论同样也是属于选择不同的 语言。但物理对象的存在不是根据经验上的定义,而仅仅是作为一种不可简化的假定物、因此它 们在概念上只是作为一种方便的中介物而被引入理论。蒯因就此把简单性作为选择本体论的标准。 • 蒯因的本体论承诺实质上是一种约定论“科学理论以约定为基础,而选用约定的标准是根据 它们的实用性。任何理论都是虚构的产物,我们在构造理论时也就约定了这个理论所指事物的存 在。蒯因的这种思想对50年代后分析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分析哲学家们不再拒斥本 体论和形而上学问题,反而把对存在问题的研究作为自己思考的重要内容。同时,对存在谓词的 讨论也重新成为当代数理逻辑的焦点之一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PT)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6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